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血清孕酮水平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对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月至2001年1月947个IVF-ET周期的资料。结果:在控制性超排卵中,按注射HCG日血清孕酮浓度不同分3组,依次为≤2.86mol/L(0.9ng/mL)组,>2.86nmol/L-≤9.54nmol/L(3ng/mL)组,>9.54nmol/L组,IVF-ET的种植率分别为22.20%,19.75%,11.83%,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5.91%,42.40%,26.55%,孕酮>9.54nmol/L组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比其它组低,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CG注射日血清孕酮明显升高时,IVF-ET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性激素水平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对75例PCOS患者应用GnRH拮抗剂方案施行IVF-ET,在注射HCG日应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性激素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孕酮(P)水平.比较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HCG日血清LH水平;按HCG日的血清P水平不同分为2组:A组:血清P≤2.86 nmol/L;B组:2.86 nmol/L<P≤4.77 nmol/L;比较血清P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将HCG日E2(每卵子)按每256.9 pmol/L分为4组:组1:血清E2(每卵子)≤513.8 pmol/L;组2:513.8 pmol/L<E2(每卵子)≤770.7 pmol/L;组3:770.7 pmol/L<E2(每卵子)≤1 027.6 pmol/L;组4:E2(每卵子)>1 027.6 pmol/L.比较E2(每卵子)水平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LH得到很好抑制,无一例出现LH峰,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血清LH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临床妊娠率高于B组(P<0.05);E2(每卵子)各组比较,组2临床妊娠率最高,其次是组3;组2,组3临床妊娠率均高于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2与组3临床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nRH拮抗剂方案能有效地抑制PCOS患者体内的LH,对PCOS患者行IVF ET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注射HCG日的血清P水平和E2(每卵子)水平是预测临床妊娠率比较好的指标;HCG日的LH水平不能预测IVF ET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血清孕酮(P)水平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控制性超排卵方案中,无妊娠组与临床妊娠组HCG注射日血清孕酮(P)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CG注射日血清P水平的不同分为〈0.8,0.8-1.6及〉1.6ng/mL3组.P值为0.8~1.6ng/mL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其他2组,与〉1.6ng/mL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0.8和0.8~1.6ng/mL组获卵数与〉1.6ng/mL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G注射日血清P水平可作为预测妊娠结局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长方案中使用1.25mg长效曲普瑞林行降调节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对患者单盲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0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各50例,组1使用1.25mg长效曲普瑞林行降调节;组2使用1.87mg相同药物。均采用黄体期长方案行超排卵,观察两组超排卵过程中性激素的水平,超排卵的结果和临床结局。【结果】2组均达到理想的降调节效果,未出现早发促黄体生成素(LH)峰,启动13血清促卵泡素(FSH)、LH、雌二醇(E2)以及注射绒促性腺激素(HCG)日与胚胎移植(ET)日的血清LH、E2、孕酮(P)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组1HCG日血清E2水平低于组2,而平均卵子的E2水平却高于组2,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两组使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Gn)的总量、天数、受精率差异无显著性.胚胎总数及可冷冻胚胎数组1显著少于组2(P〈0.05),获卵数及优质胚胎数组1少于组2,优质胚胎率组1高于组2.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组1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分娩率与活产率均高于组2,而流产率低于组2,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25mg长效曲普瑞林在IVF—ET控制性超排卵长方案中可达到有效的垂体降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过程中催产素(O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本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41例,分别于Gn启动日、HCG注射日、ET日、ET术后3rain采血,测定血清催产素水平。结果:患者Gn启动日、HCG注射日、ET日OT水平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ET日、ET术后O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组(n=20)和非妊组(n=21)之间在Gn启动日、HCG注射日、ET日和ET日术后O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VF-ET助孕治疗可引起患者血清OT水平的升高;OT水平与妊娠结局无显著相关性;ET手术不导致患者血清0T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控制性排卵中注射HCG日血清孕酮(P)水平对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138个IVF-ET周期的资料.结果在控制性超排卵中,按注射HCG日血清P浓度分3组,依次为P<2.5nmol/L,2.5nmol/L≤P≤5nmol/L,P>5nmol/L.IVF~ET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1.7%,59.1%,o%.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HCG日血清P过高或过低时,ⅣF-ET的临床妊娠率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对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 (IVF 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1年 1月 947个IVF ET周期的资料。