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3组,以缺血再灌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停灌作后处理,观察各组血浆肝酶及透明质酸(HA)水平变化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1(ET-1)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肝酶的漏出、血浆HA水平及肝组织中MDA、ET-1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保护肝窦内皮细胞,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组)。采用夹闭双侧肾蒂45min-再灌注6h制备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Po组在夹闭双侧肾蒂45min后,再灌注10s,缺血10s,重复3次后,完全恢复肾血流。再灌注6h时开胸,取心脏血后处死大鼠,取肾组织。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和尿酸(UA)浓度,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肾组织中凋亡细胞,光镜下计数凋亡细胞,并计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IPo组Cr和BUN浓度升高(P〈0.05),U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增加(P〈0.05),病理损伤明显。与I/R组比较,IPo组Cr和BUN浓度降低(P〈0.05),U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减少(P〈0.05),病理损伤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增强肾脏抗氧化能力和抑制肾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齐墩果酸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齐墩果酸(OA)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组)和OA组.建立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肝脏缺血60 min再灌注0、3、6、12 h后血清ALT活性和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 再灌注3、6、12 h,IR组、CMC-Na组、OA组血清ALT活性、肝组织MDA水平分别显著高于SH组(P<0.05),肝组织SOD活性、GSH水平分别明显低于SH组(P<0.05);OA组ALT活性、MDA水平分别较IR组和CMC-Na组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和GSH水平分别较IR组和CMC-Na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OA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与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和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280 g,随机分为5组(n=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组(IP+IPo组).S组仅开腹,游离双侧肾脏,分离双侧肾蒂但不夹闭.采用夹闭双侧肾蒂45 min、再灌注6 h的方法 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模型.IP组夹闭双侧肾蒂5 min,再灌注5 min,反复3次,余操作同I/R组;IPo组夹闭双侧肾蒂45 min后,再灌注10 8,缺血10 s,反复3次,再灌注6 h.于再灌注6 h时,经心脏抽血后迅速处死大鼠取肾,测定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的浓度;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肾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结果 ;TUNEL法检测肾组织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AJ).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Cr和BUN的浓度升高,肾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AI升高(P<0.05);与I/R组比较,IP组、IPo组和IP+IPo组血清Cr和BUN的浓度降低,肾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和AJ降低(P<0.05),肾损伤减轻;与IP组和IPo组比较,IP+IPo组肾组织SOD活性升高,AI降低(P<0.05),肾损伤减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单独应用时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异丙酚后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5组(n=6),假手术组(Ⅰ组)仅开腹;缺血再灌注组(11组)肝脏缺血1 h再灌注4 h;缺血后处理组(Ⅲ组)肝脏缺血1 h后,再灌注10 8,缺血10 8,重复6次进行缺血后处理;异丙酚后处理组(Ⅳ组)肝脏缺血1 h后经尾静脉注射异丙酚10 mg/kg,随后静脉输注异丙酚40 mg·kg~(-1)·h~(-1) h;异丙酚后处理+缺血后处理组(V组)肝脏缺血1 h后进行异丙酚后处理及缺血后处理.于再灌注4 h时测定血清ALT活性、肝组织MDA含量、SOD活性、Bcl-2及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Ⅴ组血清ALT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升高,肝组织Bcl-2蛋白表达上调,Ⅲ组-Ⅴ组肝组织SOD活性升高,Ⅱ组、Ⅲ组及Ⅴ组肝组织Bax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Ⅱ组比较,Ⅲ组-Ⅴ组血清ALT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降低,肝组织SOD活性升高,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0.01);与Ⅲ组比较,Ⅳ组血清ALT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降低(P<0.05或0.01).Ⅲ组-Ⅴ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较Ⅱ组明显减轻.结论 异丙酚后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异丙酚后处理单独应用时效果相同,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25~275 g,随机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不夹闭;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采用夹闭SMA 60 min,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预处理组(IPr组)夹闭SMA 10 min,再灌注10 min,余同I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 组)夹闭SMA 60 min后,再灌注30 s,缺血30 s,反复3次,再灌注60 min;缺血预处理.后处理组(IPr-IPo组)先行缺血预处理,再行缺血后处理,操作过程同IPr组和IPo组.于再灌注60 min时各组取肠粘膜组织,观察肠粘膜形态并行Chiu评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采集动脉血样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Chiu评分、MDA含量、MPO活性、血浆TNF-α与IL-6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IR组比较,IPr组、IPo组及IPr-IPo组Chiu评分、MDA含量、MPO活性、血浆TNF-α和IL-6浓度降低.SOD活性升高(P<0.01).与IPr组和IPo组比较,IPr-IPo组Chiu评分和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IPr组与IPo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单独应用时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肝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肝保护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C组)。以缺血再灌注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注及停灌注作为后处理。分别于再灌注后1、3、6h测定血清肝酶,SP免疫组化法测定肝脏Bcl-2和Bax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肝组织中凋亡细胞。结果与SO组相比,IR组肝酶活性升高,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并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而IPC组同IR组相比,肝酶活性降低,Bcl-2表达升高,Bax表达降低,凋亡指数(AI)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通过促进Bcl-2表达及抑制Bax表达而拮抗肝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原位大鼠单侧肾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摘除右肾后对左肾行缺血后处理,即10 s再灌注,10 s缺血,6次循环后再灌注24 h.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含量,比色法测定血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组织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胞浆中细胞色素C的含量.结果 肾缺血再灌注24 h后,血中BUN、Cr和MDA明显增高,肾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移植肾经缺血后处理,血中BUN、Cr和MDA含量均降低,SOD含量升高,细胞色素C释放减少,肾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移植肾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肾细胞凋亡率,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均分为双后肢缺血-再灌注组(L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假手术组(S组).