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蝶形椎板切除,使椎管达到充分减压,患椎上、下双侧椎小关节突做部分切除,开放侧隐窝,扩大神经根管,解除神经根压迫,使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功能早期恢复。方法:从1998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6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并不全瘫的病人,采用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钉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加上椎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恢复椎体形态及神经通道。手术优点在于,即注重椎管内减压,又要重视神经根管的减压。固定牢固、复位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结果:经随访2~33个月,双下肢及大小便功能恢复满意,X线显示:椎体形态恢复,椎体间形成骨桥,无假关节形成,椎体高度无下降,脊椎生理曲度正常。结论: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优于常规椎板减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蝶形椎板切除,使椎管达到充分减压,患椎上、下双侧椎小关节突做部分切除,开放侧隐窝,扩大神经根管,解除神经根压迫,使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功能早期恢复.方法:从1998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6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并不全瘫的病人,采用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钉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加上椎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恢复椎体形态及神经通道.手术优点在于,即注重椎管内减压,又要重视神经根管的减压.固定牢固、复位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结果:经随访2~33个月,双下肢及大小便功能恢复满意,X线显示:椎体形态恢复,椎体间形成骨桥,无假关节形成,椎体高度无下降,脊椎生理曲度正常.结论: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优于常规椎板减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蝶形椎板切除,使椎管达到充分减压,患椎上、下双侧椎小关节突做部分切除,开放侧隐窝,扩大神经根管,解除神经根压迫,使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功能早期恢复。方法:从1998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6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并不全瘫的病人,采用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钉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加上椎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恢复椎体形态及神经通道。手术优点在于,即注重椎管内减压,又要重视神经根管的减压。固定牢固、复位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结果:经随访2-33个月,双下肢及大小便功能恢复满意,X线显示:椎体形态恢复,椎体间形成骨桥,无假关节形成,椎体高度无下降,脊椎生理曲度正常。结论:早期椎板蝶形减压AF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优于常规椎板减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任先军  王卫东  张峡  蒋涛 《脊柱外科杂志》2005,3(3):145-147,157
目的观察高位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2—67岁。C1,2椎体结核3例.Hangman 7例,先天性齿状突不连伴难复性环椎脱位3例,齿状突骨折2例。本组经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2-3,椎体结核患者行病灶清除术.先天性齿状突不连者行前路松解复位.后路环枢融合;Hangman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植骨融合术.放自锁钛板内固定,齿状突骨折行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地显露C1前弓至C3椎体,并完成病灶清除、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无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伤口感染.9例不全瘫有部分恢复。结论高位前方咽后入路可充分显露上颈椎.高位颈椎前路术式能有效复位、减压和稳定,并可最大程度重建颈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对于进行性发展的Ⅰ型(椎体缺如)患者来说,早期手术显得更为重要。5岁以上的患者治疗较为困难,效果不理想。1例男性患者,16岁,背部疼痛,双下肢无力,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并伴有中度肺功能障碍。站立位X线片显示由于T7、T8椎体发育不全引起T6~T9 61°后突畸形和31°侧弯畸形,脊髓造影和MRI显示椎体后突顶部对脊髓形成严重压迫。术中记录脊髓诱发电位。先切除双侧T7~T9的横突和距肋横关节3cm近段肋骨,切除T6下半椎板后,用线锯切断T6~T8双侧椎弓根,整块切除T6~T8后结构。大块椎板切除后,硬膜外血管电凝止血。为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更好方法。方法:自1990 年以来, 对2 1 例胸椎结核导致脊柱不稳的患者,应用病灶清除, 哈氏棒内固定,椎间及椎板植骨的手术方法。本组平均3 32 岁。胸7椎体6 例;胸8 椎体8 例,胸10 椎体7 例,椎体压缩< 1/2 椎体高度13 例,> 1/2 椎体高度8 例,并不全瘫14 例,手术中先行病灶清除,然后哈氏棒内固定,撑开后再次清除病灶,取肋骨和髂骨行椎间及椎板上植骨。术后化疗12 ~15 月,结果:随访18 例,全部治愈,植骨愈合,不全瘫完全恢复10 例,大部分恢复4 例。结论:病灶清除,哈氏棒内固定,同时植骨,及时重建脊椎稳定,植骨块固定稳固,易于愈合。  相似文献   

7.
