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研究矮杨梅Myrica nan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矮杨梅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此11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2α,3β-二羟基羽扇豆醇-20(29)-烯-28(19)-内酯(Ⅰ)、2α,3β-异丙叉羽扇豆醇-20(29)-烯-28(19)-内酯(Ⅱ)、龙吉苷元(Ⅲ)、马斯里酸(Ⅳ)、齐墩果酸(Ⅴ)、杨梅萜二醇(Ⅵ)、阿江榄仁酸(Ⅶ)、arjunglucoside Ⅱ(Ⅷ)、6,7-二羟基藁本内酯(Ⅸ)、氢化胡椒苷(Ⅹ)、6′-O-acylclionastero-3-O-glucoside(Ⅺ)。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羽扇豆醇内酯(lupeolenolide),化合物Ⅱ为Ⅰ的新的人工产物,命名为异丙叉羽扇豆醇内酯(isopropyllupeolenolide)。化合物Ⅲ、Ⅷ~Ⅺ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王培  宋启示  徐蔚  李尚真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10):1549-1551
目的 研究清明花Beaumontia grandiflor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柱色谱进行成分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MS、1H-NMR和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β-豆甾醇(Ⅱ)、胡萝卜苷(Ⅲ)、正十六烷醇(Ⅳ)、东莨菪亭(Ⅴ)、羽扇豆醇(Ⅵ)、乌苏酸(Ⅶ)、齐墩果酸(Ⅷ)、2α,3α,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Ⅸ)、常春藤皂苷元(Ⅹ)、2-羟基苯甲酸(Ⅺ)。结论 11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槐角脂溶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并色谱分离成分,运用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槐角的丙酮可溶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槐二醇(Ⅰ)、麦芽酚(Ⅱ)、α-乙酰基吡咯(Ⅲ)、二十六酸(Ⅳ)、二十六醇(Ⅴ)、β-谷甾醇(Ⅵ)、甘油-α-单二十六酸酯(Ⅶ)、二十八醇(Ⅷ)、染料木素(Ⅸ)、山奈酚(Ⅹ).结论 首次从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Ⅱ、Ⅲ、Ⅳ、Ⅴ、Ⅶ和Ⅷ,首次从该植物果实中分离得到Ⅰ.  相似文献   

4.
槐角中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槐角脂溶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并色谱分离成分,运用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槐角的丙酮可溶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槐二醇(Ⅰ)、麦芽酚(Ⅱ)、α-乙酰基吡咯(Ⅲ)、二十六酸(Ⅳ)、二十六醇(Ⅴ)、β-谷甾醇(Ⅵ)、甘油-α-单二十六酸酯(Ⅶ)、二十八醇(Ⅷ)、染料木素(Ⅸ)、山柰酚(Ⅹ)。结论首次从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Ⅱ、Ⅲ、Ⅳ、Ⅴ、Ⅶ和Ⅷ,首次从该植物果实中分离得到Ⅰ。  相似文献   

5.
从鸡蛋参Codonopsis convolvulacea的干燥块根中分行9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E)-2-乙基-二十九-2-烯醛(Ⅰ),1,2-丙二醇双十七酸酯(Ⅱ),豆甾烷醇(Ⅲ),α-菠甾醇(Ⅳ),α菠甾酮(Ⅴ),二十五烷(Ⅵ),木栓酮(Ⅶ),β-香树脂乙酸酯(Ⅷ)和羽扇豆醇乙酯(Ⅸ),其中Ⅰ为一新化合物,Ⅱ,Ⅲ,Ⅷ和Ⅸ为首次从党参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三萜类、黄酮类等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乙酰香树脂醇乙酸酯(Ⅰ)、2,6-二甲氧基苯甲酸苄酯(Ⅱ)、α-菠菜甾醇(Ⅲ)、β-谷甾醇(Ⅳ)、高根二醇(Ⅴ)、熊果醇(Ⅵ)、邻甲氧基苯甲酸(Ⅶ)、反式桂皮酸(Ⅷ)、水杨酸(Ⅸ)、山柰酚(Ⅹ)、槲皮素(Ⅺ).结论 化合物Ⅰ、Ⅲ、Ⅴ~Ⅹ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日本苦苣菜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日本产草药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有机溶剂提取,然后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与结论:从日本产的苦苣菜中首次分离鉴定了6种化合物:羽扇豆醇(lupeol,Ⅰ)、α-香树素(α-amyrin,Ⅱ)、β-香树素(β-amyrin,Ⅲ)、乌索酸(ursonic acid,Ⅳ)、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Ⅴ)和桦木酸(betulinic acid,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菊科风毛菊属植物沙生风毛菊Saussurea arenaria Maxim.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用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从沙生风毛菊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中提取分离化学成分,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并检测其细胞毒活性。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泽兰叶黄素(Ⅰ)、棕矢车菊素(Ⅱ)、( )-丁香脂素(Ⅲ)、d-松脂素(Ⅳ)、3S-( )-9-oxonerolidol(Ⅴ)、α-香树醇棕榈酸酯(Ⅵ)、羽扇豆醇棕榈酸酯(Ⅶ)、羽扇豆醇乙酸酯(Ⅷ)、α-香树醇(Ⅸ)、羽扇豆醇(Ⅹ)、伞形花内酯(Ⅺ)、对羟基苯甲醛(ⅩⅡ)和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ⅩⅢ)。