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耳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耳炎是一个古老话题,围绕如何重建受损鼓膜与听骨链的相关研究一直经久不衰.耳外科医师关注两个主要问题:外中耳病理变化如何影响声音传递,鼓膜听骨链病变性质、范围与纯音听阈关系如何?如何通过手术去除病变组织的同时,使得重建后的外中耳结构、声学与力学特性近似正常,从而提高听力?众多耳科医师已经认识到鼓耳道角变钝会导致术后传导性听力损失,锤骨柄完整、镫骨完整的病例术后气骨导差小,尽可能保持中耳正常结构是减小鼓室成形术后气骨导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声能经由低阻抗的空气传递至高阻抗的迷路,作为中耳的传声结构,鼓膜、听骨链(锤骨,砧骨及镫骨)、韧带、肌腱和中耳腔均参与了中耳的传声过程。中耳力学通过研究中耳结构对于传音功能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和了解中耳的生理功能,各种病理状态下中耳的传声能力及中耳手术对听力的改善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工具的发展,中耳有限元分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中耳力学研究。有限元分析是基于计算机的数值计算技术,用近似的方法对真实物理系统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在声音从外耳道传递至内耳过程中,中耳起着关键传声作用。由于中耳结构个体差异较大,因而中耳传声效能也有一定个体差异。尤其是当中耳存在听骨链固定等病理改变而行听骨链手术后,中耳传声功能更加干差万别。  相似文献   

4.
以前植入式助听器振动声桥系统的适应证仪限于中耳结构正常的患者。而现在的适应证发展到中耳听骨链有缺失(慢性中耳炎和先天性耳畸形)的患者及混合性聋较重的患者。其方法是将声桥的振动换能器移植于蜗窗的位置。蜗窗植入法可使正常传导进行放大后输入耳蜗,植入术后可使听力提高30dB。本文对蜗窗植入换能器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振动声桥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中耳植入式助听装置,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声能转换成直接驱动听骨链的机械振动,从而放大听骨链的自然振动或直接传送到内耳来提高听力,为临床开拓治疗听力障碍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振动声桥的工作原理、植入适应证、禁忌证、疗效及并发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采用钛质人工听骨行听骨链重建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听骨链受破坏或缺损的情况下,采用钛质人工听骨进行听骨链重建的效果.方法 对27例中耳病变患者施行鼓室成形术,采用钛质人工听骨置换缺损的听骨链进行听骨链重建.结果 赝复膜生长形态完整,活动好,血管纹理丰富,平均听力提高,再穿孔2例见钛质人工听骨裸露.结论 听骨链缺损后采用钛质人工听骨植入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实用听...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中耳畸形是导致耳聋的原因之一,目前报道可分为四类:①先天性镫骨固定;②先天性镫骨固定伴听骨链畸形;③先天性听骨链畸形,但镫骨骨板活动;④先天性蜗窗或前庭窗发育不全或重度发育异常。先天性中耳畸形的发生与鳃器的发育障碍有关,挖掘先天性中耳畸形的致病基因主要是通过对传导性耳聋的综合征家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先天性中耳畸形的表型多样,但在根本上都与中耳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相关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且通过不同途径参与中耳的发生和发育过程。本文就先天性中耳畸形的胚胎病理学、组织发生学、临床分类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性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患者人工听骨植入术后听力恢复情况。方法对510例(520耳)行人工听骨植入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8例(150耳)采用全人工听骨植入(TORP)(TORP组),362例(370耳)采用部分人工听骨植入(PORP)(PORP组),比较TORP组和PORP组术后听力疗效。结果TORP组及PORP组术后12个月的听力分别与术前相比,0.25~4 kHz气导平均听阈和气骨导差均有改善(P<0.05),但术后骨导听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听骨链重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RP组及PORP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骨导平均听阈、气导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RP和PORP均可有效改善伴听骨链破坏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患者术后听力。  相似文献   

9.