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人工骨植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胸腰椎爆裂骨折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8~61岁,平均47.5岁;受伤时间4~12d;术前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8例;受伤椎体:T112例,T122例,L15例,L23例;术前后突角11°~35°,平均24°;术前椎管占位率39%~85%,平均64.5%;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为正常的47%。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后,人工骨经伤椎椎弓根植入椎体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9个月,平均13个月。脊柱后突角平均恢复20°,椎体高度平均恢复96%,椎管占位率平均恢复至7%。2例人工骨椎体内充填不足;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高度变低及生理弧度丢失。神经功能恢复:1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及2例D级患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结论:经椎弓根人工骨植入椎体成形术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椎前柱的抗压稳定性,使患者能早期活动,减少内固定物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松动、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结核引起骨破坏及病灶清除后出现较大范围椎体骨缺损 ,常需植骨重建脊柱稳定性。我院自 1997年起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植骨块治疗 17例脊柱结核骨缺损 ,取得较好效果。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 14例 ,女性 3例。年龄 2 0~ 46岁 ,平均 2 7 8岁。病灶位置 :胸椎 9例 ,其中T6~T7椎体破坏 2例 ,T7~T8椎体破坏 3例 ,T8~T9椎体破坏 4例 ;腰椎 8例 ,其中L3~L4椎体破坏 3例 ,L4~L5椎体破坏 5例。椎骨破坏范围大多占椎体 1/ 2以上。并不全瘫 11例 ,同时患肺结核 4例麻醉后 ,常规病灶清除入路 ,显露病椎 ,进入椎旁脓肿 ,找到病灶。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等疾病利用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进行减压治疗,探讨该疗法的优缺点。方法:本组14例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33~60岁,平均46.4岁。病史1周~6年。椎间盘突出或伴有钙化11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3例。病变部位在T10,111例,T11,123例,T12L16例,L1,24例。有腰部外伤及扭伤史6例,其中有2例为急性车祸外伤。均行侧后方经关节突椎间盘、钙化椎间盘或者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结果:本组1例出现术后神经损害加重,经过治疗后逐渐恢复。14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0~4.5年,平均2.8年。参考Otani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5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1.4%。13例术后症状获改善,胸腹部束带感消失5例,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2例。结论:侧后方经关节突入路对脊柱的损伤较小,本术式视野清晰,多数手术医师对此入路非常熟悉,并且可以切除椎弓根及部分肥厚关节突或椎板及黄韧带以充分减压。  相似文献   

10.
