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60例,根据不同拔牙方式分为44/44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30例)和44/55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颗下颌第二前磨牙,30例),应用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2组患者软硬组织的相关测量指标(T1和T2)及其差值(T2-T1)。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硬组织测量指标中Overjet、SNA、ANB、U1-NA、U1-NA距、U1-SN、NA-PA和A-NP减小(P<0.01),U1-L1和Pg-NB增大(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软组织测量指标中H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距离、下唇-E线距离和鼻下点-H线距离减小(P<0.05或P<0.01),下唇倾角增大(P<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软硬组织测量指标变化量(T2-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拔牙方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时对于患者面部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侧貌特征,探讨该类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方法:收集64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用于分析患者的侧貌特征,其中38例患者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进行矫治,初诊和治疗结束侧位片用于比较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包括硬组织和软组织项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覆盖、覆牙合、ANB、U1-NA角、面角、Y轴角、Pg-NB、面突角、软组织面角、H角和颏唇沟至H线距较大,SNB、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和颏唇沟角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后,覆盖、覆牙合、U1-NA角、U1-NA距、U1-SN、H角和鼻唇沟至H线距变小,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Pg-NB和颏唇沟角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下颌发育不足但颏部发育充足,覆牙合覆盖较大,下颌切牙舌向倾斜,颏唇沟较深较锐。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矫治后患者侧貌整体面型基本未变,但前牙咬合关系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林杨  段银钟 《医学争鸣》2009,30(11):1037-1040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拔牙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矫治前、后颏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74例,其中上下颌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第1组)20例,上颌拔除两颗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二前磨牙(第2组)20例,上颌仅拔除两颗第一前磨牙,下颌不拔牙(第3组)20例以及义诊普查资料中未进行矫治者(对照组)14例.经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各组颏部形态的变化,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颏高度、颏前点处颏厚度及颏倾斜度各组均无明显改变.颏突度各组均有增加.采用双颌拔牙矫治组(第1,2组)颏凹陷、下齿槽座点处颏厚度、根尖点处颏厚度、颏弯曲度和颏唇沟深度显著减小,而采用上颌拔牙矫治组(下颌不拔牙)无显著变化.结论:颏部形态的改变与下颌拔牙有关,与下颌拔牙的位置无明显联系.应根据患者颏部形态选择适当的拔牙模式,以利于患者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拔牙治疗对高角病例颅颌面垂直向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拔牙矫治对高角病例牙、颌、面部垂直方向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畸拔除前磨牙矫治或非拔牙矫治的青少年高角病例(MP-SN≥38 °)各2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矫治方案治疗前后牙、颌、面部垂直方向的变化.结果 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治疗后U6-PP、N-Me、ANS-Me、L6-MP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3.14~16.22,P<0.05、0.01);两组之间比较,Y-axis、L6-MP矫治前后差值差异有显著性(t=2.59、2.93,P<0.05).结论 拔除前磨牙正畸矫治并不能改变高角病例的下颌平面角和下颌的生长方向,同时该组磨牙高度增加更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青春期女性轻度骨性Ⅱ类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观察其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对15例女性青春期轻度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平均治疗时间20个月。治疗前后均拍摄清晰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定位片,面部正、侧位片。选择14个颅面软组织测量项目,观察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颅面软组织侧貌都有明显变化;上唇沟深减小1.76mm,H角减小3.04,鼻下点-H线距减小1.7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青春期女性轻度骨性Ⅱ类错虽不能矫治上下颌骨矢状不调,但却能有效地改善颅面软组织侧貌,一定程度上解决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2种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下切牙较直立、下颌牙弓轻度拥挤但磨牙严重远中关系,且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牙性或轻度骨性的安氏Ⅱ1类错牙 合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13例只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B组15例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下颌2个第三磨牙.2组均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应用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 2组患者矫治后,前牙均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尖牙达中性、磨牙达完全远中关系.矫治后B组较A组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平均向远中多移动1.35 mm,鼻唇角平均多增大1.43°,而A组较B组L1/MP平均多增大2.37°,下切牙凸距平均多增大0.79 m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种拔牙模式矫治这类安氏Ⅱ1类错牙 合,其软、硬组织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个第三磨牙矫治后,下前牙仍保持直立,上前牙得到更多的内收,侧貌改善更趋向协调.  相似文献   

7.
