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痛护士标准化工作流程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胸痛中心建设初期收治的AMI患者139例为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护理急救流程;选取2018年1~7月胸痛中心申报期收治的AMI患者182例为实验组,设置胸痛专职护士实施标准化护理急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肌钙蛋白CTn T(POCT)出结果的时间、口服药服用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结果:实验组首份心电图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POCT出结果的时间、口服药服用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1)。结论:急诊科实施胸痛护士标准化工作流程,能明显缩短自行入院的AMI患者的急救时间,缩短其急诊停留时间,优化AMI患者的救治流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流程优化在基层胸痛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基层胸痛中心收治83例胸痛病人作为对照组,予常规急诊胸痛护理服务,将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62例胸痛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流程优化的护理服务,分析两组病人相关指标发展趋势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所有胸痛病人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从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STEMI病人从入院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FMCtoN)、转运PCI的STEMI病人从入门至转出时间(Door-inand Door-out)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人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层胸痛中心护理管理中实施临床护理流程优化可有效缩短急性胸痛病人急救抢救时间与转运时间,降低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而提高急性胸痛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从胸痛中心数据平台获取数据资料,连续入选某院胸痛中心认证前(2018年6月—2019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48例,设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后(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37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流程,观察组采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处置情况[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病人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导丝通过的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和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院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观察组病人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1)。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STEMI病人的总缺血时间,降低病人院内死亡率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时间分段法将122例STEM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急救护理,观察组按照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急救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流程时间和院内急救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首诊-完成首次心电图时间、完成首次心电图-导管室完成术前准备时间、肌钙蛋白完成检查时间、急诊停留时间、首诊至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院内急救死亡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痛中心急救护理流程缩短了患者急救时间,降低院内急救死亡率,提升患者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6月收治的51例急诊PCI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17年7月—12月收治的52例急诊PCI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两组接受同样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获取肌钙蛋白报告时间、静脉通路时间、 D-to-B(门-球囊扩张)时间、D-to-B时间90 min例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后,首份心电图时间为(3.49±1.5)min、获取肌钙蛋白报告时间为(16.87±2.4)min、静脉通路时间为(8.7±2.6)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时间(P0.05);同时,D-to-B时间为(76.79±21.5)min,优于对照组(P0.05);D-to-B时间90 min例数为42例(80.8%)高于对照组的35例(6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可以提高护理效果,缩短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31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急诊护理流程;将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34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后的分诊评估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心电图时间、抢救时间,并记录患者院内AMI复发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分诊评估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心电图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院内AMI复发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MI患者的抢救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李琳  徐晓春   《护理与康复》2021,20(6):69-71
目的 观察胸痛优先标识在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照应用胸痛优先标识前后进行分组,应用胸痛优先标识前收治胸痛患者277例为对照组,急诊门诊患者采用医院就诊流程诊治,院内患者采用院内诊治流程诊治;应用胸痛优先标识后收治胸痛患者390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胸痛优先标识.比较两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检测结果时间、门-导丝时间.结果 首份心电图时间,观察组5(2)min、对照组7(3)min;肌钙蛋白检测结果时间,观察组16(2)min、对照组20(10)min;门-导丝时间,观察组90(9)min、对照组96(21)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胸痛优先标识能优化胸痛患者的诊疗流程,缩短门-导丝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西安市第四医院2017年1-12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前)和2018年1-12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后)收治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AMI患者共160例,将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前收治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后收治的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救护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分诊评估耗时、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给抗凝药时间及PCI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减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为AMI患者救治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痛护士标准化工作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急诊科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00例患者根据有无胸痛护士参与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无胸痛护士参与,实施急诊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有胸痛护士参与,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建立静脉通路及抽血时间、肌钙蛋白T(cTnT)检测时间、双联抗血小板药口服时间以及急诊停留时间。结果: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建立静脉通路及抽血时间、cTnT检测时间、双联抗血小板药口服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痛护士标准化工作流程能够显著缩短急性心梗患者救治流程中的多个时间节点,缩短急诊停留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细节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收治急性心梗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52例,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76例为对照组,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76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组采用优化护理细节流程。