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Libby等[1 ] 观察到炎症反应引起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IL 1)、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产生 ,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诱导急性时相反应物如C 反应蛋白 (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一些炎症应答相关的效应分子如SICAM 1等的表达 ,这些物质进入循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CRP作为一种炎症标志物 ,其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 ] ,这一点已经被Sakkinen等[3] 的研究证实。此外…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黎明 《海南医学》2004,15(11):73-74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浊度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3 4例和稳定性心绞痛 (SAP) 3 4例及对照组 3 0例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1(IL -1)、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水平 ,分析UAP、S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结果 UAP组患者血清CRP、IL -1、INF -α水平高于SAP组及对照组 (P <0 .0 1) ;UAP组患者Ⅱ型斑块发生率高于SAP组 (P <0 .0 1) ,且以轻中度狭窄为主 ;Ⅱ型斑块患者血清CRP、IL -1、TNF -α水平高于Ⅰ型Ⅲ型者 (P <0 .0 1)。结论 UAP主要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有关 ,不稳定斑块存在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在斑块的稳定性及UAP等ACS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HD)不同类型患者血中促炎性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6(IL - 6 )、白细胞介素 8(IL - 8)和C反应蛋白 (CR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 6 0例冠心病患者和 2 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CRP、TNF -α、IL - 6和IL - 8的浓度和血脂水平。结果  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CRP、TNF -α、IL - 6和IL - 8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与 3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 (P <0 .0 5 )。单因素回归分析胆固醇与CRP、TNF -α、IL - 6和IL - 8均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中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研究人员,最近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研究中发现,血清IL—18与hs—CRP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炎症指标,可作为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齐志宏 《北京医学》2005,27(4):246-248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该类疾病重要的病理基础.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证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是炎症标志物.有研究证明在众多的炎症标志物中超敏CRP(hs-CRP)是低水平炎症的敏感标志物,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扩展的一个重要病因.动脉内的轻微炎症是一个引发刺激、损伤、愈合的循环,在长达十年或几十年的进程中周而复始,形成斑块,其结果导致动脉狭窄或粥样斑块.因此,hs-CRP受到临床更多的关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上有直接的致病作用[1 ~8].CRP同其他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E-α)、白细胞介素-6(IL-6)或血清淀粉样物质A相比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1~11].现就CRP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有研究发现炎性细胞因子升高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使内皮功能下降 ,从而促进动脉硬化斑块形成[1] 。C反应蛋白 (CRP)作为一种炎症标志物 ,其合成受白细胞介素 6 (IL 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控 ,血清CRP水平能很好地反应机体细胞因子的变化。我们对血清CRP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和病变积分的相关性做了进一步探讨。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冠心病组为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0月在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 10 8例冠心病患者 ,男 78例 ,女 30例 ,平均年龄 ( 5 9± 11)岁 ,分为单支病变、两支病变和三支病变 3个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在家兔不稳定斑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家兔2周,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内皮,假手术组仅暴露动脉但不进行拉伤。术后10周以蝰蛇毒和组胺进行两次药物触发,第2次药物触发后24 h处死动物、取材。计数破裂斑块的数量。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斑块中巨噬细胞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斑块破裂数量明显增多、斑块面积较大,泡沫细胞数量较多,脂核较大,纤维帽较薄,炎细胞浸润较多。模型组粥样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百分比、血清炎症相关因子CRP、MCP-1及TNF-α的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球囊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是不稳定斑块模型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炎性因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水平与冠脉病变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浊度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 3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3 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3 7例非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的血清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 (IL - 1β)、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UA组血清CRP、IL - 1β、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 (P <0 .0 5 - 0 .0 1)及对照组 (P <0 .0 1)。结论 UA患者体内存在炎性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 ;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炎症在UA患者体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总伴随有炎症反应,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两种疾病可通过炎症反应相联[1].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被认为是急慢性炎症敏感但非特异的标记物之一.CRP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它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乃至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它是一个被低估而未被充分利用的指标,是心血管病危险因子[2].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复杂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有直接促炎症作用,基础CRP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发生的强有力的独立预报因子。本文通过测定51例冠心病患者和32例健康者CRP水平,探讨CRP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透患者血浆瘦素、炎症因子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 2 6例腹透患者和2 6例健康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血浆瘦素、腹透液中瘦素水平,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C反应蛋白(CRP) ,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测白介素IL - 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α水平,同时检测胰岛素、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并用SGA法评估营养状况。结果 ①腹透(CAPD)患者血浆瘦素(Leptin)、腹透液中瘦素和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 <0 . 0 1)。②腹透患者血浆中炎症因子CRP ,IL - 6和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 <0 0 1)。③腹透患者的营养状况较正常人差,ALB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 <0 . 0 1)。④相关分析:腹透患者血浆瘦素与腹透液中瘦素、胰岛素水平间均呈明显正相关(P <0 . 0 1) ,而血浆瘦素与血清ALB、CRP、IL - 6及TNF -α之间均未见明显相关(P >0. 0 5 )。CRP、IL - 6、TNF -α与ALB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 <0 .0 1)。CRP与IL -6、TNF -α之间以及IL - 6与TNF -α之间呈明显正相关(P <0. 0 1)。结论 CAPD患者血浆瘦素、炎症因子均与营养状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破裂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1-3],而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在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4-6].炎症是部分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诊断与治疗的核心,寻求相关特异性炎症因子进行检测,以诊断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结果显示,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  相似文献   

13.
