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云实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及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分离并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云实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羟基-3,4-(1″-羟基-环氧丙烷)-2,3′-(1″′β-羟基-2″′-羰基-环丁烷)-1,1′-联苯(1),3,5-二羟基-肉桂酸二十八酯(2),2′,4,4′-三羟基查耳酮(3),bonducellin(4),7,3′,5′-三羟基二氢黄酮(5),胡萝卜苷(6),β-谷甾醇(7)。结论: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6为首次从云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蓝玉簪龙胆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姗  万传星  袁慕华  刘璇  赵野  张志锋 《中草药》2016,47(15):2597-2600
目的研究藏药蓝玉簪龙胆Gentiana veitchiorum地上部分中的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中压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D和2D NMR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蓝玉簪龙胆地上部分50%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为5,7,3′,4′-四羟基黄酮-6-C-β-D-吡喃葡萄糖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荭草素(2)、异牡荆苷(3)、异金雀花素(4)、异荭草素-4′-O-葡萄糖苷(5)和异皂草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荭草素-4′-二葡萄糖苷;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黑边假龙胆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黑边假龙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Rp-18反相柱色谱的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 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3, 7, 8-三甲氧基酮(1)、1,8-二羟基-3, 5-二甲氧基酮(2)、木犀草素(3)、β-胡萝卜苷(4)、海波拉亭(5)、1-羟基-3,5, 8-三甲氧基酮(6)、熊果酸(7)、雏菊叶龙胆(8)、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 1~3、5~7、9均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藏药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对藏药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反相色谱分离﹑纯化,用NMR,MS鉴定结构。结果:从镰形棘豆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2′,4′-二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1),2′,4′-二羟基查尔酮(2),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醇(3),7-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4),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5),2′-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6),2′-甲氧基-4′-羟基查尔酮(7),2′,4′-二羟基二氢查尔酮(8)。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鹰嘴豆(Cicer arietin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该植物的果实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二羟基黄烷醇2′,4′-dihydroxy-6,7-methlenedioxyflavanol(1)和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β-香树脂醇(2),β-谷甾醇(3),二十四烷酸甲酯(4),胡萝卜苷(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蓝玉簪龙胆中苷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蓝玉簪龙胆Gentiana veitchiorum乙醇提取物中的苷类成分。方法:通过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蓝玉簪龙胆的花中分离得到5个苷类成分,分别鉴定为落干酸(1),龙胆苦苷(2),异荭草素3′-甲基醚(3),异牡荆苷(4),异荭草素(5)。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高薇  魏沣  唐辉  庞克坚  杨新洲 《中药材》2023,(8):1937-1941
目的:研究黑桑枝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20大孔树脂柱、正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以及半制备型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黑桑枝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UV、IR、MS、NMR)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黑桑枝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2″-三羟基查尔酮-4″-O-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2)、2,4-二羟基苯甲醛(3)、二氢槲皮素(4)、3-O-甲基槲皮素(5)、3-O-甲基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6)、桑黄素(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9)。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一新的查尔酮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化合物1、5、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长梗瑞香地上部分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的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长梗瑞香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瑞香素(1)、双白瑞香素(2)、瑞香新素(3)、异瑞香新素(4)、左旋松脂酚(5)、瑞香醇酮(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冷晶  朱云祥  陈璐琳  王书芳 《中草药》2015,46(11):1576-1582
目的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ODS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UV、MS、1D-NMR、2D-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甘草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cedonoside E(1)、22β-乙酰基乌拉尔甘草皂苷C(2)、甘草酸(3)、乌拉尔甘草皂苷F(4)、甘草皂苷G2(5)、22β-乙酰基甘草醛(6)、甘草酸甲酯(7)、甘草素(8)、柚皮素(9)、异甘草素(10)、芒柄花苷(11)、甘草苷(12)、异佛来心苷(13)、芹糖甘草苷(14)。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千层塔(Huperzia serrata)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个黄酮苷为5,5′-dihydroxy-2′,4′–dimethoxy-flavone-7-O-β-D-(6″-O-Z-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龙胆泻肝汤配伍减毒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汤及其相关配伍制剂的减毒机制.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关木通及龙胆泻肝汤相关配伍制剂中马兜铃酸A含量.