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4):1328-1331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2011年3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32011年3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364岁,平均34岁,观察骨折椎的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手术前后伤椎复位高度和后凸Cobb角。[结果]术后CT示伤椎椎弓根螺钉均在正常骨性结构内,术后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从术前平均(54.75±0.06)%恢复至术后平均(92.35±0.12)%,(P<0.05);骨折椎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25.13±2.67)°恢复至(4.83±1.43)°(P<0.05)。患者VAS评分改善明显(P<0.05)。所有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结论]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于胸腰段骨折治疗有效。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胸腰段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随访12例重度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成形术的患者,用PACS阅片软件测量伤椎中部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的比值(压缩比)、脊柱后凸Cobb角,VAS评分评价腰痛程度。[结果]压缩比由术前的(40.50±4.20)%增加至术后的(67.70±7.28)%;Cobb角由术前的(23.41±4.85)°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7.39±3.72)°;VAS评分由术前的(8.56±0.73)分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33±0.21)分。[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后凸畸形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节段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5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Denis B型)患者行后路单节段经伤椎复位固定、经椎弓根伤椎打压植骨手术。测量术前术后Cobb角,计算伤椎高度恢复率,进行ODI评分,分析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伤椎高度矫正率约95%,Cobb角由术前的14°~25°改善为术后的3°~8°。未出现内固定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单节段椎弓根固定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创伤小,仅固定1个运动节段;椎体内打压植骨有效解决椎体复位后产生的椎体内骨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2-01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PVP治疗的31例中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矢状面Cobb角、疼痛VAS评分。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8(71.8±11.4)个月。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矢状面Cobb角、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末次随访时以上各指标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PVP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快速缓解腰背部疼痛、恢复伤椎高度、改善后凸畸形,手术创伤小,维持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4年5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31~61岁,平均36.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 h~4 d,平均2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8例,爆裂型骨折13例。骨折部位:T_(11)2例,T_(12)12例,L_113例,L_24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form health sutvey,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通过影像学测量评估伤椎的高度丢失及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8个月(12~41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47.2±9.4)%、(96.7±9.3)%、(93.6±6.5)%;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39.31±2.56)°、(5.71±0.42)°、(5.81±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9.76±0.24)分、(1.55±0.06)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92.4±2.11)分、(118.01±2.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提示患者的脊柱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的矫正。[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同时复位良好,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智  陈卓夫  龚辉  彭霞舞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2):1104-1106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21例。比较术前与术后VAS疼痛评分、椎管内占位率、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矢状位Cobb角的变化,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VAS评分从术前平均(8.3±0.5)分降至术后(2.8±0.7)分(P<0.01),椎管内占位率从术前平均(32.66±3.25)%降至术后(6.2±0.85)%(P<0.01),术前与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矢状位Cobb角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无内固定松动、断裂,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无症状,9例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即刻恢复脊柱力线及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失效、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能为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伤椎置钉治疗26例T11~L2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天数及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0~90(64.9±8.5)min;术中出血量30~120(64.6±23.0)ml;住院天数6~11(8.6±1.5)d;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21.7±4.3)个月。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位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维持良好,随访期内无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对伤椎直接复位及固定、在即刻固定、改善和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方面有明显优势,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4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22例(联合组),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25例(PKP组)。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2(12~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内固定物异常、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PKP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联合组在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方面均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在JOA评分、腰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矫正丢失方面均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与PKP均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理想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PKP手术创伤更小,止痛效果确切,但就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恢复伤椎高度效果而言,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双侧棘旁切口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双侧棘旁切口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0例.结果 本组术后X线片测量骨折椎前缘压缩百分比从术前(42.0±3.2)%恢复至(7.9±1.1)%(P<0.05);骨折椎后凸畸形Cobb角从术前(24.1±3.1)°恢复至(5.1±1.2)°(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7~27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明显改善,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愈合,无内固定失败、断裂和松动.结论 后路双侧棘旁切口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1-09—2013-08行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31例,观察手术前后伤椎后凸角及椎体相对高度变化。结果术后无切口感染、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伤椎后凸角从术前平均(26.19±2.57)°恢复至术后1周(4.92±1.85)°及术后12个月(4.69±1.70)°;伤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从术前平均(54.00±6.82)%恢复至术后1周(93.50±4.52)%及术后12个月(93.08±4.40)%,术前、术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孙观荣  韩雷 《中国骨伤》2014,27(2):97-100
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骨折患者18例(24个椎体),男11倒,女7例;年龄52-76岁,平均6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h~7d,平均4.2d。依据Denis分型:压缩型12例,爆裂型6例。骨折部位:T12 6椎,L1 9椎,L2 6椎,L3 3椎。对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sagittalindex,SI)、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5个月。手术时间80~13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量100-180ml,平均为145ml。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0.9±1.5、88.6±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SI分别为52.3±93.8、89.2±5.2、86.4±4.5。术后3d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神经功能损伤、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发生。结论: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同时可有效恢复伤椎前中柱的力学强度,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3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0~73岁,平均65.6岁。32例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_(11) 4例,T_(12) 9例,L_1 16例,L_2 3例。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率、椎体后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65.7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25.2 ml。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6个月。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的(49.70±5.89)%恢复至术后2 d的(6.00±2.10)%,末次随访时的(6.06±1.57)%;椎体后缘压缩率由术前的(17.36±4.11)%恢复至术后2 d的(5.48±1.65)%,末次随访时的(5.68±1.82)%;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3.34±3.56)°矫正至术后2 d的(2.86±0.95)°,末次随访时的(3.04±0.94)°;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22.77±5.83)%恢复至术后2 d的(5.02±1.93)%,末次随访时的(5.15±1.93)%;VAS评分由术前的6.84±0.88恢复至术后2 d的1.94±0.72,末次随访时的1.63±0.83;ODI由术前的(77.50±5.10)%恢复至术后2 d的(17.94±4.82)%,末次随访时的(15.63±5.19)%。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症状。结论: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管占位、矫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单节段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5岁,平均3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5d,平均3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2例,爆裂型骨折9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骨折部位:T5骨折l例,马骨折2例,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8例,L1骨折5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内固定失败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2.9±1.5、93.8±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伤椎单侧置钉方法安全可靠,并且可提高骨折椎体复位效果和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弥散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4.
