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与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 5 0 % ,其中心肌梗塞组 88.9% ,典型心绞痛组 70 .4% ,不典型心绞痛组仅为 1 2 .5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用Judkins经皮股动脉穿刺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40例,病例选择主要为冠心病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塞。受损冠脉64支,其中完全阻塞者5支,阻塞70%~80%者20支,左前降支受损者22支,其次为右冠脉受损者17支,再次为左回旋支受损者12支。造影阳性者26例,40岁以上者占96.2%。造影显示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多由冠脉阻塞性病变引起。心肌梗塞部位与冠脉受损部位相一致,14例心肌梗塞患者9例形成左室室壁痛,左冠脉病变严重且广泛者,右冠脉造影时易发生心律及心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42例临床诊断或疑诊冠心病中层得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32例冠心病患者的造影阳性率为81而10例可疑心绞痛患者仅30%泽临床表现不典型者下冠心病的诊断要慎重。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的阳性率和冠脉病变的程度明显高于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对决定治疗措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在不同类型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60例临床诊断和可疑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相关中的临床数据行统计学处理。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为心肌梗死组、典型心绞痛组及不典型心绞痛组。结果: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冠心病的发生率为96%,吸烟患者中冠心病的发生率70%,高脂血症的患者中冠心病的发生率为68%,高血压患者中冠心病的发生率62%。心肌梗死组阳性率96%,典型心绞痛组82%,不典型心绞痛组阳性率60%。结论: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最可靠方法,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男性及老龄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28(6):577-578,58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分布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并结合临床分析46例冠脉造影结果。结果冠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为前降支,其次为右冠及回旋支;心肌梗塞、心绞痛冠脉造影的阳性率高,而临床仅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阳性率低。结论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仅凭ST-T改变,对高心病患者拟诊合并冠心痛应慎重。临床无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单以不典型胸痛为表现,冠脉病变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6.
冠脉造影对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 《海南医学》2007,18(7):76-76,27
目的 通过冠脉造影评价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 总结心电图有ST-T改变临床拟诊心绞痛的住院患者72例.根据临床特点将72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典型心绞痛40例,B组为不典型心绞痛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冠脉直径狭窄大于等于50%为阳性.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应用x检验. 结果 两组阳性率对比A组为82.5%,B组为12.5%,P小于0.001,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心电图ST-T的改变临床常认为是心肌缺血的表现,但并非心肌缺血所特有,心电图ST-T改变的分析还应紧密结合临床,综合评判.临床上根据患者症状特点,运动实验,动态心电图监测来区分典型心绞痛和不典型心绞痛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真正存在心肌缺血,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并可以对病变的危险性进行预判.冠心病的确诊还应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80例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临床诊断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小蓉  张立 《四川医学》2001,22(3):258-259
目的 探讨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性。方法 对80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与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阳性率47.5%,其中心肌梗塞组90.9%,典型心绞痛组72.7%,不典型心绞痛组织仅为11.1%,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是可靠的方法,以不典型心绞痛诊断冠心病的依据极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心电图T池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意义.方法:将心电图有T波改变的896例女性患者分为典犁心绞痛组与非典型心绞痛组,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以冠脉造影结果判断冠心病的诊断是否成立.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的符合率.结果:典型心绞痛组冠心病符合率63.9%,非典型心绞痛组冠心病符合率为15.1%,两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女性心电图有T波改变但无典型心绞痛症状,不能轻易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疑诊冠心病的常规心电图改变与冠脉造影结果相关性.方法 对60例常规心电图有ST-T改变的疑诊冠心病的病人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判断ST-T改变在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冠心病病人中典型心绞痛患者有86.67%的符合诊断,没有典型症状的冠心病病人占40.0%,差别有显著性(χ2=22.97,P<0.05).结论 冠心病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危险因素综合考虑,单凭心电图改变诊断容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0.