结果干预组D-to-B时间、完成心电图检查时间均比对照组短,2 h的胸痛缓解率较对照组高,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较高,以上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护理细节流程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可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运行后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胸痛中心收治的胸痛患者为研究组,以胸痛中心国际标准为参照,比较远程传输比例、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ECG)时间、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STEMI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结果:与胸痛中心国际标准相比,STEMI患者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8.88±14.10)min虽短,但无明显差异(P0.05);远程传输比例(95.60±4.07)%、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ECG时间(6.34±28.03)min、D to B时间(74.06±35.81)min、导管室激活时间(13.70±13.45)min、肌钙蛋白获得时间(15.61±2.35)min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的运行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胸痛患者容易延误的难题,特别为STEMI患者争取时间和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刘智敏 《妇幼护理》2022,2(17):4088-409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基于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12 月收 治的 3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12 月收治的 29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 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死亡率、急救 2h 后 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出诊时间、急诊分诊评估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FMC2B 时间、急救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痛缓解率、ST 段回落率、心肌酶谱回落率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院前急救护理,可以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心 血管不良事件率及院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流程再造理论优化急救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抢救的98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本院优化流程护理实施前收治的AMI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后收治的AMI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流程再造理论优化急救流程干预。比较两组急救效率及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急诊用时、急救总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急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院内复发率、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AMI患者采用基于流程再造理论优化急救流程干预,能够缩短急诊时间和急救总用时,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院内复发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管理下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STEMI患者64例为对照组,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STEMI患者67例为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行CPC管理下的急救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救治效率及效果。结果研究组首份心电图完成、确诊到术前准备完成、门-导管室(D-to-C)、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CI治疗支架植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行CPC管理下的急救护理路径可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及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钱宏梅  王艳  左霞 《当代护士》2021,28(7):133-137
目的 探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法在STEMI患者急救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精益流程改造结合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应用于STEMI患者从入院至球囊扩张急救护理流程中,对流程优化前2018年1—10月(对照组60例)和流程优化后2019年1—10月(观察组58例)STEMI患者的急救相关结局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STEMI行PCI患者分诊准确率、入室接诊时间、首份心电图出报告时间、肌钙蛋白T出结果时间、到达导管室时间、PCI造影开始时间、D-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精益六西格玛有助于优化STEMI患者院内急救护理环节,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患者治疗结局,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卢凤燚 《妇幼护理》2023,3(12):2912-2914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2 年 1 月到 2022 年 12 月,医 院胸痛中心收治 228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抛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114 例。对照组采用胸痛中心模式下常规 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急救效果、并发症、心功能。结果 观察 组急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大于对照组(P<0.05),再发梗死率小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率小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 LVEDD、LVESD 低于对照组(P<0.05),LVEF 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胸 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护状况的影响。方法:根据急救护理流程将2014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急诊出车接诊的135例AMI患者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接受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出诊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时间、溶栓或介入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流程优化对AMI患者救护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缩短治疗开始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多学科团队(MDT)联合一键式启动急救护理路径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8月31日急诊行PCI的107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9年3月1日~8月31日急诊行PCI的118例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护理MDT联合一键式启动急救护理路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首份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入院至球囊扩张(D2B)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D2B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MDT联合一键式启动急救护理路径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化、规范化、模式化的救治平台,实现同质化护理,提高护士主观能动性和业务能力,密切科室间联系,优化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效率,利于团队合作共赢,推动多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信息化流程改进在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胸痛中心就诊的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将胸痛中心信息化流程改进前入组患者设为对照组(n=738),流程改进后入组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459)。比较两组患者胸痛中心关键监控指标、患者及医护人员对信息化流程运行的满意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T报告时间、胸痛中心处置时间、门-球扩张囊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患者及医护人员与对照组比较,其就诊流程的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信息化流程改进可以缩短胸痛中心患者的诊疗时间,提高患者及医护满意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措施,而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耗时、心电图测量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急救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对于AMI的急救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