陈建良  许勇  万蕾  姚光校 《中国骨伤》2020,33(2):121-126
目的:观测Smith-Petersen截骨(SPO)、经椎弓根截骨(PSO)和全椎体切除截骨(VCR)3种术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探讨截骨矫形术式选择。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对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后路截骨矫形术,患者均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6个月),经过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包括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针灸等。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66~83岁,平均73.4岁;病程8~60个月,平均34.6个月。8例患者共8个椎体骨折。骨折节段:T10 1个;T11 1个;T12 3个;L1 2个,L2 1个。8例患者均表现为单节段椎体陈旧性骨折楔形变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胸腰段局部后凸和疼痛症状均呈渐进性发展,表现为中枢性矢状位失衡。术式选择上采用SPO截骨3例,PSO截骨3例,VCR截骨2例。通过影像学测量分析矫形效果,包括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局部后凸角(localized kyphosis,L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骶骨水平角(sacral tilt angle,ST)及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VAS评分由术前的5~8分(平均6.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分(平均1.88分),评分明显改善。ODI评分由术前的36~78分(平均60.2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10~32分(平均20.38分),功能评分明显进步。随访期间X线检查可见部分患者术后植骨融合椎间隙高度稍微降低,植骨均骨性愈合,未见明显矫正度数丢失和内固定松动失败,胸腰段后凸畸形明显改善。T10-L2 Cobb角平均值由术前的25.3°矫正至2.8°,矫正率89.3%。LK由术前的平均43.4°改善为术后的7.1°,平均矫正率为86.2%。TK由术前的平均49.9°改善为术后的30.6°。LL由术前的平均43.6°减小为术后的30.8°。ST由术前的平均24.0°改善为术后的32.1°。SVA由术前平均6.23 cm减小为术后的2.40 cm。结论:针对不同病理特征和畸形程度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选用SPO、PSO或VCR矫治均可取得良好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20~55岁,平均35.6岁;T_(11)8例,T_(12)18例,L_1 19例,L_2 10例。根据AO分型,A1型10例,A2型17例,A3型18例,B2型7例,B3型2例,C1型1例。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传统跨伤椎4钉固定20例,为对照组;伤椎双侧6钉固定22例,为双侧组;伤椎单侧5钉固定13例,为单侧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费用;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指标:术后即刻伤椎高度、Cobb角矫正率及末次随访伤椎高度、Cobb角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5.2个月,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费用方面,对照组(20 932.4±298.3)元明显低于单侧组[(22 428.2±321.5)]元与双侧组[(23 630.5±310.5)]元(P0.05),且单侧组低于双侧组(P0.05)。在VAS评分、腰椎ODI评分方面,3组间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伤椎高度、Cobb角矫正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丢失率方面,单侧组[(6.3±2.1)%]和双侧组[(5.6±2.8)%]均优于对照组[(9.2±1.8)%](P0.05),但单侧组和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率方面,单侧组[(15.2±6.5)%]和双侧组[(13.9±7.2)%]均优于对照组[(23.6±7.5)%](P0.05),但单侧组和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均适用于胸腰段骨折治疗,短期疗效相当;伤椎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在维持伤椎高度及防止后凸畸形发生上均优于传统跨伤椎固定;伤椎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临床效果相当,但单侧固定住院费用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PPSF)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胸腰段OVC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63例;年龄65~70岁,平均67.2岁;T_(11)15例,T_(12)32例,L_129例,L_21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PSF结合PVP治疗组(A组,43例),PVP治疗组(B组,5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骨水泥用量、术后卧床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96.2±28.7)min,B组为(31.8±10.6)min;术中出血量A组为(62.2±25.5)ml,B组为(25.4±10.9)ml;伤椎骨水泥用量A组为(5.5±0.5)ml,B组为(4.9±1.1)ml;术后卧床时间A组为(5.1±1.8)d,B组为(1.8±0.7)d。A组较B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伤椎骨水泥用量更大,术后卧床时间更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及1年伤椎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A组[(85.6±3.5)%和(11.9±5.3)°]均优于B组[(84.2±4.5)%和(15.3±3.4)°](P0.05)。B组出现3例伤椎再次骨折塌陷的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 d、1年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PSF结合PVP较单纯采用PVP治疗胸腰段OVCF,能获得较强的椎体强度和刚度,更有利于改善伤椎的复位效果,维持伤椎高度,防止椎体塌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术中辅助操作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例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1~63(47.67±13.32)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脊柱陈旧性结核伴后凸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畸形2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将患者脊柱CT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中,建立脊柱三维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脊柱模型,然后进行术前规划及模拟手术操作,分析其术后影像学参数的改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年以上,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参数等相关影像学参数,进一步评估其矫形效果。