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关靖 《四川中医》2008,26(6):2-3
疮疡指发生于人体体表的各种急、慢性感染性或化脓性的疾病,中医分为三个阶段: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陈教授治疗疮疡疾病三十余年,强调整体治疗,重视辨证,倡内外兼治从不偏废.内治法之肿疡期首分阴阳;脓肿期是以聚毒排脓为第一要义,分清补托与透托是关键;溃疡期总以扶正生肌为主,兼清余邪为辅.外治法肿疡期外用药不宜过寒,总宜清热散结、化瘀止痛为主;脓疡期总以排脓泄毒为第一要义;溃疡期外治初期以祛腐为先,待脓腐基本已净时,方可用生肌之品.  相似文献   

2.
陈宝元疡科“给邪以出路”治法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宝元教授、博导、主任医师,现任本院中医外科主任,擅治肛肠、疮疡、乳腺、周围血管病诸疾,并对中医外科理论造诣颇深,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尤其对疡科论治颇有心得体会.笔者侍诊日久,陈教授对中医外科的"给邪以出路"治则很有心得体会,并将此运用到内治法之中,颇有新意,现笔者录之以供同人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培红  胡汉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718-1718
刘爱民主任医师在其长期临床实践中,诚遵先贤“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旨,强调“对于浅显小疮单以外治可愈,大症重症尤要用之早,用之得当,可使邪有出路,邪去则正安”。在临证中,刘师除重视阴阳辨证外,特别注重应根据外科疾病的不同病期辨证运用外治之法,首先分清肿疡与溃疡。  相似文献   

4.
盆腔炎从“胞脉痈疡”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盆腔附件属中医胞脉之系,其炎症与中医外科之体表疮疡、肿疡、溃疡及体内脏腑组织间的内痈、内疡可视为同属之类,故提出将现代医学中盆腔炎命名为中医学"胞脉痈疡";将外科"消、托、补"三大内治法则援用于"胞脉痈疡"的分期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白降丹是中医外科传统的外用药之一,有腐蚀,平胬功能,可用于治疗肿疡成脓难溃,溃疡脓腐难去或瘘道难愈等病症,但因该药炼制麻烦,世医多以刀针代替.笔者家传中医,尤以外科擅长,临床凡遇疮疡久不穿孔,乌黑流水,屡治不愈,多用白降丹治疗,取效甚捷,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中医外科,遵循“以消为贵”这一治疗法则,使外疡内消,不但能缩短疗程,还能避免手术之苦。《疡科纲要》说:“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干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胖疡治疗总以消散为第一要义”。运用内消法治疗外疡,是中医外科之特长,现将个人在临床和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仅供自学中医或初搞中医外科临床的青年同道作参考。所谓“消法”就是用消散药物,使初起的外疡得到消散,这是一切外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尚未成脓的肿疡。  相似文献   

7.
1 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0.5分,共25分)1.1疳的含义是()A.皮肤慢性浅表溃疡B.皮肤急性浅表溃疡C.皮肤溃疡的总称D.粘膜浅表溃疡1.2 疮疡早期未能消散,必致肉腐成脓,促使其病理转化的主要机制是()A.邪气亢盛B.正气不足C.气滞血凝D.经络阻塞1.3 肿疡见数脉是()A.热邪内蕴,肉腐成脓B.邪气亢盛,气血不足C.邪实正盛,抗邪有力D.邪毒深闭,一时难化1.4 中医外科外治方法,一般可分为()  相似文献   

8.
丁桂散一方是外科世家单苍桂老中医的经验方,它由丁香、肉桂各15g,山柰7.5g组成,共研细末作掺药用,具有理气消肿、温化寒凝、通窍止痛之功效。单老前辈主要用其治疗阴寒凝滞之肿疡及肿硬不化诸症。刘爱民教授在中医外科领域辛勤耕耘数十载,潜心研读中医古代书籍,博学多思,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将丁桂散用于治疗溃疡,以达“煨脓祛腐”之目的,确实独具匠心,在中医外科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疡科疾病分为肿疡,脓疡,溃疡三类。中医治疗肿疡宜用消法,治疗脓疡宜用托法,治疗溃疡宜用补法。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疮疡泛指发生于人体表的各种急、慢性感染性或化脓性的疾病,常见的有痈、疖、疔疮、有头疽、丹毒、无头疽、瘰疬、流痰、褥疮、窦道等。中医将本类疾病按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1]。在疮疡发生的初期,我们就应当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及时在未溃期进行正确的对症治疗,使本病好转痊愈而不至于继续发展甚至恶化。《医学源流论》中载:"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说明外治法在外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2]。  相似文献   

