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引起多种多样的特殊临床表现,但以眼睑水肿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者在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告。本院近见1例,特介绍如下。 患者,女,24岁,住院号343623,1993年12月22日以眼睑间歇性水肿10月住院。患者自1993年起反复出现眼睑水肿,时起时消,在外院查血沉快(44mm/h)及尿蛋白(+),余无不适,用利尿剂及中药等治疗无效,近20d来眼睑水肿加重,诊断难定,以“眼睑水肿原因待查”入院检查。T 36.4℃,P 72min~(-1),R 20min~(-1),BP 16/10.7kPa,神清,眼睑明显水肿,甲状腺不大,心肺阴性,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腹水征(-)。四肢关节无异常,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Hb 98g/L,RBC 2.74×10~9/L,WBC3.9×10~9/L,N 0.70,L 0.27,ESR 40 mm/h,RF(+),ASO(-),CRP<10 μg,L,β_2-Mg 6.8mg/L,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脂均正常,TT_4 118.3nmol/L,TT_32.08 nmol/L,IgG、A、M值正常,C_3 0.40g/L,ANA及抗ds-DNA(-);尿蛋白(+),尿蛋白480 mg/d。同位素肾图示轻度异常,ECG、胸部X片及~(131)I甲状腺摄取率正常。立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 54岁病案号 508853 因右臂部皮损伴疼痛1周,诊断带状疱疹,于1991年8月27日住院。查体:右侧肩胛部至右上肢呈带状分布的群集性丘疹、丘疱疹,部分为浆液性小水疱。化验:Hb 14 g/dl,RBC 3.9×10~(12)/L,WBC 8×10~9/L,P 5.6×10~9/L,L 2.4×10~9/L,Pt 190×10~9/L,GPT 100.02 nmol·S~(-1)/L(正常<696.79 nmol·S~(-1)/L),HasAg(-)。给  相似文献   

3.
患者赵某,男,21岁.因右季肋部出现疼痛性水疱9天,头痛、全身不适3天,于1991年7月23日入我院。查体:T38℃。P85次/分,R22次/分,Bp19/14kPa。主要阳性体征:左侧腰背部及右季肋部有成群簇集性的大小水疱,无融合。疱壁紧张,内容物混浊。疱周围有轻度红晕,颈抵抗感明显,克氏征(+),布氏征(-),左侧巴氏征(±),右侧(-),左Gorodenis 征(±),右侧(-)。辅助检查:Hb16g/L,WBC23.6×10~(12)/L,NO.90,L0.10。LSF 生产:糖3.55mmol/L,氯化物125.3mmol/L,蛋白0.3g/L。常规:无色透明,细胞总数290×10~(12)/L,WBC0.17×10~9/L,多核0.35.单核0.65,诊为带  相似文献   

4.
MOXON截瘫1例     
患者,女性,22岁。孕8月。因背部疼痛8天,双下肢瘫伴尿失禁3天于1992年8月28日入院。内科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见双乳头以下触觉、温度觉及痛觉均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及膝腱反射减弱。双侧巴彬氏征均(+)。化验:WBC14.2×10~9/L,N0.85,L0.13。脑脊液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潘氏试验(-),细胞计数2×10~6/L,生化检查氯化物120mmol/L,蛋白0.2g/L,糖4.8mmol/L。胸椎正侧位片正常。入院诊断:MOXON截瘫。给以抗生素、激素、神经营养药及对症治疗。5天后右侧痛、触觉障  相似文献   

5.
患者董××,女,36岁,因间断性尿频尿急尿痛发烧伴四肢关节肿痛1月余于1994年3月6日入院。无明显诱因引起,曾服用氟哌酸等药无效,且血白细胞持续在(5.0~20.5)×10~9/L。体查:T 37.5℃,P 90min~(-1),BP 16.0/9.0kPa。痛苦病容,双眼结膜轻度充血,心肺正常,双膝关节肿胀屈伸受限,双肘关节疼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6.5×10~9/L,中性0.80,淋巴0.20。尿常规(-)。血沉90mm/h,IgG 12.3g/L,IgA 6.7g/L,IgM 0.76g/L。心电图正常,类风温因子(-),抗核抗体(-),中段尿培养(-)。妇科  相似文献   