结果:12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矫形术在1∶1脊柱模型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方式(其中4例畸形较重的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置钉及截骨矫形,效果良好,术中、术后无血管、神经、脊髓等重要组织结构损伤,无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侧凸Cobb角为(56.5±22.5)°,后凸Cobb角为(65.2±19.5)°,C7PL-CSVL为(45.8±16.9) mm,SVA为(48.7±25.4) mm。术后4周侧凸Cobb角为(20.8±11.5)°,后凸Cobb角为(22.0±6.6)°,矫正率分别为(65.1±9.7)%和(64.6±10.6)%;C7PL-CSVL为(22.3±8.9) mm,SVA为(23.3±13.1)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2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平均(18.5±7.9)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后凸Cobb角分别为(22.2±10.8)°和(23.6±7.7)°,C7PL-CSVL为(23.5±10.8) mm,SVA为(24.7±12.5) mm,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可直观清晰地显示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椎体形态结构以及其与邻近椎体、血管、神经的空间关系,为手术方案个体化制定提供了良好、直观的立体解剖结构观察。术前预模拟手术操作,确定手术内固定、融合节段及截骨矫形方式,可以为实际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并能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张同同  王增平  王中华  文杰  迟飞  薛文  宋玉鑫  刘林 《中国骨伤》2021,34(11):1034-1039
目的:探讨骨科天玑机器人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所应用的辅助设备不同,将其分为C形臂X线加机器人辅助置钉组(观察组)和单纯C形臂X辅助下置钉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4~61(40.23±12.19)岁;T11 3例,T12 8例,L1 9例,L2 2例。对照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6~58(42.88±10.31)岁;T11 3例,T12 10例,L1 7例,L2 4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3 d,1周及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前后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并收集术后CT影像,依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2(7.07±0.8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为(5.62±0.51)次,对照组为(12.54±0.5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后痊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8.4%(126/128)和90.3%(121/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骨科天玑机器人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与单纯C形臂X线透视相比,前者克服了术者生理性震颤、疲劳及术中多次透视等缺点,提高了置钉准确率,是一种更加准确、安全的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行后路内固定并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对32例椎体压缩>2/3并伴脊柱后凸畸形的老年患者行后路脊柱后凸矫正及椎体成形术.对手术前后患椎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3.5个月.手术前,患椎平均剩余高度为27.8 %,脊柱后凸Cobb角25.3°,腰背痛VAS评分8.06,ODI为90%;术后1周,各项指标分别为63.1%,8.5°,3.14,59.7%;手术后3个月,分别为62.7%,8.69°,1.4,31.32%.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行脊柱后凸矫正及开放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侧卧体位下机器人辅助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6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8例,男4例,女4例;在侧卧位下行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年龄55~85(66.25±9.42)岁,病程(4.00±0.76)d;T11 2例,T12 2例,L1 3例,L2 1例。对照组18例,男6例,女12例,患者在俯卧位下行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年龄48~81(61.22±9.53)岁,病程(4.11±0.83)d;T10 2例,T11 3例,T12 4例,L1 7例,L2 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操作时间、摆放体位时间、术后神经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前及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依据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准确性。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均没有因椎弓根螺钉置入导致神经损伤。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4.13±4.61)ml、(78.17±22.02)ml,术中操作时间为(92.13±9.82)min、(106.22±11.55)min,摆放体位时间为(10.00±2.14)min、(15.17±2.6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 d VAS分别为(2.38±0.52)分、(4.56±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准确率观察组为96.88%(62/64);对照组为81.48%(8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体位下机器人辅助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能够缩短手术体位的摆放时间和术中操作时间,显著提高内固定置钉的准确率,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