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娴 《中医学报》2016,(5):670-673
吕培文教授认为脉络瘀滞是周围血管病主要病理改变。依据本病特点,强调"审证求因,本于气血"的理论,提出了"治则之本,调和气血"的治疗原则。调和气血法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应贯穿于治疗周围血管病的始终。临证治疗时注意标本兼治,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化痰、消肿、清热等以祛邪实,益气、养阴、温阳、散寒、托里生肌以固本,注重气血同治。以调和气血为主要治则的同时,应整体把握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认识证候态势,注意因势利导,兼蓄诸法,重在调节人体平衡,以使机体气血平和,疾病自除。  相似文献   

2.
失眠发病机制复杂,脾胃不和、阴阳失衡、营卫失调、气血失和、情志不畅都能引发失眠。"和法"治疗失眠充分体现了中医调和、调整、平衡的治疗原则。应用"和法"调和脾胃、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少阳及调和情志是治疗失眠的根本法则。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阐明“八脉八穴”在针灸临床的应用,对刘世琼教授数10年针灸临床应用“八脉八穴”治疗疾病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跟师学习期间的体会,将刘教授对“八脉八穴”的临床应用归纳为“随时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大类。前者又有单独应用、配对应用、配合应用三种方法。各种方法在临床辨证施术,灵活应用,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和法”治则临床应用体验史留文尉氏成人中专(452170)“和法”是通过应用有调和、和解作用的方药,使体内营卫失调、气血紊乱、寒热错杂、阴阳失衡、脏腑功能不和等病理现象趋于相对平衡与和谐,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治病法则。用于治疗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法,素有八法之称,这里谈谈八法之外的一种治法,即“平衡疗法”。 “平衡疗法”,它通过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气机,折衷虚实寒热等具体调和措施,以调整机体反应性,保持内环境稳定性,改善血液的流通状态和微循环障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破坏了的体内阴阳平衡得以调整以便达到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阴平阳秘”为治疗目的的治法。此即《内经》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谨守阴阳所在而为之,以平为期”。 “平衡疗法”直接作用于气血,流通血脉改善机体功能与新陈代谢,防病治病,是中医疗法的基础,它不仅在治疗学方面,而且在预防医学,老年病学方面都具有潜在力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只有将治则置于治疗学这个整体范围来研究,明确其中的地位、关系等,才能准确把握其基本含义、理论范围、内容归属和分类分级等。本文认为,“中医治疗学”的理论结构分为四大层次,而治则属第二层次。并从四方面论述了论治思想(第一层次)与治疗原则的区别。主张按哲学观点对论治思想分类,按中医基础理论对治疗原则分类,按八纲八法对治疗大法分类,按施治的方式、途径对治疗手段分类。  相似文献   

7.
"和法"作为中医八法之一,常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虚实夹杂,气血不和。立足"和法"治疗本病,应从调和气血、调和表里、调和补泻、调和肝脾、调和阴阳、以求平和等出发。和法的应用虽然广泛,但应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以免贻误病机。同时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不可认为墨守原方才为循法而治。  相似文献   

8.
"痰沫致痛"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气血运行障碍是疼痛病理变化的关键《素问·举痛论》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多方面对疼痛进行了较全面透彻的论述,指出疼痛的主要病因是“寒气”,这与《素问·痹论》所言“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相合。同时概括其致痛的机理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相似文献   

9.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宋代医家陈自明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因风邪入侵、流窜经络、阻碍气血、血络闭阻,以致出现肌肤麻木,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则治法体系再构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的治则治法体系多存在着内容与逻辑缺陷。有必要在《内经》疾病论、治则论的指导下 ,运用形式逻辑再构建新的治则治法体系。新体系以“以平为期”这个治疗目的作为最上层 ,结合“知常达变 ,因异而异”的运用原则 ,向下层层推演 ,共推得治疗目的、治疗大法、治法、具体治法、选方遣药五个层次 ,而构成新的治则治法体系。1 历代治则治法体系及其缺陷《内经》中提出了许多治则治法 ,后世医家总结为种种治则治法系统。金代张子和主张以汗、吐、下三法赅众法 ;明代张介宾提出补、和、攻、散、寒、热、因、固八略 ;清代程国彭总结为汗、吐、…  相似文献   

11.
【学习重点】防治原则是指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本篇重点介绍有关“治未病”和治疗疾病的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涵义,应重点掌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具体措施。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治则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以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六个方面。其中要求重点掌握治病求本中的“标”与“  相似文献   

