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87例小细胞肺癌多因素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87例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小细胞肺癌,分析性别、年龄、分期、血红蛋白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一线化疗疗效、放疗及手术治疗等因素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进行Log-rank非参数检验,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12、24和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8.2%、37.9%和8.0%,其中局限期12、24和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5.7%、42.9%和10.7%,广泛期12、24和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4.5%、29.O%和3.2%.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其中局限期生存时间19个月,广泛期生存时间14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分期、血红蛋白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一线化疗疗效、放疗及手术治疗均可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多因素分析则提示分期、一线化疗疗效、放疗及手术治疗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分期、化疗疗效、是否接受放疗及手术治疗可能是影响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10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10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7.6%、8.6%、1.9%,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9~10.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S评分、首诊伴脑转移、肝转移、骨转移以及治疗方式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S评分、首诊伴脑转移、治疗方式是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临床分期、PS评分、首诊伴脑转移、治疗方式可能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全肺切除术后放疗的可行性及预后因素。方法:对67例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后残端阳性和/或淋巴结残留的患者行放疗和/或化疗,统计其生存率、副反应及死因。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1年生存率50.0%,3年生存率14.0%,5年生存率5.0%。Log-rank检验显示临床分期和放疗剂量显著影响长期生存率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期、放疗剂量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NSCLC全肺切除术患者行术后放疗是可行的,但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随机研究,选择更合适的模式以提高其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97例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类型,同时也是放化疗非常敏感的实体肿瘤.综合治疗模式是提高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手段.本研究结合临床资料对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6年4月期间住院的97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相关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82%、28.59%、24.08%.中位生存时间为16.0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分期、PS评分、有无手术、化疗、放疗以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手术、PS评分、有无放疗、LDH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论: 手术、PS评分、放疗、LDH水平是影响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明确诊断的SCLC患者260例,给予综合治疗(同步放化疗或化疗±放疗±手术),对比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生存期差异,采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SPSS单因素、COX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260例中局限期189例,广泛期71例,全组中位生存期25个月,局限期为29个月,广泛期为13个月,两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全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21.5%、4.6%,其中局限期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7.1%、28.0%、6.5%,广泛期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5.4%、0%.单因素分析示:一线治疗效果、分期、治疗方式、预防性颅脑放疗可影响生存期,伴有少量胸腔积液、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与局限期患者更相近,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预后介于局限期及广泛期患者之间.多因素COX分析示:一线治疗是否有效、分期、治疗方法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的小细胞肺癌患者,T1~2No手术治疗、同步放化疗、提高完全缓解率、复发及进展后进一步治疗,均可提高其生存率,有利于患者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0例SCLC患者性别、年龄、分期、化疗周期数和治疗方式等因素与生存期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4.2%、10.0%,其中局限期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6.1%、15.3%,广泛期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30.3%、0。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其中局限期为18个月,广泛期为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0)。对于广泛期SCLC患者,放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0个月和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3)。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分期、化疗周期数、治疗方式均可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分期、化疗周期数、是否行肺部放疗是影响SCLC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SCLC应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局限期患者强调早期放疗、手术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广泛期患者行姑息性放疗及包含二线方案的多周期化疗。  相似文献   

7.
张世锋 《现代肿瘤医学》2019,(18):3230-3233
目的:探讨T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跨叶侵犯对T分期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的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我科住院诊治的38例T2期直接跨叶的非小细胞肺癌(T2N0M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跨叶T2组)。同时按1∶1比例匹配选择局限性(T2N0M0和T3N0M0)单叶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局限T2组和局限T3组)。采用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法分析各组生存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局限T2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64.2%,中位生存时间为64个月;局限T3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39.8%,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跨叶T2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42.1%,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局限T2组的生存率显著优于局限T3组(P=0.005)和跨叶T2组(P=0.007),而局限T3组和跨叶T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4)。结论:跨叶侵犯T2N0M0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T分期应进行适当的升期或修正,这一分期对于预后的评估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Duan HB  Wu HY  Su XD  Zeng CG  Dai WQ  Huang L 《癌症》2007,26(7):771-774
背景与目的:食管是小细胞癌肺外发病最常见的部位,但其标准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未确立.本研究拟探讨原发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尤其是化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1985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3例原发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法分析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对原发食管小细胞癌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3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5.1%、16.6%、3.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单用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3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31.1%、23.5%、8.2%;局部治疗联合化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4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9.3%、34.6%、28.7%.结论:对早期原发食管小细胞癌,手术辅以化疗可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9.
