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54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受试健康妇女54例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以了解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情况;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雌激素的含量;X线检查颈椎正侧及张口位情况。结果:观察组BA、LVA与RVA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椎退行性改变发生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观察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7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00%(P<0.05);观察组血清IL-1β、IL-6、IL-8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与颈椎退行性变,临床以雌激素分泌减少及IL-1β、IL-6、IL-8的分泌增多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于“骨脉筋肉”理论的四联方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8月在彭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SA患者共计123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中药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牵引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内服,联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增加加入理筋手法,并配合核心肌群肌力训练,3组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实验室指标(IL-6、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LVA、RVA、BA)、肌电图肌电积分(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结果:症状和功能方面,联合组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VAS评分、NDI评分优于中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联合组在IL-6优于中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联合组在治疗后仅优于对照组,与中药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速度方面,联合组在LVA、RVA、BA血流速度均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正清风痛宁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症状评分量表(SOV)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8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SOV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颈部血流速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59例CS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改良组29例。常规组采用人迎穴常规针刺法,改良组采用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均每日治疗1次,6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经颅多普勒中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LVA、RVA、BA的Vs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P0.05),且改良组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总有效率为93.1%(27/29),常规组为70.0%(21/30),改良组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人迎穴改良针刺法用于治疗CSA能有效增快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给予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联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评估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普通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43例予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项七针组42例单纯采用项七针治疗,刺血组42例单纯采用刺血疗法治疗。3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椎动脉[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39/43),项七针组总有效率76.2%(32/42),刺血组总有效率73.8%(31/42),治疗组疗效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P0.05)。3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但3组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与本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均高于项七针组、刺血组同期(P0.05),但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ESCV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加快(P0.05),但3组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项七针组、刺血组同期(P0.05),但项七针组、刺血组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LVA、RVA及BA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七针联合刺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且远期疗效稳定可靠,2种疗法合用相得益彰,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电针与药物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影响的差异。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电针治疗,针刺取穴:风池、大椎、天柱、C3~C7相应夹脊穴、完骨、百会、太阳、悬钟。对照组予颈复康颗粒2袋,每日2次,饭后温开水冲服。两组均共治疗21日后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椎病功能评定表(ASCS)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后组间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病功能评定表(ASCS)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日常生活三方面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颈椎病功能评定表(ASCS)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日常生活三方面的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电针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动脉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日常生活方面效果优于药物治疗,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风府、风池、完骨、天柱治疗,1次/d,连续5 d后休息2 d,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平衡针刀组使用平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温针灸组的基础上使用平衡针刀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3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3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比较,联合组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平衡针刀组比较,温针灸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养生功法八段锦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八段锦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改变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改善情况,并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7%(36/3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9.5%(31/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和LVA、RVA、BA收缩期峰值的Vs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针刀结合八段锦可有效的改善椎动脉供血状况,在提高预后及生活体验方面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脱法浮针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通脱法浮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肩颈痛、眩晕、头痛)评分、生物力学指标(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颈椎水平位移范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肩颈痛、眩晕、头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均大于对照组,颈椎水平位移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脱法浮针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提升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左右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30/36)和73.33%(22/30);②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1次/天,睡前口服。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取穴:于氏头针"颞区"、风池、大椎、百会、太阳、头维、供血。两组均治疗21天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及对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5%,对照组愈显率65.5%,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治疗后组间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针刺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临床症状,并能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葛根四虫汤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颈髓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8名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予以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葛根四虫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及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患者颈髓功能,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颈髓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及颈髓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VA、LVA和BA的Vs、Vm值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葛根四虫汤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提高患者颈髓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0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以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对照组患者以尼莫地平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期峰流速(LVA、RVA)、平均峰流速(LVA、RVA)、舒张期末峰流速(LVA、RV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眩晕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愈显率为6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旋转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单纯牵引组与旋转牵引组做对比,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旋转牵引对家兔CSA模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各牵引组BA、LVA、RVA流速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各组与单纯牵引各组相应体位BA、LVA、RVA流速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组内后伸位对于BA、LVA、RVA流速的增快较中立位、前屈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转牵引是通过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椎动脉系血流动力,来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的,在对家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方面优于单纯牵引,旋转牵引组以后伸10°~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8.
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孟辉  马明祥 《河北中医》2009,31(7):1036-1038
目的探讨针刺加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氟桂利嗪胶囊配合牵引治疗。各项治疗均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测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LVA和RVA的Vm均明显增加,PI均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BA、LVA和RVA的Vm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能显著提高CSA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养血清脑颗粒结合银杏叶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结合银杏叶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和银杏叶片治疗,疗程4周;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左颈动脉(LVA)、右颈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痊愈44例,好转26例,未愈3例;治愈率为60.27%,总有效率为85.89%。治疗后LVA、RVA、BA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5,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结合银杏叶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并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针刺"项七针"与常规针刺、西药甲磺酸培他司汀口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探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和项七针组,每组30例。针刺组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有关"眩晕"治疗腧穴处方,针刺风池、百会等穴;项七针组针刺风府、风池、天柱、完骨,两组均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治疗2个疗程。西药组给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天3次,每次1片,治疗2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项七针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针刺组的76.7%(23/30)和西药组的70.0%(21/30,均P0.05)。3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提高程度项七针组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均P0.05)。项七针组、针刺组治疗后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而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七针组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较西药组和针刺组提高更显著(均P0.05),针刺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3组治疗后PI、RI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项七针组较西药组和针刺组下降更显著(均P0.05),针刺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针刺"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与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脑部供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