12.
和法 ,乃治则大法之一 ,为历代医家重视和倡导。清代医家唐宗海 ,对血症的治疗颇有创见 ,现就其治疗血证中的“调气和血”观点浅析如下。1 调气和血 ,治本之道气血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唐氏认为血气二者 ,原不相离。他根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 ,明确指出 :“其气冲和 ,则气为血之帅 ,血随之而运行 ;血为气之守 ,气得之而静” ,强调了气血在人体的重要性。气与血具有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气盛则血充 ,气衰则血竭。气着则血滞 ,气升则血腾”。如果气血调和失当 ,就会出现气结血凝 ,气虚血脱 ,气迫血走的病理变化。他…  相似文献   

13.
“和法缓治”是清代名医费伯雄先生提倡的治疗思想,为孟河医派所推崇。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将“和法缓治”运用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以扶正祛邪为治疗总则,调和脏腑,调和气血,和畅枢机,制方用药平淡和缓,既是和法的具体运用,也体现了孟河医派和缓的治疗风格与理念。   相似文献   

14.
和法为中医传统的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能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笔者对和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双质控法"、加强"即刻法"室内质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段惠玲  李忠俊  滕本秀 《重庆医学》2006,35(11):971-973
目的应用“双质控法”,加强、完善“即刻法”室内质控,并用于抗-HIV抗体检测的质量监控.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HIV抗体检测.每次更换试剂时,使用原试剂和新批号试剂同板检测3次,并采用同一质控血清.原试剂的质控结果参与原数据组按“即刻法”分析,新试剂的质控结果参与原试剂数据组按“即刻法”分析,3次均不向负值偏移至告警或失控时,从第3次开始新数据组用“即刻法”分析.更换质控血清时,两种质控血清同板检测3次,即在同一试剂板中分别加入原质控血清和新质控血清;原质控血清的检测结果参与原数据组按“即刻法”分析,新质控血清的检测结果从第3次开始新数据组用“即刻法”分析.结果采用“双质控法”较好地解决了“即刻法”开始几次检测结果无法控制的状况.结论 “双质控法”进一步加强、完善了“即刻法”在ELISA检测中的质量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汗为五液之一,既可是生理现象,亦可为病理反映。问汗乃临诊“十问”之一,发汗则为治病“八法”之首。通过观汗之有无,察出汗时间、部位,辨汗温、汗量、汗色、汗质之不同,可测患者阴阳盛衰、气血津液盈亏、疾病性质和病情进退。其治疗则着眼于平衡阴阳、调整气血、调和营卫,辅之以固表敛汗等治标措施。  相似文献   

17.
明代儿科世医万全对小儿养育有着独到的见解,著有《育缨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对后世小儿保健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育缨家秘》云:“预养以培其元。”意指胎儿孕育前男女应注重养身保健,调其气血,保持身体健康,这样才能孕育健康胎儿。万全认识到男女气血乃小儿生命之根本,指出小儿保健首先离不开预养,预养是培育男女气血及小儿先天强盛,做到优生优育的根本做法。预养以培其元有其一定的科学性,是值得提倡的孕育保健方法。1揭示了胎儿孕育与男女气血盛衰的关系万全在《育婴家秘》第三章“预养以培其元”中论述道:“天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911年前浙派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探究其特色。[方法]对浙派中医古籍文献中有关痛经的论述、病案等进行摘录整理,总结痛经病机及治疗特色。[结果]浙派中医治疗痛经以“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以寒热虚实为纲的气血辨证法,从月经有无先后失期、经血色量如何、痛在经行前后三方面进行辨证。文献所记载的痛经证型共8种,分别为血气虚证、血虚有滞证、血虚有寒证、血虚有热证、冲任不足证、肝气郁滞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以“温通清化、调和血气”为治则。浙派中医发扬命门学说,擅用温药,记载痛经要药10味,分别为凌霄花、白芍、马鞭草、玄胡、京三棱、鹿角、阳起石、白头翁根、莲房、荷叶。[结论]浙派中医治疗痛经从“气血”立论“,温补“”清化”以治本“,调畅气血”为根本,以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为宗。  相似文献   

19.
和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理清和法与其它诸法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中医学理论特色。方法:从考证“和’’字的字义入手,重温先秦文化典籍。联系《内经》及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结果:先秦古典哲学中自然和谐的思想是中医学和法的理论渊源,“和其不和”是辩证论治的核心和灵魂,调和致中,“务在调平元气”是和法的准则和目的。结论:和法是中医学治则中的总纲,八法统之于和。  相似文献   

20.
何凤玲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8):153-154
妇科治疗带下、妊娠病以及妇科杂病时经常提到安冲、固冲、调理冲任、调补冲任等治则,但未能从本草书中查到入冲脉或入任脉或冲任并人者,即或是治冲任二脉的药物也都没有人冲任二脉之说.因为冲任二脉是奇经八脉中的两脉络,不是正经.所以,在具体运用这些法则时,就需要搞清楚冲任二脉从属的脏腑以及与正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