结果关木通甲醇提取液;关木通水提取液;龙胆泻肝汤;去除当归、生地、甘草的龙胆泻肝汤中马兜铃酸A含量分别为0.193 6,0.062 7,0.032 4,0.045 4 mg·mL-1.结论龙胆泻肝汤全方中马兜铃酸A含量明显低于单味关木通和去除当归、生地、甘草的龙胆泻肝汤方,提示龙胆泻肝汤全方相对较低的肾毒性与其水提过程中马兜铃酸A溶出减少有关,方中佐使药味当归、生地、甘草的配伍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0例,分别予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和奥美拉唑加达喜治疗,疗程8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内镜疗效。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I临床症状,中药组改善口苦咽干、烧心、咽部不适及便干4项症状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在改善食管黏膜炎症方面与西药组作用相当(P〉0.05);在改善内镜下胃内胆汁反流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血脂康联合龙胆泻肝汤化裁方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脂康联合龙胆泻肝汤化裁方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用血脂康治疗,治疗组36例用血脂康联合龙胆泻肝汤化裁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59.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清TC、TG降低也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血脂康联合龙胆泻肝汤化裁方治疗高脂血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龙胆泻肝汤的应用现状,探讨其所治病症和用药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SinoMed、CNKI、VIP、WangFang Data、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近10年发表的龙胆泻肝汤临床研究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工具的方法对治疗疾病、治疗证型、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进行提取并统计分析。结果 龙胆泻肝汤多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突发性耳聋、急性湿疹等疾病;治疗证型更多为(肝经)湿热(下注)证;治疗肝胆实火(上炎)证的药量要小于(肝经)湿热(下注)证。结论 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手段获得了龙胆泻肝汤的临床用药情况,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治疗结核病湿热内蕴型盗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结核病湿热内蕴型盗汗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3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龙胆泻肝汤。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盗汗变化情况及缓解时间,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3%、82.5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盗汗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对结核病湿热内蕴型盗汗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龙胆泻肝汤加味,对照组服用独活寄生汤加味,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配合冰蚕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龙胆泻肝汤配合冰蚕外用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50毫升加头孢西丁钠、5%葡萄糖250毫升加阿昔洛韦静脉注射,2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93.33%,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2.606,P=0.017)。结论:龙胆泻肝汤配合冰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将花椒干燥果皮粉碎后用95%乙醇冷浸提取浓缩得到总浸膏,将总浸膏吸附于硅藻土上,依次用不同极性溶剂进行洗脱,浓缩得到相应洗脱部位。对二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别采用硅胶柱色谱,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理化性质和多种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花椒果皮二氯甲烷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3S)-1-甲基-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1),(3S)-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2),芹菜素-7,4’-二甲醚(3),芫花素(4),淫羊藿次苷F2(5),breyniaionoside A(6),3-甲氧基苯乙醇-4-O-β-D-葡萄糖苷(7),3-甲氧基-5-羟基苯-1-O-β-D-葡萄糖苷(8),苔黑酚葡萄糖苷(9),紫丁香苷(10),4-[(3S)-3-羟基丁基]-2-甲氧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11),(+)-南烛木树脂酚-3a-O-β-D-葡萄糖苷(12),2-甲基丙基-6-O-β-D-呋喃芹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和(E)-6-羟基-2,6-二甲基辛-2,7-二烯酸(14)。结论: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花椒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12,14为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周永全  顾佳莹  张宁 《中成药》2012,34(9):1674-1679
目的研究龙胆泻肝丸中4种成分的溶出,评价该制剂的溶出特性。方法建立龙胆苦苷、黄芩苷、栀子苷和阿魏酸HPLC测定方法以考察龙胆泻肝丸、龙胆泻肝胶囊的溶出特性,并进行对比;拟合其溶出模型,求算溶出参数。结果 4 h时,丸剂中栀子苷、龙胆苦苷溶出较完全,黄芩苷、阿魏酸分别溶出66.51%、61.68%;Weibull模型拟合龙胆泻肝丸中上述4种成分的溶出情况效果最好,Ritger-Peppas模型、Higuchi模型、一级反应模型的拟合效果亦佳。结论丸剂中上述4种成分的溶出速率明显慢于胶囊剂;龙胆泻肝丸中栀子苷、龙胆苦苷溶出较黄芩苷、阿魏酸充分;该过程兼有Fick’s扩散机制和骨架溶蚀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H1R/TRPV1、PAR-2/TRPV1和P38MAPK通路探讨龙胆泻肝汤对湿疹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6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1 mg·kg-1)和龙胆泻肝汤低、中、高剂量组(6.3g·kg-1、12.6g·kg-1、25.2g·kg-1),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湿疹模型,然后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干预,1次/天,连续干预21天。末次给药后,测定大鼠耳肿胀度;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皮肤组织H1R、PAR-2、TRPV1蛋白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WB)法检测大鼠皮肤组织P38MAPK、P-P38MAPK蛋白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耳肿胀度显著增加(P<0.05)且背部皮肤出现湿疹病理变化;皮肤组织中H1R、PAR-2、TRPV1水平与p-P38MAPK/P38MAPK比值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氯雷他定组和龙胆泻肝汤低、中、高剂量组耳肿胀度显著减小(P<0.05)且病变程度减轻;皮肤组织中H1R、PAR-2、TRPV1水平与p-P38MAPK/P38MAPK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 龙胆泻肝汤对湿疹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1R/TRPV1、PAR-2/TRPV1和P38MAPK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