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新生儿败血症23例,对照组为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24例。分析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与败血症的关系。结果:败血症组23例前白蛋白值为(139.2±33.7)mg/L,对照组(219.6±41.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对照组明显增高,前白蛋白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敏感性较C反应蛋白增高。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时血清前白蛋白降低,前白蛋白的检测可能是预测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占活产新生儿的1~5.2%。我院1981年以来,共收治经血细菌培养阳性之新生儿败血症15例。而临床上符合败血症,血培养阴性病例不在此文之内。一、一般资料1.性别:男8例,女7例。2.日龄:3~7天4例:8~14天5例;15~21天4例;22~28天2例。3.前驱病:见表1。表1 15例新生儿金葡菌败血症之前驱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足月新生儿败血症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7 d)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7 d)。回顾分析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足月新生儿败血症共34例,其中早发型败血症25例(73.53%),晚发型败血症9例(26.47%)。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肺炎及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败血症呼吸系统症状比较明显(P0.05),晚发型败血症神经系统症状较明显(P0.05)。早发型败血症白细胞升高、白细胞降低、C反应蛋白(CRP)升高,与晚发型败血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34例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例(29.41%)为主,其次为大肠埃希菌9例(26.47%),无乳链球菌7例(20.59%)。早发型败血症大肠埃希菌9例(36.00%),晚发型败血症肺炎克雷伯菌3例(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无预后不良情况。结论早发型败血症及晚发型败血症临床表现有所不同;CRP灵敏性不高;早发型败血症以大肠埃希菌及葡萄球菌为主,晚发型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等条件致病菌为主,无乳链球菌有上升趋势;应重视围产期高危因素和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  相似文献   

4.
IL-6及CRP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手段,评价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按败血症的诊断标准,23例新生儿败血症(确诊新生儿败血症病例9例,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14例)作为研究组,35例无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IL-6、CRP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血清IL-6、CRP浓度分别为(68.5±24.1)ng/L、(23.2±7.8)mg/L,对照组的血清IL-6和CRP浓度分别为(35.8±11.4)ng/L、(8.6±3.1)mg/L,统计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以对照组95%可信区间上限为切割值,IL-6和CRP的敏感性分别为87%、60.8%,特异性分别为82.9%、88.6%。结论IL-6、CRP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指标,对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有上升趋势,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现将上海市儿童医院和本院1986~1997年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依据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经血培养证实为新生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发病日龄<3天10例,4~7天24例;>7天66例;胎龄<37周6例,37~40周94例;低体重儿2例;人工喂养58例,母乳喂养36例,未开奶6例;伴有呼吸道感染48例,皮肤粘膜感染14例,消化道感染9例,  相似文献   