女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脉造影对女性心绞痛诊断的意义。方法: 118例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冠脉造影结果为判断冠心病的阳性指标。同时与心电图、临床表现及男性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女性患者冠脉造影阴性率为43.20%,较男性为高(P<0.01),且主要为单支病变。前壁心电图改变阳性率为75.68%,有典型心绞痛表现阳性率为80.00%(36/45)。结论: 女性患者病变相对较轻,临床冠心病误诊率高,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216例,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组(糖尿病组)70例和冠心病非糖尿病组(对照组)146例,对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中左主干病变占28.57%、右冠脉病变71.43%、多支病变37.14%、分叉及开口病变62.86%,明显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2,0.001,0.001,0.001,0.002)。结论:糖尿病组的冠心病病变以左主干、右冠脉、多支、分叉及开口多见,高甘油三酯水平可能是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典型临床表现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31例不典型心绞痛患者分别采用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探讨不典型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方法.结果:31例患者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未达到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率达61.3%.结论:常规心电图对不典型临床表现的冠心病患者诊断价值有限,特别是对高危心血管发病人群,必要时需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超声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临床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应用高频超声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评估冠心病发病情况与冠脉造影诊断符合率,寻找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早期有效便捷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35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其他高危因素或不典型心前区不适症状者进行冠脉造影后分为2组:造影正常组与冠脉病变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冠脉病变组颈动脉超声检查明显异于造影正常组,且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冠脉病变情况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早期有效便捷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心电图ST- T改变来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方法:根据有无心绞痛及ST- T异常的情况分为持续ST段压低组(A组)、持续单纯T波低平、倒置组(B组)、有ST- T变化组(C组)、ST段压低<2 mm组(D组)、ST段压低≥2 mm组(E组)、ST段水平延长组(F组) ,ST段上抬组(G组)。10 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统计各组的冠脉造影阳性率、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95 %支数。结果:典型心绞痛且伴ST- T动态变化组冠脉造影阳性率87.8% ,无典型心绞痛组阳性率仅11.9% (P<0 .0 1) ;心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2 mm组(E组)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95 %的血管支数均较ST段压低<2 m m组(D组)明显增多(P<0 .0 1) ;ST段水平延长组(F组)中2例均有冠脉极重度狭窄,ST段上抬组(G组)中2例冠脉接近闭塞。结论:无典型心绞痛表现且无ST- T动态变化者,基本可排除冠心病;典型心绞痛和ST- T的动态变化,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是门诊初筛、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Cai JM  Li T  Zhang YQ  Zhang GL  Li S  Xu XG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08-109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全血血小板α膜糖蛋白(CD62P)阳性表达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探讨CD62P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70例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CD62P的阳性表达水平,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6例,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70例冠状动脉造影均为阳性,CD62P表达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28.3±2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为(20.5±16.3)%,稳定型心绞痛组为(12.8±13.3)%,非冠心病对照组为(9.9±6.4)%,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冠脉1~3支病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体内CD62P水平明显增高,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ST-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静息心电图(ECG)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9例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并伴随一项及以上高危因素的拟诊冠心病患者,对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静息ECG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时,ECG与冠脉造影在检查结果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状动脉狭窄≥70%比冠状动脉狭窄50%~70%更易发生ST-T异常(P〈0.05),单支血管病变组与多支血管病变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③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时ST水平延长可视为早期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的一种提示信号。结论与临床资料相结合,除外其他继发性ST-T改变,静息ECG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冠脉造影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98例已行冠脉造影术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98例患者中冠脉造影阳性率为69.5%,冠脉病变程度与男性、高血压、有无心肌梗塞史有关(p〈0.05)。病变累及部位以左前降支最常见。结论 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典型与不典型胸痛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具有反复发作性胸痛、临床诊断或须排除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临床资料。结果:冠脉狭窄阳性者55例,占54%,其中典型组48例危险因素者明显高于非典型组。结论:男怀典型心绞痛伴有2个或2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发生冠脉狭窄的可能性极大,女性冠心病临床胸痛症状不典型。绝经是女性冠心病特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Chemerin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于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4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60)和稳定型心绞痛组(n=44);同期选取4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冠脉造影结果 ,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Gensini记分评估。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Chemerin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hemerin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Chemerin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支病变组Chemerin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merin与冠脉狭窄积分正相关(r=0.483,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hemerin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病变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Chemerin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和病变程度加重,Chemerin可作为判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在心绞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心绞痛患者219例,分成两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并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将临床诊断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总的阳性率为58.90%,各组冠脉造影结果阳性率(与临床诊断相符合率)分别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6.5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0.00%,两组问阳性率相差不大.稳定型心绞痛组单支与多支病变相差不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则以单支病变为主.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在心绞痛诊断方面有其无法取代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应用我们的经验和新技术去弥补冠状动脉造影在心绞痛诊断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