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及分析应用伊班膦酸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痛及高钙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4月我科应用伊班膦酸钠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0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每21天应用伊班膦酸钠4 mg静点,观察使用伊班膦酸钠前后骨痛缓解率及血钙浓度变化,判定伊班膦酸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结果:30例患者应用伊班膦酸钠前血钙浓度为(3.22±1.2)mmol/L,用药后血钙浓度为(2.42±0.57)mmol/L,用药后血钙浓度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骨痛缓解总有效率达80.00%。结论:伊班膦酸钠能有效缓解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痛,降低血钙,治疗高钙血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高钙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组共19例,均为校正血钙值3.0mmol/L的肿瘤患者。以唑来磷酸4mg静脉滴注15分钟,观察28天内的校正血钙值。结果:本组19例患者,有78.9%(15/19)的患者于用药后第4天第1次复查时校正血钙值已降至正常,至第10天完全缓解率为89.4%(17/19),而且血钙恢复正常维持时间超过1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26.3%,5/19)、骨痛(10.5%,2/19)、疲乏(5.26%,1/19)、关节痛和肌痛(5.26%,1/19)和低钙性抽搐(10.5%,2/19),均经自行和对症处理后迅速缓解。结论: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高钙血症给药剂量小、起效快、效价强度强、作用时间长、耐受性好,病人容易接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高钙血症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临床研究表明,伊班膦酸钠治疗骨转移痛有肯定的疗效,并且比帕米膦酸钠二钠强[1]。本研究目的是观察伊班膦酸钠和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效果和毒副作用。方法:将62例实体瘤骨转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伊班膦酸钠4mg静滴1d;对照组采用帕米膦酸二钠90mg分3d静滴(30mg,d1~3)。二组均为4周为一周期。结果:治疗组32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30/32),用药一疗程取得疗效28例(88.9%),一周内取得疗效26例(80%),不良反应3例(9.3%)。对照组30例,显效6例,有效18例,无效17例(56.6%),一周内取得疗效17例(56.6%),不良反应2例(6.7%)。经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及一周内有效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一疗程有效率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伊班膦酸钠治疗骨转移引起疼痛有良好止痛效果,优于帕米膦酸二钠,用药方便,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照唑来膦酸注射液和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所致高钙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2例恶性肿瘤所致高钙血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采用唑来膦酸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每组21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1、4、7、14、21、28天的血钙值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7天有效率分别为85.00%(17/20)和52.38%(11/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磷酸是一种新型骨质溶解抑制剂,对于恶性肿瘤所致高钙血症的患者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帕米膦酸钠( 阿可达) 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止痛效果。方法 对23 例确诊为骨转移癌患者静滴帕米膦酸钠60 ~90 mg,4 周重复给药。结果 止痛显效9 例,有效11 例,无效3 例,有效率87 % (20/23) ;获效时间2 ~26 d ,75 % 的患者在半月内获效;配合化疗、放疗,止痛效果更好。副作用轻微,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病人耐受良好。结论 帕米膦酸钠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有效药物,用量小,疗效高,起效快,有效时间长,耐受性好,临床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107例高钙血症患者的回顾性筛查,了解其对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血钙≥2.6 mmol/L的10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没有明确继发性因素的患者进行血钙复查和甲状旁腺素检查.结果 107例高钙血症中共发现PHPT患者5例,其中甲状旁腺瘤3例,甲状旁腺增生1例,无症状型甲旁亢1例.结论 本实验证明了通过高血钙进行PHPT筛查有一定的阳性率,可发现漏诊的PHPT患者.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仙灵骨葆胶囊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中的运用价值,将患者分别给予鲑鱼降钙素联合阿仑膦酸钠(对照组)和鲑鱼降钙素联合阿仑膦酸钠和仙灵骨葆胶囊(观察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骨密度、血磷、血钙、碱性磷酸酶及治疗总有效率分分别为(0.95±0.17)g/cm2、(1.95±0.27)mmol/L、(2.81±0.32)mmol/L、(94.58±10.97)IU/L、96.0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研究表明在鲑鱼降钙素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基础上,加用仙灵骨葆胶囊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对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影响。方法 对11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人术前血清钙3.30mmol/L,4例出现高血钙危象(血清钙3.7~4.5mmol/L),术后4d血清钙降至最低点1.73mmol/L。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由术前1050.5pg/ml恢复致正常的17.12pg/ml。有2例由于未能及时治疗而死亡。全组累积死亡率为18%(2/11例)。分别为心搏骤停和左心功能不全。