后路椎间盘切除治疗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经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并节段性内固定治疗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经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并节段性内固定治疗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22~61岁,平均42岁;病程21天至69个月,平均22个月.病变位于T10-11间隙12例,T11-12间隙15例,T12L1间隙9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及MR检查,31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中央型突出25例,旁中央型7例,外侧型4例.采用Otani等评分系统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并计算临床优良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135~220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350~800 ml,平均460 ml.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意外发生.12例发生脑脊液漏,予硬脊膜连续缝合或补片修补.2例巨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双下肢肌力减退,予激素、脱水、高压氧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肌力逐渐恢复.术后2周行X线检查示无内固定松动.随访时间14天至48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Otani等评分标准,优12例,良18例,可5例,差1例;临床优良率83.3%.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经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并节段性内固定是治疗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l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男 2 9例 ,女 17例 ,6 0~ 6 5岁 3l例 ,6 6~ 6 9岁 10例 ,70~ 76岁 5例。病程 0 .5~ 18年 ,平均 4年 9个月。反复出现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麻木、乏力 36例 ,伴间隙性跛行 2 9例 ,伴大小便障碍 9例 ,伴不完全瘫 4例。椎管造影或CT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 2 7例 ,侧隐窝狭窄 2 9例 ,椎体后缘增生 10例 ,有钙化或骨化 6例。1.2 手术方法采用腰椎后路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腰背筋膜 ,暴露椎板 ,视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椎管狭窄程度 ,分别选择全椎板切除 ( 30例 )和半椎板切除 ( 16例 )。摘除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椎板的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8月,采用保留棘突椎板的经关节突入路治疗8例单节段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4~49岁,平均35.4岁;病程1~9个月,5例有外伤史,其余发病无明显诱因。单纯椎间盘突出5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1例,合并椎体后缘骨赘形成2例。病变节段为T8/T91例,T9/T102例,T10/T112例,T11/T121例,T12/L12例。手术保留棘突椎板,采用经双侧关节突入路切除突出椎间盘、骨化的后纵韧带及后缘骨赘。8例均采用双侧相邻节段钉棒固定。结果 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9个月。疗效评价参照Epstein标准,优6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87.5%(7/8)。结论保留棘突椎板的经关节突入路切除突出的胸椎椎间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椎间盘突出症(TDH)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经后路手术治疗TDH患者24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经一侧或两侧关节突和下位横突进入切除突出椎间盘,其中15例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双侧钉棒系统内固定,9例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单侧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 随访1~8年,23例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T10~11巨大椎间盘突出者神经功能无改善.1例T8~9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者术后症状加重,经对症治疗后1例神经症状加重者术后2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至D级.按Otani et al方法评价疗效:优16例,良8例,优良率达91.6%.结论 CT或MRI检查对TDH确诊与定位有重要价值.后路经关节突和下位横突(单或双侧)入路切除胸椎间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Yeung HY  Zhu F  Qiu Y  Tang SP  Qin L  Lee KM  Cheng C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2):777-780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畸形顶椎区和端椎区两侧关节突松质骨的三维微结构。方法AIS患者9例,均为女性,年龄12~17岁,平均14.9岁;Cobb角48°~84°,平均56°。患者均接受后路矫形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前与患者家长签署同意书,在去皮质手术时取下顶椎区和上下端椎区两侧关节突。标本取材后用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然后用解像度为20μm的微焦点CT扫描,三维图像重组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测量对比。结果顶椎区凸侧与凹侧相比有显著差异,分别为:骨量容积比BV/TV为0.268/0.354(P<0.05),骨小梁厚度TbTh为0.20/0.24(P<0.05),骨小梁分离度TbSP为0.66/0.56(P<0.05),骨小梁面积体积比BS/BV为12.7/10.4,P<0.05)。端椎区左右两侧关节突松质骨骨小梁无明显差异,上胸椎和胸腰椎关节突骨小梁微结构比较未见差异。