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是一组具有恶性潜能的组织学异质性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SSA/P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之一。目的:分析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学特点,提高临床和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复习江苏省南通和苏州地区三家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的结肠镜检查资料,筛选出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锯齿状息肉病例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占近5年结肠镜检查的0. 1%(40/39 607),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6. 5±13. 4)岁。对46枚有代表性的息肉进行分析(SSA/P 9枚,TSA 13枚,HP 24枚),不同类型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下部位、形态和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SA/P与TSA的异型增生检出率及其严重程度、癌变检出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结直肠锯齿状息肉临床上相对少见,不同类型病变的内镜和病理学表现有其自身特点。SSA/P和TSA有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风险。  相似文献   

2.
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是锯齿状病变的一种,具有高度恶变潜能,不同于传统腺瘤的癌变途径,SSA/P可通过锯齿状通路进行癌变,如SSA/P伴细胞异型增生,其进展到结直肠癌(CRC)的时间将会大大提前。但SSA/P在内镜下易被误诊为增生性息肉(HP),鉴于其误诊率及恶变潜能较高,本文对SSA/P的内镜特征、治疗及随访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是一种具有锯齿状隐窝结构的息肉类型,根据WHO分类标准,分为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三种亚型。目前认为,除了已知的致癌途径,包括腺瘤—癌、炎症—异型增生—癌变、de novo癌途径,锯齿状通路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新途径,而SSA/P被认为是锯齿状通路的早期前驱病变。因SSA/P具有独特的组织结构和临床意义,现对其特征、癌变途径以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4大癌症死亡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分类,锯齿状息肉(serrated polyposis,SPs)分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SSA/P)、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除传统的腺瘤-癌序列途径,TSA和SSA均可通过锯齿状途径导致结CRC,又因TSA较为罕见,故SSA是该途径导致CRC的主要病变。本文总结了SSA/P的相关因素、组织学表现、分子生物学特征、内镜表现及内镜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组上皮呈锯齿状结构的息肉/腺瘤,包括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病变、无蒂锯齿状病变伴异型增生、传统锯齿状腺瘤和未分类的锯齿状腺瘤。无蒂锯齿状病变和传统锯齿状腺瘤是锯齿状病变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前驱病变。锯齿状病变的特征是遗传(BRAF或KRAS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CpG岛甲基化表型)的改变,协同驱动结直肠黏膜发生息肉、腺瘤,并恶性转化为结直肠癌。锯齿状病变的复杂性使其诊断困难,易漏诊且恶变率高。本文从内镜特征、病理特征、分子学进展等方面对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8年5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和病理学特征。结果8726例肠镜检查共检出大肠息肉1062例(1457枚),检出率为12.17%,其中SA32例(60枚),检出率为0.37%,占息肉构成比为3.01%。SA直径〉1cm者占21.63%,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8.57%);SA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8.33%)略高于增生性息肉(5.71%),但都低于腺瘤性息肉(40.84%)。SA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接近于管状绒毛状腺瘤。结论SA内镜形态、病理学特点提示SA是兼有增生性息肉形态学特征和腺瘤性息肉组织学特点的息肉,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A)的内镜下形态和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1996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检出的32例SA的内镜和病理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共检出SA60枚,其中35枚为隆起型(无蒂23枚,亚蒂7枚,有蒂5枚),25枚为扁平型。SA常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乙状结肠29枚,直肠11枚)。组织病理学上,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SA分别为41枚、9枚、10枚;不典型增生程度,轻度48枚,中度7枚,重度5枚,其中4枚局部癌变。大于或等于10mmSA较10mm以下的SA不典型增生程度重(P0.01)。结论大于或等于10mm的SA较10mm以下的SA更易癌变,应引起临床及内镜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 11894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928例(2811枚),检出率为16.21%,其中SA 61例(71枚),检出率为0.51%,占息肉构成比为3.16%.SA直径>1 cm者占39.44%,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26.76%)高于增生性息肉(13.25%),但低于腺瘤性息肉(43.95%).1815枚息肉进行腺管开口分型,SA多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41.67%),部分表现为Ⅳ型腺管开口(18.33%),与腺瘤性息肉较接近.SA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发生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并有2.82%的癌变率.结论 SA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学特点提示其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不同,与肿瘤性息肉表现类似,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危险因素,以期降低DPPB的风险。