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终白血病患者家属心理反应调查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终白血病患者家属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2名临终白血病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反应调查.护理干预前将临终白血病患者家属SAS、SDS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护理干预4周后,患者家属SAS、SDS评分与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前白血病患者家属的SAS评分和SDS评分高于国内常模,两者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护理干预后患者家属的SAS、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针对家属的不同心理反应,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心态,利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的作用。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3例癫痫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并与我国常模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加强心理护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所改善。癫痫患儿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常模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将护理前后患儿的SAS、SDS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心理护理在小儿癫痫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8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心理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心理护理前后患者SAS、S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效果满意。护理措施包括:采用口头讲解、阅读文字和病例示范相结合法,向患者讲解及宣教心理对疾病影响的相关知识,增加其理性认识;指导患者通过文字传播媒介,提高对本疾病的认知;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成功病例,让病友现身说法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9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心理问卷调查,根据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干预2周,再次进行SAS和SDS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本组心理干预前SAS、SDS评分较国内常模高,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后患者SAS、SDS评分较干预前低,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实施心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9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心理问卷调查,根据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干预2周,再次进行SAS和SDS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本组心理干预前SAS、SDS评分较国内常模高,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后患者SAS、SDS评分较干预前低,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实施心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8例难治性IBS患者进行评估,对心理问题严重者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干预后再次进行评估,将SCL-90、SAS、SDS干预前的结果分别同全国常模、护理干预后的测评结果进行比较,简易应对方式干预前的结果同全国常模、护理干预后进行比较。结果:难治性IBS患者干预前SCL-90、SAS、SDS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后简易应对问卷积极面对纬度评分明显提高,消极回避评分纬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结核病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探讨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96例结核病拟开胸手术患者进行心理评分,在常规的治疗护理同时增加心理护理及系统的健康教育后,4周再次评分。比较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SDS、SAS分值。结果结核病患者术前SDS、SAS评分与结核病内科住院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比较SDS、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核病患者术前易出现心理障碍。护理干预可缓解或明显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流动人口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对100名流动人口精神病患者家属于患者入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测评结果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于患者出院时再次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62.0%的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t=21.19、19.14,P<0.01),心理干预后较心理干预前显著降低( t=14.92、11.08,P<0.01),但仍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t=6.93、6.34,P<0.01)。结论流动人口精神病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因人而异的系统性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常规用药的情况下,对照组实施健康宣教,观察组增加因人而异的系统性健康教育6周。健康教育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健康教育有助于消除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焦虑、抑郁、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情绪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将7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于入组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研究组根据测评结果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仅提供一般性指导,观察4周;于干预后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两组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 P<0.05或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0.01)、与常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仍显著高于常模(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凋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7例肝硬化患者家属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肝硬化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且受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在职情况、家庭平均月收人等因素影响。结论 肝硬化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正常人群为差,采取多种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照料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照料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60例2003-03/06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AD患者的照料者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并根据评定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观察AD照料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并与国内常模相比较。结果:AD照料者的SCL-90总分为138.06&;#177;34.09,SAS评分为31.63&;#177;5.74,SDS评分为36.30&;#177;6.84,均高于国内常模(P&;lt;0.01);经过6个月的护理干预后,AD照料者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除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外)、SAS及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或P(0.01),与常模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AD照料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AD照料者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对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并根据测评结果予以心理干预,干预6周末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本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5个因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心理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仍显著高于常模(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电休克治疗患者家属情绪的影响。方法将进行电休克治疗的患者家属106人随机分为研究组54人和对照组52人,研究组在治疗前给予心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治疗前及心理干预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情绪调查表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行电休克治疗患者家属的焦虑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心理干预后研究组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电休克的认识好于对照组。结论电休克治疗前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针对性给予心理干预。结果:治疗前,100例患者父母SCL-90、SAS、SA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实施健康教育1年后,患者父母SCL-90、SAS、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可明显改善其不良情绪状态,提高适应能力,减轻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对80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并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于心理干预2周末再次测评,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但躯体化、焦虑、恐惧因子分仍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或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其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属综合医院及精神病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乌鲁木齐市属综合医院及精神病院护理人员进行横断面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了368名护理人员,综合医院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常模,除人际关系外,其余各项因子及焦虑总分与常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精神病院组以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6项因子分高于常模,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偏执及抑郁总分与常模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护士群体面对职业压力,心理状况较普通人群差,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有针对性的支持系统和心理咨询机构,尤其对从事高风险性护理工作的护士更应该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探讨护理干预对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提高品行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编心身自理能力健康知识调查表进行测试,并对其进行为期8周的护理干预。结果:患者护理干预前的SAS和SOS评分分别为(54.70,4-2.01)分和(62.40±1.17)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2.10±1.56)分和(42.30±1,04)分,较于预前有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采用心身自理能力健康知识调查表测试,患者对自身行为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明显提高,“知道多”的答案比率明显增加,而“不知道”的比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纠正患者不良行为,改善其心理状况。对患者积极情感的培育、社会规范行为的培养、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患者的心身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在妇科肿瘤患者护理中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共选取研究对象140例,均为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商洛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肿瘤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干预方案,将14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临床期间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70例,临床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结果经t临床分析比较,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妇科肿瘤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助于临床治疗和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效果,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63例儿童精神分裂症住院患儿的亲属分为干预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陪护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观察1个月。于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亲属的焦虑抑郁状况,白拟一般项目调查表评定亲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度及学习需求。结果亲属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t=8.95、12.97,P〈0.01)。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对照组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干预前84%的亲属对精神分裂症不了解,90%的亲属表达了学习的需要;护理干预后57%的亲属能基本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和康复、护理及如何预防复发等知识。结论精神分裂症息儿亲属焦虑、抑郁情绪突出;护理干预能改善这些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