【结果】在控制性超排卵中 ,按注射HCG日血清孕酮浓度不同分 3组 ,依次为≤ 2 86nmol/L(0 9ng/mL)组、>2 86nmol/L~≤ 9 5 4nmol/L(3ng/mL)组、>9 5 4nmol/L组 ,IVF ET的种植率分别为 2 2 2 0 %、19 75 %、11 83%,临床妊娠率分别为 45 91%、42 4 0 %、2 6 5 3%。孕酮 >9 5 4nmol/L组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比其它组低 ,经 χ2 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CG注射日血清孕酮明显升高时 ,IVF ET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黄体生成素在控制性超排卵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程序中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清黄体生成素(LH)对控制性超排卵及其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分析我院2000年2月至2001年3月因女性输卵管因素不孕行IVF-ET治疗的481个周期的资料。按注射HCG日血清LH水平由低到高分3组,A组:LH<1IU/L,B组:LH≥1~<5 IU/L和C组:LH≥5 IU/L。[结果]A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其注射卵泡刺激素(FSH)剂量增加(P<0.001)、用药天数延长(P<0.001)、而获卵数较多(P<0.05),但受精率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的注射HCG日的E2水平、卵裂率、平均移植胚胎数、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控制性超排卵治疗中应维持适量的血清LH水平,如LH水平过低,应适当减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用量或加用LH。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免测定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和雌二醇(E2)来鉴别诊断异位妊娠和宫内妊娠。结果表明,异位妊娠组(33例)的血清β-HCG、P、E2浓度均非常显著低于宫内孕(48例)和流产组(30例)(均P<0.001),流产组显著低于宫内孕(P<0.01)。异位妊娠组P和E2值呈直线相关。以β—HCG7290.0IU/L、P78.4μg/L、E2152.9ng/L为阈值,对鉴别异位妊娠和宫内妊娠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功的因素。方法:对施行的92例94个IVF-ET周期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计算机的PEMS软件系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各年龄组(≤30岁、31-35岁、≥36岁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质胚胎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随年龄增大而有下降趋势,但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射HCG当天的子宫内膜呈三线征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无三线征组(P<0.01)。胚胎质量(或累积胚胎评分)与临床妊娠率有关。结论:妇女年龄、子宫内膜接受性、胚胎质量是影响IVF-ET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内皮衍生因子(NO/ET)与慢性胃溃疡形成的关系,采用大鼠醋酸性胃溃疡模型,分别以L-精氨酸(L-Arg)和NG-硝基-L-精氨酸(L-NNA)腹腔内注射,测定溃疡指数,以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检测血清NO和血浆ET-1含量。结果显示:(1)L-Arg组溃疡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和L-NAA组(P<0.01),L-NAA组溃疡指数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2)L-Arg组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及对照组(P<0.01),L-NNA组血清NO含量显著低于以上3组(P<0.01)。(3)L-Arg组血浆ET-1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1),L-NNA组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以上各组(P<0.01)。提示内皮衍生因子的失衡可能是慢性胃溃疡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丹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心功能分析系统测定左室心功能,分别用酶法和放免法测定血清NO和血浆ET水平。实验分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丹参治疗组。结果 在缺血期和再灌注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左心LVSP、+dp/dtmax、-dp/dtmax、+dp/dtmax/IP明显下降(P<0.001),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血浆ET值显著升高(P<0.001);而丹参则使LVSP、+dp/dtmax、-dp/dtmax、+dp/dtmax/IP明显升高(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相比,P<0.001),提高血清NO水平,降低血浆ET值,恢复NO/ET平衡(P<0.001)。结论 丹参能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左心舒缩功能,提高血清NO和降低血浆ET水平,恢复NO/ET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干预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HCG)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teinizedUnrupturedFollicleSyndrome,LU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LUFS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用HGG注射治疗,治疗组加以精神心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总排卯率等指标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G注射当天两组L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及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排卵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治疗组排卵后一周血E2、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精神心理干预联合HCG治疗LUFS,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同时,还可提高LH值,提高排卵率。  相似文献   

14.
