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大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年龄分青中年组及老年组和按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对脑大动脉血管的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52/347(43.8%),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80/152(52.6%),颅外动脉21/152(13.8%),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51/152(33.6%),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s=0.156,P<0.05),脑动脉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动脉狭窄组(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与脑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2.
探讨缺血性率中患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11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分析动脉狭窄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吸烟、酗酒等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盖异有显著性.结果高血压是本组缺血性卒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其后依次是脂代谢异常、吸烟、粮尿病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年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动脉狭窄危险因素众多,有效控制血压是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狭窄的关键. 缺血性卒中患者311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分析动脉狭窄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吸烟、酗酒等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盖异有显著性.结果高血压是本组缺血性卒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其后依次是脂代谢异常、吸烟、粮尿病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年 是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狡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动脉狭窄危险因素众多,有效控制血压是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狭窄的关键. 缺血性卒中患者311例,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结果,为进一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脑DSA检查的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脑DSA结果进行分析,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结果: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40例(76.9%),其中共发现病变66处,颅外动脉病变共38处(57.6%),颅内动脉病变28处(42.4%)。结论:DSA在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具有非常先进的优势,能够准确定位评估病变血管以及侧支代偿情况,是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否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脑动脉狭窄(闭塞)的血管分布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308例经DSA和/或CTA诊断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其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特征及特点等进行比较,同时测血压、血糖(GLU)、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及同型半胱氨酸,与无脑动脉狭窄组比较以上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率(54.6%)明显高于颅外动脉(35.12%),比较脑动脉存在狭窄与无狭窄的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GLU、TG、TC、同型半胱氨酸、年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狭窄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脑动脉狭窄均相关,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和老年组,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①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349例(68.16%)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血管736支,其中单支血管受累163例,多支血管受累186例.颅外血管病变135例(38.68%),颅内血管病变154例(44.13%),颅内外血管病变并存60例(17.19%).颅内血管发病率稍高于颅外血管病变.②前循环血管受累156例(44.69%),后循环血管受累51例(14.61%),前后循环血管并存受累142例(40.70%).③中青年组单纯颅内血管病变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后循环血管病变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0.01).④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颅内、颅外、颅内外血管病变并存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在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颅外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的比例(P<0.01).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段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段,随着年龄的增加,颅外动脉段及后循环发生率逐渐升高,总之,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1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影像学结果,分析其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未发现狭窄或轻度狭窄≤50%)和脑血管狭窄组(狭窄率〉50%)。按照狭窄部位又将狭窄组分3种模式:I组:单纯颅内狭窄;Ⅱ组:单纯颅外狭窄;Ⅲ组:颅内外合并狭窄。记录所有患者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溶血磷脂酸(U)A)等。结果:DSA检查结果:141例患者中,41例(29.1%)未发现大动脉狭窄或狭窄〈50%.100例(70.9%)患者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内狭窄者45例(45.0%)。单纯颅外狭窄者32例(32.0%)。颅内外均有狭窄者23例(23.0%);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Hcy升高(OR=3.28)、长期吸烟(OR=2.68)、年龄(OR=1.37)、高血压(OR=1.58)、高脂血症(OR=2.68)、LPA(OR=2.47)是脑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不同狭窄分布,Hcy(OR=4.49)、长期吸烟(OR=3.86)是I组的危险因素;Hcy(OR=2.54)、Fib(OR=3.78)是Ⅱ组的危险因素;Hcy(OR=2.43)、年龄(OR=2.38)、高血压(OR=1.82)、LPA(OR=2.34)、高脂血症(OR=1.87)、高纤维蛋白原(0R=2.66)及长期吸烟(OR=3.97)是Ⅲ组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多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长期吸烟、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溶血磷脂酸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长期吸烟是单纯颅内狭窄的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高纤维蛋白原是单纯颅外狭窄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年龄、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代谢综合征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117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是否存在代谢综合征(Mets)将其分为代谢综合征组(47例)、非代谢综合征组(7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头颈部CTA(CT血管成像)检查,研究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代谢综合征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Mets组患者和非Mets组患者之间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BMI、腰围、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颅内外动脉狭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Mets、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年龄及男性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代谢综合征和颅内外动脉狭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是导致患者发生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于旭 《中外医疗》2014,(8):67+69-67,69
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所存在的危险因素,以便为在诊断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查找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所有入院治疗的患者进行详细地询问并记录患者既往病史,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和家族性脑血管病以及既往卒中史等,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比率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既往卒中史和脑血管病家族史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高血压等病症,都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当在发病早期就对该类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狭窄分布特点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果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常见受累部位依次为MAC、ICA颅内段、VA颅内段、BA和PCA。高龄、高血压、高血脂、血Hcy升高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均为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戒烟戒酒,通过治疗干预降低血Hcy并改善甲状腺功能,从而缓解或降低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病因.②方法 对经CT/ MRI/DWI诊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和/或MRA及DSA检查,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③结果 26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0.30% (187/266例).