6.
<正>我院1990年5月~1993年7月应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诊断依据:全部病例均符合86年杭州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2.一般资料:急性型18例,慢性型2例,男14例,女6例,男:女为2.3:1,年龄2个月~13岁,其中2个月~3岁13例占多数,病程1天~4年余。所有病例均有皮肤粘膜瘀点、瘀斑。伴有鼻衄7例,齿龈出血5例。2例慢性型经过强的松治疗,皮肤粘膜反复瘀点、瘀斑,时伴鼻衄。血小板始终在(30~50)×10~9/L。血小板计数:<25×10~9/L 7例,(25~50)×10~9/L10例,~90×10~9/L 3例。  相似文献   

7.
<正> 一患儿女,5个月。进行性腹膨,肝脾肿大2日。体检:体重4kg,皮下脂肪0.2cm,皮肤弹性差,心肺(-),肝肋下8cm,脾肋下11cm,腹水征和,神经系统(-),家族中无类似情况。实验室检查:RBC2.9×10~(12)/L,Hb90g/L,WBC 4.8×10~9/L,BPC92×10~9/L,SGPT59单位,胆固醇544mm01/L,甘油三脂0.97mmol/L,胸片(-),眼底检查(-),骨髓涂片见典型泡沫细胞,酸性磷酸  相似文献   

8.
1995~2002年,我院采用静注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联合雄激素(康力龙),治疗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球蛋白治疗组12例患者年龄7~13岁,男8例,女4例,初治者8例。康力龙+中药治疗1.5~6年者4例,外周血WBC1.6~2.5×10~9/L,ANC(0.5~0.9)×10~9/L6例,2.6~3.5×10~9/L(ANC(1.0~1.4)×10~9/L)6例,30~50×10~9/L7例,60~85g/L2例,BPC(5~30)×10~9/L7例,30~50×10~9/L5例。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重度减低者3例,增生减低7例,增生活跃2例。巨核细胞0个/片5例,1个/片4例。4个/片2例,7个/片1例,其中1例BPC5×10~9/L出现脑出血(面积7cm×8cm)。对照组12例,其年龄、  相似文献   

9.
患者冯×女 30岁病案号026362 发热4天伴寒战半小时于1986年4月6日来我院急诊。查T39℃,BP14.7/9.3KPa,P120次/分。热病容,咽轻度充血,左肺背下偶闻少量湿罗音,余(—)。实验室检查:WBC2.82×10~9~l(-1),N2651×10~6l~(-1),L169×10~5l~(-1),ESR69.6mm/h,尿常规(一),肝功能(—),痰培养及血培养未见致病菌,血涂片未见疟原虫。胸片示左下斑片状淡薄模糊阴影,诊断肺炎。入观察室治疗。留观5天间先后用氧哌嗪青霉素加丁胺卡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2岁,因咳嗽,咳痰3月余,加重5d,于1993年10月25月入院。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37~38℃)咳嗽,咳痰。痰色白粘稠,无咳血及胸痛,在门诊按“肺炎”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5d前剧咳,气短,活动后加重,有“类风湿关节炎”史已4年。T 37.2℃,P 124min~(-1),R 23min~(-1),BP 16/10 kPa,精神差,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细小水泡音,心(-),肘关节周围可见两个皮下结节。四肢关节无肿痛。Hb 109 g/L,RBC 4.5×10~(12)/L,WBC 7.0×10~9/L,N 0.70,L 0.27,E 0.03,尿(-),ESR 103mm/h,ASO(-),RF阳性,IgG 5.2g/L,IgA 0.6g/L,IgM 2.03g/L,痰抗结核抗体阴性,OT(-),痰查结核菌(-),ECG示窦性心动过速。胸片示:双肺下见片絮状阴影,肋膈角模糊。气管镜见镜下支气管有炎症改变。入院诊断:双肺肺炎,肿结核不除外,予以抗痨剂及磷霉素、甲硝唑  相似文献   

