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儿童颅咽管瘤是好发于鞍区的良性肿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选择适当的入路既可将肿瘤完整切除又能避免肿瘤周围重要的神经结构损伤,是减少肿瘤复发及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我们选择27例手术治疗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资料以探讨治疗儿童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7例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过程中的体会。结果:27例中肿瘤镜下全切22例,次全切3例,部分切除2例。手术经额硬膜下入路18例,经翼点入路4例,经蝶入路切除3例,经半球间-纵裂入路2例。24例获随访2个月至5年,效果良好者21例,生活需照顾者2例,死亡1例,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垂体功能低下及尿崩。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颅咽管瘤,效果良好,额下入路能提供鞍上大颅咽管瘤手术切除良好的暴露。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颅咽管瘤位置深在,毗邻重要的结构,手术全切肿瘤往往比较困难。本研究探讨经纵裂经终板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纵裂经终板入路切除的14例颅咽管瘤的手术经过与疗效,重点讨论了手术入路技术、肿瘤切除技术和垂体柄的保护技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92.8%),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症状(6例)均较术前好转,术后出现的尿量增多与低钠血症持续3—35天,给予垂体后叶素和常效尿崩停(弥凝)均可控制。结论:经纵裂经终板入路是切除颅咽管瘤的有效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切除的常用手术间隙和下丘脑的保护方法.方法:3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咽管瘤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1.8岁.其中30例经翼点入路,6例经纵裂终板入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31例(86.1%),次全切除5例(13.9%).术后出现多饮多尿33例,血钠紊乱32例.1例死于肺栓塞.术后随访1年~4年,31例全切除的患者中有3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熟练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注意对下丘脑和穿通动脉的保护,能够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提高手术根治颅咽管瘤的方法。方法 对 2 0例颅咽管瘤 ,均在全麻下行翼点入路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 ,根据肿瘤的位置 ,采用视交叉前间隙、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间隙及颈内动脉外侧等间隙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除 16例、近全切除 3例、大部切除 1例。近期明显好转 14例、改善 4例、无变化及死亡各 1例。半年以上随访 18例 ,能正常生活者 16例 ,生活需人照顾 2例。结论 翼点入路手术能满足鞍区多种类型颅咽管瘤的显露 ,能提高肿瘤全切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儿童颅咽管瘤手术病例56例。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8例(50%)、经额下入路14例(25%)、经前额纵裂入路6例(10.7%),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5例(8.9%),皮层造瘘入路3例(5.3%)。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8例(67.9%)、大部切除17例(30.4%),围手术期死亡1例(1.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恰当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影响颅咽管瘤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影像诊断率。方法 利用CT和MRI检查方法,分析了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咽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讨论了颅咽管瘤的病理及分型,临床及预后,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囊性者6例,CT为边清低密度影,伴钙化,呈环形或岛状强化。实性者1例,为混杂密度影。囊实混合者2例。MRI见 T_1WI呈低、等或高信号,T_2WI呈混杂高信号。结论 CT及MRI对颅咽管瘤的定位诊断率达100%,定性诊断率89%,为临床准确提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经额下-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2 6例经额下 -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全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 ,其中大型 3例 (11.5 % ) ,巨大型 2 3例 (88.5 % ) ,并与经蝶和经额入路进行比较。方法  2 6例均经 CT、MRI诊断 ,并经病理证实。做右侧额部骨瓣成形术 ,在鞍结节处将经额入路 (于额叶下方经鞍膈 )经蝶入路 (经蝶骨平板及蝶窦前壁 )融为一体。结果 术野显露清楚 ,肿瘤全切除率高 ,占 92 .3% (2 4/ 2 6 ) ,次全切除 2例占 7.7% (2 / 2 6 ) ,无死亡病例。结论 此入路适用巨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术 ,较单纯经额或蝶窦入路手术为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手术入路,影响全切除的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颅咽管瘤手术病例4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障碍、下丘脑功能障碍、尿崩症。分别采用经翼点20例(43.5%)、经额下12例(26.1%)、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3例(6.5%),经前额纵裂入路5例(10.9%),经额叶皮层造瘘-侧脑室室间孔入路2例(4.3%)、翼点联合侧脑室室间孔入路4例(8.6%)切除肿瘤。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1例(67.4%)、大部切除15例(32.6%),围手术期死亡1例(2.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术者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术中对下丘脑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术后并发症积极防治是影响颅咽管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61.9%),次全切除4例(19.1%),大部分切除4例(19.1%)。术后尿崩症16例(76.1%),其中2例为长期性尿崩;7例(33.3%)出现下丘脑损伤症状;意识障碍10例(47.6%);垂体功能低下15例(71.4%);癫痫2例(9.5%)。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32.5个月,3例(14.2%)复发。结论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儿童颅咽管瘤的有效治疗措施,术前影像学的详细检查,合适手术入路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及时防治有助于患儿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儿童颅咽管瘤手术病例56例。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8例(50%)、经额下入路14例(25%)、经前额纵裂入路6例(10.7%),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5例(8.9%),皮层造瘘入路3例(5.3%)。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8例(67.9%)、大部切除17例(30.4%),围手术期死亡1例(1.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恰当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影响颅咽管瘤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颅内胆脂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提高颅内胆脂瘤的诊断水平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218例颅内胆脂瘤的临床征象、诊断方式、显微手术入路与疗效。结果 203例(93.1%)肿瘤获全切除,余15例(6.9%)因肿瘤包膜与丘脑或脑干粘连紧密而行次全切除。5例(2.3%)于手术后2周内因脑干缺血、水肿或肺部感染死亡。176例获长期随访(平均5.6年),其中170例(96.6%)恢复良好,3例(1.7%)肿瘤有复发,需行再次手术切除。结论 采用CT或MRI进行诊断并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胆脂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2.