听骨链是由锤骨、砧骨和镫骨之间的关节连接而成。听骨链重建是指用人工听骨重建听骨链的关节,因此从本质上看人工听骨是一种人工关节。人工听骨应用的目的是使听骨建立新的听骨关节从而重建中耳的传音结构。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中耳畸形作为一种先天性疾病,是由第一咽囊发育障碍所致,可以与外耳畸形及内耳畸形相伴,也可以单独出现。中耳畸形中最主要的是听骨链畸形,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传导性听力损失。存在听力损失的中耳畸形患者需要通过手术重建听力,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外耳道和鼓室成形术,近十几年来,新的人工听觉植入技术不断兴起,为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由于中耳畸形发育差异大,听力重建策略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本文将从先天性中耳畸形的发病机制、临床分型、诊断及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变程度与听力损失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7例(126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就其骨、气导阈值与中耳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所有参与分析病例均除外其他致聋因素。使用IBM-PC/AT微机及SPSS/PC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中耳病变程度从单纯鼓膜穿孔→听骨中断、破坏→骨质破坏,分为6个级别。结果发现随中耳病变的加重,低、中、高频骨导听阈呈逐渐上升趋势。资料显示纯音测听出现较明显高频气导听力损失及中、低频骨导听力损失,常预示中耳病变较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虚拟CT耳镜评价先天性中耳畸形中听骨链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3例(16耳)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行高分辨率CT扫描,将获取的原始图像数据经三维重建后,以虚拟CT耳镜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与方向观察听骨链的病变情况,并依观察结果进行术前评估,将术前虚拟CT耳镜观察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3例(16耳)中耳畸形,虚拟CT耳镜发现5耳锤骨及砧骨上部结构发育不良或固定在上鼓室内壁,镫骨存在;3耳锤骨、砧骨及镫骨均发育不全或缺如,均经完壁式上鼓室进路行听骨链松解术或听骨链成形术;8耳为砧骨长脚或镫上结构发育不全、镫骨缺如或镫骨异位,经耳道内进路完成前庭窗开窗与人工镫骨手术。16耳术后外耳道和鼓膜均保存或恢复完好,语频听力平均提高25~45dB。手术探查听骨链畸形与术前虚拟CT耳镜观察符合率为100%。结论:虚拟CT耳镜是中耳畸形术前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耳内镜在二期听骨探查及听力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耳内镜在中耳二期听骨探查及听力重建手术中实用性和优越性;方法 对3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1例耳硬化症术后听力仍未改善的患者在耳内镜下进行中耳探查并听骨链重建手术;结果 4例患者手术后三个月复查听力0.5、1、2KHz平均气骨导差缩小至10-20dB;结论 耳内镜二期听骨探查及听力重建技术是可行的,具有创伤性小、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中耳力学研究声音经过鼓膜-听骨链途径传递至内耳的力学问题,中耳有限元模型是认识中耳生理、病理传声机制关键技术。仿真软件是实现中耳有限元模型研究的应用软件。合理选择相应软件及方法是提高研究精度的保障。本文结合作者研究经验就仿真软件在中耳力学研究领域应用做一综述,为临床医师开展中耳力学研究提供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5.
当声音从外耳传至内耳时 ,中耳作为一个杠杆震动系统受到听小骨链重量改变的影响。听小骨的重量负荷可能降低听小骨的力学和声音向内耳的传导。剩余的听力和应答频率可在手术后或中耳植入物植入后发生改变。近年出现的可植入的中耳听力器(implantable middle ear hearing derices,IMEHDs)技术因它在听骨链上放置了重量负荷 ,有其固有的限制。由于听骨链上的任何外加负荷都会增加其惯性 ,改变其传导功能 ,因此植入物的重量、大小、在听骨链上的位置都关系到 IMEHDs的高频效果。重量负荷对中耳功能的影响成为耳外科专家和中耳机制研究者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于听力损失明显的患者,用何种材料重建听骨链。方法应用钛听骨对10例10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及骨疡型)在鼓室探查清理后进行鼓室成型术,术中去除砧骨或其残体及锤骨头,用硬膜外麻醉管探通咽鼓管,镫骨完整者选用Porp型钛听骨,镫骨上部结构缺如仅余底板者选用Torp型钛听骨重建听骨链,修补鼓膜。结果术前患者纯音测听平均损失听力(语言频率的平均听阈)为42—57dB,平均48dB,气骨导差23—52dB,平均38dB;术后6个月听力全部提至应用水平,气骨导差15—25dB,平均18dB,钛听骨应用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人工听骨的正确安放,还取决于鼓室内病变的彻底清除,砧骨及锤骨头的去除,开放鼓峡及鼓窦人口,探通咽鼓管,改善中耳通气,促使乳突及鼓室内原有黏膜病变消退,气化良好,使人工鼓膜及听骨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使听力明显提高。