邱靓星  邓锋  张翼 《重庆医学》2008,37(5):474-475
目的 比较不同拔牙矫治方式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颏唇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30例,据其不同拔牙方式分为A组: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4.3±1.2)岁];B组:拔除2个上颌第一双尖牙和2个下颌第二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3.3±0.8)岁],应用术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对比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分析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的SNA 、SNB及ANB改善均获得较大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上唇凹深度、Sn-H(mm)、LL-H(mm)、Si-H(mm)和H角的减少均较B组显著,矫治后A组颏突度及厚度>B组.B组颏部垂直向高度的增加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44/44)或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44/55)的安氏II1错畸形病例,进行治疗前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比较,探寻影响前磨牙拔除模式的因素,为临床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疗效满意、非骨性错的安氏II1病例50例,分为两组,其中拔除44/44 25例,拔除44/55 25例。对两组治疗前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组间比较,选取其中有统计学差别的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L1-AP、TLL-E、拥挤度、Pos-NFL、L1-MP 5个测量项目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0.056+0.0037L1-MP+0.125 L1-AP(mm)-0.022 Pos-NFL+0.056 TLL-E+0.052拥挤度,概率大于0.5,选择44/44拔牙模式;概率小于0.5,选择44/55拔牙模式。结论:在进行安氏II1错畸形矫治设计上,下切牙突度、下唇突度、拥挤度、下颌软组织颏部位置、下切牙唇舌向倾斜度共同决定了拔牙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不同拔牙模式对颏部形态变化产生影响。方法:选取4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均为我院口腔科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拔除四颗上下颌第一前磨牙(A组,n=20)、未行矫治(B组,n=20)X线头影测量结果展开对比。结果:A组矫治后颏唇沟深度、B点颏厚度、颏倾斜度、颏曲度、根尖点颏厚度变化量与B组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上、下颌同时拔牙矫治可增加颏曲度,促使颏唇沟变浅,促下颌后缩病例侧貌面型美观协调,而下颌不拔牙、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对颏部形态无影响,即下颌是否拔牙与颏部形态改变相关,而与下颌拔牙的位置不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方丝弓矫治器乔治双颌前突后软硬组织侧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甘露  黄绍辉 《医学文选》2002,21(6):790-791
目的:探讨对双颌前突患者拔除矫治后对软硬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20例双颌前突患者在矫治前后各拍摄一张X线头颅侧面定位片,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正畸治疗前后对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分析。结果:发现矫治后在改善牙位及唇倾度的同时,也能改善软组织侧貌及唇的闭合功能,但对骨骼作用不明显,唇与切牙的移动密切相关。结论:拔牙矫正,切牙后移可以改善双颌前突侧貌和唇的闭合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于志贤  王建国 《吉林医学》2013,34(15):2892-2893
目的:探讨拔牙矫治在正畸治疗中对前磨牙牙根吸收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60例接受MBT固定直丝弓桥矫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拔除第二前磨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照组为不拔牙病例,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曲面断层片中的第一前磨牙冠根比,比较拔牙矫治对于冠根比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上颌冠根比差值及下颌冠根比差值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在正畸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加重前磨牙牙根的吸收程度,对于需要进行拔牙矫治的患者应尽量使用轻力矫治,缩短临床的治疗时间,观察牙齿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尽量的减少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2.
雷明辉  姬小婷  杨丹  王洁 《河北医学》2016,(7):1079-1081
目的::研究对比两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成人骨性反合的硬软组织改变。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治疗的成人骨性反合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上颌是否拥挤将82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0例)。对观察组行双颌拔牙矫治术,对照组行下颌单颌拔牙矫治术,两组患者均通过直丝弓矫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硬、软组织 X 线检测差值及患者对矫治后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硬组织 X 线检测差值中,U1-SN 角、U1-NA角及 U1-NA 距小于对照组,U1-L1角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软组织 X 线检测差值中,上唇凸距及上唇-审美距小于对照组,鼻唇角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矫治后效果的满意度为97.62%,与对照组的9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成人骨性反合患者的治疗,使用双颌拔牙及下颌单颌拔牙均具有较好的矫治效果,但前者适应征为上颌合并中重度拥挤的有中度骨性反合症状的患者,而后者适应征主要为上颌轻度拥挤以下的有轻、中度骨性反合症状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双颌前突后软硬组织侧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对双颌前突患者拔除矫治后对软硬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双颌前突患者在矫治前后各拍摄一张 X线头颅侧面定位片 ,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正畸治疗前后对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分析。结果 发现矫治后在改善牙位及唇倾度的同时 ,也能改善软组织侧貌及唇的闭合功能 ,但对骨骼作用不明显 ,唇与切牙的移动密切相关。结论 拔牙矫正 ,切牙后移可以改善双颌前突侧貌和唇的闭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刘甘露  黄绍辉 《微创医学》2002,21(6):790-791
目的探讨对双颌前突患者拔除矫治后对软硬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对20例双颌前突患者在矫治前后各拍摄一张X线头颅侧面定位片,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正畸治疗前后对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分析.结果发现矫治后在改善牙位及唇倾度的同时,也能改善软组织侧貌及唇的闭合功能,但对骨骼作用不明显,唇与切牙的移动密切相关.结论拔牙矫正,切牙后移可以改善双颌前突侧貌和唇的闭合功能.  相似文献   

15.