11.
白塞氏瘸主要指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联征,还可引起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使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系一全身性疾病。我院曾诊治1例,除三联征外,尚有心血管、胃肠及关节症状。 患者李××,女,病历号4741。首次住院是1985年7月24日,年黔32岁。在1985年7月至1987年1月期间先后7次因白塞氏病住院治疗。患者于入院前10余年即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阴部生殖器溃疡,眼结膜炎。每次发作均在月经期前几日,常伴有发冷发烧,腹痛腹泻,四肢关节疼痛等症状。体格检查:T 38.5℃,P 140min~(-1),BP 12/8kPa,  相似文献   

12.
患女,9岁,汉族,因右下肢肿胀,疼痛伴发热3~ d,活动障碍2d入院。查体:心肺腹(一),右大腿肿胀明显,上延至下腹、会阴、下延至踝部,以右大腿上段为甚,皮肤发红、张力高,远端足背动脉搏动弱,感觉正常。RBC 16.6×10~(12)/L,WBC 30.2×10~9/L,N 0.93,L0.07,BT 1min,CT 2min,BPC 90×10~9/L,诊断为右侧肌筋膜炎。在外科积极抗感染、作术前准备,复查BPC逐渐增高分别为:64.9×10~9/L、803×10~9/L、902×10~9/L、1210×10~9/L,故转儿科治疗,骨髓示:骨髓巨核明显增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酸碱平衡的气隙式气敏电极,用标准玻璃磨口件及平头pH电极改制,性能优良,制作简便。用作氨电极时(以0.02mol/L NH_4Cl为中介液),测得NH_4Cl浓度在1×10~(-4)~1×10~(-1)mol/L,电极线性良好,30℃时斜率为56mV/PX;当用作二氧化碳电极时(以0.02mol/L NaHCO_3为中介液),测得NaHCO_3浓度在5×10~(-3)~5×10~(-2)mol/L,电极线性良好,级差为1.04pH。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16岁,学生,因低热、干咳7天,头痛、呕吐1小时于1992年8月2日入院。体查:T37.5℃,神志清,对答正常,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敏感,伸舌居中,咽稍充血,扁桃腺不大。颈抵抗,心肺(-),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肌力正常,克氏征(+),巴氏征(-)。血白细胞9.5×10~9/L,中性细胞0.63,淋巴细胞0.31,嗜酸细胞0.06,血红蛋白140g/L,血小板240×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尿蛋白(+),红细胞(+)。抗核抗体阴性。腰穿脊液为均匀血性,红细胞1.05×10~(12)/L,白细胞1.8×10~9/L,蛋白(+)。CT提示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入院后给予脱水(20%甘露醇),止  相似文献   