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适应证选择及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报告我科1986年7月~1996年10月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376例,女性239例,男性137例,年龄13~67岁,平均38.9岁.其中大腺瘤152例(40.4%),微腺瘤224例(59.6%).方法:均经CT扫描或MRI确诊,手术采取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或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两种方式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术后无死亡.308例获长期随访(平均3.5年),258例(83.8%)恢复良好.52例(16.9%)肿瘤有复发,需行再次手术,或采用药物、放疗或放射外科治疗.结论:垂体腺瘤采取经蝶显微外科治疗是-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技术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对12例经CT和MRI诊断的垂体瘤患者在神经内镜经单鼻孔入路直视下予以切除。结果:全切9例,近全切3例。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脑脊液漏,尿崩3例。4例内分泌检查正常,7例视力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具有良好的深部照明、微创、全景化视野等优点,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应用和优缺点。方法对24例经CT扫描和MRI检查确诊为垂体瘤的患者在显微镜或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直视下予以切除。结果显微镜组:10例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内镜组:11例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中具有良好的深部照明及全景化的视野等优点,较显微镜下经单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过程中更微创,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但两种术式都应该熟练掌握,根据不同的患者灵活地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垂体瘤手术经鼻入路较经口入路有较多优点,本文探讨直接经单侧鼻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方法。方法:12例垂体肿瘤经CT扫描或MRI明确手术适应证后,手术均采取经单侧鼻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全切10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视力、视野恢复7例,并发症主要有尿崩症2例和脑脊液漏1例,无鼻梁塌陷、上门齿麻木及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单侧鼻腔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具有鼻腔结构损伤小,切除肿瘤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鞍上扩展(the suprasellar extension ,SSE)的垂体无功能巨腺瘤手术治疗后残余肿瘤的转归与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首次手术治疗为经蝶入路的资料齐全的68例巨大型SSE 垂体无功能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肿瘤的术中处理,术后肿瘤的残余情况、随访过程中残余肿瘤的转归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一期手术SSE 肿瘤全切者20例(20.6%),术后第1 天MRI 复查存在鞍上残余肿瘤者48例(79.4%);术后3 个月复查,残余肿瘤21例下降至鞍窝底,8 例下降至鞍窝内,3 例下降至垂体柄水平和鞍窝入口处(下降率为66.7%),均采用再次经蝶手术切除(下降后残余肿瘤的全切除率96.9%);2 例患者肿瘤虽然下降,但仍为明显的伴有SSE 的残余肿瘤,采用开颅切除;其余的12例有残余肿瘤的患者由于术后MRI 显示残余肿瘤小采取持续临床观察,其中2 例视力改善不明显者辅以伽马刀治疗。本组无死亡病例;没有患者发生术后脑脊液漏,脑膜炎或视力恶化;有2 例术后常规的CT检查中观察到鞍隔上少量出血但不需特殊处理。结论:巨大型SSE 垂体无功能腺瘤宜采用分期经蝶手术切除治疗,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有关垂体腺瘤的生长方式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腺癌切除术已较为成熟,本文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在46例垂体腺瘤患者中,应用导航系统辅助手术,术前对患者行核磁共振连续薄层扫描,将影像信息导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解剖学三维重建,术中对肿瘤及周围重要结构实时定位,判断肿瘤的切除范围。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38例,次全切除8例。术后30例内分泌学指标恢复正常,32例头痛好转,20例视力好转,16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均无出血、视力、视野障碍、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在手术中定位准确,可以实时准确的指示术区的有关解剖结构.并引导手术操作,有效地减少了创伤,提高了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颅底肿瘤手术涉及复杂的解剖结构,详细了解患者个体化的解剖特点对制定术前计划很重要。本文探讨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在复杂颅底肿瘤术前计划中的作用。方法:列举6例复杂颅底肿瘤病例,将其CTA、MRI、CT等影像资料在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三维重建、融合,个体化设计手术入路。结果:6例复杂颅底肿瘤患者中,全切4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1例。最少随访5个月,全切病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能够显示的肿瘤大小、部位、侵及范围等空间关系,有助于个体化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ectopic recurrence of craniopharyngioma is a ra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for which there are fifteen reported cases that have been surgically verified. The authors present a rare case of ectopic recurrence along the tract of the surgical route. A 12-year-old girl, who had undergone total removal of a suprasellar craniopharyngioma 4 years previously, presented with a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vealed a strongly enhancing cystic tumor in the right frontal lobe, under the bone flap used for the previous craniotomy. Gross total resection was achieved by revision of previous craniotomy. The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recurrent tumor was anatomically related to the previous surgical tract, suggesting dissemination along the operative tract. The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mass were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 previous suprasellar craniopharyngioma. The case presented here and a review of the reports on the previous instances of ectopic recurrence of craniopharyngioma suggest that meticulous protection of the surgical field and careful handling of the tumor during the operation are required.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at long-term follow-up is mandatory, even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 gross total remo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