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谢怡  孙晓勉  郑雪媚  赵玮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2904-2906
目的:通过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早期诊断社区筛查管理模式研究,探讨ASD早期发现的网络筛查程序及管理流程,为ASD儿童获得早期干预提供有利的条件。方法:成立辖区ASD早期诊断管理中心,建立社区筛查网络及管理流程,进行社区筛查管理技术的指导及培训。结果:①社区儿保医生的ASD知识掌握正确率逐年提高,由76.83%上升到90.63%;②社区一级网络ASD初筛率由42.00%上升到80.02%,转诊到位率由37.33%上升到63.81%,呈逐年提高趋势;③ASD早期诊断中心2年干预疑似患儿39例。结论:ASD早期诊断管理中心的建立提高了社区儿保医生对ASD的初筛率及转诊到位率,有利于ASD儿童的早期发现,为ASD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
探讨适合基层使用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筛查工具, 为制定ASD预防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为现况调查,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西安市新城区、鄠邑区为项目区县, 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在两区县的3~36月龄儿童中开展ASD初筛, 基层儿保医师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基础上使用"孤独症早期的高危警示信号"漫画图片进行初筛, 初筛阳性儿童转诊至区县级妇幼保健院复筛, 复筛阳性者转至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结果显示, 两区县共初筛17 905名3~36月龄儿童, 其中18~36月龄儿童10 588名, 初筛阳性50名, 复筛50名, 诊断ASD儿童23名, ASD儿童的患病率为2.17‰(95%可信区间:1.29‰~3.06‰)。"预警征"初筛阳性42名, 最终确诊19名ASD;"漫画图"初筛阳性27名, 最终确诊23名ASD;"漫画图"初筛与确诊的一致率高于"预警征"初筛, 两种筛查方式一致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 P=0.001)。综上, 依托妇幼保健三级网系统, 利于ASD儿童筛查、诊断的全程管理, 指导预防政策制定, "孤独症早期的高危警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社区监测模式的研究,探讨ASD早期发现的管理流程,实现对ASD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选择深圳市福田区6个社区为试点,建立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网点、区级妇幼保健院和市级妇幼保健院为中心的三级监测网络。比较监测模式建立前后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ASD监测网络建立后,ASD的筛查率、阳性检出率、二级确诊及疑似阳性率均比上一年有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40.47、135.48、4.39,均P<0.05);初筛阳性儿童转诊到位率、二级确诊及疑似阳性儿童转诊到位率均比上一年有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2.02、4.92,均P<0.05)。结论 ASD社区监测模式的建立提高了ASD儿童的系统管理率,有利于ASD儿童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操作性强,适于在基层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是严重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精神疾患之一。目前ASD的病因尚不明确,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教育行为干预,尽早干预可以显著改善ASD的预后,而早期干预的前提是早期筛查及早期诊断。随着儿童健康体检全面普及,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往往是最早识别儿童发育异常的人,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尚未全面开展ASD早期筛查工作,社区儿童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西城区3799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追踪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筛出听力障碍异常儿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促进其言语-语言的发育。【方法】采用国际上公认的耳声发射法,用畸变耳声发射仪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仪进行筛查。【结果】2008—2009年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访视3 994例新生儿,3 799例出生后在产科或满月时进行了听力筛查,初筛率为95.12%,初筛通过率为90.63%;356例初筛未通过儿童中326例进行了复筛,复筛率为91.57%,确诊听力损失7例,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1.84‰。【结论】全面普及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必要,可以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儿童,早期干预,有利于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福田区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研究,探讨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促进脑结构修复和脑功能代偿,以消除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损伤的措施.方法 成立福田辖区高危儿管理干预中心,建立全区高危儿管理网络及流程,进行社区高危儿童管理技术的指导及培训,对有高危因素的儿童进行诊断及干预.结果 从2007年成立福田区高危儿管理干预中心以来,全区每年进行社区儿保医生高危儿技术培训1次,培训达270人次,筛出高危儿6 048人,转诊4 858例,转诊率80.3%;干预4 679人,干预有效率85.00%.结论 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建立提高了社区儿保医生对高危儿的初筛率和转诊率;提高了社区儿童保健的专业水平;建立了以区级中心为指导单位的多个社区干预网点,进一步加强了对高危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6~30月龄的儿童进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筛查及诊断,得出绍兴市儿童ASD的患病率及早期筛查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改良版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T-R/F)对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1 944例儿童进行筛查,对筛查阳性者进行电话访谈、转诊及评估。