结论钛听骨的应用使听骨链的重建更加简便、稳固、有效,而且即使在中耳炎症期亦可于手术清理鼓室的同时重建听力,而不用等待干耳后再行鼓室重建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Ⅰ期整复治疗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和外耳道闭锁并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间我科收治52例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并存中耳畸形患者。其中Ⅰ期全耳廓再造 外耳道成形 听骨链成形19例,耳后置水囊皮肤扩张器 外耳道成形 听骨链成形9例,单纯外耳道成形 听骨链成形20例,单纯外耳道成形 人工听骨安装2例,单纯Ⅰ期全耳廓再造 外耳道成形2例。结果听力重建50例,术后1月听力均有提高,语言频率平均提高25dB以上;其中术后随访6月~5年的38例,29例(76%)语言频率听力平均提高5~40dB。再造耳廓全部成活,其中1例出现耳廓挛缩;外耳道再造52例中,出现外耳道狭窄4例,外听道再闭锁者2例,均经及时处理得到缓解。未出现面瘫及迷路漏管等并发症。结论Ⅰ期整复治疗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和外耳道闭锁并存患者,并利用自体肋软骨再造耳廓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探讨先天性中耳畸形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3例(33耳)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进行中耳畸形临床分型及不同的手术策略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术后疗效和听力的恢复情况。术前对23例(33耳)中耳畸形患者均行耳内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及颞骨CT并听骨链三维重建检查。结果23例患者中18例为术前明确畸形,5例为术中探查发现畸形。其中15例为锤、砧骨畸形,选择人工听骨赝复物(TORP或PORP)或自体听骨植入修复;6例为镫骨畸形,选择人工镫骨赝复物(Piston)植入;1例为鼓膜穿孔伴有先天性中耳畸形,先行鼓膜成形术,二期行听骨链重建手术;1例畸形程度比较复杂,面神经走形异常,在前庭窗处分叉,遮挡前庭窗,未能行进一步治疗。术后气导阈值提高至正常的有15例(65.2%);骨气导差(ABG)恢复至30 dB以内的有16例(69.6%),ABG术后仍超过30 dB的有5例(21.7%),1例听力未改善(4.3%),1例无法行听骨重建(4.3%)。结论先天性中耳畸形术前诊断比较困难,CT检查很难精确评估,手术探查为最有说服力的诊断标准,明确中耳畸形临床分型后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是治愈疾病并提高患者术后听力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听骨链畸形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通过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例单纯性听骨链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其临床诊治。结果6例患者均表现为中度到中重度传导或混合性耳聋。手术探查发现6例患者中,砧骨长脚缺失1例,砧镫关节脱位1例,术中通过部分人工听骨(parti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PORP)进行听力重建;砧骨长脚、镫骨上结构缺失,而镫骨足板活动可1例,术中通过全人工听骨(tot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TORP)进行听力重建;镫骨足板固定1例,术中通过镫骨足板开窗,人工镫骨(piston)进行听力重建;砧、镫骨畸形并面神经骑跨前庭窗表面1例,谈话后未行听力重建;砧、镫骨畸形1例,面神经骑跨前庭窗下方,术中行piston听力重建。听骨形态异常患者在术前通过中耳HRCT可初步判断,听骨关节脱位、镫骨固定则需在术中探查以明确诊断。结论准确的听力学检查是单纯性听骨链畸形诊断的第一道门槛,而耳乳突HRCT检查对诊断亦有重要作用,临床中对于难以解释的传导性耳聋必要时行鼓室探查术,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77例(82耳)鼓膜完整的传导性聋患者的临床表现、听力学特点及耳内镜听骨链重建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收治并行耳内镜听骨链重建术的77例(82耳)鼓膜完整的传导性聋患者的资料。总结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听力学评估、术中探查及耳内镜听力重建疗效。结果77例(82耳)患者经耳内镜探查后明确诊断先天性听骨链畸形32耳、先天性前庭窗闭锁6耳、耳硬化症28耳、先天性中耳胆脂瘤6耳、外伤性听骨链中断10耳。耳内镜下选择不同的人工听骨行听骨链重建,术后未见面瘫等严重并发症。根据镫骨底板活动情况分组,各组术后短期及长期随访听力学结果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鼓膜完整的传导性聋复杂多变,但经耳内镜下听骨链重建术治疗长期随访满意且可靠,更以镫骨底板活动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