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棘突保留椎板成形手术对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60例采用棘突保留椎板成形手术显露并切除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共61个椎管内肿瘤,其中神经鞘瘤21个、神经纤维瘤5个、脊膜瘤17个、星形细胞瘤8个、室管膜瘤10个;肿瘤病变节段:颈椎17个,胸椎20个,腰椎20个,骶尾4个.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3.3%(2/60),1例高颈段神经鞘瘤患者术后6h死于呼吸衰竭,1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后1周死于心肺衰竭.58例出院患者中,54例(93.1%)随访1 ~2(1.1±0.3)年.术后6个月所有病例行X线或CT扫描复查,手术段椎管结构完整,无椎管狭窄及畸形.结论 棘突保留椎板成形手术术中能充分显露椎管内肿瘤,有利于肿瘤的清除,术后能保持椎管骨性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脊柱的完整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前路减压与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前路减压与脊柱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5-01/2008-12收治的29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采用前路减压及髂骨或肋骨植骨加Z-plate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时X线片和CT片上Cobb角和骨块椎管占位比例来评价后凸畸形矫正、椎管减压程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9例患者术后脊柱序列及生理曲度恢复正常,伤椎椎管内骨折块已完全去除.经平均10个月随访,脊柱序列及生理曲度正常,椎管无占位,植骨融合良好,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无钢板、螺丝钉断裂及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该手术可一期实现椎管前方直接减压,使神经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Z-plate内固定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可以对椎体间支撑和对植骨加压,促进植骨融合,适合于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脊柱稳定性重建和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方法 对21例颈椎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全切除术21例,其中19例一期切除,2例二期切除,6例行颈椎内固定.术后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以疼痛缓解和感觉改善最为显著.结论 MRI检查是颈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显微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在切除椎管内肿瘤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2015年20例经半椎板手术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脊膜瘤10例,神经鞘瘤8例,室管膜瘤2例。肿瘤位于颈段2例,胸段17例,胸腰段均累及1例。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完全切除肿瘤,其中1例颈段肿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缝合漏口加压包扎后愈合。患者均术后2周下床活动。手术后随访(2~24个月),患者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术后功能障碍加重,无远期并发症及脊柱畸形。结论经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可最大程度保护脊柱后肌肉、韧带及骨性结构,有利于保护脊柱稳定性,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卧床时间短,减少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后路手术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经前路或后路行椎管扩大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19个月。56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植骨融合率高,前路手术脊髓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后路后术,并发症少。结论椎管侧前路减压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有效,后路后术适用于单纯脊柱失稳者。  相似文献   

6.
陶文武 《现代保健》2012,(10):114-115
目的:探讨经侧前方入路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严格正规抗痨治疗4周,患者中毒症状改善后,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常规抗痨治疗9~12月,观察术后症状改善、神经损害恢复、脊柱后凸矫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48个月,平均31.2个月。术后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消失;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恢复,后突畸形明显矫正,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内固定松动,未见结核复发。结论: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结核外科治疗中,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清除结核病灶、脊髓神经的减压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方法2002年2月~2008年1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26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侧前方内固定15例,后路内固定11例,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24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地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骨科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共68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为后路椎管减压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37例为单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随诊648个月,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诊时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矫正、腰背疼痛并发症、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后凸成角丢失少,内固定失效率低,与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能有效防止复位固定后的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失效,对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段哑铃形椎管肿瘤手术入路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后外侧入路一次性手术切除颈段哑铃形椎管肿瘤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0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14例患者获得随访1~5年,无复发;恢复工作或劳动12例,生活自理2例,无颈椎不稳或鹅颈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入路能够一次性切除颈段哑铃形椎管肿瘤,且能较好地保护脊髓及椎动脉,不影响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24例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24例均采用先经后正中切口入路切除肿瘤椎管内部分,后采用胸部微创方式切除肿瘤后纵隔部分:其中16例为经电视胸腔镜(VATS)切除,4例经胸内小切口入路、4例经胸部小切口胸膜外途径.结果 全部Ⅰ期完整切除肿瘤,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鞘瘤17例,术后症状缓解,随访肿瘤无复发.结论 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诊断及治疗具有特殊性,手术方案应根据肿瘤位置、大小、范围个性化设计.经胸部微创联合后正中切口入路为较理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管储备间隙减少的颈髓过伸性损伤的受伤特征和前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骨外科于2004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MRI提示为原有椎管储备间隙减少,其中所有病例均有颈间盘突出,27例患者存在椎管狭窄,根据对25例对于致压物主要在间盘水平的病例,将病变间隙突出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块植骨或带有自体骨颗粒的钛网或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对于27例存在明显椎管狭窄者,单纯间盘切除不能彻底减压,行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对临床结果进行JOA评分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症状的改善及颈椎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9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外地患者失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是10个月.按JOA评分术前患者JOA评分为(8.55±1.52)分,半年随访时JOA评分为(12.87±1.68)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其中将手术改善率为(56.37±5.58)%.