11.
<正>消、托、补三法为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总则,分别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初起、成脓、溃后3个不同的阶段。补托法以补为主,以托为次,用补益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适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正如《外科精义》所载:"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近年来笔者以益气托毒法治疗粉刺、脓耳、阴疮属正虚邪恋证者取得  相似文献   

12.
肿疡是尚未化脓或正在酿脓阶段外科炎症的总称,在日常临床上占着很大的病例数。笔者在1963年8月至1964年8月,共治疗各种类型肿疡509例,其中442例获得内消,39例仍化脓切开,另有28例因路途偏远,未经追访。我们在内消处理上,不论内治、外敷,首先明确形成肿疡的基本原因,是由于营卫不和、气血郁滞所致;施治方面,则以患者素禀强弱所现的邪  相似文献   

13.
就临证所见之疮疡,可归纳为十法,并就其内治法作一简介。 (一)疮疡初起,局部红、热、肿、痛、每多寒热交作。是属外感之邪,蕴积化热,郁而成为肿疡。治以清热解毒,为阳实之证的大法。盖热除则病势衰,毒解则肿疡得消。由于本证来势骤急;易于成脓,求其内消,  相似文献   

14.
寇志成  李廷保 《新中医》2021,53(14):32-34
为浅析清代孤本《祁氏家传外科大罗》的学术思想,整理分析《祁氏家传外科大罗》所涉及的以疮疡外科为主的38个专题及37首内服方剂,包括痈疽阳症阴症、肿疡溃疡、五善七恶等歌诀,四言脉诀、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等脉理脉诀,标本兼治、外治技法、药性总义等治法药理,以及16首辨治肿疡方、21首溃疡方等内容,认为《祁氏家传外科大罗》的学术思想主要是:取经尊贤,辨症明理;观察细微,歌诀为要;循按经络,重视脉象;手法精妙,方药相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倡治外必本于内、引温病理论于疡科中、创中医外科三陷变局学说、提五脏蕴毒原因及证候、论疡科绝症证治、不循疡科书旧例及长于外治尤为刀法7个方面总结探讨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中的学术思想,希望对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的同仁有所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16.
大凡来中医外科求诊者,溃疡不愈者很多,究其不愈原因多为腐肉未尽,新肉不生所致。故溃疡期治法当以祛腐为先,须待脓腐尽本已净时,方可用生肌之品治之,此也谓“祛腐生肌”。若不遵此规律,脓腐未尽时即用生肌之品治之,则脓腐不脱,新肉不生,伤口愈合无望。此为溃疡期总治则,当明之。  相似文献   

17.
疮疡外部形态可分为肿疡和溃疡,不同阶段形态、用药不同,外用药为主。治疗不外乎消、托、补三大法则。包括局部用药与复方(清热活血化瘀、除湿排脓、敛疮收口),其他(单味中药、外用药实验研究、灸法、针刺等)。疮疡初期,皮肤表面红、肿、热、痛,高于皮肤表面,即肿疡成型期,主要消、托、补中消;中后期疮疡除湿排脓,袪腐生新。初期内服药物:黄连、黄柏、苦参、夏枯草、龙胆草等清热解毒,配红霉素、金霉素软膏等消肿止痛。疮疡早期失治到达中期肿疡,应尽早切开引流使脓毒排出,托、补结合,配针灸;疮疡后期素体虚弱,补法合除湿,配生肌膏袪腐生新。  相似文献   

18.
“煨脓长肉”法是中医外科学特色换药法之一,在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陈民藩教授重视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换药的重要性,认为术后换药亦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煨脓长肉换药法是陈教授推崇的理念之一,认为其应用得当,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同时可使创面修复更加良好。笔者总结其经验,以期肛肠同仁临床应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陈培红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664-664,678
乳痈系乳房部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哺乳期妇女,为外科常见病之一.我院刘爱民主任医师行医 40余年,治疗本病逾千,均获得显著疗效.现就刘师根据乳痈不同病期 (肿疡、脓疡与溃疡三期 )而施治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从新中国成立起,我既搞中西医外科的结合研究,也着意于中西医外科临床的比较研究。深感中医外科在肿疡和溃疡的治疗方面,还是有其优势的。 比如肿疡,西医单纯靠注射或口服抗生素以消除炎症,对局部病灶的处理并无良药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