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结直肠息肉接受内镜下治疗的426例患者,其中行圈套摘除治疗262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28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3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内镜和病理检查资料。根据内镜下治疗后是否发生DPPB,将患者分为DPPB组和未出血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26例患者中有21例发生DPPB(4.93%)。DPPB组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较未出血组更高(P0.05)。接受ESD治疗的患者DPPB发生率为11.11%,高于接受圈套摘除(2.29%)和EMR(8.59%)的患者(P0.01)。息肉位于直肠、左半结肠、横结肠+右半结肠的患者DPPB发生率分别为9.26%、3.51%和3.4%,直肠息肉患者的DPPB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息肉患者(P0.05)。息肉直径0.9 cm的患者的DPPB发生率(7.6%)高于息肉直径≤0.9 cm的患者(1.14%)(P0.01)。有蒂息肉患者的DPPB发生率(6.73%)与无蒂息肉患者(2.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患者的DPPB发生率(7.04%)高于增生性息肉患者(2.08%)(P0.05)。有术中出血患者的DPPB发生率(9.52%)与无术中出血患者(4.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直肠息肉、息肉直径0.9 cm、腺瘤性息肉及ESD治疗是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发生DPPB的危险因素。操作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危险因素并加以重视,有利于降低DPPB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内镜下早发现、早诊断对防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6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和癌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74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40岁者559例(75.5%)。70.4%的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29.0%)、增生性息肉(29.6%)和管状腺瘤(30.3%)为主。38例息肉患者发生癌变,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的类型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多数(87.2%)癌变息肉直径1.5 cm,多数(76.9%)癌变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结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直径可能对息肉癌变有影响,应高度重视年龄40岁、男性、息肉直径1.5 cm以及病理类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息肉患者并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提出的“锯齿状癌变途径”是一条受到广泛重视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llcer,CRC)癌变通路[1]。锯齿状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无蒂锯齿状腺瘤(sessile serrated adenoma,ssA)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SSA是新近发现的、具有高危恶变倾向的病变,与右半结肠CRC密切相关[2-3]。SSA的早期检出和正确处理是阻止其进展及癌变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及处理策略[3]。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高危腺瘤随访1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高危腺瘤内镜下切除后的复发特点.对今后高危腺瘤患者规范筛查和合理随访提出指导.方法:收集2004-01/2009-01发现结直肠高危腺瘤并经内镜下切除的患者详细临床资料.对于腺瘤切除后继续在我院内镜随访的患者进行登记.结果:共收集结直肠高危腺瘤497例患者,其中166例腺瘤切除后继续在我院行内镜随访.随访的166例患者一般资料分布:年龄32-82(平均61.64±11.07)岁,其中年龄≥55岁患者128例(128/166,77.11%),男性94例(94/166,56.63%),高危腺瘤以便血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较多见(71/166,46.38%),且腺瘤表面易形成分叶(75/166,54.82%).首次复查时间为切除后1-28mo,共102例患者(102/166,61.45%)复发.高危腺瘤切除后的复发部位特点:初发于左半结肠的腺瘤易复发于左半结肠,初发于右半结肠的腺瘤易复发于右半结肠(r=0.440,0.387,均P<0.01),将高危腺瘤切除前后的病理表现进行比较未见明显相关性.Cox模型的风险量曲线图提示随时间的延长,从6mo开始患者息肉复发的风险逐渐增大.结论:结直肠高危腺瘤切除后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结直肠锯齿状腺瘤(SA)和传统腺瘤的内镜和病理学特征的差异,加强对SA的认识。方法比较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80例SA和160例传统腺瘤的一般情况、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特征。结果SA患者平均年龄比传统腺瘤患者小[(57.5±13.8)岁和(62.3±12.2)岁,P=0.0038],而男女性别构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特征方面,SA主要发生于直乙结肠(60%),传统腺瘤好发部位为直乙结肠(45%)、升结肠(20%)和降结肠(19%),两组病变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形态分型(隆起型及表面型)和腺瘤大小方面比较,两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学方面,SA具有独特的锯齿状结构,传统腺瘤为管状、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结构。传统腺瘤的低级别瘤变率高于SA(P〈0.05),但sA仍有约1.9%的局部恶变率。