结论由于脊柱侧凸凹侧承受不同应力,凹侧关节突出现更多的骨小梁,骨小梁间的连接更紧密,而且骨小梁更粗,从而可使脊椎楔形变的速度变缓,提示脊柱的骨骼本身并不是AIS脊柱侧凸畸形进展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海绵垫高练功法治疗胸腰椎屈曲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骨科自1984年5月至1992年元月,用市售海绵弹性垫高加练功法,治疗新鲜胸腰椎屈曲型骨折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8岁;压缩椎体在T_7~L_4;不稳定型14例,椎体均压缩达2/3,其中并不全截瘫10例,并椎板、关节突骨折各2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并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瘫患者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治疗,其中单侧椎板开窗28例、双侧椎板开窗减压20例.随访椎管内减压情况、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椎管减压允分,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8.5%矫正到术后93.2%,后凸角(Cobb's角)由术前的平均28.5°矫正到术后的平均6.5°.3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后有1~3级恢复,X线片未见椎体高度及脊柱成角加重.[结论]经后路椎管减压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瘫,可同时解决脊髓或/和神经根减压和脊梓稳定的问题,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徐勇  许浩  李锋  熊伟  方忠  廖晖 《骨科》2017,8(2):81-84,90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胸椎结核病人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为21~63岁,平均为39.5岁.其中T4/54例,T5/61例,T7/83例,T8/94例,T9/105例,T10/113例,T11/125例.X线片显示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椎局部后凸畸形,CT及MRI显示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及脓肿形成.术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功能分级:D级5例,E级20例.记录并评价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210 min,平均失血量为900 ml.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为20个月.术后3个月内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恢复至正常水平.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良好,融合率100%.末次随访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及并发症较少的优点,是治疗胸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脊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少见病,诊断困难,治疗方法仍有争议。目的:探讨脊椎LC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0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13例脊椎LCH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6例,年龄1.5~11岁,平均5.5岁。脊椎以外颅骨、腓骨、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等多发骨骼受累6例;勒-雪病发病1-2年内出现新的骨病变3例;患病处疼痛或放射痛、压痛或畸形;合并四肢轻瘫3例;骶神经受压1例;皮疹、间质性肺炎、肝大、尿崩症等多系统受累5例。对合并四肢轻瘫者行化疗或放疗加手术治疗2例;因骶神经受压行手术减压1例;仅行放疗1例;单用化疗3例;无全身症状,无进行性脊柱畸形者,密切观察不作特殊处理6例。X线、CT的特点有椎旁阴影扩大,椎体溶骨性改变(呈楔形变或致密薄片),病变严重者累及椎弓根或椎板6例。两相邻椎体受累者可见椎间变窄,与椎体炎症难鉴别。经活检或手术确诊7例,根据临床资料、影像学确诊6例。结果:经治疗4例脊髓及骶神经功能恢复。2例尿崩症随访11年1例无改善,另1例恶化。12例经2~12年随访(平均7.4年)椎体高度不同程度恢复,6例恢复正常,5例轻度后突畸形,1例轻度侧突畸形。失访1例。结论:根据临床及X线、CT或MRI资料,并结合活检及密切随访,有助于多系统或多发骨骼受累的脊椎LCH的诊断。化疗结合手术可控制脊椎LCH进展。全身无症状的脊椎LCH无进行性畸形者密切观察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单侧切口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body fusion,MIS-TLIF)以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19例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7例,女12例;年龄22~68岁,平均50.4岁。病程8个月~15年,中位病程37个月。手术节段:L3~56例,L4~S113例。在单侧切口工作通道下完成MIS-TLIF手术,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双侧混合内固定。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8 min、术中出血量156 mL、切口长度42 mm、术后下地时间35 h、住院时间4.1 d、经椎板关节突螺钉长度51 mm。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除1例术中硬膜撕裂外,未出现其他并发症。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1个月。术后各时间点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随时间延长症状逐渐缓解。术后X线片示内固定物位置良好,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均穿过棘突根部、椎板和关节突关节,其中2枚(5.3%)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穿透椎板外侧皮质,1枚(1.8%)椎弓根螺钉略偏出椎弓根外,但均无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2个月CT平扫及三维重建显示椎体间骨性融合良好;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评价,Ⅰ级11例,Ⅱ级8例。结论采用单侧切口MIS-TLIF混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可行,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及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自 1993年 2月~ 1998年 9月共采用椎板开窗减压 ,椎体后缘骨折块分割切除 ,取全板髂骨后路植骨 ,改良Dick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骨折 5 7例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7例 ,男 36例 ,女 2 1例 ,年龄 19~6 6岁 ,平均 40 7岁。均为急诊入院病人。高处坠落伤 2 9例 ,车祸伤 2 3例 ,重物自高处砸伤 5例。L1及其以上爆裂骨折 34例 ,均急诊手术 ,L2 以下 2 3例 ,限期手术治疗。损伤椎体T9~L4 ,其中T91例 ,T10 1例 ,T113例 ,T12 10例 ,L12 1例 ,L2 18例 ,L32例 ,L4 1例 ,合并关节突交锁者 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