结论 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是PHPT治疗的重要环节,对高血钙危象的有效治疗必须尽早开始,以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伊班磷酸钠联合放疗对转移性骨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43例原发灶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对经X线.ECT、CT或MRI明确诊断的转移性骨癌行伊班膦酸钠配合放射治疗.观察其止痛效果.伊班膦酸钠2~4mg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缓慢静滴,同时配合放疗,UT30~40Gy.结果 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率51%(22/43),部分缓解率37%(16/43),疼痛总缓解率88%,其中4例合并高血钙患者治疗后血钙降至正常.结论 伊班膦酸钠联合放疗治疗转移性骨癌止痛效果明显,且可降低高钙血症血钙浓度,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帕米膦酸钠治疗骨转移引起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骨转移癌症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总计30例患者,对其使用帕米酸钠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其止痛效果.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的为12例、有效的15例、无效的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27/30),除1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发热的情况,其余患者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并且该患者在经过相关治疗后1日内便退热.结论:帕米膦酸钠治疗骨转移引起的疼痛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的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并且安全性较高,患者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经外科治疗后出现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升高伴正常血钙(normocalcemic parathormone elevation,NPE) 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该病的诊治能力,完善PHPT患者的术后管理。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PHPT且术后6个月内出现NPE的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转归,并进行相关文献总结。结果: 临床特点:9例患者中6例为中老年女性,3例为男性。除1例为无症状性PHPT,其余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肾结石及恶心、乏力。实验室检查:就诊时均血钙升高[(3.33±0.48) mmol/L],血磷降低[0.76 (0.74,0.78) mmol/L],24 h尿钙升高[8.1 (7.8,12.0) mmol/24 h],全片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 iPTH)明显升高[(546.1±257.7) ng/L],维生素D缺乏[25羟维生素D3水平(21.0±5.7) nmol/L],骨源性碱性磷酸酶[7例41.3 (38.6,68.4) μg/L,2例>90 μg/L]及N端中段骨钙素(>71.4 μg/L)明显升高,2例患者存在肾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7例骨质疏松,3例患者肾脏超声见肾结石。所有患者甲状旁腺影像学检查均发现明确病灶, 其中2例为多发病灶,7例为单发病灶。治疗及转归:2例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其余患者予甲状旁腺微波热消融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均出现PTH升高[(255.0±101.4) ng/L],血钙正常,甲状旁腺超声未发现复发病灶。给予钙剂及维生素D联合治疗至术后6个月,PTH均显著下降,术后血钙水平始终正常。结论: PHPT术后发生NPE与术前PTH高水平、维生素D缺乏及肾功能受损可能相关,但并不意味着PHPT的复发或者存在残余病灶;术后充足的钙剂及维生素D的补充可能使患者获益;应规范对PHPT患者的术后随访,以预防和治疗术后NP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醋酸钙与碳酸钙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以碳酸钙作为对照,以血磷、血钙、血浆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观察指标,比较醋酸钙和碳酸钙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0-8周两组血磷水平均下降,第2周醋酸钙和碳酸钙组血磷水平分别为(1.91&#177;0.78)mmol/L和(2.14&#177;0.57)m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5);0-8周两组血钙水平均上升,第8周醋酸钙和碳酸钙组血钙水平分别为(2.41&#177;0.31)mmol/L和(2.72&#177;0.21)m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5);0-8周iPTH两组比较无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醋酸钙组为20%,碳酸钙组为23%,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醋酸钙降低血磷的效果与碳酸钙相同,但其起效时间较碳酸钙短;醋酸钙同样可导致血钙的升高,但血钙升高的幅度较碳酸钙小,也较少发生高钙血症,胃肠道反应是其主要的副作用,综合考虑,醋酸钙较碳酸钙在治疗高磷血症上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高钙危象的初步诊治经验:附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告23例高钙危象患者原发病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18例、恶性肿瘤4例及维生素D中毒1例。危象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系、精神神经系症状和心律紊乱等。诸症的发生和程度随血钙值增高呈加重趋向。治疗首先应补充生理盐水以扩充血容量,采用速尿利尿等以降低血钙水平,同时针对病因治疗。甲旁亢应急诊定位立即手术。介绍了5例患者应用降钙素作手术前准备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周佳雁  蒋晓红  王龙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4):3134-3136