结论sA与传统腺瘤在年龄、发生部位和病理学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是一种独特的腺瘤类型,有一定恶变潜能,应引起临床和内镜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癌前病变,结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息肉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上海市嘉定区1 61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结直肠息肉的内镜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 652枚结直肠息肉纳入研究,对息肉临床病理特征、活检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随访期间息肉再次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652枚结直肠息肉中75.3%(1 996枚)为远端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占77.5%(2 056枚),其中39.1%(804枚)发生上皮内瘤变。447枚息肉同时取活检并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两次病理诊断总体符合率为60.4%,其中腺瘤性息肉符合率为68.1%。术后1.5年复查结肠镜再次检出息肉并送病理检查共218枚,腺瘤性息肉占74.3%,近端结肠和直径≤1.0 cm的息肉再次检出率分别显著高于远端结肠和直径1.0 cm者(12.3%对6.9%,9.0%对4.5%,P均0.01)。结论:腺瘤性息肉在结肠镜检查检出的息肉中占比较高;应重视息肉切除后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发现并治疗早期较小的结直肠息肉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及新电复合染色成像在辅助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目的 探讨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pectral focused imaging,SFI)及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ariable intelligent staining technology, VIST)对于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01/2022-10期间,在我院诊断的结直肠息肉患者200例,采用白光模式观察诊断和国产新光学染技术(SFI和VIST技术)观察,观察肠息肉的形态、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形态,并进行清晰度评分,最后与病理诊断相对比,评判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1型的结肠息肉样病变为78个(38%), 2型为114个(55%),3型为16个(8%).病理学结果显示,非腺瘤型息肉为76个(37%),腺瘤型息肉为132个(64%).与肠镜白光模式诊断相比,新光学染色模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更高P<0.05).新光学染色模式下诊断直径小于1 cm和1 cm-2 cm腺...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以往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近10年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恶性潜能,锯齿状途径被认为是除腺瘤—癌、炎症—异型增生—癌变、de novo癌途径外新的结直肠癌癌变途径。据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锯齿状病变分为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病变和传统锯齿状腺瘤3种类型。由于锯齿状病变具有相对特异的癌变途径及内镜下特点,本文对其恶变机制及内镜下诊治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切除术后发生电凝综合征(PPCS)的临床特征。[方法]将17例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后发生PPCS的年龄、性别、息肉切除方式、黏膜下注射、大小、位置、形状、组织病理学损伤等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PPCS发生率0.26%。所有的患者都出现C反应蛋白增高,14例白细胞升高;腹痛15例,发热12例。11例的病变位于右半结肠,6例位于左半结肠。平均病变的大小为(13.3±6.8)mm,11例患者病变10mm,15例的病变为肿瘤性息肉。在保守治疗过程中,中位的禁食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d、5d和7d;治愈率100%。[结论]PPCS的主要症状为腹痛、发热,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增高,白细胞升高,病变常发生在右半结肠,病变范围常10mm。大部分病变为肿瘤性息肉。诊断明确的PPCS患者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类腺窝上皮呈锯齿状的息肉,其中广基锯齿状病变具有恶变潜能。广基锯齿状病变和传统锯齿状腺瘤的癌变途径代表了15%~30%的结直肠癌发生途径。但广基锯齿状病变,尤其是伴有异型增生的广基锯齿状病变,在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中均存在相应的难点。本文就广基锯齿状病变的癌变机制、病理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内镜特征等作一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SA)是同时具有增生性息肉(hyperplasic polyp,HP)的锯齿状结构和传统腺瘤异型性上皮特征的一种新腺瘤类型。具有锯齿状结构的病变包括HP、HP腺瘤混合性息肉(admixed hyperplasic polyp/adenoma,HP/AD)和SA。近年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HP可能是一种结、直肠癌发生新途径的早期阶段,即“HP—SA-癌”途径。SA组织学发生、形态结构、分子遗传学改变等具特殊性。有研究表明,SA可在2年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因此HP和SA作为一种新的癌前病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目的:分析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老年患者17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腺瘤部位、腺瘤大小、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癌变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大小的腺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管状腺瘤的检出率下降,绒毛-管状腺瘤的检出率增高(P0.01),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腺瘤的癌变率增加(P0.01),且绒毛-管状腺瘤的腺上皮异型增生程度和癌变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P0.01)。结论: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加,老年腺瘤性息肉患者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异型增生程度以及腺瘤癌变率均明显增加,早期发现并治疗腺瘤性息肉可有效减少老年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