《中华肿瘤杂志》2022,(6):550-554
目的探讨术后意外的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意外证实为小细胞肺癌患者(104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04例患者中, 27例为中央型肺癌, 77例为周围型肺癌。CT示结节边缘光滑42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4.3个月, 5年生存率为45.8%, 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2.1%、45.4%和27.8%。年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N分期、TNM分期及脉管癌栓与患者总生存有关(均P<0.05)。N分期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Ⅰ期、Ⅱ期和部分ⅢA期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能从手术中获益, 推荐行标准的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46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24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和Cox模型预后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7.44个月.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46%、26%.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75岁、晚期、有吸烟史、有肝转移、无手术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缩短(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疾病分期、是否吸烟和是否手术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 <0.05或P<0.01).结论:性别、疾病分期、是否吸烟和是否手术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密集周化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老年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的疗效、耐受性及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对1995年3月至2005年12月入组的49例老年(≥60岁)SCLC患者采取CODE(顺铂、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及依托泊苷)密集周化疗,总疗程9周。首次化疗方案完成后,根据患者的KPS评分和心肺功能确定是否接受胸部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和(或)维持治疗(maintenancechemotherapy,MCT)以及最佳支持治疗(bestsupportivecare,BSC)。符合手术条件的病例于CODE前或后行胸部手术。按WHO实体瘤通用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COX多因素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预后因素。并与同期同方案治疗的SCLC轻年组(〈60岁)69例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患者占同期人组病例41.5%(49/118例),可进行CODE疗效评定的患者为45例。评价结果为CR13例(28.9%),PR30例(66.7%),PD2例(4.4%)。随后完成的综合治疗有CODE+RT+MCT(34例)、OP+CODE+RT+MCT(5例)、CODE+RT或CODE+MCT(8例)、CODE+BSC(2例)。综合疗效分别为CR38.8%、PR53.1%和PD8.2%。老年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survivaltime,MST)23个月(95%CI:16~30),其中局限期(LD)为37个月(95%CI:16~58),广泛期(ED)为18个月(95%CI:12~24),P=0.027。1年、5年生存率LD为92.3%和30.8%,ED为80.6%和11.1%(P值分别为0.308、0.116)。单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疾病分期、治疗模式、CODE疗效和综合治疗疗效可影响老年患者生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分期和综合治疗疗效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老年组与轻年组MST及1年、5年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DE密集周化疗及选择性个体化综合治疗,可提高老年SCLC患者的疗效,有更好的安全性,明显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序贯放化疗方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广泛期小细胞肺癌20例,随机分为放化疗组和夹心组2组,每组10例,化放疗组为4周期EP(Etoposide+Cisplatin)方案化疗后序贯放疗,夹心组为2周期EP方案化疗,序贯放疗,再序贯2周期EP方案化疗后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及治疗毒副反应。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15%,其中化放疗组分别为140个月、60%和20%,夹心组分别为120个月、40%和10%。两组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化放疗组胸内复发率为30%(3/10),夹心组胸内复发率为40%(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两组治疗的毒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先化疗后放疗与夹心治疗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相似。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We conducted a phase I–II trial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and activity of a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regimen with etoposide, ifosfamide, cisplatin or carboplatin, and epirubicin in limited-disease (LD, stages I–IIIB) and extensive-stage (ED, stage IV) small-cell lung cancer (SCLC).Patients and methods: Standard-dose chemotherapy (SDC) consisting of etoposide (500 mg/m2), ifosfamide (4000 mg/m2), cisplatin (50 mg/m2) and epirubicin (50 mg/m2) (VIP-E), followed by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was given to 100 patients with SCLC. Thirty patients with qualifying responses to VIP-E proceeded to high-dose chemotherapy (HDC) with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 after etoposide (1,500 mg/m2), ifosfamide (12,000 mg/m2), carboplatin (750 mg/m2) and epirubicin (150 mg/m2) (VIC-E) conditioning.Results of standard-dose VIP-E: Ninety-seven patients were evaluable for response. Th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was 81% in LD SCLC (33% CR, 48% PR; excluding patients in surgical CR) and 77% in ED SCLC (18% CR, 58% PR). The treatment-related mortality (TRM) of SDC was 2%. Two additional patients in CR from their SCLC developed secondary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s (NSCLC), and both were cured by surgery. The median survival was 19 months in LD SCLC and 6 months in ED SCLC. The five-year survivals were 36% in LD and 0% in ED SCLC.Results of high-dose VIC-E: HDC was feasible in 16% of ED-, and 58% of LD-patients. All HDC patients (n = 30) improved or maintained prior responses. Four patients died of early treatment-related complications (TRM 13%). Two additional patients in CR from their SCLC developed secondary malignancies (esophageal cancer, secondary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The median survivals were 26 months in LD SCLC, and 8 months in ED SCLC. The five-year survival was 50% in LD and 0% in ED SCLC.Conclusions: Despite high response rates, survival after VIP-E SDC and VIC-E HDC in patients with ED SCLC is not superior to that achieved with less toxic traditional regimens. The high five-year survival rates achieved with these protocols in LD SCLC probably reflect both patient selection (high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prior surgical resection) and the high activity of our chemotherapy regimen in combination with radiotherapy. A study comparing protocols using simultaneous radiation 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nd other dose-escalated forms of SDC with HDC is needed to further define the role of this treatment modality in SCLC. Given the high rate of secondary malignancies observed in patients in CR >2 years in our study, close follow-up and early treatment of these neoplasms may contribute to maintaining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CLC.