检测再灌注即刻(T1)、1 h(T2)、3 h(T3)、6 h(T4)、12 h(T5)和24 h(T6)小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小肠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光镜下对小肠黏膜行Chiu's病理分级.结果 与S组比较,LIR组和IPo组各时点小肠黏膜Chiu's病理分级、MDA含量、MPO活性和W/D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与LIR组比较,T3~T6时IPo组Chiu's病理分级降低,T2~T6时MDA含量、MPO活性和W/D显著下降,而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双后肢缺血-再灌注小肠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氧自由基及中性粒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建立兔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组)3组,每组10只。S组只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IR组分离并阻断肝十二指肠25min后再恢复灌注;IP组分离并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于肝脏缺血25min后恢复血灌前阻断、复灌各1min共3个循环进行缺血后处理。观察麻醉诱导后20min(T0)、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25min(T1)、开放30min(T2)、开放1h(T3)、开放2h(T4)、开放4h(T5)血流动力学、谷丙转氨酶(ALT)变化,并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IP组T2时HR,T2、T5时SBP及T5时DBP较IR组高;复灌后(T2~T5)血浆ALT明显降低,肝组织中MDA明显下降,而SOD明显升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作肝切除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肝切除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肝切除缺血再灌注+雌激素组(I/R+E2组)。分别在缺血再灌注后1、3、6 h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ALT的水平、肝组织MDA的含量及SOD的活性,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I/R+E2组在各时相点血清ALT、肝组织MDA和SOD及肝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I/R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I,/R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窦淤血,肝细胞水肿变性,肝细胞片状坏死。Sham组和I/R+E2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雌激素对肝切除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雌激素减少氧自由基产生、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肠及远隔脏器损伤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家兔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再灌注2 h 后采集各组动脉血、静脉血及部分肠道组织、肝、肺组织,测动脉血中 TNF-α、IL-1β、IL-6、IL-10水平,测静脉血中 ALT、AST、BUN,Cr、LDH、CK-MB 活性,测内毒素水平,测定血清及小肠、肝、肺组织 MDA、MPO、CAT、SOD 水平,HE 染色,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率。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清及小肠、肝、肺组织中 MDA、MPO 水平明显降低, SOD、CAT 水平明显升高,静脉血 ALT、AST、LDH、CK-MB、BUN 下降;动脉血中 TNF-α、IL-1β、IL-6、内毒素降低,IL-10水平升高,肠黏膜损伤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肠黏膜损伤,减少内毒素易位,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提升小肠组织及远隔脏器的氧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减轻小肠及远隔脏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肝缺血再灌注致大鼠脑损伤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变化.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体重240~28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8)和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n=24).S组仅开腹分离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游离脾静脉,40 min后切脾,关腹;IR组通过夹闭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建立大鼠脾静脉-股静脉转流下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全肝缺血40 min后再灌注,同时切脾.S组断头处死大鼠,IR组分别于再灌注3、6、24 h时断头处死8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硝化酪氨酸(NT)表达,RT-PCR法检测iNOS mRNA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再灌注6、24 h时脑组织NO及MDA的含量升高,NT及iNOS mRNA的表达上调,再灌注6 h时SOD活性降低(P<0.05或0.01);与再灌注3 h时比较,再灌注6、24 h时IR组脑组织NO及MDA的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结论 肝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脑组织iNOS表达上调,产生大量NO,生成OONO-,导致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
潘生丁对实验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林  杨建青  渚光平 《腹部外科》2006,19(4):244-246
目的探讨潘生丁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潘生丁预处理组,观察各组血浆肝酶及透明质酸(HA)水平变化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内皮素(ET-1)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缺血肝组织相比,潘生丁预处理组肝酶的漏出、血浆HA水平及肝组织中MDA、ET-1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潘生丁预处理可明显改善肝微循环,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预处理可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潘生丁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改良Kam ada“二袖套法”制作肝移植模型,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A组),同基因大鼠肝移植组(B组)和潘生丁预处理 同基因大鼠肝移植组(C组)。于供肝再灌注2 h后测定各组PAGT、ALT、AST、SOD、MDA含量,比较肝细胞凋亡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移植肝再灌注2 h后C组较B组肝组织损害轻,SOD、MDA、ALT、AST、PAGT变化及肝细胞凋亡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潘生丁可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状况,改善缺血肝脏组织的能量代谢,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凋亡和减少肝脏细胞的变性坏死程度而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Ischemia reperfusion(IR)inducedlunginjuryis characterizedbysequestrationofneutrophilsinpulmonary vascularbedandincreasedlungmicrovascularpermeabili ty,whichcanresultinpulmonaryedemaandimpairegasexchange.Adhesionofneutrophilstoendothelialcells duringIRisincreasedbythereleaseofinflammatoryme diatorsandcytokines,suchas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previousstudieshaveindicatedthatTNFαisan essentialcomponentofthecascadeofeventsthatleadto IR inducedlunginjury[1].TNFαinduc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硫化氢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2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不同剂量硫化氢组(H2S1~3组),每组6只.S组仅暴露肝门,不夹闭动、静脉;IR组采用夹闭左、中叶肝蒂、门静脉和肝动脉支1h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H2S1~3组于再灌注前5min分别腹腔注射14、28、56 μmol/kg硫化氢钠.于再灌注6h时抽取下腔静脉血样并取肝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采用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测定肝组织谷胱甘肽(GSH)含量,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相比,IR组血清ALT和AST活性升高,肝组织GSH含量下降(P<0.05);与IR组相比,H2S1~3组ALT和AST活性降低,肝组织GSH含量升高(P<0.05);H2S1~3组肝病理学损伤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 H2S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