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SLE-TMA)肾间质血管内皮细胞表型变化及其与血管病变和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30例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SLE-TMA患者,根据血管组织学改变分为急性TMA和慢性TMA,以正常肾组织血管为对照。内皮细胞CD3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Image-ProPlus 6.0测量上述分子的表达量,以平均光密度表示其表达强度。Aperio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结果:间接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正常血管内膜无α-SMA表达,SLE-TMA血管内皮细胞表达α-SM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TMA组血管内皮CD31和VE-cadherin表达降低(P0.05),α-SMA表达则显著增高(P0.01);慢性TMA组内皮细胞CD31、VE-cadherin和TGF-β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急性TMA组和正常血管组(P0.01),α-SMA表达更高(P0.01)。肾间质血管α-SMA平均光密度与肾间质纤维化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439,P=0.015),而CD31平均光密度与肾间质纤维化呈显著负相关(r=-0.458,P=0.011)。结论:SLE-TMA血管内皮细胞正常标记物表达减少而α-SMA表达增加,表明内皮细胞向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变,且表达量的变化与血管病变进展相关;肾血管内皮细胞CD31表达减少和α-SMA增加与肾间质纤维化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核心蛋白结合因子(Cbfal)在强直性脊柱炎(AS)病理性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0例AS患者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与20例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髋关节滑膜组织中BMP-2、bFGF和Cbfa1的表达情况,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阳性细胞与阴性细胞的灰度值.结果 在AS患者骶髂关节滑膜组织中BMP-2、bFGF和Cbfa1阳性表达,而对照组髋关节滑膜组织中BMP-2、bFGF和Cbfa1阴性表达,细胞的图像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MP-2、bFGF和Cbfa1均为AS病理性成骨过程中重要的成骨因子,它们与AS骶髂关节成骨硬化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对血管新生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74例胃癌 ,17例癌旁组织bFGF表达及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胃癌组织中肿瘤细胞、间质新生血管高度表达bFGF。癌组织bFGF表达(77.0 3%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2 9.4 1% ,P <0 .0 1)。癌旁胃黏膜及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表达bFGF较弱。bFGF高表达组的平均MVD值 (79.3± 11.2 )明显高于bFGF低表达组 (71.2± 11.9,P <0 .0 5 )。此外bFGF表达程度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结论 bFGF可促进肿瘤间质微血管生成 ,加速肿瘤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肥大细胞与狼疮肾炎肾间质纤维化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狼疮肾炎(LN)患者肾间质中肥大细胞(MCs)与肾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Ⅲ、Ⅳ、V型LN患者各10例作为研究对象,微小病变病(MCD)患者1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方法观察肾组织中类胰蛋白酶(Try)染色阳性MCs、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I型胶原(Col I)表达的变化。结果 3个LN组肾间质MCs数量、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和TGF-β1及肾间质Col I表达面积均较MCD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Ⅳ型LN组上述4项指标增加最明显,Ⅲ型LN组次之。MCs数量与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TGF-β1及肾间质Col I阳性染色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肾小管上皮细胞PAR-2与TGF-β1阳性染色面积间呈显著正相关;MCs数量与肾间质PAR-2和TGF-β1阳性染色细胞数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AR-2阳性染色细胞数量和TGF-β1阳性染色细胞数量间也呈显著正相关;肾间质中Try阳性染色细胞与PAR-2或TGF-β1 阳性染色细胞存在部分重叠。结论 MCs可能参与LN肾间质细胞外基质蓄积,推测可能与释放Try、活化PAR-2、增加TGF-β1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5.
间质性肾炎是以肾间质组织病变为突出表现的一组肾脏疾病。病变几乎同时累及肾小管,故近年来建议采用“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这个名词,按其病理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大类,Freedman认为其发病机理有三:(1)原发性肾乳头损害,如镇痛  相似文献   

6.
