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院自1998年以来,腹壁切口裂开29例,进行一回顾性分析,目的为探讨腹壁切口裂开原因,以便于预防,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多个邻近皮瓣转移重叠修补腹壁切口疝.方法 设计多个邻近皮瓣,内层重叠皮瓣剔除表皮及部分真皮,保留皮瓣血运,内层皮瓣比外层皮瓣依次递减1厘米,重叠缝合于疝环口,无张力修补腹壁切口疝. 结果 应用此方法 共完成腹壁切口疝修补术5例,全部一次成功,术后随访无复发. 结论 对于腹壁切口疝应用多个邻近皮瓣转移重叠修补具有组织相容性好,切口基本上无张力,术后修复腹壁强度高,手术取材方便经济实用,术后一次愈合无复发,在各级医院均可开展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1病历报告 患者,女,64岁.无明显诱因发现腹壁肿块进行性增大3个月,1个月来出现腹部不适症状于2012年6月21日来我院就诊.临床初步诊断:腹壁脂肪瘤.超声显示:上腹壁剑突下皮下脂肪层内见3.4cm×1.7cm不均匀回声团块,团块边界清楚,内见不规则略强回声团块,周围包绕无回声区,反复扫查,发现略强回声团块内见细小回声浮动,探头加压,略强回声团块缓缓进入腹腔内,皮下脂肪层内仅剩余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其张力明显减小,腹壁入口处宽约2mm.超声提示:腹壁疝.见图1,2.  相似文献   

4.
谌彦军 《当代医学》2011,17(18):87-88
目的 对56例腹部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临床措施.方法 使用剪有较多侧孔的乳胶管用于引流.结果 降低了腹部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同时缩短腹部切口愈合的时间.结论 针对腹壁切口延迟愈合的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缩短了腹壁切口愈合的时间,同时腹壁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金霉素对于小型猪腹壁拉链术部的抗感染效果,为科研和教学中应用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开展相关实验提供可借鉴的护理方案.方法 小型猪腹壁拉链动物模型共12只,随机分为3组,金霉素组采用金霉素软膏涂抹腹壁拉链手术切口局部;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的碘酊消毒后纱布敷盖护理;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比较3组小型猪模型的术部恢复情况.结果 与常规护理组和对照组,金霉素组术后3~5 d动物恢复状态较好,至术后5d,已观察不到红肿、结痂和渗血现象.结论 金霉素外涂于小型猪腹壁拉链术部可有效的预防伤口感染的发生,有助于延长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的使用时间,提高小型猪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6例临床资料.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明确的剖宫产史以及较典型的临床表现,通过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本组26例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病理检查见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腺体分化良好;随访12个月~5年,无1例复发和恶变.结论:手术切除是目前为止唯一有效的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疗的方法.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应尽早手术,切除范围要充分;另外于剖宫产术中保护腹壁切口以免子宫内膜种植,为本症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超声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于腹壁切口处或附近软组织内探及低回声包块,12例位于皮下脂肪层内,8例位于肌层内,4例位于脂肪层及肌层内,未进入腹腔.肿块大小范围1.8~6.3 cm...  相似文献   

8.
恶性腹壁肿瘤包括原发性腹壁肿瘤和转移性腹壁肿瘤两大类.手术切除是治疗绝大多数腹壁肿瘤的主要手段,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扩大切除.由于腹壁位置表浅,对于外科医师而言,腹壁肿瘤的切除并不困难.然而根据肿瘤治疗原则,手术扩大切除的范围一般需超过肿瘤边缘肉眼所见正常组织以外2~3 cm,外科医师往往会因为惧怕切除后巨大腹壁缺损的形成以及修复重建困难而缩小切除范围,从而导致肿瘤反复复发,多次手术,使腹壁缺损的治疗愈加困难.本文将重点阐述恶性腹壁肿瘤扩大切除后腹壁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9.
辛秋扬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167-168
目的 探讨采用补片法治疗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autosuture无张力疝修补片替代腹壁筋膜缺损的组织,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甲级愈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70.0%),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局部渗出液于术后第2天明显减少,1~2年门诊随诊,伤口柔软良好,无1例复发,无毒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补片法治疗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腹裂是脐旁部分腹壁构成成分缺损而致内脏脱出的一种畸形.以往手术是将外置内脏全部一次性还纳回腹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我院收治一例大部分肠管外露于腹壁患儿,经分期手术治疗,精心护理,术后18天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大病灶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方法应用腹壁成形术、V-Y皮瓣推进术修复我院2003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的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大病灶患者切除后的创面.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大病灶均切除彻底,切除后未见复发,腹壁伤口Ⅰ期愈合,美观,无并发症.结论腹壁成形术及V-Y皮瓣推进术可以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大病灶切除后提供良好的创面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3岁,因右下腹壁包块1年4个月于2009年5月22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年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壁包块,在当地医院应用抗生素口服治疗无效.入院前3个月,患者出现倦怠、体重减轻.患者无外伤史,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体格检查:T 38.2℃,心肺无异常,右下腹壁可扪及多个质硬包块,有轻压痛,直径2~4 cm,相互粘连,可轻度移动.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3岁,发现右下腹壁有肿物3月,迅速增大7d.于2006年8月17日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地发现右下腹壁有一鹅蛋大的肿物,伴轻微疼痛,未作任何处理,近一周来迅速增大,伴红、肿、热、痛症状.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梦兰 《医学争鸣》2001,22(13):1171-1171
1 一般资料  1990 - 0 1/ 1999- 12我院收治剖宫产术后并发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 8例 ,年龄 2 3~ 3 5岁 .其中 ,初产妇 5例 ,经产妇 3例 ,就诊时间为产后 1~ 15 a;纵切口 5例 ,横切口 3例 .患者均于剖宫产术后 1~ 10 a开始 ,腹壁切口疼痛 ,触及硬结 .发病时间为产后月经来潮后 3 m o至产后 10 a.此外 ,剖宫产前有痛经史 3例 .剖宫产不论是纵切口或横切口均有发生 .患者能触摸到腹壁切口瘢痕下有一硬结 ,伴周期性疼痛 ,于经期硬结疼痛且胀大 ,经后疼痛缓解 ,结节缩小 ,常随经期呈进行性加重 .无周期性腹壁切口出血 .行双合诊检查子宫…  相似文献   

