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一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肝脏未分化肉瘤,又称胚胎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liver,USL),临床少见。随着影像诊断技术及肝脏外科的迅速发展,此病的发现可能会有增加。作者就经治的1例成人USL,并复习文献加以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2.
癌肉瘤(carcinosarcoma)指在一个肿瘤中既有肯定的癌成分,又有肯定的肉瘤成分,常见的发病部位有乳腺、甲状腺、呼吸道、消化道等.原发于肝脏的癌肉瘤极其少见,国内外关于肝脏癌肉瘤的报道多为个案报道,其影像表现报道更为少见.该文报道2例肝脏癌肉瘤(肝细胞癌合并未分化肉瘤)的临床表现及CT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以提高临床对该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强对原发性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的认识,提高其诊断率及生存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共13例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临床资料,从临床及影像学角度,分析其误诊原因及随访结果.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最小年龄为8岁,最大年龄为63岁,中位年龄38岁.误诊为原发性肝癌6例,囊腺癌1...  相似文献   

4.
未分化肉瘤又称为未分化胚胎肉瘤或恶性间叶瘤,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层组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肉瘤成分所构成的混合型肿瘤[1],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腹膜后和下肢多见.肝脏原发性未分化肉瘤十分罕见.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0月13例肝未分化肉瘤患者的资料,以期提高临床对该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肝未分化肉瘤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肝未分化肉瘤的影像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4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未分化肉瘤的影像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多发性小囊状突变区或多房性囊性肿块为肝未分化肉瘤影像学较特征性表现。结论肝未分化肉瘤术前常不能明确诊断,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1983年10月至2016年7月期间共收治的3例结肠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以及文献报道的23例结肠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笔者所在医院的3例结肠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2例于术后行放疗。3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3年及5年因复发或转移而死亡。文献报道的23例结肠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除1例外均行手术治疗,有2例于术后行了化疗,有15例术后未行辅助治疗,有6例未见明确报道。16例患者有随访结果,其中9例患者无复发转移,7例患者死亡。结论结肠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预后差,手术治疗为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早期、完整切除肿瘤是手术治疗的核心。术后可采取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治疗效果及方案选择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罕见、疑难病变的CEUS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脏罕见、疑难病变的CEUS增强特点。结果 2例肝脏未分化肉瘤,动脉期实性成分呈高增强,门静脉及延迟期呈低增强;1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动脉期囊壁呈高增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1例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和1例慢性肝脓肿,囊壁及分隔处三期均呈等增强;1例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动脉期呈稍高增强,门静脉期呈等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结论肝脏未分化肉瘤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EUS增强模式与肝脏恶性肿瘤相似;通过CEUS观察动脉期病灶囊壁及分隔处是否高增强,有助于鉴别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其他二维图像相似的肝脏分房囊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根治性切除+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根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17例肝脏原发性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所有17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8例患者加行切缘组织的射频消肖融治疗(S+ RFA组),另外9例患者仅行手术切除病灶(S组).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与S组患者相比,S+ RFA组手术时间较长(P =0.0449);但术后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水平)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访时间4 ~38个月,其中9例患者死亡;S+RFA组患者病死率33.3%(3/9),S组患者病死率75.0%(6/8).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分析,两组患者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和S+ RFA组患者24个月无病生存率分别为0和56.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和29个月(P =0.0476).结论 手术切除+肝脏射频消融术能进一步保证原发性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切缘的阴性率,进而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结合全身化疗等综合治疗,能够明显延长原发性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患者的生存期、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CT影像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这种罕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2000-2006年间,10例病理证实的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病人(5~56岁),对其临床、CT影像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直径平均为11.2 cm(范围9~25 cm);CT影像表现为多房、囊实性,囊性为主(略高于水密度),增强后囊壁下软组织及分隔可见强化.肿瘤切面囊实性,主要包括出血坏死、凝胶样内容物和肿瘤组织,肿瘤组织由多种间叶性肉瘤成分组成,异型明显,另可见较多多形性细胞和瘤巨细胞,在细胞内和间质中有特征性小圆形嗜酸性小体.免疫组化肿瘤呈多种间叶性成分分化.结论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在青少年或儿童病人中发现肝脏囊实性占位,应考虑肝UES可能,尽早手术及综合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UESL)的 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13年至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5例UESL 病例,对其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回顾分析,光镜下观察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5例 UESL患儿,年龄5~12岁,男女比例为4:1,其中肝右叶1例、肝门部1例、两叶均有3例,1例伴有肺转移。 肿物呈囊实性包块,囊内组织大多坏死出血,鱼肉样改变。镜下肿瘤黏液基质中散布未分化的不规则梭 形或星形细胞,散在大的多形性或瘤巨细胞,异型性明显。