Sui MS  Zhou J  Jia XB  Mu SH  Liu XG  Ji Y  Xie RJ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8):691-695
目的 研究T淋巴细胞活化分子CD80与CD8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肾组织标本来源于2004年12月-200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其中女性44例,男性5例,年龄(28±16)岁.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狼疮性肾炎及微小病变患者肾组织中的CD80与CD86的表达情况,免疫比浊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血浆白蛋白等临床指标.结果 CD80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有阳性表达,在肾小球无表达,而CD86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及肾小球均有表达.CD80与CD86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水平随着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强(r=0.574,P<0.001;r=0.534,P<0.001),且CD80的表达与CD86的表达成正相关.CD80与CDB6的表达与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积分(r=0.319,P=0.011;r=0.324,P=0.011)、24 h尿蛋白定量(r=0.424,P=0.003;r:0.408,P=0.004)、肌酐清除率(r=-0.535,P=0.000;r=-0.543,P=0.000)及抗dsDNA抗体滴度(r=0.353,P=0.012;r=0.359,P=0.013)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CD80与CD8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肾间质病变具有明显相关性,并且与狼疮性肾炎患者肾活检时的肾功能及活动性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Ⅳ型狼疮肾炎(LN)患者肾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死亡-1(PD-1)的表达及PD-L1与PD-1、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染色法,观察正常肾和Ⅳ型LN患者肾组织PD-L1、PD-1的表达,以及PD-L1阳性强度与肾小管—间质PD-1阳性细胞数、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 Ⅳ型LN肾组织表达PD-L1、PD-1较正常组增强:狼疮组肾小管PD-L1阳性强度与肾问质PD-1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负相关。结论PD-L1~PD-1信号通路在Ⅳ型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侧肾动脉狭窄(RAS)大鼠模型慢性肾缺血组织中肾小管-间质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的表达和意义。 方法:建立Goldblatt单侧RAS大鼠模型,观察大鼠慢性缺血肾脏在90天内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间质a-SMA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与a-SMA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共定位情况。 结果:RAS术后第5天首先出现肾小管vimentin阳性,术后第7天肾间质可见少量的a-SMA阳性细胞并随时间递增。通过连续切片观察到,vimentin阳性的肾小管周围肾间质细胞a-SMA表达增强,并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基本一致。当慢性缺血状态持续存在时,后期(术后第45天至90天)少数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a-SMA。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部分a-SMA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同时表达CK,并且个别细胞还有向间质游走的趋势。 结论:在慢性肾缺血早期Vimentin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本身可能诱导了肾间质固有细胞发生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在慢性肾缺血后期,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是导致肾纤维化进行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侧肾动脉狭窄(RAS)大鼠模型慢性肾缺血组织中肾小管-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建立Goldblatt,单侧RAS大鼠模型,观察大鼠慢性缺血肾脏在90天内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间质α-SMA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与α-SMA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共定位情况。结果:RAS术后第5天首先出现肾小管vimentin阳性,术后第7天肾间质可见少量的α-SMA阳性细胞并随时间递增。通过连续切片观察到,vimentin阳性的肾小管周围肾间质细胞α-SMA表达增强,并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基本一致。当慢性缺血状态持续存在时,后期(术后第45天至90天)少数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α-SMA。应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部分α-SMA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同时表达CK,并且个别细胞还有向间质游走的趋势。结论:在慢性肾缺血早期Vimentin阳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本身叮能诱导了肾间质固有细胞发生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在慢性肾缺血后期,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是导致肾纤维化进行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兔高脂血症肾组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方法 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饮食组(B组)、治疗组(C组),每组8只.10周后,采用 BackmaanLX 2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VCAM-1和bFGF的表达.结果 同高脂饮食组相比,治疗组VCAM-1和bFGF在肾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高脂血症时,肾组织VCAM-1和bFGF表达增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VCAM-1和bFGF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减轻肾组织的炎症反应,抑制肾组织纤维化,从而具有延缓慢性肾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在氟处理大鼠肾组织表达差异和蛋白定位,并探讨bFGF与氟中毒肾损害的关系。