结果共筛查出134例阳性儿童,筛查阳性率为6. 89%;共诊断出5例ASD患儿,总ASD患病率为2. 57‰。结论绍兴市ASD患病率与国内报道结果相符。在儿童健康体检时进行ASD早期筛查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先天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并给予早期干预,提高其语言交往能力,减少聋哑儿的发生。方法采用丹麦MADSEN瞬态诱发耳声发射进行初筛,未通过的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转上级医院确诊、干预治疗。结果听力筛查率92.10%,初筛通过率90.64%,复筛率91.56%,异常率1.96‰。结论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非常必要,可以及时筛查出听力障碍儿童,并进行早期干预,有利于婴幼儿言语-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18~24月龄婴幼儿进行早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筛查并随访3年,了解深圳市ASD的患病率及早期诊断的可行性。 【方法】 用婴幼儿孤独症检测表(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CHAT)量表对深圳市南山区、宝安区和龙岗区的3 624名婴幼儿进行筛查,对筛查阳性者进行转诊、电话访谈、诊断评估及3年随访。 【结果】 筛查阳性婴幼儿244人,总筛查阳性率为5.77%;共诊断ASD儿童10名,其中3例PDD-NOS,7例孤独症,总患病率为2.76‰,均为男性。第一次诊断评估为可疑ASD患儿在3年随访后仍旧符合ASD的诊断标准。 【结论】 深圳市ASD患病率低于国外报道结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报道。利用儿童保健系统进行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孤独症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听力筛查资料分析,掌握辖区内6年来婴儿听力筛查开展情况及婴儿早期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情况。方法 采用美国产GSI-70型全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对3个月内婴儿进行初筛,未通过者2~4周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诊断检查。结果 对6年来3个月内27 662例婴儿的进行了听力筛查,初筛率为93.14%,复筛率60.13%,初筛和复筛率均逐年上升;初筛通过率90.12%,复筛通过率85.95%;初筛真阳性率为3.77%,复筛真阳性率为44.59%,确诊听力障碍103例,听力障碍的发病率为3.72‰。 结论 通过采用耳声发射法初筛和针对性复筛两个程序,提高真阳性的检出率,结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诊断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促进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危儿综合管理的模式并评估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建立高危儿随访中心,设立随访流程、转诊模式、干预模式。结果:综合管理后3年较前3年、管理后第2、3年较管理后第1年高危儿建档数及随访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岁时早产儿随访组中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社交能力及总发育商(developmentalquotient,DQ)均高于失访组(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运动发育迟缓或姿势异常早期干预的康复率达100%,随访至2岁的儿童无脑瘫发生。结论:建立高危儿监测网络,依托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实行医疗机构多学科及家庭相结合的早期干预模式,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建立长期随访机制是提高高危儿管理率及减少伤残儿童发生的有效、可行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称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近几年发病率逐年上升。ASD大多发病于儿童,往往持续终身,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交流能力、语言能力、仪式化的刻板行为三个方面同时具有本质的缺损。临床中ASD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一部分患儿在早期筛查中容易被漏诊,而有些患儿虽然在早期经过干预治疗,但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目前相关研究认为早发现、早干预ASD,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能力,对孤独症患儿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促进患儿病情好转,更利于患儿各方面能力的恢复,帮助其早日回归社会。如今AS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对改善ASD患儿的预后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ASD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方法,旨在为ASD患儿提供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9~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0~1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监测情况,评估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监测管理模式进行,为进一步完善儿童心理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所有在东城区南片辖区内保健科做保健管理的0~1岁儿童,采用丹佛发育筛查法(DDST)进行监测,从2015年开始,增加了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法。 结果 2009-2016年,发育迟缓筛查阳性率由2009年的1.94%上升到2016年的3.03%;阳性转诊率由2009年的14%上升到2016年的65.57%;2016年发育迟缓的患病率显著升高,由2009年的1.17‰上升到2016年的8.78‰。 结论 实施有效的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监测及保健管理模式,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发育迟缓儿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高危儿管理网络对高危儿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与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早期干预中心,利用高危儿管理网络的模式(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和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对纳入的2140例高危儿进行专案管理;并及时在康复基地进行早期干预和评估。