化合物Ⅰ、Ⅱ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和人肺癌A549细胞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8~14μg/mL。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泽兰叶黄素和棕矢车菊素是沙生风毛菊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荨麻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荨麻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吸附色谱等方法对荨麻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IR、NMR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荨麻根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β-谷甾醇(Ⅰ)、胡萝卜苷(Ⅱ)、棕榈酸(Ⅲ)、豆甾醇(Ⅳ)、α-菠甾醇(Ⅴ)、KNO3(Ⅵ)、胆甾-5,22-二烯-3β-醇(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术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或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术中分离得到12个成分,分别为苍术酮(Ⅰ)、白术内酯Ⅰ(Ⅱ)、白术内酯Ⅱ(Ⅲ)、白术内酯Ⅲ(Ⅳ)、双白术内酯(Ⅴ)、白术内酰胺(Ⅵ)、杜松脑(Ⅶ),蒲公英萜醇乙酸酯(Ⅷ)、β-香树脂醇乙酸酯(Ⅸ)、β-谷甾醇(Ⅹ)、γ-菠甾醇(Ⅺ)和尿苷(ⅩⅡ),并用X-单晶衍射确证了双白术内酯的结构。结论化合物Ⅷ、Ⅺ和ⅩⅡ为首次从苍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岗梅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岗梅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岗梅根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Ⅰ)、β-谷甾醇(Ⅱ)、松柏醛(Ⅲ)、毛冬青酸(Ⅳ)、胡萝卜苷(Ⅴ)和3-O-α-L-阿拉伯吡喃糖基-19α-羟基-乌苏酸(Ⅵ).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于不同MRI分期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48例应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患者,根据MRI表现分级分成4组,术后随访了解踝关节功能恢复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各分组间疗效差异。  结果  48例平均随访23.7月,对于MRI分级Ⅱ° ,Ⅲ° ,Ⅳ° ,Ⅴ° 损伤患者,微骨折术均能带来良好的功能结果(P < 0.05);术后AOFAS功能评分总优良率达40例(83.33%),其中Ⅱ°13(100%),Ⅲ° 16(100%)远高于Ⅳ° 7(63.64%),Ⅴ° 4(50%);AOFAS评分改善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VAS评分改善在各组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并且Ⅱ° 和Ⅲ° 损伤患者V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Ⅳ°和Ⅴ°损伤患者(P < 0.05)。  结论  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不同MRI分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治疗有差异,Ⅱ° 和Ⅲ° 损伤患者疼痛缓解与术后功能明显优于Ⅳ° 和Ⅴ° 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取分离桑叶中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利用800 mL/L乙醇对桑叶进行提取,溶剂梯度萃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等波谱学方法确定各成分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得6种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Ⅰ)、胡萝卜苷(Ⅱ)、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Ⅳ)、槲皮苷(Ⅴ)及桑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Ⅵ),其中化合物Ⅵ为首次从桑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黎药-裸花紫珠氯仿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黎药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t Arn.)叶的氯仿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黎药裸花紫珠叶用水提取后,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氯仿萃取部位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薄层色谱及波谱分析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裸花紫珠叶的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α-Hydroxysandaracopimaric acid(Ⅰ)、香草醛(Ⅱ)、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Ⅲ)、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Ⅳ)、齐墩果酸(Ⅴ)。结论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 L.)叶进行成分分离和鉴别。