6.
<正> 新生儿败血症目前仍然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市六院儿科1981~1986年共收治新生儿467例,其中经血培养阳性诊断为本病的56例,占同期新生儿总住院人数的12.0%,按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确诊为败血症的45例,临床诊断为败血症的11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0例,女26例,早产儿3例,异常分娩史8例。发病日龄≤3d 6例,>3d 50例。有出生体重记录者40例,其中<2500g 8例(20.0%),2500~4000g 3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诱发新生儿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查的75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皮肤脓疱疮、脐炎、早产儿、黄疸、血象改变发生率,深入探究新生儿败血症诱发因素。结果试验组胎龄、出生体重较对照组低(P<0.05),皮肤脓疱疮、脐炎、早产儿、黄疸、血象改变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脐炎、血象改变、黄疸与新生儿败血症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与新生儿脐炎、血象改变、黄疸具有密切相关性,故须强化围产期保健工作,积极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新生儿患儿108例根据感染程度分为新生儿败血症组65例,新生儿局部细菌感染组43例,并选取健康新生儿9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3组新生儿进行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全血白细胞(WBC)检测和血培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组PCT、CRP、WBC三项指标检测结果均高于新生儿局部细菌感染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局部细菌感染组三项指标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败血症组四项指标阳性检出率为PCT(92.3%)>CRP(80.0%)>WBC(49.2%)>血培养(47.7%);新生儿局部细菌感染组四项指标阳性检出率为CRP(65.1%)>WBC(32.6%)>PCT(30.2%)>血培养(13.9%);新生儿败血症组PCT、CRP、血培养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新生儿局部细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53、13.57、13.08,P<0.01);新生儿败血症组和新生儿局部细菌感染组WBC阳性检出率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94,P>0.05)。结论:PCT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梁敏  杨方政  陈华明  杨芳 《西部医学》2013,25(7):1004-1006
目的探讨败血症新生儿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CRP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败血症组)及30例正常健康新生儿(对照组)采取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并同时检测WBC计数及血培养作为对照。结果败血症组患儿血清CRP(56.13±32.87)mg/L、WBC(24.37±7.84)×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CRP(5.38±2.11)mg/L、WBC(7.78±1.32)×109/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血培养阳性20例,阳性患儿CRP阳性率90.00%,WBC阳性率70.00%,CRP与血培养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05),WBC与血培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5)。结论 CRP检测有助于协助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郑丰强  吴翔 《海南医学》2011,22(15):23-2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在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败血症组)以及其他疾病的93例新生儿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CRP和hsCRP的浓度测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CRP和hsCRP阳性率变化。结果败血症组和对照组之间的CRP阳性率分别为94.79%和8.60%,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败血症组和对照组之间的hsCRP阳性率分别为97.92%和5.38%,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P和hsCRP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有显著的改变并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期间应用全血置换疗法抢救新生儿败血症2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新生儿败血症58例,其中有40例同时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1]及败血症换血评分标准[2].年龄在出生后26小时~27天;胎龄31周至4l+3周;剖宫产11例,顺产29例.均合并脏器功能不全及硬肿症.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败血症中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曾是重要的致病菌,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病原。本文总结1992年1月至1993年6月一年半中我科收住新生儿败血症共28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12例,占全部病例的42%,现将12例新生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做一分析: 临床资料 1.收集1992年1月~1993年6月在本科收住的临床表现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者28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小板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6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同期6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PCT、hs-CRP和血小板的水平,计算三者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败血症组患儿PCT及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小板水平显著下降(P<0.05);PCT、hs-CRP和血小板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分别为84.8%、69.7%和53.0%,特异性为75.0%、50.0%和22.5%;败血症组患儿恢复期PCT及hs-CRP水平显著降低,血小板水平显著升高,与疾病初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hs-CRP和血小板对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诊断意义,能较好地反应患儿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4.
乐燕 《河南医学研究》2023,(7):1264-1266
目的 研究新生儿败血症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信阳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249例败血症新生儿临床一般资料,以患儿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40)、预后良好组(n=209),观察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分析新生儿败血症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败血症新生儿中出现反应低下50例(20.08%)、黄疸25例(10.04%)、发热27例(10.84%)、吐奶15例(6.02%)、喂养困难32例(12.85%)、面色青灰49例(19.68%)、呼吸窘迫51例(20.48%);预后不良组性别、疾病类型、血压、尿量、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机械通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感染性休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机械通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感染性休克是新生儿败血症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败血症新生儿常出现反应低下、面色青灰、呼吸窘迫情况,且早产儿、机械通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感染性休克是新生儿...  相似文献   

15.
方瑜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156-157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治愈,2例转院,1例死亡。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较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治疗及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收集的15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患儿有引起细菌感染的原因;以体温异常、黄疸、精神萎靡等为主要表现。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缺乏特异性,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临床表现有异常时应警惕败血症,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实验,并合理地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晚发新生儿败血症高危因素与局部感染发生率及各种病原菌感染。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94例,其中早发新生儿败血症(出生7 d内发病)35例,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出生7 d后发病)59例。对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对常见高危因素、局部感染率和病原菌感染指标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高危因素、局部感染率和病原学特点。结果新生儿败血症高危因素主要是早产、胎膜早破、低出生体重、脐带绕颈、宫内窘迫、羊水发臭或粪染和生后窒息;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中主要存在呼吸道感染、皮肤黏膜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局部感染,晚发组患儿皮肤黏膜感染率高于早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以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为主,晚发组患儿革兰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高危因素为早产及胎膜早破等,多伴随局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种细菌都可以致病,研究这些致病菌的消长变迁及发病规律,对防治新生儿败血症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北京朝阳医院儿科1983.1~1986.4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113例,并收集国内杂志1981~1986五年间,所发表的新生儿败血症文章10篇,其841例,现综合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炳川 《重庆医学》2000,29(6):564-565
近来 ,随着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提高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机会菌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有所增加。现对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 14例资料完整患儿报告如下 ,以提高治愈率。1 临床资料我院新生儿病房近 4年共收治新生儿败血症经血培养确诊 48例 ,其中血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 14例 ,占同期新生儿败血症 2 9 1%。一般情况 :男 10例 ;女 4例。医院出生 13例 ,家中分娩 1例。发病日期 <3天 ,4例 ;4~ 7天 ,5例 ;>7天 ,5例。 >3天发病者占 71 4%。胎龄 <37周 3例 ;>42周 1例。低出生体重 8例 ,占 5 7 1%。 14例中 ,伴有脐部感染 2例 ;皮肤感染 6例 ;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改变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2012年5月因新生儿败血症收治入院的84例新生儿纳入本研究,并定为败血症组,另外选取76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新生儿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两组新生儿这两种蛋白的阳性率。结果:败血症组C反应蛋白阳性者有79例,阳性率为94.04%,对照组阳性者有6例,阳性率为7.89%;败血症组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者有81例,阳性率为96.43%,对照组阳性者为3例,阳性率为3.95%,两组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会升高,改变明显,可以帮助早期诊断败血症。超敏C反应蛋白比C反应蛋白的检出率更高,两者联合可更好地诊断败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