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上把循环系统的详尽检查做为确定患者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这些检查目前多局限于一般的诸如血压、脉搏等方面的测定,而对微循环系统的研究和注意是不够的。近二十年来微循环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现已确认,微循环系统是血液循环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它能根据组织代谢的需要精确而又自主的调节着血液的供给。当组织功能活动增强时,微循环系统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使血液最大限度地进入到代谢性血管(真毛细血管)。反之,微循环系统可减少开放的毛细血管的数量,使血液不通过代谢性血管而是沿  相似文献   

2.
微循环系指毛细血管及其前后微小动脉、静脉的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研究微循环的变化,已成为探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和予后的重要方法之一。外周微循环检查方法较多,其中以甲皱皮肤微循环研究较简便,且对机体无任何刺激,患者乐于接受。国内关于正常人甲皱皮肤微循环的报告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报导。对某些疾病的研究已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减少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血液病征象,一般是指周围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低于2,000以下而言,其中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最为显著。临床上对粒细胞减少症检查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反映周围血液白细胞数量和细胞成分,而对  相似文献   

4.
<正> 当前,对微循环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已证明,在很多病理情况下,如休克、感染、出血、麻醉、大手术、烧伤、心血管疾病、胶元疾病、免疫性疾病、造血和血液性疾病、甲亢、糖尿病和某些皮肤病等,其微循环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过去临床上判断患者微循环的状态时,经常是根据患者皮肤及粘膜的温度、颜色、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各种仪器(如指容积、血流图等)的检查综合分析做出结论的。但是这些检查指标仅仅是间接的反映了微循环的改变。活体微循环检查可借助于显微镜直接清晰的观察各种微血管的数目、形态、口径以及血管内血细胞的流速和流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亚健康状态人群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学和S-100β蛋白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血流变、微循环仪检测微循环、EUSA法检测S-100B蛋白.红细胞压积、S-100B蛋白、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中两项异常作为观察对象.经CT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CT检查阳性住院治疗,对症状不明显或只有轻微症状者,采用药物预防,并定期随访观察.结果 亚健康组与正常组比较.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压积、高切还原粘度、S-100β蛋白等均有明显增高,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亚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学和S-100β蛋白的相关指标与正常人群比较有显著改变,对临床提示或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肿瘤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应用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观察了血瘀证患者(肿瘤患者)119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结果:①在119例患者中991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尤以血液流变学改变明显,表现在血液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加重,符合中医血瘀证判断;②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变化多与微循环变化呈同步改变,微循环障碍程度越重,临床病势越重,预后也越不理想;③中药治疗可使70%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及微循环状态得到改善。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甲皱微循环检查技术敏感而直观,在临床监测病情变化中可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对248例高血压病患和210例血压正常进行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查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高血压病组甲臂微循环改变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高血压病组血液流变学改变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且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程度与高血压病的病情发展有较好的相关性和平和性,结论:检测高血压病患甲臂微循环和血液流的变化,可作为高血压病情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何景如 《广州医药》1998,29(2):58-59
226例脑血管病的血液粘度与甲襞微循环镜检查值明显相关广州市荔湾区脑血管病医院(510150)何景如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检查的重要指标,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和观察复发有一定的帮助[1]。而甲襞微循环检查有助于了解...  相似文献   

9.
血脂异常与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与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干部体检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异常脂蛋白血症病例 6 0例 ,对照组 32例 ,分别检查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结果 :异常脂蛋白血症组血液流变多项主要指标及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态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血脂异常是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常有不同程度血瘀证表现,经过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是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主要依据。本文对具有血瘀证表现的糖尿病人进行临床红细胞变形指数测定,具有明显的改变,提示糖尿病人确有血瘀证存在,而经活血化瘀治疗后具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9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血液流变性测定与正常孕妇、正常非孕妇比较结果,显示红血球压积低,血沉块,血象及全血粘度上升,表明血液处于高凝、浓缩状态。其中20例妊高征作了甲皱微循环检查,显示不同的微循环障碍,以血管张力减弱尢甚。本文通过血液流变性检查和甲皱微循环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供进一步了解病情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微循环障碍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循环是指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末端所构成的毛细血管中的微血循环而言,它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循环.是肌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临床许多疾病损伤均与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且常常是决定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转归的始动环节或决定因素。微循环障碍直接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细胞变性、萎缩、坏死,严重可导致组织器官功能衰竭,或器官萎缩、功能减退。大面积微循环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全身性衰竭,造成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可威胁生命。人体整体或各组织器官的老化过程也突出地表现为慢性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3.
在9只失血性休克狗(平均血压维持在40mmHg)观察其球结膜微循环,并定期从股动脉采血检查血液和血浆比粘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和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一、微循环反应非常敏感,放血后数分钟球结膜微动收缩,血流速度变慢,红细胞出现聚集;休克期镜下可见毛细血管数目减少,血流停滞,红细胞重度聚集。二、血液流变学检查:放血停止后,血液和血浆比粘度,红细胞比容均明显下降;血小板聚集加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发生较晚,休克后一小时开始降低。三、回输失去的血液和生理盐水后,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诸指标都趋向恢复。作者分析了失血性休克狗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经皮氧监测仪、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和微循环显微镜检查方法,对80例外周动脉闭塞者在PGE1和经皮套管血管成形术治疗前后于足背皮肤上进行检测。结果表明:80例患者治疗后经皮氧分压(TcPO2)、反应性充血时间和毛细毛管密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外周动脉闭塞患者的三种微循环指标的变化与临床疗效相关。相关和回归表明:经皮氧监测仪和微循环显微镜的方法是目前最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虽然对血液流变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但是它在临床上的应用远未达到其本身的意义,尤其在外科和麻醉领域还没有引起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就麻醉前检查而言,有关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指标检查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医院开展的甚少,其实术前许多疾病均存在血液流变性障碍,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痫患临床上常有不同程度血瘀证表现,经过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是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主要依据。本对具有血瘀证表现的糖尿病人进行临床红细胞变形指数测定,具有明显的改变,提示糖尿病人确有血瘀证存在,而经活血化瘀治疗后具有明显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探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一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的,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逐渐扩展了它的内涵。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主要包括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微循环系统、毛细淋巴管之间的淋巴微循环系统和存在于微血管、  相似文献   

18.
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理论是近年来一项新兴的医学科学,现已广泛地用于临床。我们对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现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1.l对象:1995年3月一1997年我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儿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11岁,临床均有浮肿、大量蛋白尿、高胆固因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符合全国小儿肾病协作组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肺、血液、肝脏和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为同期住院上呼吸道炎恢复期病人,无慢性病史。做血液流变学检查时无发热、尿常规正常可排除肾脏疾病。查,并且微电脑甲好微循环检查仪和北京吉利生公司…  相似文献   

19.
参麦稀释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睛晖  陈少如 《广东医学》1993,14(6):339-340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它涉及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其中最主要的是循环系统的改变,可出现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阻力变大等血液流变学变化,一般认为与微循环障碍有关。已知参麦注射液有改善与心脏衰弱有关的低血压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而血液稀释对降低血液粘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盆腔瘀血证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0例盆腔瘀血证患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随着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都得到相应好转.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法有改善微循环、改变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