正畸治疗下切牙先天缺失23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方法。方法以伴有下切牙先天缺失的23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下切牙缺失的部位、数日、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进行分析,并对缺失1颗下中切牙、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1颗非缺牙侧第一前磨牙的病例及缺失2颗下中切牙、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的病例的Bolton指数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23例患者正畸治疗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两组拔牙病例之间的Bohon指数全牙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前牙比和前牙不调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先天缺1颗下中切牙上下颌均需拔牙者,在下颌非缺牙侧选择拔1颗前磨牙比拔1颗中切牙对Bohon指数影响要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效果,观察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2008-2013年就诊于本院处于青春发育期的22例正畸患者,通过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结合种植体支抗技术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后的SNA角、ANB角、U1-NA角、U1-NA距离(mm)、前牙覆合、前牙覆盖、上唇突度、下唇突度、角U1-L1、角L1-MP、A-Npog等结果较矫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牙列整齐,覆合覆盖正常,侧貌良好,上下唇突度减小,上唇突度减小更加明显。结论:在临床中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单纯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面型及咬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瑜  Kiranhood  杜跃华  秦朴 《重庆医学》2012,41(26):2701-2702,2705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二前磨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牙根吸收(RR)的影响。方法在12~14岁年龄段中,选择50例正畸患者的596颗牙齿为研究样本,将研究对象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每个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拍摄曲面断层X线片,并进行分析。结果拔牙组相对于非拔牙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前磨牙有较多的牙根吸收(P<0.05),而上、下颌尖牙的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第二前磨牙矫治能导致矫治牙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但不会影响牙齿正常的功能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在拔牙矫治后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例安氏Ⅱ1类女性错牙合患者,平均年龄12.25+2.15岁,拔除颌四颗第一双尖牙进行矫治,分别在矫治前后拍摄X线进行测量.结果:矫治后,SNA角减小1.37°,ANB角减小1.21°(P<0.05),SNB增加0.92°(P>0.05).GoGn-SN增加1.2°,Y轴角增加0.89°(P>0.05).U1-SN、U1-NA角、U1-NA距分别减小7.42、7.13,3.7mm(P<0.01),L1-NB角、L1-NB距分别增大3.5°,0.62mm,(P>0.05);矫治后软组织变化:Sn-Ns-Pos减小1.52°,Cm-Sn-Ls增加5.76°,Ls-E线距减小1.98mm,上下唇凸度分别减小3.75mm、3.25mm,H角减小1.57°,Z角增加5.98°(P<0.05),Li-E线距减小1.26mm(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通过部分骨作用,前牙的内收及软组织的代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侧貌,但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上的关系改善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安Ⅱ^1错[牙合]病例在减数前磨牙的情况下下颌切牙后移的情况,及影响下颌切牙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40例戴用方丝弓矫治器的安Ⅱ^1错[牙合]患者(男性13例、女性27例),21例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19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分别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矫治设计拔牙的依据包括前、后面高、上下颌平面角度和下颌牙弓的剩余间隙。结果:治疗后两个拔牙组之间下颌切牙内收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拔除第二前磨牙组病例有高角、MM低角和较大的剩余间隙等明显的特征。结论:下颌切牙位置的变化与下列因素相关:下牙弓中的剩余间隙、下颌切牙与N-Pog线间的最初距离、上下颌平面角度和下颌切牙持续舌向转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比较正畸拔除前磨牙后对第三磨牙倾角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 Cochrane图书馆,Pubmed, Embase,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正畸拔牙与非 拔牙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倾角变化的所有文献,按拔牙组与非拔牙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拔牙组又根据拔牙模式分为拔 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两个亚组。检索时限从1990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20日。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质 量评价均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然后采用 RevMan 5.3.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 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共71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相比,上下颌第三磨牙倾角的变化值均有统 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第三磨牙倾角变化的差值上颌约为5.19°,下颌约3.55°;拔牙组的亚组分析中,拔除第一前 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倾角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第一、第二前磨牙后上颌第三磨牙均变 得更直立,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后第三磨牙更直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