来曲唑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妇女的促排卵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来曲唑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妇女促排卵治疗的效果及其对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1日-2007年11月30日在我院生殖中心门诊就诊的4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拟行促排卵治疗并指导同房。于月经周期的第3-7天,每日口服来曲唑2.5mg(22例),或于月经周期的第5—9天,每日口服氯米芬50mg(21例)。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并于月经周期的第8天和HCG日抽取静脉血测定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睾酮,当最大卵泡的平均直径≥18mm时,肌注HCG10000IU诱发排卵,观察排卵率、妊娠率、子宫内膜厚度及生殖激素的变化。结果来曲唑组的排卵率显著高于氯米芬组(P〈0.01);周期妊娠率两组无差异(P〉0.05);其优势卵泡数以及成熟卵泡数均显著低于氯米芬组(P〈0.05);来曲唑组在HCG注射日子宫内膜的厚度显著厚于氯米芬组(P〈0.01);其在月经的第8天和HCG日血清E2水平显著低于氯米芬组(P〈0.01);血清T水平显著高于氯米芬组(P〈0.05);来曲唑组在HCG日血清LH水平明显高于氯米芬组(P〈0.01),但在月经的第8天与氯米芬组无差异(P〉0.05)。结论来曲唑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不孕症妇女,具有良好的排卵率,且不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自然周期IVF—ET 2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然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NC-IVF—ET)技术在不孕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248例行NC—IVF—ET和2185例行控制性超排卵(短方案COH)助孕的患者促排卵结果进行分析。结果:NC—IVF—ET组的获卵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COH组(P〈0.05),周期取消率显著高于COH组(P〈0.05),但两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和种植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NC—IVF—ET组的OHSS发生率和多胎妊娠率则显著低于COH组(P〈0.05)。在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孕症中,输卵管因素引起的不孕症临床妊娠率最高,而无获卵是最主要的取消原因。结论:NC—IVF—ET不使用促排卵药物,经济、安全,应在有适应证的不孕症患者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东莞地区男性患者精子功能相关检查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结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5~44岁250例诊断为不育症需要接受IVF-ET助孕患者。将其根据受精情况分为正常受精组(指受精率>30%)与受精障碍组(正常受精率≤30%),分析两组之间正常形态率、顶体酶活性、DNA碎片率的差异性。结果正常受精组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为(7.5±5.3)%,受精障碍组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为(3.2±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受精组精子顶体酶活性为(87.50±30.70)μIU/106,受精障碍组精子顶体酶活性为(52.41±37.50)μIU/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受精组DNA碎片率为(14.27±3.69)%,受精障碍组精子 DNA碎片率为(12.94±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顶体酶活性与受精率具有相关性,是预测受精率的一个有效指标,术前联合精子形态学检查可避免受精障碍的出现,可作为选择IVF或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方案助孕的标准。 DNA碎片率与IVF-ET受精率无明显相关,其导致不育的影响可能不涉及受精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温经祛瘀方对子宫内膜病变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与临床妊娠的影响。方法将72例接受IVF-ET的子宫内膜病变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单纯宫腔镜下诊刮送病理检查后采用常规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运用温经祛瘀方进行中药干预,观察两组患者IVF-ET周期临床与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变化。结果温经祛瘀方可以显著提高观察组子宫内膜病变不孕患者HCG注射日A型子宫内膜形态,降低C型或不均质子宫内膜的发生率(P<0.01),生化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胚胎种植率与临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B型内膜、周期取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中药干预的不孕患者种植窗期胞饮突表达丰富明显。结论温经祛瘀方对IVF-ET周期子宫内膜病变不孕症患者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胚胎种植率与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当天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及其比值对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对94例不孕患者进行IVF ET,在注射HCG当天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按注射HCG当天血清P水平不同分3组:第1组P≤2.86 nmol/L42例;第2组2.86nmol/L9.54nmol/L20例。根据注射HCG当天P/ E2比值分为2组:P/E2<1组74例和P/E2≥1组20例。比较各组的妊娠率。结果:按P水平分组,第3组的种植 率及妊娠率低于其他2组(P<0.05)。P/E2<1组的妊娠率高于P/E2≥1组(P<0.05)。结论:在IVF ET中,注 射HCG当天患者血清P水平及P/E2影响妊娠结局,是预测IVF ET妊娠率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ET、NO的水平与中药替代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谈勇  许小凤  卢苏  陆启滨  蔡新  姚毅 《中国医刊》2001,36(12):45-47
目的:阐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ET、NO及E2、FSH、LH的水平变化与中药更年冲剂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0例用更年冲剂治疗,与本病阳虚型患者及正常围绝经期妇女各30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中ET,NO,E2,FSH,LH的变化及发病症状的程度与其之间的关联。结果:E2,FSH,LH的水平经治疗均得到纠正,与以往结果相吻合。阴虚及阳虚型患者的ET水平,治疗组前均显著低于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阴虚型患者的ET水平显著升高(P<0.001)。NO水平上述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阴虚与阳虚型患者的NO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P<0.001)。ET用ET/NO水平,重度组比轻,中度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围绝经期卵巢功能低落,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ET水平降低,ET/NO比值失调可能是围绝经综合征潮热汗出病发的原因之一;更年冲剂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药,期待作为中药替代制剂。  相似文献   

20.
刘馨  张丽 《中原医刊》2007,34(24):82-83
目的探讨尿LH半定量检测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IUI诱发排卵周期中,监测排卵过程,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采用阴道B超结合尿LH(黄体生成素)半定量检测试纸动态监测,当一个卵泡直径≥18m且尿LH值上升时期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6000U,尿LH值下降当日行IUI,如卵泡直径≥18mm,但尿LH上升缓慢,即注射HCG500-10000U,注射HCG后24~36h行IUI,并黄体支持。B组也是在月经的第10天,开始采用阴道B超结合传统的尿LH定性检测预测排卵,当一个卵泡直径≥18inln时,尿排卵试条测试,测试线比对照线明显浅色,注射HCG6000U,24~36h行IUI,如颜色相同或比对照线深,注射HCG后12—24h行IUI,并黄体支持。结果A组IUI后24h排卵率、周期妊娠率明显高于B组,而(黄素化未破例卵泡综合征(IUF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尿LH半定量试纸可更简便、较准确地预测排卵,适时注射HCG及行IUI,从而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