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波动性与恒定性高糖对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3代融合的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分别在对照组(5.5 mmol/L)、不同浓度高糖(15 mmol/L、25 mmol/L)、不同幅度的高糖波动(5.5~15 mmol/L、5.5~25 mmol/L)下孵育6 d.硫代巴比妥酸检测培养液丙二醛(MDA)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培养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波动性高糖组与恒定性高糖组MDA含量/SOD活力比值增加(P<0.05),且与葡萄糖浓度及高糖波动幅度呈正相关(P<0.01),波动性高糖1组(5.5~15 mmol/L)较恒定性高糖1组(15 mmol/L)MDA含量/SOD活性比值增加(P<0.05),恒定性高糖2组(25 mmol/L)较波动性高糖2组(5.5~25 mmol/L)MDA含量/SOD活性比值增加(P<0.05).结论 在一定葡萄糖浓度范围内,波动性高糖较恒定性高糖对细胞的氧化损伤加重,而超过一定葡萄糖浓度,恒定性高糖使氧化损伤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波动性高糖在体外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HUVEC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至第三代,实验分为:A组为正常组(正常培养的细胞),B组给予恒定加入5.5mmol/L 葡萄糖(Glu),C组给予恒定加入7.8mmol/L Glu,D组给予每24h轮换加入5.5mmol/L/7.8mmol/L Glu,E组给予恒定加入14.5mmol/L Glu,F组给予每24h轮换加入5.5mmol/L/14.5mmol/L Glu,G组给予恒定加入20mmol/L Glu,H组给予每24h轮换加入5.5mmol/L/20mmol/L Glu各组分别与HUVEC孵育5d,测定各组细胞液中的细胞活力(MTT)指标.测定正常对照组、恒定性高糖组(E组和G组)及波动性高糖组(F组和H组)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及细胞凋亡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培养液中SOD、NO的含量在波动性高糖组与恒定性高糖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液中MDA及ICAM-1的含量在波动性高糖组与恒定性高糖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动性高糖与恒定性高糖均可导致HUVECs出现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波动性高糖组的凋亡率与恒定性高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波动性高糖和恒定性高糖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损伤,且波动性高糖对其损伤更大.(2)波动性高糖体外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氧化应激水平更高,炎症反应加重及细胞凋亡率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波动性与持续性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以HUVECS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5mmol/L)、持续高糖组(25mmol/L)、波动高糖组(5.5/25mmol/L,白天3h高糖2h正常浓度葡萄糖波动3次,高糖过夜)。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ABC-ELISA)检测细胞在各种糖浓度条件下24h、48h、72hICAM-1及TNF-α的表达。结果ICAM-1的浓度各个时间段波动组与高糖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升高(P0.05),呈时间-效应关系。TNF-α的浓度3个时间段波动组与高糖组、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呈时间-效应关系。结论波动性高糖较持续性高糖更增强HUVECSICAM-1和TNF-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波动性高血糖导致内皮细胞DNA氧化损伤及姜黄素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波动性高糖(11.0与25.0 mmol/L每12 h交替)与恒定性高糖(25 mmol/L高糖培养基)及不同浓度姜黄素(2.5、5.0、10.0μmol/L)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活性氧浓度,胞内8-羟基脱氧鸟苷浓度及彗星率反应细胞DNA氧化损伤程度,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总抗氧化能力。结果高血糖,特别是波动性高血糖,显著加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表现为显著升高的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及8-羟基脱氧鸟苷浓度和氧化DNA损伤(P<0.05)。姜黄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显著减轻波动性高血糖所致上述氧化损伤(P<0.05)。结论姜黄素能明显抑制波动性高血糖所致氧化DNA损伤,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连素(BBR)对波动性高糖导致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HCAECs,将HCAECs分为5组。正常血糖组(NG组)加入5.5 mmol/L葡萄糖;持续性高糖组(PHG组)加入25 mmol/L葡萄糖;波动性高糖组(IHG组)加入5.5 mmol/L葡萄糖和25 mmol/L葡萄糖24 h波动1次;对照组(OC组)加入5.5 mmol/L和25 mmol/L甘露醇24 h波动1次,为波动性高渗环境;波动性高糖+黄连素组(IHG+BBR组):5.5 mmol/L葡萄糖和25 mmol/L葡萄糖+50μmol/L黄连素24 h波动1次。以上5组HCAECs培养7 d。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炎症指标的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IL-1β、TNF-α、MCP-1和IL-10的mRNA表达。结果:PHG组和IHG组IL-1β、TNF-α、MCP-1水平较NG组和OC组...  相似文献   

6.