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及评价手术后确诊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44例联合放化疗治疗的疗效。方法44例SCLC患者中,Ⅰ期15例(34.1%),Ⅱ期13例(29.6%),Ⅲ期12例(27.3%),Ⅳ期4例(9.1%),除肺段切除1例外均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均用"依托泊苷+顺铂或卡铂"或"紫杉醇+顺铂或卡铂"方案化疗4~8个疗程,分别随访1,3,5年生存率。结果44例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1,3,5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84.3%、48.2%和18.1%。Ⅰ期、Ⅱ期患者采用术后联合放、化疗,可以获得较好疗效,Ⅲ期、Ⅳ期患者首选手术对生存率无益。结论手术后联合放、化疗对Ⅰ~II期的SCLC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以往文献数据,探讨食管小细胞癌的主要临床特征,并对其治疗方法与预后关系作系统评价。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Ovid 数据库1990年-2012年10月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相关研究,提取文献数据,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获得食管小细胞癌病例441例。男性304例,女性78例。首发症状以进食哽咽/咽下困难(81.12%)最为常见。病变位于颈段、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及多段者分别占0.97%、8.71%、47.74%、40.65%和1.94%。36%的患者首诊时为广泛期。局限期和广泛期 SCEC 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个月和10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75%/43.37%(P =0.004)、32.03%/9.64%(P ﹤0.001)、18.30%/4.82%(P =0.004)、10.46%/2.41%(P =0.014)。局限期食管小细胞癌的治疗:综合治疗较单纯局部治疗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94.39%/59.38%(P ﹤0.001)和73.83%/40.63%(P =0.001)。综合治疗较单纯化疗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4.39%/35.71%(P ﹤0.001)、73.83%/28.57%(P =0.001)、38.32%/7.14%(P =0.021)、23.36%/0.00%(P =0.042)。手术+化疗、放疗+化疗及手术+放疗+化疗三种治疗方法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广泛期患者综合治疗组与化疗组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43%/61.11%(P =0.011)。结论:原发性 SCEC发病率低,恶性度高,采取局部治疗+化疗的治疗方法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手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局限期 SCEC 患者的预后无明显意义。广泛期 SCEC 患者的治疗仍以局部治疗+化疗的综合治疗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我科确诊的72例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其中男性6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50岁(28-81岁)。比较单发转移组(14例)与多发转移组(58例)、转移合并局部复发组(14例)和转移无局部复发组(58例)以及综合治疗组(61例)和单纯支持治疗组(11例)间的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转移合并局部复发组1年、2年生存率14.3%、1.1%,中位生存期8.2个月,较转移无局部复发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38.5%、20.3%、11.6m)低,P〈0.05。单发转移组与多发转移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5%、20.0%与37.5%、12.5%,P〉0.05。综合治疗组与支持治疗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2%、16.1%与40.0%、12.0%,P〉0.05。两组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26)、合并局部复发(P=0.020)是影响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转移性鼻咽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并未提高总生存率。性别、有合并局部复发是影响转移性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局限期小细胞食管癌(SCE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及预后因素。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本院1998年3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106例局限期SCEC分为4组:单纯手术组(14例)、手术+术后化疗组(42例)、单纯放疗组(11例)和放化疗组(39例),回顾性分析4组的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及远处转移情况,同时采用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106例局限期SCEC患者中,联合化疗和未联合化疗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7.2%和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0个月和11.0个月,后者的死亡风险比(HR)为2.30(95%CI:1.42~3.73, P=0.001)。放化疗组和手术+术后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1%和31.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0个月和26.0个月,前者的死亡HR为1.25(95%CI:0.75~2.09, P=0.72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未化疗的死亡HR为2.92(95%CI:1.25~6.80)。结论 对于局限期SCEC,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可能有益,手术+术后化疗与放化疗的总生存情况相似。化疗是影响局限期SCE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其最佳治疗模式尚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术后辅助放化疗对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2002年4月~2004年6月,选择经根治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90例,分成3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放化疗同步治疗,另设单纯放疗组和单纯化疗组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单纯放疗组于术后3~6周内开始用15MV-X线照射,DT50Gy/25f,30天完成。单纯化疗组于术后3~4周内开始用FP方案化疗,治疗组放化疗的剂量同对照组。结果:全部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0.0%、43.3%和37.25%及32个月,3组比较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提示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变局部有无溃疡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变局部有无溃疡是其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单纯放疗、化疗或同步放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疗效上似无明显差异,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病变局部有无溃疡为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