特征性病理表现为可见嗜酸性小体,PAS染色 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Vimentin(+)、 Ki-67为50%~80%。结论 UESL嗜酸性小体为诊断UESL 的重要线索,临床上需要与肝母细胞瘤、肝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1年来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手术切除的9例UESL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9例年龄5~63岁,其中6例年龄5~10岁;肿瘤长径平均15.1 cm.术前6例误诊为肝囊腺瘤(癌),2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误诊为肝良性囊性占位,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结论 UESL为少见高度恶性肿瘤;CT与B超表现的不一致性为本病的重要特点;治疗上目前仍以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手术前后联合化疗及放疗等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细胞的高级别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的四肢等部位,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临床上易误诊误治。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及术前穿刺病理组织活检在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仍是诊断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金标准”。其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需严密随访。本文报告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子宫巨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患者的诊疗情况,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进而提高诊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常发生于深层软组织, 皮肤及皮下较少见。该病缺乏特征性体征及镜下表现, 诊疗较为困难。2022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美容中心门诊收治1例通过浅表超声及症状初步诊断为表皮样囊肿感染的患者, 入院行手术切除后病理结果发现合并未分化多形性肉瘤, 予以肿瘤扩大切除术, 术后予以化疗, 随访8个月, 患者预后良好。该文通过详细回顾此病例的诊疗经过及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复习, 以期为皮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机器人胰腺手术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国内外机器人胰腺手术的演进过程、不同时期的热点主题、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趋势。方法 以“机器人胰腺手术”为主题,统计分析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结果,采用CiteSpace 5.8.R3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突现词检测、时区图及时间线图分析,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结果 检索纳入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12日间PubMed数据库661篇、CNKI数据库235篇,合计896篇文献。国内外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国内外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国外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Chang Kang,国内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彭承宏;研究关键词国外以“机器人手术”、“胰体尾切除术”、“微创手术”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国内以“机器人”、“胰腺肿瘤”、“腹腔镜”等词出现频次较高;关键词聚类后,国外聚类#0(微创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1(保留脏器功能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出现大量突现关键词节点,聚类#3(微创胰腺肿物剜除术)则出现较多高中心性节点;国内聚类#2(机器人)出现大量突现关键词节点。结论 综合分析显示,机器人胰腺手术的临床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仍将是胰腺外科领域研究热点。国内外研究热点和演进过程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机器人胰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及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胰腺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仍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UESL)是发生于肝脏的高度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常累及儿童及青少年,偶发于成人。UESL发病机制未知,发病隐匿,术前确诊率低且术后易复发,预后差。UESL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尚待研究,主要依靠病理诊断进行确诊。手术、化疗和放疗的多模式治疗可显著改善UESL患者的预后。肝移植治疗也可以作为部分UESL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本综述拟从UESL的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特点、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UES)好发于儿阐童和青少年,成人罕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人原发性肝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年至2008年收治的4例原发性肝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25~65岁,分别因腹痛、乏力、消瘦及体检发现肿块而就诊,无明显家族史,肝脏酶学检测正常或稍增高,CT表现大多见肝内较大肿块,囊实性为多,密度不均匀,边界欠清,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或部分强化;分别误诊为肝囊肿、肝癌、肝腺瘤,均行肝叶切除术.术后病理学诊断分别为:恶性间叶瘤(未分化肉瘤)、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部分血管肉瘤.现存活3例(已分别为术后4、56、84个月),死亡1例(术中死亡),其中1例术后5年肝内复发.结论 原发性肝肉瘤的诊断容易误诊,确诊需依赖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手段.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是否浸润转移及是否手术切除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UES)少见,有关本病的影像学报道十分有限,且CT检查多为普通增强扫描,难以准确的反映病灶的强化特征。笔者总结6例UES病人的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其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去分化软骨肉瘤临床较少见,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股骨、骨盆及肱骨等。脊柱原发性去分化软骨肉瘤目前国内外鲜有报道。我科收治1例L1椎体原发性去分化软骨肉瘤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列腺未分化肉瘤伴软骨化生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进一步明确其所属类别。方法:分析2009年2月收治的1例前列腺未分化肉瘤伴软骨化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例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和免疫组化表达,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表现。结果:病理诊断:灰白色前列腺肿物,镜下见其含有软骨肉瘤和未分化肉瘤成分。免疫组化染色:波形蛋白(+),局部CD117(±)。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肌红蛋白、CD34、细胞角蛋白CK7、CK8均为(-)。术后2个月发现肿瘤转移,4个月后患者死亡。结论:本例患者为前列腺未分化肉瘤伴软骨化生,该例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侵袭性肿瘤,非常罕见,需经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