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补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应用之广深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补虚药则是补法实施的必须物质基础。因此,对补虚药的性能分析,亦是探讨和研究补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素问》云:“虚者补之”(《五常政大论》)、“损者益之”(《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应象大论》)等,均表明凡虚损不足病证当以补虚为本,即“补可扶弱”。补虚药实为虚损病证而设。“人身不外水火  相似文献   

2.
说补法《儒门事亲》说: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一般对虚者用补,料无疑义,但对实者往往怕攻,就犯了片面性。张景岳说:实而误补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中常可听到所谓“虚不受补”的说法,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治虚证,必然只有用补法。“虚不受补”者,是因补之不当之故。同一种虚证,固其体质、病程、病机、部位不同,故其补法亦应当有所不同。如果不加分析地予以一种补法,那当然会因补之不当而导致“虚不受补”。下面谈几种常见的情况。其一、上盛下虚而重用补气升阳药,则  相似文献   

4.
“补”与“消”法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法则,兹就其定义、理论根据、分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如下。一、补法(一)补法的定义及理论根据补法,程钟龄谓“补其虚也。”是指运用扶正强壮的药物,以补益正气,(其中也包括扶正达邪)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凡人体阴阳气血脏腑之不足者,均可用之,所谓“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对  相似文献   

5.
答:补法是对正气虚亏拟定的治疗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谓:"损者益之"、"衰者补之",明确指出了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虚是补法的运用范围,目的在于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所以掌握补法的运用要点,对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补法探析     
运用补法首先要辨明虚实,见虚即补,无虚勿补。应根据气血阴阳、五脏病位亏虚之不同运用相应的补虚药物,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又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运用补法时应配合其它治法,以获取良效。食补和神补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补法探析     
运用补法首先要辨明虚实,见虚即补,无虚勿补。应根据气血阴阳、五脏病位亏虚之不同运用相应的补虚药物,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又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运用补法时应配合其它治法,以获取良效。食补和神补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补法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和作为金元四大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攻邪为其擅长 ,并因此获得世人首肯 ,而其关于补法的贝解却为世人所怀疑与轻视。本文就关于如何认识张子和补法给予浅述。张子和临证并非不用补法、排斥补法 ,而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补法的条件不具备。他曾说 :“岂有虚者不可补 ,实者不可泻之理哉 !”“俗工往往聚讪 ,以予好用寒凉 ,然予岂不用温补 ,但不遇可用之征也。”(引自《儒门事亲》 ,以下同 ,不再出注。)补虚泻实是医家治病之常法 ,作为一代名医的张子和不是不知 ,其一般不用补法的原因在于“但不遇可用之证也。”张子和如此说是有多方面原…  相似文献   

9.
顾海军 《河南中医》2007,27(12):78-78
补法乃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选用具有补益、滋养、强健等作用的药物,根据配伍原则组成方剂,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恢复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一种治病方法.《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补者,补其虚也.补法临证用之甚广,投之得当,每起沉疴.  相似文献   

10.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学识渊博,经验宏丰,其妙用补法,尤为医林同仁所共仰。笔者学习《景岳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版。以下本注书名之引文,均出自本书),见先生论述补法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创见颇多,值得借鉴,遂归纳出先生用补有五宜之基本法度,试论述于后,以就正放同道。互.辨证属虚,首宜用补。张氏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在《补略》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补方之剂,补其虚也。”申言补法方药主要用于各种虚报证候。并进而强调:“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茂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拘…  相似文献   

11.
补法方要     
补法是利用药物的补益作用,以增强人体气血、调整阴阳之不足,进而重建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内经》中便指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故补法主要是针对虚证而设,但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也可佐以补剂收到扶正祛邪之功。《内经》还指出:“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可见补法在中医常用八法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临床并无虚证或健康人,如滥用补药非但不能补养反而有害,  相似文献   

12.
金元四大家张子和是攻邪派代表 ,不但长于攻邪而且更擅于补虚。就其补法学术思想略述如下 :1.子和补法的内涵《儒门事亲》反映了张子和补法的理论、临床实践与方药特点。其补法的内涵 ,不再是局限于药物滋填扶卫 ,更反对金石温燥峻补 ,把补法推衍为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 ,其大致内涵有以下 5方面 :1.1 以攻为补 :子和在卷二·十六中指出 :“下药乃补药也” ,体现祛邪正安 ,以攻为补的学术思想。1.2 先治其实 ,后治其虚 :对于邪不盛 ,正亦不虚 ,或虚实错杂者 ,子和“未尝不以攻药居其先。何也 ,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 ,补之适是资寇。”(《儒门…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中用补法治疗疼痛的条文有28余条,涉及方剂30余首。所治种类有头痛、咽痛、胸1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疝痛、身休痛、关节痛、骨节痛等证。这些痛证都具有虚性疼痛的性质,故可用补法治之。如程钟龄曰:“若属虚痛,必须补之。”陈士铎谓:“必须用补,不补虚而痛不能止。”吴谦  相似文献   

14.
试论推拿之补泻江苏省第二中医院(210017)汪建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祖国医学认为:“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补法。“泻”乃泻邪...  相似文献   

15.
补法是以补益药为主治疗各种虚证的一种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仲景立法的主要依据。《金匮》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相似文献   

16.
小议用补     
所谓补者,补其虚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虚证甚多,补法运用极广,其意义甚大,但肝、心、脾、肺、肾五脏各有虚证,且有阴阳气血之不同,补亦需运用得当,切忌滥补、杲补、蛮补。滥补者,或不识邪正虚实,或一味迎合病家,一有疾患,即妄用补剂。如有大实之证,积热在内,而呈外寒至虚之象,实与真虚者迥异,辨证不明,不当用补而错用补剂,所谓“大实有赢状,错补益疾”。  相似文献   

17.
补法一议     
“虚则补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之一,临床运用甚广,但由于吃“补药”乐于为患者接受,有些医生也因为用补法比较稳妥,而使临床上产生了滥用补法或补药的不良倾向。关于这一点,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类是也。阳虚者宜补面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  相似文献   

18.
补益方剂是运用补益药物为主组成,治疗人体气血阴阳虚损的方剂。在八法中属于补法的范围。《素问》说:“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这是补益剂的立论根据和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19.
略论张子和食疗补虚方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元名医张子和以攻邪汗吐下之法见长 ,然而 ,张子和更擅长补法的运用 ,尤其是其食疗食养。就张子和食疗补虚方药运用的学术特点 ,略述如下 :1.子和补法与食疗补虚张子和力主攻邪 ,弘扬汗吐下三法 ,力矫时弊 ,攻贬俗流温燥滥补之陋习 ,主张辨证地处理攻补 ,力倡“邪去正安” ,攻邪居先 ,寓补于攻。强调“后治其虚” ,补虚重在温存而养 ,提倡食疗。补虚 ,注重脾胃 ,安谷生精。尤其是“食疗补虚” ,上溯至内难二经 ,但到子和为之一变 ,突破了《素问·脏气法时论》之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之所括 ,可大致分为 2个大内容 ,其一是“以食平疴” ,…  相似文献   

20.
韩一宁  王凌 《陕西中医》2004,25(5):478-479
补法依据祖国传统医学中“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为立法依据,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一种治法。其作用,在于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协调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归于平衡。所以补法以补虚扶正为主,但亦可间接起到祛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