体外培养3代融合的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分别在对照组(5.5mmol/L)与高糖各组(15,25,35mmol/L)中孵育6d,透射电镜观察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培养液丙二醛(MDA)水平;黄嘌呤氧化酶反应系统检测培养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各组MDA含量/SOD活力比值增加(P0.01)。高糖各组周细胞彗尾长度及拖尾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剂量组周细胞彗尾长度与MDA/SOD比值呈正相关(r=0.729,P0.01)。结论:高糖可引起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氧化应激和DNA损伤,氧化应激可能在高糖诱导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DNA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波动性高糖对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研究波动性与恒定性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或20 mmol/L)与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20 mmol/L)环境下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舒张因子前列环素及一氧化氮的含量,同时观察培养液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前列环素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稳定代谢产物,而一氧化氮及丙二醛的检测则分别应用Griess法与Schuh法。结果波动性高糖组前列环素与一氧化氮均明显低于恒定高糖组(分别为21±6 ng/L比36±8 ng/L,P<0.01;13.6±2.0mmol/L比18.2±3.7 mmol/L,P<0.001),而波动性高糖组的丙二醛则明显高于恒定性高糖组(16.5±2.7 mmol/L比13.2±2.2 mmol/L,P<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较恒定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波动性葡萄糖对培养的胰岛β细胞株INS-1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 实验分5组.对照组:葡萄糖浓度为5.5 mmol/L;持续高糖组:葡萄糖浓度为16.7 mmol/L;波动性高糖组:16.7mmo/L葡萄糖培养2 h后更换葡萄糖浓度为5.5 mmo/L,继续培养3 h,每天重复3次,夜间9 h维持在5.5 mmo/L匍萄糖的培养基中;N-乙酰半胱氨酸(NAC,1.0 mmo/L)+高糖组;NAC+波动性高糖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簇(ROS)的水平;四氮唑蓝定量检测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活性;同时检测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含量.结果 干预72 h后,对照组、高糖组、波动性高糖组、NAC+高糖组和NAC+波动性高糖组细胞的ROS活性分别为37.77±2.31、86.97±7.97、124.27±10.04、60.92±2.61和51.47±3.36;G6PD活性分别为1.25±0.03、1.09±0.02、1.03±0.01、1.12±0.02和1.21±0.01;NADPH含量分别为(0.123±0.003)mmoVmg prot、(0.112±0.004)mmol/mg prot、(0.099±0.002)mmol/mg prot、(0.116±0.005)mmol/mg prot和(0.120±0.002)mmol/mg prot.波动性高糖组细胞ROS活性较单纯高糖组显著增加(P<0.01),G6PD活性和NADPH含量较单纯高糖组显著减少(P<0.01);加NAC共孵育使细胞的变化程度减小.结论 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使培养的INS-1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抗氧化酶G6PD活性降低导致了氧化还原的失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球状脂联素在抑制波动性高血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机制.方法 不同条件下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5天.实验分为对照组(葡萄糖5.5 mmol/L)、高糖组(葡萄糖25 mmol/L)、葡萄糖交替组(葡萄糖5.5/25 mmol/L,每8 h更换培养液一次)、高渗组(甘露醇25 mmol/L)和高渗交替组(甘露醇5.5/25 mmol/L,每8 h更换培养液一次).葡萄糖交替组中部分细胞用不同浓度(0、0.5、1.0和3 mg/L)球状脂联素干预,用脂联素受体1特异性小干扰RNA作用内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RT-PCR检测脂联素受体1和受体2 的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和葡萄糖交替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脂联素受体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葡萄糖交替组细胞凋亡显著增加,脂联素受体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不同浓度(0、0.5、1.0和3 mg/L)球状脂联素作用内皮细胞,发现3 mg/L球状脂联素能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凋亡(P<0.01),并能显著拮抗波动性高血糖诱导的脂联素受体1 mRNA表达的下降(P<0.01).不同组间内皮细胞脂联素受体2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siRNA作用内皮细胞后球状脂联素这种抑制凋亡作用显著减弱(P<0.01).结论 与持续性高血糖条件比较,波动性高血糖显著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脂联素受体1 mRNA的表达,而对脂联素受体2 mRNA的表达无影响.