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论述了古代哲学“精气合一”到中医学中精、气涵义分离的演变,揭示了中医学中“精”与“气”的根本区别在于:“精”为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与本原而无调控之用;“气”为调控维护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不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本原。古代哲学气分阴阳、阴阳和则万物生化的辨证调控思想在中医学得到充分合理的继承。中医学“气分阴阳”最大的意义是在气为人体调控之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人体之气的调控之道。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医"精"的阴阳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是形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物质。凡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血、津、液等物质皆可冠以“精”名,如精气、精血、精津、精液等,因此“精”是气、血、津、液等的统称。在中医学里,气、血、津、液等都有公认的相对明确的阴阳属性,而在对“精”的阴阳归属问题上则存在较大的分歧。1精为万物本原,阴阳未判要明确精的阴阳属性,首先应了解“精”的涵义。《说文解字》中对“精”的解释是:“精,择也。从米,青声。”段注:“择米也,择米,谓导择之米。”说明“精”的本义是指“挑选出来的优质、上等的米”,…  相似文献   

3.
任志云 《中外医疗》2007,26(19):60-61
据《皇帝内经》有关神明的论述,认为神和神明是不同的概念,神明是人体的调控系统,并从气、血、精、津、液、神、情、节、欲等方面探讨了神明系统对机体的调控机制,并对神明调控系统在疾病防治的作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运用理中汤的思想基础:依据祖国医学的观点,人体的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是“元气”,因为元气是维持人体机能最基本的动力,如果元气不充,机体抗拒外邪的功能薄弱,最易产生疾病。这正如古代医家所说:“元气不足,诸病即生。”可见,人体内部的元气不足,是产生疾病的根源,但是元气的充沛与否,主要是在于脾胃之气有无亏损。清代名医林佩琴说:“元气根于脾土”。脾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人体自出生之后,其生命的活动能  相似文献   

5.
再论"肾主水液"之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肾主之水,《内经》有两种说法:一指人体水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一指人体津液,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至于水、津、液之间,到底有何内在联系与区别?分而言之,清者为“津”,可化为气,属阳;浊者为“液”,可化为水,属阴;“循津液而流者”  相似文献   

6.
人们习惯于把没有完成学业,中途辍学的学生称为“流生”。据报载,历代人才荟萃的苏南某市,近2年来城乡“流生”达1万余人,这是个惊人的数字。这些本来应该坐在明亮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的莘莘学子,却“流”出校门,弃“文”就“钱”了。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大力控流保学,提高适龄学生的入学率、在校学生的巩固率和学生教育的完成率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流生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偏僻、落后的贫困地区尤为严重.暴露了当前教育中潜伏的问题和危机。  相似文献   

7.
人们熟知“脑中风”,但对“眼中风”,知之甚少。其实,人体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栓塞或出血,发生在脑血管可导致“脑中风”,发生在眼底视网膜的血管就是“眼中风”。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元气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李东垣较早地对人体元气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元气来自生身之先天,又不断依赖脾胃谷气得以补充。这种人体根本之气的升发、通阳作用促进着全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脾胃之气的衰弱及由此而产生的阴火,可以导致元气的亏少,累及机体的根本。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均应注重固护元气。  相似文献   

9.
周杰 《广州医药》2003,34(4):72-73
前人在治疗危急重症中对阴阳气血偏衰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疗法和方剂。如阴损及阳用益气养阴法 ,立生脉散 ;阳气欲脱取回阳固脱法 ,用参附龙牡汤 ;气脱用独参汤等。使不少危急重症患者重新获新生 ,但病至阴阳气血离绝 ,则再难挽回。笔者在临床中发现 ,危重病患者在出现阴阳离绝前 ,往往先呈现元气欲脱的症候群 ,此时若能急固元气 ,就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危及生命。元气又名“原气”、“真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1] 。在生理上起着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即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  相似文献   

10.
元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禀受于父母,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营养和滋生。元气以三焦为通道运行于全身,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具有鲜明的物质性、先天性、遗传性,同时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犹如抛物曲线,由渐到盛到衰。父母精气虚衰,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久耗损,以致元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是导致元气虚衰的基本原因。元气虚衰具有典型的临床特点。日常生活中保养元气的基本方法应注重生活起居,调摄精神,内养正气、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11.
气血周流全身,运动不息是生命最根本的特点,调和气血是治疗原则的核心内容,是指导治疗大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确立的基本原则。“八法”各不相同,调畅气血却是共同目的。本文从“八法”的概念、应用等阐释了其调和气血的原理,进而明确治则与治法的关系,从这一角度论证了调和气血在治则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观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相应”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命题,《内经》一书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人与天地相应也”,从而形成了“天人相应”自然观。笔者将《内经》与《春秋繁露》两书中有关内容作一比较分析,其结果表明:“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观基本涵义相同,与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两书在运用该观点时,对“天”和“人”的认识却有本质的区别。《内经》的“天人相应”观着重从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角度研究和论证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关系,其“天”专指自然界;“人”则指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各种生理反应。而《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观着重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人事活动与“天”——神的关系,扩大了“天”的内容。因此,从哲学角度说两者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脏在固护人体正气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李东垣日:“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健脾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增添机体的元气,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本人通过以健脾法为主治疗不同病症,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五员”指人体的重要脏器心、月干、胃卑、肺、肾。它们中任何一员丧失正常生理功能,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1气的分类由于气的活动范围不同,来源及作用不同可以概括分为以下几种:1.1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肾阴肾阳或元明元阳的合称。它是人体各种之气中最基本的的一种。元气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所化生,又称先天之气。元气通过三焦之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化生的源动力。在初生之前(形成胚胎阶段),元气不断从母体中吸取营养,出生之后,则不断地从饮食物中吸取营养。元气出之于肾而作用于全身,而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也要根于元气的资助,故元气有生命之根蒂的含义。因此…  相似文献   

16.
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脐疗法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广泛运用于临床。从《黄帝内经》、《难经》中关于元气、三焦、脐关、膈关等方面的论述着手,重点探讨了脐对元气调整的作用机制,并对脐疗的临床应用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脐疗法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广泛运用于临床。从《黄帝内经》、《难经》中关于元气、三焦、脐关、膈关等方面的论述着手,重点探讨了脐对元气调整的作用机制,并对脐疗的临床应用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许蘋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2):156-156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导”得有方,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发挥。现就天然药物化学中几种“导”的方法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元气亏虚是消渴病发病的根本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关于糖尿病病机的认识,一般认为有阴虚燥热学说、肾虚学说、脾虚学说、血瘀学说等等,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各种学说仅仅揭示了消渴病病机的各个不同侧面的特殊规律,而不能反映其病机本质。消渴病的根本病机则是元气亏虚。 元气,又名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元气的组成,以肾中精气为主,又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因此,元气的组成,主要取决于先天的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有关。元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生命就旺盛,身体就强健…  相似文献   

20.
从《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中医的“正气”概念进行了演说,认为“正气”首先指人体的一大类物质,如气、血、津、液,乃至肾阴肾阳、心阴心阳等,均属正气的范畴。其次,将孟子所称的“浩然之气”与中医的“正气”概念进行了关联,认为“正气”指一种高尚的人格和纯粹的精神,于社会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义无返顾的勇敢,于个人是一种积极的道德力量,一种融诚实、善良、勇敢、智慧为一体的人格。第三,结合《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无伐天和”的观点,对“冲和之气”进行了论述,认为是一种融合了物质与精神情性的、与生俱来的、会暗受戕害且不易恢复的、决定着个体生命整体状态的生理与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