双氢速固醇(DHT)中毒是十分罕见的高钙血症病因,主要通过病史及用药史进行排他性诊断。本文报道1例以乏力、食欲不振为首发症状的DHT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衰竭伴高钙血症病例。本例患者既往因甲状腺良性结节行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自行将用药方案改为DHT,0.5 mg/d,联合碳酸钙D3片,3片/d,整个服药过程中均未监测血钙(SCa)水平。患者此次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经查血肌酐(Scr)458 μmol/L,SCa 5.1 mmol/L,诊断为急性肾衰竭。在排除其他引起高钙血症的原因后,考虑为DHT中毒,予以停用DHT及碳酸钙D3片、补液、利尿、降钙素注射等治疗,患者Scr及SCa逐渐恢复至参考范围。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和服用DHT的患者,即使平时SCa在参考范围,也需定期监测,存在其他疾病或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时应谨防高钙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将透析液钙浓度由1.75mmol/L降为1.25mmol/L后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血清总钙、磷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浓度的影响。方法:对35例血液透析患者改用1.25mmol/L透析液钙浓度(LCaD)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透析前血清总钙、磷和iPTH浓度的变化。对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者,约1个月监测1次血清总钙、磷。根据指标变化决定碳酸钙、活性维生素D的治疗。结果:应用LCaD前高钙血症7/35,高磷血症23/35,钙磷乘积>55者10/35,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29/35,(其中有钙、磷紊乱22/29)。非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6/35。应用LCaD3个月后血清总钙均降至正常。与应用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1),钙磷乘积>55仅3/35,血磷变化不大。观察期间iPTH有不同变化。结论:LCaD能显著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的血清总钙,降低钙磷乘积,为应用或继续应用碳酸钙、活性维生素D提供了机会。iPTH的升高可能与血钙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透析方法对尿毒症患者血钙的影响,为尿毒症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尿毒症患者58例,分为血液透析(HD,n=26,碳酸氢盐透析液)和腹膜透析(PD,n=32,1.5%及2.5%卡糖乳酸盐透析液)两组,两组对象年龄、患病情况、透析时间有可比性,并分别于透析前后采集静脉血,测定血钙离子浓度及血尿素氮、肌酐、钙、磷和白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与讨论1.PD病人存在低血钙,透析后血钙浓度异常仍然存在;2.本组透出液中的钙浓度为(1.56±0.27)mmol/L,较灌人液的钙浓度(1.75mmol/L)低,说明透析液钙浓度较为安全;3.PD者血钙有随PD龄增加而升高趋势,因此,对透龄长者推荐选用低钙腹透液,以降低高钙血症的危险性;4.HD患者透后血钙(2.58±0.32)明显高于透前(2.16±0.21)mmol/L,其高钙血症发生率透后(65.4%)也明显高于透前(7.7%),表明HD较PD更易发生高钙血症,因此,采用HD透析时透析液钙离子浓度应视患者血钙浓度设计个本化方案。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4):357-359
目的总结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外科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在该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0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结果60例患者中,联合B超、CT、核素扫描手术前定位诊断率达到90%以上。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骨质疏松改善,骨折愈合,有39例患者出现短期低血钙,35例出现面部、手足麻木,12例出现手足抽搐。术后有15例患者血钙正常,1例略高于正常值,低血钙者经骨化三醇和钙剂治疗1~3周均可改善,血钙恢复正常。术后49例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均在2个月内恢复到正常,2例略高于正常值。结论甲状旁腺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法。经术前影像学定位后行小范围、小创伤的甲状旁腺切除术是可行的手术方法。及时将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转入内分泌外科治疗可达到早期治疗、减少骨关节和泌尿系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爱西特联合碳酸钙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方法 将72例存在高磷血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平分为三组,牡蛎碳酸钙组(A组)、爱西特组(B组)和牡蛎碳酸钙+爱西特组(C组),每组24例,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检测其血磷、血钙、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A组血清磷稍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中有2例(8.3%)血清磷小于1.78 mmol/L;B组血清磷明显下降,治疗3个月降至最低(P<0.05),治疗6个月较治疗3个月无明显变化,B组中有4例(16.7%)血清磷小于1.78 mmol/L;C组血清磷下降最明显(P<0.05),治疗3个月降至最低,治疗6个月较治疗3个月无明显变化,C组中有8例(33.3%)血清磷小于1.78 mmol/L;与B组治疗3个月相比,C组的血磷明显下降(P<0.05);三组血钙、白蛋白、血红蛋白和iPTH的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爱西特联合碳酸钙能有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疗效优于单用爱西特和碳酸钙.  相似文献   

19.
陈莹  何联勇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0):62-63,65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的钙磷代谢情况、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及碳酸钙对血钙磷、iPTH的影响。方法检测42例血透患者血钙磷、iPTH水平,选择血磷〉1.78mmol/L的患者服用碳酸钙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钙、磷、钙磷乘积及iPTH的变化。结果①在42例患者中,经白蛋白校正过的平均血清总钙水平为(2.30±0.31)mmol/L[(1.50~2.83)mmol/L],其中低钙血症(〈2.10mmol/L)者有8例(19%),高钙血症(〉2.37mmol/L)12例(29%);平均血磷水平为(2.20±0.85)mmol/L【(1.21~3.84)mmol/L】,其中高磷患者23例(55%);平均钙磷乘积(60.00±18.16)mf/dl^2[(31.02~97.56)mg^2/dL^2】,钙磷乘积〈55mg^2/dL^2的患者有15例(36%);平均iPTH水平为(330.15±262.92)ng,L【(40.8~1322)ng/L],其中〈100ng/L者5例(12%),(100~300)ng/L者15例(36%),〉300ng/L者22例(52%)。②服用碳酸钙后,血钙明显升高(P〈0.05),血磷、钙磷乘积及iPTH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普遍存在钙磷代谢紊乱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碳酸钙对高磷血症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有治疗作用,但需注意高钙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