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氨酸铜染色法(rubeanicacidcopperstaining)的关键技术环节、注意事宜及在Wilson病肝穿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红氨酸铜染色法对58例Wilson病肝穿组织作铜染色,并进行效果评价,以1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0例其他胆汁淤积性肝病、1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5例健康肝移植供体肝组织作对照。结果红氨酸溶液配制、恒温过夜及防组织脱片等是保证红氨酸铜染色效果的关键环节;本文58例Wilson病穿刺肝组织中87.3%铜染色阳性,表现为肝细胞内较弥漫性粗大铜颗粒沉积,而对照组PBC、其他胆汁淤积性肝病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内仅有少数肝实质细胞内检出疏细铜颗粒,5例健康肝移植供体肝组织内均未见红氨酸铜染色阳性着色。结论红氨酸铜染色法是一种用于遗传代谢性肝病组织铜显示与评价的简便、实用性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的探讨——附174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我国重新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进行了临床及病理分类。本文按此标准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2~1995年经肝穿病理确诊的17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将其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进行了对照分析,并提出慢性肝型临床分型新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与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方法 对3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快速穿刺活体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9%。结论 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存在差距,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而病理改变显著者,需进行治疗观察和多次肝穿随访。  相似文献   

4.
虽然目前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各自肝组织病理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是未见到比较其相互间肝组织损伤和纤维化程度的报道。为了解这些疾病引起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666例肝穿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肝穿活检肝组织病理及临床检查结果,了解其中各种肝病的构成比,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 采用1秒钟快速肝穿刺活检术,肝组织行HE、Masson染色;对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的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经病理证实ASC及病毒性肝炎占96.5%,脂肪肝占1.9%,其它肝病占1.9%。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1.9%。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共48例,病理检查前经B超证实仅有7例。结论 ASC及病毒性肝炎仍居住院患者之首;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毒者,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肝硬化之间临床与病理学检查诊断一致性还存在差异。病毒性肝炎是否合并脂肪肝须行肝组织病理才能明确。非病毒性肝炎及其它肝病行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减少误诊。提示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各种肝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HGVRNA在非甲-非戊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对HGV感染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以地高辛素标记HGVcDNA探针,对36例血清非甲-非戊型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石蜡包埋肝穿肝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并对急性HGV感染病例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36例肝病患者中,11例(306%)肝组织中检出HGVRNA。其中急性重症肝炎1例(1/3),亚急性重症肝炎3例(3/6),急性轻型肝炎5例(5/16)慢性肝炎2例(2/11)。阳性信号表达于肝细胞胞浆及/或核内,在急性轻型肝炎,阳性信号多弥漫散在分布。而在慢性肝炎,则多呈片灶状靠近汇管区周围。在检出率和阳性细胞分布方面,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361%,13/36)基本一致。8-38个月后的急性轻型肝炎随访二次肝穿检测显示了肝组织中HGVRNA持持续存在。结论在急慢性非甲-非戊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HGV感染较为常见,HGV感染可能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及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检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中经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情况 ,探讨其致病性。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中TT病毒核酸 (TTVDNA)的表达与分布 ,观察肝组织学变化。 32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中检出TTVDNA阳性 9例 (2 8 1% )。原位杂交阳性信号为蓝紫色 ,细颗粒状 ,主要定位于肝细胞核内 ,肝细胞胞浆内多呈弱表达。阳性细胞在肝小叶内散在分布。阳性病例的切片经HE染色后 ,6例 (6 6 7% )有轻微的肝组织病理改变 ,包括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嗜酸性变以及汇管区的扩大和淋巴细胞浸润等。而 2 3例TTVDNA阴性者中 ,仅 6例 (2 6 1% )有轻微的病理变化 (x2 =4 4 8,P =0 0 4 8)。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TTV感染均较为常见 ,在非病毒性肝炎人群尽管没有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 ,但多数存在有轻微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甲~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致病因素。方法:通过对106例非甲~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测来探讨其临床特点,对部分病例进行HGV RNA及TTV DNA检测来探讨可能的致病因素,并对其中4例病情持续波动超过6个月、HBsAb( )或HBsAb( )兼HBcAb( )的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和采用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HBsAg和HBcAg。结果:106例非甲~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重症化比率与一般的病毒性肝炎相似,慢性化比率较一般的病毒性肝炎高,女性发病率较一般的病毒性肝炎高;男:女约为2:1。27例用PCR法检测HGV DNA为阴性,其中10例同时用PCR法检测TTV DNA也为阴性。4例HBsAb( )或HBsAb( )兼HBcAb( )的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病理学改变与临床诊断相符,免疫组化显示HBsAg和HBcAg均阴性。结论:106例非甲~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性肝炎相似;慢性化、重症化比率较一般的病毒性肝炎高;女性发病率较一般的病毒性肝炎高;HGV、TTV可能不是非甲~戊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HBsAb( )者,肝组织内无HBsAg和HBcAg...  相似文献   