方法利用溶剂提取法、萃取法和柱层析法对相思子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经理化性质和NMR、HRMS、HPLC—DAD等方法测定,分析并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相思子叶中分离并鉴别出5个化合物,分别为卢一谷甾醇(Ⅰ)、滨蓟黄苷(Ⅱ)、滨蓟黄素(Ⅲ)、相思子碱(Ⅳ)、下箴刺桐碱(Ⅴ)。结论Ⅱ、Ⅲ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粗叶悬钩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粗叶悬钩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粗叶悬钩子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醇(Ⅰ)、白桦酸(Ⅱ)、蔷薇酸(Ⅲ)、大黄素甲醚(Ⅳ)、肉豆蔻酸(Ⅴ)、β-谷甾醇(Ⅵ)。结论化合物Ⅰ、Ⅱ、Ⅲ、Ⅳ、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研究中药射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及SephadexLH-20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射干乙醇提取物的乙醚萃取部分分得8个化合物,其中6个异黄酮,分别为德鸢尾素(irilone,I)、染料木素(genistein,Ⅱ)、鸢尾甙元(tectorigenin,Ⅲ)、野鸢尾黄素(irigenin,Ⅳ)、二甲基鸢尾甙元(dimethyltectorigenin,Ⅴ)、次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Ⅵ),另外2个化合物为β-谷甾醇(Ⅷ)和豆甾醇(Ⅷ)。结论:其中化合物I和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提取过三七总皂苷的工业药渣中提取、分离三七多糖,考察其吸湿、保湿性能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方法  以工业三七药渣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三七粗多糖(crude polysaccharide from Panax notoginseng,CPPN),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分离纯化CPPN。以甘油和海藻酸钠为对照,测定三七多糖在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为43%和81%下的吸湿性能及干燥硅胶环境下的保湿性能。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试验考察三七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  结果  CPPN经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分离得到一种中性多糖(neutral polysaccharide from Panax notoginseng,NPPN)和三种酸性多糖(acid polysaccharide from Panax notoginseng,APPN),分别命名为NPPN、APPNⅠ、APPNII和APPNⅢ,其得率分别为27.68%、11.89%、15.41%和21.04%。在RH为43%时,吸湿率为甘油>APPNⅢ>海藻酸钠>CPPN>APPNⅡ>APPNⅠ>NPPN;在RH为81%时,吸湿率为甘油>APPNⅢ>海藻酸钠>APPNⅡ>APPNⅠ>CPPN>NPPN;APPNⅢ吸湿性优于海藻酸钠。在干燥硅胶环境中,保湿率为APPNⅢ>海藻酸钠>CPPN>APPNⅡ>甘油>APPNⅠ>NPPN。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CPPN>APPNⅠ>APPNⅢ> APPNⅡ>NPPN,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CPPN>APPNⅢ>APPNⅡ>APPNⅠ>NPPN。  结论  CPPN及分离得到的各组分多糖均有一定吸湿、保湿性能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APPNⅢ吸湿保湿性能最强,CPPN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对新生儿血清CK-MB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因各种原因引起血清CK-MB异常的新生儿80例和血清CK-MB水平正常的新生儿20例,前者(实验组)随机分为4组各20例并分别予以不同干预方案:静脉小剂量左卡尼汀治疗组(小剂量组)予左卡尼汀注射液每日0.1g/kg静脉滴注;静脉大剂量左卡尼汀治疗组(大剂量组)予左卡尼汀注射液每日0.15g/kg静脉滴注;左卡尼汀及果糖治疗组(复合药物组)予左卡尼汀注射液每日0.1g/kg静脉滴注及果糖每日0.16g/kg静脉注射;果糖治疗组予果糖每日0.16g/kg静脉注射。后者(对照组)予以一般支持对症治疗。治疗以7d为1个疗程,所有新生儿自出生后即进入观察阶段。观察生后第1d用药前、第3d及第7d血清CK-MB的变化。 结果 ①各组1w内的血清CK-MB稳定下降率分别为小剂量组75%、大剂量组85%、果糖组45%、复合药物组85%、对照组85%(χ2=5.71,P<0.05);各实验组治愈率分别为小剂量组95%、大剂量组95%、果糖组75%、复合药物组95%(χ2=1.27,P>0.05)。②生后第3d,各组血清CK-MB水平较第1d均有下降,下降程度分别为小剂量组59±23%、大剂量组55±26%、果糖组67±19%、复合药物组58±29%、对照组18±12%(P<0.05)。③生后第7d,各组均有部分新生儿的血清CK-MB数值较第3d上升,各组上升例数占本组总例数的百分比分别为小剂量组25%、大剂量组 15%、果糖组55%、复合药物组15%、对照组15%(P<0.05)。④生后第7d,各组血清CK-MB较第3d下降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小剂量组48±21%、大剂量组36±18%、果糖组22±18%、复合药物组28±21%、对照组23±18%(P<0.05)。⑤生后第7d,各组患儿血清CK-MB水平分别为小剂量组34.25±14.2U/L,大剂量组34.95±18.6U/L,果糖组57.21±40.1U/L,复合药物组37.05±13.7U/L,对照组33.7±10.9U/L(P<0.05)。 结论 应用左卡尼汀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异常的血清CK-MB水平,且作用较应用果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