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等是动脉狭窄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家族史是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结论 糖尿病和家族史是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江  李红燕  朱沂 《新疆医学》2011,41(4):31-3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十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3例,将其中77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2~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77例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22.08%)与颅外动脉(35.06%)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动脉狭窄部位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汉族人群颅内动脉狭窄率高于维吾尔族。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低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及种族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观察行连续性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2例,将其中存在脑动脉狭窄的108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并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特点.结果:108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别为69.4%和66.7%.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青年组与中、老年组间狭窄类型比较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颅外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有关,而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P<0.01).,颅内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无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数目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晓  秦超 《广西医学》2010,32(1):50-5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DSA)结果,分为对照组(狭窄50%)与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50%或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年龄、性别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血浆HDL-C、血清脂蛋白L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CHO、TG、LDL-C、ApoA、Apo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脂蛋白Lpa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C为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TCD联合超声与血管造影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选取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给予颈动脉TCD联合超声与血管造影检查,比较颈动脉TCD联合超声与血管造影颈脑动脉狭窄检出率,以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颈脑动脉血管狭窄的"金标准",评价颈动脉超声诊断颈脑动脉血管狭窄的效果。结果:颈动脉TCD联合超声血管狭窄检出率为70.97%(88/124),DSA颈脑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为85.48%(106/124),两种方法颈脑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TCD联合超声诊断颈脑动脉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84.91%、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96.77%,阴性预测值为48.39%。结论:颈动脉TCD联合超声检查颈脑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日益提高,具有无创、便宜、操作简单等优点,可以预测患者颈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病的危险性,对于早期诊断缺血性脑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但是血管造影仍旧是诊断颈脑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李正侠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22-142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1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狭窄部位进行分析。结果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7例脑血管正常,175例颅内外血管异常,110例颅内血管异常,65例颅外血管异常,50例血管狭窄程度<50%,85例血管狭窄程度达50%~70%,40例血管狭窄程度>70%;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狭窄部位以及对狭窄程度进行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颈内动脉颅外段(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对患者病变部位以及狭窄程度进行明确诊断,并对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侧支代偿以及动脉回流情况进行检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苏淑丽 《河北医学》2009,15(7):842-84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介入治疗的价值和护理方法。方法:150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部位后,再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右旋糖酐以观察注药后血管影像学变化,同时检查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否改善。结果:150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中,有116例(占77.4%)显示脑血管异常改变,96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者行介入灌注治疗后,即刻观察肌力变化有不同程度提高,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是评价脑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包括血管造影和病理在内的大量研究证实,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变基础,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提高10%,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26%[1]。本文主要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痰湿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特点。方法纳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6例,分为痰湿质组(91例)及非痰湿质组(95例),所有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比较两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并对伴有脑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痰湿质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91.2%(83/91),非痰湿质组患者为74.7%(7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痰湿质组患者与非痰湿质组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质组患者单纯颅内血管狭窄分布为63.9%(53/83),高于非痰湿质组患者的12.7%(9/71),痰湿质组患者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分布为25.3%(21/83),高于非痰湿质组患者的5.6%(4/71),P均0.05。结论痰湿体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非痰湿质患者;痰湿质患者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后循环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脑一体化超声检查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CT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颈脑一体化超声诊断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两者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1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检测血管1 989支,颈脑一体化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93.6%,灵敏度76.5%,特异度97.0%,Kappa值0.760,ROC曲线下面积0.865。对不同程度血管狭窄进行分析,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诊断血管重度狭窄及血管闭塞的Kappa值分别为0.813和0.887,与CTA的一致性较好。对颅内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诊断椎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Kappa值分别为0.810和0.785,与CTA一致性较好。结论:颈脑血管一体化超声可准确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与CTA检查一致性较好,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20.
梁辉  谢珊芳 《海南医学》2009,20(12):61-63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分布情况,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行DSA检查,并通过TCD检测颈部和颅内Willis环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以及频谱形态的改变,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1)296例患者中202例患者有不同形式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46例(15.5%),颅外动脉狭窄98例(33.1%),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58例(19.6%);(2)20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TCD显示有396条血管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4条(36.4%)、椎动脉起始段狭窄76条(19.2%)、大脑中动脉狭窄52条(13.1%)、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狭窄30条(7.6%)、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22条(5.6%)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段狭窄危险因素以FIB为主,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以年龄、性别及高血压为主,颅内段合并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以年龄、长期吸烟及糖尿病为主。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颅外血管狭窄为多见,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长期吸烟、长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及FIB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