球状脂联素可能通过脂联素受体1拮抗波动性高血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胰升血糖素样肽-1 (GLP-1)对波动性高糖诱导大鼠胰岛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将获取的原代胰岛细胞分为5组,即正常葡萄糖(5.5 mmol/L)组、恒定高糖(30.0 mmol/L)组、波动高糖(每24 h轮换培养于5.5、30.0 mmol/L)组、恒定高糖+GLP-1 (100 nmol/L)组和波动高糖+GLP-1组.干预7d后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活性氧簇(ROS)、细胞周期及周期蛋白cyclinD1、p21、p27、Skp2的表达. 结果 GLP-1干预可降低波动性高糖诱导的细胞内ROS水平[(194.40±19.20)vs(406.78±18.40),P<0.05],上调促细胞周期cyclinD1、Skp2表达,下调周期抑制蛋白p21、p27表达,使停滞在G0/G1期的细胞比例减少,改善细胞增殖活性[(1.38±0.09)vs(0.44±0.10),P<0.05]. 结论 GLP-1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及对不同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调节改善波动性高糖抑制的胰岛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体外高糖诱导的心肌损伤模型,观察体外高糖环境对H9c2心肌细胞的增殖以及基质作用分子1(STIM1)、Orai1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鼠胚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高渗组(27.5 mmol/L甘露醇+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3mmol/L葡萄糖),药物组(2μmol/L SKF96365+33 mmol/L葡萄糖)。培养72 h。采用CCK8技术检测细胞增殖率;采用RT-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4组STIM1、Orai1及TRPC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和高渗组STIM1、Orai1及TRPC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糖组STIM1、Orai1及TRPC1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均0.05);药物组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均0.05),较高糖组下降(P均0.05)。结论体外高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肌细胞增殖,促进STIM1、Orai1及TRPC1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体外高糖环境下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七氟醚对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鉴定;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至70%~80%融合时分为4组:正常葡萄糖浓度组(5.5 mmol/L葡萄糖)、高葡萄糖组(25mmol/L葡萄糖)、甘露醇组(5.5 mmol/L葡萄糖+19.5 mmol/L甘露醇)、高葡萄糖(25 mmol/L葡萄糖)+七氟醚组。各组细胞培养第1天、第4天、第7天评估细胞功能改变: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的改变;流式细胞术PI/Annexin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Griess检测一氧化氮(NO);RT-PCR测定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细胞增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糖浓度组比较,高葡萄糖组细胞凋亡增加,Bcl-2表达下调(P <0.05),Bax表达上调(P <0.05),eNOS表达下降(P <0.05);与高葡萄糖组比较,高葡萄糖+七氟醚组水平细胞存活数量增多(P <0.05),SOD活性增强(P <0.05)。结论七氟醚对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有抑制凋亡和抗氧化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Lu W  Xue YM  Zhu B  Lian X  Liu N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0):873-876
目的 探讨低浓度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12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及其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关系。方法 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12细胞为研究对象,用5.5mmol/L及低浓度葡萄糖(2.8 mmol/L或0mmol/L)培养液培养HUVEC-12细胞4h,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测定细胞活力;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标记测定细胞活性氧(ROS)产量;罗丹明123荧光探针标记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结果 与5.5 mmol/L葡萄糖组(正常对照组)的细胞活力(96.80±3.20)%相比,2.8 mmoL/L葡萄糖组活动度(66.40±1.60)%与0 mmol/L葡萄糖组细胞活力(58.93±1.67)%分别低约32%、40% (P<0.01);5.5mmol/L葡萄糖组、2.8mmol/L葡萄糖组、0 mmol/L葡萄糖组的ROS水平分别为0.59±0.02、0.74±0.04、0.88±0.05,2.8mmoL/L葡萄糖组、0 mmoL/L葡萄糖组的RO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分别高25%和48% (P<0.01);5.5 mmol/L葡萄糖组、2.8 mmol/L葡萄糖组、0 mmol/L葡萄糖组的MMP水平分别为148.83±3.51、271.07±19.54、357.74±51.32,2.8 mmol/L葡萄糖组、0mmol/L葡萄糖组的MMP水平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1.8倍和2.4倍(P<0.01)。