15.
用15具小儿尸体,对胸骨、腹直肌血供进行了详细观察.胸骨血供来自胸廓内动脉发出的胸骨支、骨膜支.胸廓内动脉的位置恒定,距胸骨外缘0. 6±0.1cm处下行,移行于腹壁上动脉.腹直肌由腹壁上、下动脉、肋间动脉供血.腹壁上动脉起点距正中线1.3±0.4cm,外径1.2±0.4mm,入肌点距离3.2±1.1cm,入肌点距中线2.1±0.6cm.腹壁上、下动脉在腹直肌内吻合.术中切断肋骨分离腹直肌上端时,应保护腹直肌与肋骨结合部、胸廓内动脉、腹壁上动脉,保证术后侧支循环的建立.剥离胸骨时应保留骨膜,既可保存骨膜动脉又可利于术后胸骨的血供,促进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腹横切口剖宫产腹壁切开的理想方式.方法 将需要进行初次剖宫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1例采用新式剖宫产术腹壁切开的方法,观察组251例采用改进后的腹壁切开方法.结果 两组皮梗阻、腹腔内视野暴露、腹壁伤口愈合情况无显著差异,腹壁切开及缝合时间、腹膜前筋膜出血、腹直肌深面的腹壁下血管损伤有显著差异.结论 改进后的腹壁切开方式是理想的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切开方式.  相似文献   

17.
肠瘘是指肠与其他器官或肠与腹腔、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肠瘘有内瘘和外瘘之分.肠瘘穿破腹壁与外界相通者,称为外瘘,如小肠瘘、结肠瘘;与其他空腔脏器相通,肠内容物不流出腹壁外者称内瘘,如胃结肠瘘、直肠膀胱瘘等.内瘘的症状与治疗根据所穿通的不同的空腔脏器而异.肠外瘘主要是手术后并发症,也可继发于创伤、炎症、感染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德莫林敷贴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的疗效和护理.方法 择取该院接收诊治1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成二组,德莫林组50例用德莫林敷贴;对照组50例用无菌敷料,比较二组产妇在割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和切口愈合时间.结果 德莫林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德莫林敷贴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不但可以提高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还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及产妇住院时间,产妇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探讨2种剖宫产术式对二次妊娠剖宫产的影响.②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年1~12月期间124例二次剖宫产病例资料.③结果 按剖宫产术式分为腹壁横切口组和腹壁纵切口组,腹壁横切口组二次剖宫产手术的开腹时间及手术总时间均大于腹壁纵切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腹壁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腹壁横切口组明显大于腹壁纵切口组.④结论 剖宫产选择腹壁纵切口比腹壁横切口更有利于二次剖宫产手术.  相似文献   

20.
腹壁脂肪过多症的整形治疗最早见于1890年法国的Demars和Marx。1899年美国的kelly则较详细地报道腹壁脂肪切除治疗腹壁脂肪过多症。国内首先见于1981年凌治谆报道腹壁的整形共4例。我院自1984年以来先后收治11例患者,手术前均经内分泌科检查确诊为单纯性肥胖,其中1例男性伴有腹壁巨大切口疝,均经手术获得成功。所有病例经术后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为“正常皮肤和脂肪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