炎症因子是发生冠心病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重要因素。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因子是其中重要的两种炎症因子。CRP、PAl-1水平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其在粥样斑块和血栓形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RP、PAl-l水平与冠心病合并DM患者心血管事件存在明显相关性,其参与了AS及T 2DM的发生、进展过程,可作为T 2DM发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示指标。可见,检测CRP、PAI-1等炎症因子可对T 2DM的发生和未来心血管事件进行早期预测,并在T 2DM或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进行干预,降低PAI-1、CRP水平,纠正炎症状态,减轻机体组织损伤,进而降低T 2DM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李金萍  巨名飞  陈立 《河北医学》2015,(6):1008-1010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CS )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它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 )及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是一种严重的炎症和应激状态,绝大多数由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而炎症反应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明确炎症因子参与ACS事件病理过程,能更好的积极有效预防和治疗[1]。本文主要对近几年研究比较集中的ACS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众多因素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生发展过程,炎症机制尤为重要,其中MMP-9、TGF-β1、CR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RP水平、降低MMP活性,从而使斑块趋于稳定,参与改善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CRP、MMP-9、TGF-β1的影响,从而阐述他汀类药物在炎症、斑块稳定性中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1]。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敏感而非特异的炎症标记物,近年来已经证实CRP可能是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可用来判断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研究通过测定CHD患者血清CRP水平及血脂水平,结合冠脉造影结果,探讨CRP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2年8月~2004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至少有1支冠脉狭窄≥50%的患者78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7.5±8.9)岁。根据冠脉病变特点分为单支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冠心Ⅱ号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冠心Ⅱ号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3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冠心Ⅱ号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水平变化.结果 冠心Ⅱ号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血清CRP、TNF-α、IL-6水平下降得更多,而IL-1β两组治疗后均有下降,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冠心Ⅱ号通过可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8.
C -反应蛋白 (C -reactive ,protein ,CRP)是人血液中常见的非抗体性蛋白质 ,由肝细胞合成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正常人体中含量极微 ,但在严重细菌感染 ,物理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损伤 ,缺血和坏死等情况下可明显高于正常 ,通常作为独特的炎性标记来检测[1] 。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作为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病变 ,不仅指脂质聚积 ,而且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 ,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是斑块破裂的重要促发因素 ,CRP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危险信号 ,也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2 ] 。为了探索CRP在脑卒中使用及其与该…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随着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的逐年增高,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炎症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大量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有关,而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是炎症的一种非特异但敏感的生物学指标。根据美国和欧洲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可作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一个预报因子。笔者试图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hs—CRP探讨在不同程度的冠脉病变患者中炎症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NT-proBNP与炎症因子对先兆子痫的诊疗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正常妊娠孕妇81例为A组,轻度先兆子痫患者81例为B组,重度先兆子痫患者81例为C组,行NT-proBNP与炎症因子检测.比较各组NT-proBNP与炎症因子差异,分析NT-proBNP、炎症因子与先兆子痫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NT-proBNP、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从高到低为C、B、A组(P<0.05).治疗后,B组与C组NT-proBNP、CRP、IL-6、TNF-α降低(P<0.05).治疗后NT-proBNP、CRP、IL-6、TNF-α比较,从高到低为C、B、A组(P<0.05).NT-proBNP、CRP、1L-6、TNF-α与先兆子痫呈正相关(r=0.569、0.602、0.418、0.427,P=0.000).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从高到低为C、B、A组(P<0.05).结论 先兆子痫患者NT-proBNP与炎症因子有升高趋势,可将其作为先兆子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