结论 低浓度葡萄糖可以导致HUVEC-12细胞损伤,这种损伤作用可能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导致的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制Twf1基因表达对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增殖、凋亡及NF-κB信号的影响。方法高糖刺激H9c2细胞,将H9c2细胞分为对照组(5.5 mmol/L的葡萄糖处理细胞)、NC组(瞬时转染无干扰作用的si RNA后用5.5 mmol/L的葡萄糖刺激细胞)、高糖组(瞬时转染无干扰作用的siRNA后用25 mmol/L的葡萄糖刺激细胞)和Twf1-siRNA组(瞬时转染干扰Twf1表达的siRNA后用25 mmol/L的葡萄糖刺激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ROS含量。结果高糖可引起H9c2细胞Twf1表达升高,转染Twf1-siRNA后H9c2细胞Twf1的表达明显降低;高糖组细胞活力低于NC组,细胞凋亡率、ROS含量及p-IκBα、Bax和TNF-α的表达均高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wf1-siRNA组的细胞活力高于高糖组,细胞凋亡率、ROS含量及p-IκBα、Bax和TNF-α的表达均低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H9c2细胞Twf1基因表达可逆转高糖诱导的细胞活力降低及凋亡的增加,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ROS含量降低及NF-κB信号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波动性高糖对INS-1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INS-1细胞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NG):含5.5 mmol/L葡萄糖;持续高糖组(SHG):含33.3 mmol/L葡萄糖;波动性高糖组(IHG):含5.5 mmol/L或33.3 mmol/L葡萄糖,每24 h交替换液1次,均培养3 d。3 d后检测各组INS-1细胞活性及凋亡百分率,胰岛素分泌量,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胰岛素(insulin)和胰岛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NG组相比,SHG组与IHG组凋亡率均明显升高,细胞活性明显降低,Bax、CytC及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胰岛素分泌量及insulin、PDX-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1);与SHG组相比,IHG组细胞活性及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降低,凋亡率及Caspase-3明显增加(P均<0.01),Bax、CytC表达水平与insulin及PDX-1 mRNA表达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波动性高糖能导致胰岛细胞凋亡增加和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CytC、Caspase-3及降低insulin与PDX-1基因表达等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波动性高葡萄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持续高糖和波动性高糖分别孵育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24 h,采用MTT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改变,Western bloting检测胞浆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5 mmol/L和25mmol/L交替)培养较持续高浓度葡萄糖(25 mmol/L)培养可明显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促进其由G0/G1期向S期转变,上调Bcl-2/Bax比值。结论波动性高葡萄糖可能通过干预细胞周期及对凋亡蛋白的调控,进一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因而较持续性高葡萄糖更能促进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糖对小鼠足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分化(EMT)与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永生化小鼠足细胞株(足细胞)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糖组(5 mmol/L葡萄糖)、甘露醇组(5 mmol/L葡萄糖+25mmol/L甘露醇)、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核因子κB(NF-κB)特异性抑制剂小白菊内酯(PTL)+高糖组,作用时间24h。采用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q PCR检测mRNA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NF-κB入核情况。