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患者122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面积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原发疾病给予相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水平下降程度和HDL升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有效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患者血脂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伴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120例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独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颈动脉斑块大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粥样斑块大小、IMT值和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粥样斑块大小、IMT值和血脂水平较治疗前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粥样斑块大小、IMT和血脂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能缩小伴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并改善其脂质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7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62例)和联合治疗组(75例),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共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情况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TC、TG与LDL-C变化与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广州医药》2021,52(1):105-108,119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循环动力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我院收治入院的98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49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2组患者每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血脂水平、血流变指标、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每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各项血脂水平、脑循环动力学指标IMT及斑块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每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各项血脂水平、脑循环动力学指标IMT及斑块面积相比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每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各项血脂水平、脑循环动力学指标IMT及斑块面积相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同时可有效调节患者血脂水平,改善对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已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中47例患者采用降脂、抗凝等常规治疗定义为对比组,另外47例患者在对比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定义为治疗组,治疗方案实施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并测量估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及数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IMT与斑块的Area、Diameter、Quantit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MT与斑块的Area、Diameter比较差异明显(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斑块Quantit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应用于CIS治疗中,效果明显,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HD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TC、TG、LDL水平均降低,HDL水平升高,且实验组TC、TG、LDL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均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增强斑块稳定性,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6):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ox-LDL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浆ox-LDL、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x-LDL水平、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ox-LDL水平较低,LDL-C、TC明显降低,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相对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C的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治疗中,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明显,能够有效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斯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大小,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斑块数量无变化,且治疗后IMT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Tmax、Smax等指标也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无显著性(P>0.05),斑块数目未发生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马璟曦  蔡敏 《重庆医学》2013,42(16):1835-1836,1840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普罗布考0.25g,每天2次,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高(P<0.05),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TC、LDL-C、TG及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5),HDL-C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降脂和降低颈动脉IMT作用,能有效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49-5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n=40)和辛伐他汀组(n=40),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最大长径。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C、LDL-C水平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但两组患者TG、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MT、斑块厚度、最大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效果较辛伐他汀好,但二者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效果相当,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他汀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21.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13.
化浊行血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化浊行血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动脉粥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化浊行血丸和阿托伐他汀钙两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化浊行血丸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6个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化浊行血丸组高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化浊行血丸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化浊行血丸具有安全显著的调脂、稳定斑块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及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比较3个月内2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不仅有调节血脂作用,并能缩小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我院脑病科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分别为(1.09±0.19)mm、(3.26±0.32)分和(1.17±0.16)mm、(3.67±0.39)分,与治疗前的(1.29±0.33)mm、(3.91±0.41)分和(1.28±0.24)mm、(4.01±0.42)分比较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有效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PSA)三联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SA组、SA组、A组各60例,PSA组给予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治疗,S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A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脂代谢、颈动脉结构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PSA组、SA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低于A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高于A组(P<0.05),PSA组TG、TC、LDL-C均明显低于SA组,HDL-C明显高于SA组(P<0.05);PSA组、S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A组,管腔直径明显大于A组(P<0.05),PSA组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SA组,管腔直径明显大于SA组(P<0.05);PSA组、SA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V)均明显高于A组,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A组(P<0.05),PSA组SV、DV明显低于PSA组,RI明显高于PSA组(P<0.05)。结论 PSA三联疗法有助于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代谢,改善颈动脉结构,提高颈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和普通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治疗(降颅压、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等),普通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qd口服,强化组加用瑞舒伐他汀20mgqd口服,连用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较普通组更明显(P〈0.05);强化组斑块面积和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普通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和IMT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强化组斑块面积和IMT较普通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更强降脂作用,通过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从而降低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阻断并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96例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同时加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血脂变化。结果 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10mg/d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改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预防高危患者急性脑梗死复发的临床药理疗效,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156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66)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n=90)加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d,疗程6个月。全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均测定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血脂、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6个月脑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56%vs.21.2%,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逆转,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