结果在2140例高危新生儿中通过脑损伤五项筛查发现无高危因素的异常婴儿45人;经不同阶段的随访评估诊断为可疑或异常儿童248人,均在张家港市儿童康复基地进行了综合干预,其中196例儿童通过评估已达正常发育水平。结论利用高危儿童管理网络对高危儿进行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可优化医疗资源,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儿童早期孤独症筛查方法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为选择适宜的筛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2018年间在闵行区妇幼保健院接受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共计2 639名,于24月龄接受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筛查的儿童2 525名,其中1 979名儿童于24月龄同时接受了0~6岁发育筛查测试(DST),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收集这部分儿童24月龄CHAT-23结果、智测结果,是否发生儿童孤独症及发育结局。比较CHAT-23结合智测筛查方法与单独使用CHAT-23量表筛查儿童孤独症的预测作用。结果 接受2周岁系统保健的2 639名儿童中最终确诊儿童孤独症34名,CHAT-23对于儿童孤独症筛查的灵敏度为0.265,将DST筛查结果的DQ、MI结果的可疑/异常作为联合筛查方法,可提高儿童孤独症筛查灵敏度(0.906 vs.0.265),对于避免漏诊具有重要意义,筛查效果也较单一方法好(约登指数0.481 vs.0.261)。结论 CHAT-23量表结合智测筛查方法在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筛查效果比单纯使用CHAT-23量表高,医生客观观察结果与家长主观填写相结合可对早期儿童孤独症准确诊断,便于早期发现、诊断、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值得基层儿童保健临床工作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儿童早期孤独症筛查方法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为选择适宜的筛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2018年间在闵行区妇幼保健院接受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儿童共计2 639名,于24月龄接受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筛查的儿童2 525名,其中1 979名儿童于24月龄同时接受了0~6岁发育筛查测试(DST),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收集这部分儿童24月龄CHAT-23结果、智测结果,是否发生儿童孤独症及发育结局。比较CHAT-23结合智测筛查方法与单独使用CHAT-23量表筛查儿童孤独症的预测作用。结果 接受2周岁系统保健的2 639名儿童中最终确诊儿童孤独症34名,CHAT-23对于儿童孤独症筛查的灵敏度为0.265,将DST筛查结果的DQ、MI结果的可疑/异常作为联合筛查方法,可提高儿童孤独症筛查灵敏度(0.906 vs.0.265),对于避免漏诊具有重要意义,筛查效果也较单一方法好(约登指数0.481 vs.0.261)。结论 CHAT-23量表结合智测筛查方法在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筛查效果比单纯使用CHAT-23量表高,医生客观观察结果与家长主观填写相结合可对早期儿童孤独症准确诊断,便于早期发现、诊断、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值得基层儿童保健临床工作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市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病情况,探讨在儿童保健系统中实施ASD早期筛查有效模式。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1.5~3.0岁幼儿2 090人。应用定期反复三级筛查逐级转诊模式,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Rating Scale,CABRS)为一级筛查工具,可疑者由儿童精神科医生依DSM-Ⅴ标准进行确诊;半年后复查。结果 首次一级筛查,ASD阳性448人,筛查阳性率21.44%;半年复筛现漏诊4人,假阳性2人;终确诊ASD 26人,患病率1.24%。结论 据DSM-Ⅴ诊断标准,应用CHAT-23和CABRS为一级筛查工具,××市ASD患病率接近美国最近报道,普遍高于国内,提示在儿童保健系统中两量表结合,有助于早期识别ASD;采用定期反复三级筛查逐级转诊模式,利于ASD早期发现和减少漏诊,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幼儿园学前儿童眼保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一套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学前儿童眼保健的适宜技术,以期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避免视觉损伤的儿童眼病。方法:成立市级儿童眼病筛查中心,指导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对辖区内的幼儿园学前儿童进行眼病筛查,筛查异常者告知监护人带孩子到市级中心儿童眼科复查。建立、健全学前儿童眼病筛查方法和流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并对学前儿童眼病干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年来,市级中心和9个区(县)中心共筛查217 184名学前儿童,筛查总异常率为8.69%(18 876/217 184)。9个区(县)中心中有5个中心开设了眼保健门诊,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中心筛查异常率为11.79%(9 538/80 924),与市级中心的筛查异常率(11.99%,4 886/40 7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8 2,P=0.301 3)。另外4个尚未开设眼保健门诊的区(县)中心筛查异常率为7.80%(7 452/95 507),与市级中心的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023 4,P=0.000 0)。有眼保健门诊的区(县)中心与没有门诊的区(县)中心筛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893 1,P=0.000)。携复查通知单到市级中心复查的人数逐年增多,复查率逐年提高,3年中共有11 462名儿童到市级中心复查,复查率为60.72%(11 462/18 876)。结论:昆明市对学前儿童眼病的早期干预工作已有成效,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前儿童眼病筛查覆盖率,特别是农村地区,将儿童眼病筛查工作纳入到新农合范围,在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乃至社区医疗机构推广儿童眼保健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儿童眼保健服务意识和技能,以减少视觉残疾人员的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