结果:与正常糖及甘露醇组比较,高糖刺激足细胞24h后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5),足细胞特征性蛋白nephrin明显下调(P0.05),纤连蛋白(FN)及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其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同时,与上述对照组比较,高糖明显上调p-IκBα(P0.05)下调IκBα(P0.05)促使足细胞胞质中的NF-κB入核同时上调p-p65的表达;干预细胞PTL后,足细胞的EMT和迁移得到明显抑制(P0.05),nephrin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结论:高糖通过激活NF-κB通路诱导足细胞发生EMT及迁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1)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高渗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27.5 mmol/L甘露醇)、高糖组(11 mmol/L、22 mmol/L、33 mmol/L、44 mmol/L葡萄糖),以上各组细胞培养48小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及Hoechst 33258核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2)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3 mmol/L葡萄糖)、高糖+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预处理24小时后加入33 mmol/L葡萄糖),以上分组细胞均培养48小时,Western blot分析各组马铃薯球蛋白(Tuberin)、P-Tuberin、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P-P70S6K、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早期凋亡率(2.9200 +0.0159)%相比,高糖组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4.8400 ±0.0092)%、(6.7200±0.0041)%、(8.4900 ±0.0047)%、(9.9500±0.0124)%,P均<0.05)];高渗对照组早期凋亡率(2.9200±0.002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晚期凋亡率(2.3700±0.0059)%比较,高糖组晚期凋亡率显著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3.2500±0.0280)%、(4.3600±0.0191)%、(5.9800±0.0083)%、(7.0100±0.0099)%,P均<0.05];高渗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2.3600±0.0205)%,与正糖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组P-Tuberin/Tuberin(1.2774±0.0026比1.0052±0.0012)、P-P70S6K/P70S6K(1.2129 ±0.0065比0.8157 ±0.0030)、Bax/β-actin (0.7484±0.0004比0.3966 ±0.0029)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l-2/β-actin表达明显降低(0.2949±0.0010比0.6398±0.0011,P<0.05);高糖+雷帕霉素组P-P70S6K/P70S6K(0.9287±0.0019)、Bax/β-actin(0.5558±0.0052)表达水平低于高糖组(P<0.05),bcl-2/β-actin (0.4546±0.0023)表达高于高糖组(P<0.05).结论 高糖可能通过激活Tuberin/mTOR活性,从而降低bcl-2、增加Bax表达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是否可以诱导神经干细胞凋亡。方法从C57大鼠海马组织提取培养神经干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低糖组(5mmol/L)、高糖组(50mmol/L),不同浓度葡萄糖作用48h后,运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梯状条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形成神经球的能力,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反应,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高糖组提取的DNA出现特征性梯状条带,正常对照组和低糖组未出现。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对照组细胞凋亡率(5.83±0.36)%,低糖组细胞凋亡率(6.25±0.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糖组细胞凋亡率(20.97±1.21)%,与正常对照组和低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环境可以诱导神经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体外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分别培养在含5.5mmol/L葡萄糖(正常对照组)、30mmol/L葡萄糖(高糖损伤组)、30mmol/L葡萄糖±50mg/L丹参多酚酸盐(低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和30mmol/L葡萄糖±100mg/L丹参多酚酸盐(中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30mmol/L葡萄糖 200mg/L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的培养基中培养48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分别进行细胞活力、细胞培养上清液丙二醛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分泌量的测定。结果高糖损伤组及低、中、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的细胞活力、丙二醛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的分泌量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的细胞活力、丙二醛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的分泌量与高糖损伤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对体外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保护细胞线粒体、清除活性氧、提高内皮细胞抗氧化酶体系的活力和抑制内皮素1的分泌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