术后随访平均5个月X线片示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 对于椎管储备间隙减少基础上造成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颈前路减压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潘杰  王勇 《现代保健》2012,(16):117-118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不稳伴继发性椎管狭窄的手术要点及滑脱钉棒系统在术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2002 年8月-2011年7月采用滑脱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不稳伴继发性椎管狭窄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3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 例随访6~24 月,平均12.5月.术后跛行改善者32 例(100%),下肢肌力障碍恢复22 例(68.75%),10 例肌萎缩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6 例感觉障碍术后均有恢复,6 例完全恢复,10 例部分恢复.结论 在腰椎滑脱患者中,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术对腰椎滑脱的患者可起到使滑脱椎体复位或部分复位,相邻椎体间稳定的作用,并可使摘除椎间盘后的相关间隙高度得到维持,减少残余或变性的组织向椎管内脱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胸椎脊柱肿瘤并椎管占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侵犯机体的上胸椎单节段肿瘤并有椎管占位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后路椎管减压,病灶刮除,经椎弓根应用蛋壳技术,刮除椎体内的肿瘤并注射骨水泥成形,随访6-18个月。结果本组已进行8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患者1个月后均可坐起进食。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症状加重、感染、断钉及内固定脱落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蛋壳技术,能较完整的切除椎体肿瘤,同时可行椎管减压,刮除侵犯椎管的肿瘤组织,加上骨水泥填入成形,可以通过热效应消灭残余的肿瘤细胞,又可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再加上椎弓根固定系统,更进一步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减轻患者手术痛苦,缩短了卧床时间,延长了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2月-2004年10月,对6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Z—plate内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诊2.5年,67例患者均愈合,无一例复发,植骨均获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结论一期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性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7例65岁以上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关节、横突间用自体骨进行融合,5例使用椎间融合器。结果17例随访4~25个月,平均14个月。临床疗效:优1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4%。结论腰椎管减压、固定、植骨有助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蔡淑仪 《现代医院》2011,11(8):69-71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全麻下行腰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8年1月~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87例于全麻下行腰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 8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10~230 min,平均时间为(175±24)min。术中出血200~1 400 ml,平均450.0 ml。全部病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个月~1.5年,平均14.3个月。术中硬膜囊撕裂3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中无神经损伤,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症状体征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加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全麻下行腰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使患者安全、顺利完成手术的保证,且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同时正确的护理指导可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SS-Ⅱ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SS-Ⅱ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7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光片,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固定,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术后平均随访18.5个月,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2例A级无恢复外,其余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无神经损伤加重的病例。结论采用GSS-Ⅱ型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的使骨折复位,防止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突畸形,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杨绍银  庞勇  张兵 《现代保健》2009,(19):13-14
目的探讨采用Ⅰ期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结核19例,术后抗结核治疗。术前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12例。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本组患者均获随访16~78个月,植骨块均在4~6个月融合,无植骨块松动移位发生,病灶无复发。神经功能c级4例中2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D级12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采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促进骨性融合和病灶愈合,有利于早期适度活动,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脊柱损伤的治疗方法,对手术操作要点及相关问题提出见解.方法 本组205例,均采用后入路,在C臂引导下操作,先打入椎弓根螺钉、椎管减压、体位过伸复位、上连接杆并撑开、将骨块回敲,最后椎旁植骨.结果 术后X线复查,椎体的高度、形态及脊柱生理弯曲基本恢复.随访14~36个月,迟发感染4例,螺钉松动7例,断钉6例(14钉),断棒1例,无继发神经损伤及其它并发症.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操作容易,能充分扩大椎管达到减压目的 ;结合术中脊柱过伸位复位,有利于恢复伤椎高度,获得更好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injury, and provide insights on key points and related issues for operations.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five cases of spinal fracture were treated through posterior surgical treatment. Under C-arm X-ray monitoring, surgeries had been operated on pedicle screws insertion, vertebral canal decompression, over-extending reduction position, and placed the connecting rod, knocked in the bone graft and finally transplanted the paraspinal bone. Results After operations , the height and morphology of vertebral bodies and spinal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were basically recovered analyzed by X ray examination. The follow-up results (in the average of 14 to 36 month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4 cases of delayed infection, 7 cases of loosen screw, 6 cases of broken screw (14 screws)and 1 case of broken stick, with no secondary nerve injury or other syndromes. Conclusion The vertebr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manipulated easily, which could sufficiently enlarge vertebral canal in order to decompression. In addit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together with over-extending reduction position is beneficial to regain the height of fractured vertebral bo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