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 观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DACI)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变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探讨血清sCD40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本实验分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DACI组,n=69)、单纯糖尿病组(DM组,n=32)和健康对照组(NC组,n=28)。3组研究对象均应用酶联免疫法测量血清sCD40L的水平,常规生化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计算Crouse积分。根据超声结果将DACI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结果   3组之间血清sCD40L水平、IMT、斑块检出率、Crouse积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ACI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且不稳定斑块组血清sCD40L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水平与IMT(r =0.733,P<0.01)、Crouse积分(r=0.645, P<0.01)、HbA1c(r=0.272,P<0.05)、甘油三酯(r=0.276,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血清sCD40L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其水平升高可能反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马孝湘  郑书展  刘玉萍 《四川医学》2012,33(9):1542-1544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IMT值及斑块形成与血浆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浓度的变化,探讨颈动脉硬化和血浆EDLS浓度在老年EH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50例老年EH患者和60例血压正常的老年健康者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同时测定血浆EDLS含量。结果①对照组、EH1级组、EH2级组、EH3级组的血浆EDLS含量呈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值或斑块检出率也均随血压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分析表明IMT值与血浆EDLS水平呈正相关(r=0.872,P<0.01)。结论老年EH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和血浆EDLS水平升高,EDLS与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晓玲 《吉林医学》2014,(20):4433-443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做为观察组,选择110例无颈动脉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hs-CRP水平及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给予观察组患者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IMT及血脂、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IMT、血清hs-CRP、TG、LDL及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TG、LDL、TC水平及IMT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CRP参与了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阿托伐他汀的应用可显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DM组)64例和正常对照组(NC组)56例,比较两组的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sCD40L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Crouse斑块积分等。结果 DM组血清sCD40L水平、IMT、Crouse积分明显高于NC组(P<0.05),sCD40L与IMT、Crouse积分、HbA1c、TG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sCD40L在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分泌型CD36(sCD36)的分布情况及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6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46例,女20例),其中女性患者均已绝经。检测受检者的sCD36、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IMT,测量腹围,计算体质指数(BMI)。按性别不同分为两组,评价性别对2型糖尿病患者sCD36的影响;以颈动脉IMT≥1.0 mm为界,将患者分为IMT增厚组和非增厚组,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的因素。结果女性T2DM患者的sCD36〔(495.8±288.4)ng/L〕较男性T2DM〔(327.5±142.5)ng/L〕患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9,P<0.01)。结论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sCD36水平较男性升高,可能是导致女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年龄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内动脉中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共刺激分子sCD40L、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测定对疾病活动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LE患者和正常人血清sCD40L和TGF-β1的水平,分析两种指标的含量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和免疫学指标(ANA,ds-DNA等)的相关性,并进行SLE病例的前瞻性和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结果: (1)SLE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为5.87 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31 μg/L;而SLE患者血清TGF-1为48.3 μg/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70.4 μg/L. (2) SLE患者血清sCD40L水平活动期高于稳定期(P<0.05),ANA高滴度组高于ANA低滴度组,ds-DNA抗体阳性组高于ds-DNA抗体阴性组,并与SLE患者SLEDAI呈正相关(r=0.253);SLE患者血清TGF-1水平活动期与稳定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LE患者SLEDAI亦无明显相关(r=-0.071).(3)以SLE非活动性组的x±s作为评判临界值,定量检测sCD40L对SLE活动性的预测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度.结论: sCD40L与SLE发病有关,可反映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定量检测可有助于预测患者的病情活动和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女性绝经后血清雌激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绝经后女性127例,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中膜厚度 (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分成3组。内膜正常组:13例IMT<1.0 mm;内膜增厚组:43例1.0 mm≤IMT<1.2mm;斑块形成组:71例IMT≥1.2 mm。检测血清雌激素、血脂等指标。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内膜增厚组中Apo-B和高血压患病率均增高(P<0.05),CHO、TG、LDL-C均明显增高,E2明显降低 (P<0.01); CHO、TG、LDL-C及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增高,E2明显降低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与CHO, TG ,LDL及高血压呈正相关,而与E2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血脂代谢紊乱,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穆珺  庄晓明  李然  孟岩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8-15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74例,女173例)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7);(2)将男女患者分别根据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分为3组:A组:颈总动脉内膜正常,IMT≤0.09 mm;B组,0.09 mm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男性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无相关性。(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三酰甘油、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与BMI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和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会减少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妇女去氢表雄酮(DHE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绝经前后健康妇女各40名,分为两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DHEA浓度,并测定了血脂、雌二醇、内皮素、E-选择素.结果 绝经后组颈动脉IMT增加,DHEA、雌二醇水平降低,IMT与DHEA显著相关,同时绝经后组内皮保护能力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结论 女性低DHEA水平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这可能与低DHEA状态引起内皮保护能力下降和血脂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以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和42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其颈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在MHD组按颈动脉硬化有无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对两组间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颈动脉硬化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MHD组患者颈动脉IMT值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提示MHD患者颈动脉IMT与年龄、收缩压、CRP、血磷呈显著正相关,与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收缩压和血磷水平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HD患者颈动脉硬化产生与高收缩压和高血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