9.
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采用益气活血中药自拟平肝汤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收到满意效果的基础上,发现平肝汤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者也具有一定疗效,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均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乙型39例,丙型7例,乙、丙混合6例,男性49例,女性3例,年龄26~53岁,平均36岁;有大量饮酒史者17例,全部病例均经肝穿,肝组织病检确定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其中轻度脂肪肝32例,中度18例,重度2例。病毒性肝炎诊断按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地对病毒性肝炎中医分型与各项客观检测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示了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肝功能、免疫学指标、血清病毒标志物及人体的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现综述如下。 1 中医辨证分型与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 伍春瑢将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分实证(湿热型、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64例和  相似文献   

11.
抗肝纤维化治疗的共识与争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时,肝内纤维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的共同病理过程。目前认为,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ECM在细胞间质的过度沉积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基本机制。抗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C-Ⅳ)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法对95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测定其血清HA和C-Ⅳ的含量,并对其中的31例进行了肝活检。结果:除慢性轻度外的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HA和C-Ⅳ均呈增高趋势,并随慢性化程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汁淤积可发生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疾病,例如发生于各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肝炎,妊娠末期肝内胆汁淤积、胆管癌等,其预后与其原发病有关。病毒性肝炎各个临床型,包括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均可发生肝内胆汁淤积。由于病毒性肝炎肝组织  相似文献   

14.
B超肝静脉内径检查对肝硬化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中静脉内径改变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硬化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B超检测并比较肝硬化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中静脉内径的大小,行肝穿病理检查了解其肝脏纤维化程度,并分析肝中静脉内径大小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32例肝硬化患行肝中静脉内径较32例慢性肝炎患者小,并且肝纤维化程度与肝中静脉内径呈负相关关系。结论采用B超对肝纤维化患者肝中静脉内径进行检测有助于肝硬化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肝病患者肝组织内CMV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0例急、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CMV抗原,发现15例阳性(10.7%),有9例同时存在HBV感染,其中3例为三重感染。15例CMV抗原阳性肝炎中,11例为慢性肝炎。以同法检测2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MV抗原,发现1例阳性。结果提示CMV感染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之一;CMV肝炎与其他病毒性肝炎及慢性肝脏疾病可同时存在;CMV肝炎可能存在慢性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的诊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常见。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95标准”)应用以来,解决了临床上的一些问题,但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对于慢性肝炎重度的漏诊率较高。我们拟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与病理相关性分析入手,研究97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症状与体征等多种因素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男816例(占83.9%),女157例(占16.1%);年龄0.5~66(平均25±13)岁。病原学诊断:乙型肝炎813例,丙型肝炎109例,乙丙重叠感染7例,病原不明44例。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不同病因(如病毒、乙醇、寄生虫、铜铁沉积等)引起的慢性肝损伤,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各成分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过多沉积在肝内引起肝纤维化。若进一步发展引起肝小叶改建、假小叶和结节形成,则进入肝硬化。肝纤...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起肝纤维化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目前对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临床治疗手段仍相对滞后。研究表明,双环醇可以清除实验动物肝细胞内的自由基,保护肝细胞膜和线粒体,减轻肝脏炎症损伤,防止肝纤维化[1]。我们将双环醇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观察其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水平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及治疗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为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  相似文献   

19.
肝纤维化及肝硬变的可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肝炎[B(D),C型]、酒精中毒、血吸虫感染等病因导致的慢性肝病是我国最多发的常见病之一。慢性肝病(主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理基础是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的发生是机体对炎症的修复反应,如同瘢痕形成之于创伤一样。肝穿标本分析表明轻度慢性肝炎发生纤维化者占62.6%,中、重度慢性肝炎则为100%。慢性肝病通过纤维化的发展走向肝硬变,乃至发生门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甚至肝癌等严  相似文献   

20.
肝炎后相关综合症(有的作者称为肝炎后综合征),是指病毒性肝炎痊愈后,化验检查肝功能正常,病原学阴性,肝穿病理活检显示炎症消退,肝组织结构修复正常,肝细胞内不能发现病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