15.
例1、女,21岁,农民。低热、头痛、呕吐一月,神志恍惚一周。1988年3月25日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体检(转院记录):BP16.0/10.7kPa,谵妄,皮肤未见淤点,颈明显抵抗,克氏征(+),巴氏征(+)。血象:WBC16×10~9/L,N0.90,L0.10。脑脊液:有核细胞0.5×10~9/L,N0.85,L0.15,潘氏(++),糖2.78mmol,氯化物169mmol/L,涂片查见G~-双球菌,诊断流脑。给青霉素、氯霉素治疗。次日神志转清。3月29日再次昏迷转入本院。体检:浅昏迷,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口角向左偏斜,颈抵抗,克氏征(+),巴氏征(-)。血象:WBC10×10°/L,N0.82,L0.18。脑脊液:无色透明,有核细胞0.21x10~9/L,N0.98,L0.02。潘氏(卌),(?)<1.1mmol/L,氯化物166mmol/L,涂片查见抗酸杆菌,给抗生素及抗痨药物治疗。3月30日突然呼吸心脏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6.
~3H—丙咪嗪与大鼠大脑皮层细胞膜的结合和解离是快速、可逆的,在0~4℃的条件下,其半结合和半解离时间分别为3.5min 和4.5min,动力学结合速率常数K1和动力学解离速率常数K2分别为1.6×10~7M~(-1)·min~(-1)和0.125min~(-1),平衡解离常数Kd 为7.8nmol/L,最大结合量Bmax 为839.43fmol/mg 蛋白。提示大鼠脑~3H—丙咪嗪结合点具有受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2岁,因齿龈肿痛、出血伴低热2周,于1989年1月31日入院。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21×10~9/L,白细胞10.5×10~9/L,分类:原粒0.21,原+幼单0.6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早幼粒0.27原+幼单0.52,嗜酸粒0.08,未见尼曼-匹克细胞,诊断为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予HOAP、HP方案治疗后,3月25日骨髓完全缓解,但全片(2.5 cm×3cm)见尼曼-匹克细胞8个,并接受巩固强化治疗,2疗程后,于1989年6月4日出院。1989年8月18日再次入院强化治疗时,除白细胞偏低(1.6×10~9/L)外,血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7个月。因发热1天,伴呕吐、抽搐,发现皮肤瘀斑3小时于1990年1月8日入院。呕吐呈喷射性(5次)。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既往健康。体检:T38.5℃,P162次/分。R52次/分,昏迷,压眶无反应。全身皮肤广泛瘀点瘀斑。四肢湿冷,末梢紫绀。前囱隆凸。两眼凝视、有水平型震颤。两侧瞳孔不等大,左0.4cm,右0.3cm,对光反应迟钝。颈轻度抵抗。呼吸节律不均匀,时有屏气。两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第一心音低钝。腹平软,肝肋下2cm。克氏征(-),巴氏征(-)。实验室检查,Hb87/L,WBC11.2×10~9/L.N0.23,L0.77。血小板数30×10~9/L。CO_2CP11.25mmol/L。PT>3分钟。CSF:无色清晰,RBC98×10~6/L,WBC2×10~6/L,糖2.5mmol/L,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平衡透析法在pH7.4,振动频率为140~160次/min,25℃恒温条件下,研究了喜树碱和秋水仙碱两种天然抗癌有效成分与人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喜树碱和秋水仙碱均能透过Viskisg纤维素膜.秋水仙碱与人血清蛋白二者的浓度均为1×10~(-5)~5×10~(-5)mol/L时,其结合率几乎为零,而喜树碱与人血清蛋白则有较强的结合力;当喜树碱的浓度为1×10~(-5)~2×10~(-5)mol/L,人血清蛋白浓度条5×10~(-6)~1×10~(-4)mol/L时,结合常数为9.58×10~4mol~(-1),并且喜树碱在人血清蛋白分子上有唯一的结合部位,经荧光光法测知,该结合部位在人血清蛋白分子的U部位.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资料 例1 男,28岁。发热、厌食5d,尿黄,神志不清1d,于1993年8月5日入院。患者7月31日起持续高热(39℃),伴厌食、恶心呕吐。8月5日尿黄、神志不清。体检:T39.4℃,P102次/min,BP105/60mm。定向力丧失。皮肤及巩膜黄染(+),腹股沟三枚淋巴结轻度肿大。瞳孔正常,颈软,心律齐,两肺(-),肝肋下2.5cm,质软,脾未扪及,无腹水征与病理反射征。门诊化验:Hb90g/L,RBC2.80×10~(12)/L,WBC2.0×10~9/L,N0.45,L0.55,血小板90×10~9/L,尿胆红质与尿胆元(++)。按急性重症肝炎(急重肝)予以肝宁、肌苷、抗生素治疗。体温升至40.2℃,查ALT47.5U,SB60.6umol/L。入院11h昏迷、抽搐,瞳孔不等大,光反射迟钝,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网膜呈缺氧状,项强,布氏征、巴氏征(+)。脑脊液(-),胸片与颅CT(-)。立即施行亚冬眠,应用脱水剂、地塞米松。昏迷24h后热退痉止,神志渐清醒,瞳孔复常,病理反射征消失。查抗-HAV-IgM、HBVM、抗-HCV、MP均(-)。以后呈弛张热(最高42℃),衰竭。血培养、肥达反应均(-)。8月12日肝达肋下4cm,脾肋下1.5cm。B超示心包腔少量积液,肝脾肿大,血WBC降至1.8×10~9/L。拟诊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见恶组细胞占有核细胞的17.5%而确诊。经化疗无效于8月22日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临终前ALT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