方法经饮水投氟喂养W istar大鼠48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bFGF的组织学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bFGF蛋白主要定位于肾组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质中,常食和偏食对照组肾组织bFGF蛋白只是散在表达,而常食和偏食投氟组的bFGF蛋白表达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增强。结论在肾组织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氟的毒性作用更为敏感,过量氟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bFGF表达,且随着投氟量的增加bFGF伴随着肾损伤加重而表达增强,提示bFGF与氟中毒肾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给大鼠于24周内反复9次经超声雾化吸入肺炎支原体以复制其慢性肺部感染模型,随后用bFGF单克隆抗体按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图像分析,以观察肺组织bFGF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1)感染组动物(n=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PCR检测均为阳性,而对照组(n=4)和感染加红霉素治疗组动物(n=4)均为阴性(均为P<0.05);三组动物的支气管和肺组织常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感染组动物透射电镜检查见肺泡间隔增宽,其中有较多胶原纤维堆积。其余两组则未见明显异常。(2)感染组动物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内、支气管和肺小动脉肌层以及肺泡巨噬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棕黄色细颗粒状bFGF阳性表达产物,其积分光密度为45.17±5.09(n=4),显著高于对照组者(10.77±3.66,n=4,P<0.05)和感染加红霉素治疗组者(16.32±3.58,n=4,P<0.05)。结论 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时bFGF蛋白质水平表达增加,可能参与致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肾透明细胞癌(RCCC)中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SLC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RCCC组织及18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TSLC1。结果RCCC中TSLC1的阳性表达率为20%,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100%(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TSLC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31.5%(P〈0.01)。TSLC1表达随着RCCC病理分期、分级的增加呈递减趋势(r=-0.300、-0.404,P均〈0.05)。结论RCCC组织中有明显的TSLC1表达缺失。TSLC1的表达与RCCC病理分期、分级有关,其表达缺失与RCCC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大鼠肺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将8只大鼠于24周内反复9次经超声雾化吸入肺炎支原体以复制其慢性肺部感染模型,另以4只为对照,随后用bFGFcDNA核酸探针行核酸分子原位杂交及定量图像分析,观察肺组织bFGF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1)感染组动物(4只)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均为阳性,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一氧化氮 (NO)系统及肾脏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 4 0只Wistar大鼠分为 4组 ,每组 10只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伊贝沙坦组和开搏通组。病程 12周时处死大鼠 ,取血、尿和肾脏标本 ,测定尿量、体重、肾重 /体重比值、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测定血清、尿液和肾组织的NO水平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肾脏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蛋白的合成 ,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肾脏的病理结构变化。 结果 治疗 12周后 ,糖尿病各组大鼠的尿量、肾重 /体重比值、血糖、HbA1c、血清、尿液和肾脏组织的NO水平、肾脏组织iNOS蛋白的合成、肾小球体积和肾小球基底膜厚度明显高于或大于正常组 ,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 .0 1) ;伊贝沙坦组大鼠的血清、尿液和肾脏组织的NO水平、肾脏组织iNOS蛋白的合成、肾小球体积和肾小球基底膜厚度比糖尿病组明显减少 (P <0 .0 5 ) ;血清、尿液和肾组织NO水平与肾小球体积和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呈正相关。 结论 伊贝沙坦能延缓糖尿病大鼠肾脏功能损害的进展 ,其机制可能与伊贝沙坦不同程度地抑制糖尿病大鼠NO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 (PituitaryTumorTransformingGene ,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 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研究它们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联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 4 1例原发性胆囊癌及 2 0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PTTG和bFGF的表达水平。在原发性胆囊癌中PTTG和bF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5 4 %、5 6 1% ,其阳性率及表达等级均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 (P <0 0 1)。PTTG和bFGF表达等级均与胆囊癌的Nevi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或P <0 0 1) ;PTTG表达与bFGF表达成等级正相关 (r =0 5 2 6 ,P <0 0 1)。PTTG或bFGF阳性患者的累计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者 (P <0 0 5 )。PTTG或bFGF与胆囊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二者的联合检测 ,有助于原发性胆囊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Zhu N  Zhou Y  Yuan WJ  Liu J  Shang MH  Wang L  Gu LJ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2):1008-1012
目的 观察HBV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TLR4与HBV-GN肾组织病变及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经肾活检确诊的48例HBV-GN患者及154例非HBV-GN患者的肾组织标本,观察肾组织TLR4的分布特征,明确TLR4与HBsAg的分布关系,结合病史资料,统计并分析其与病理类型,肾小球、肾小管病变程度,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及血清HBV等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TLR4以棕红色颗粒状物主要沉积在HBV-GN组患者的肾小管及间质中,且与HBsAg的分布基本一致.HBV-GN组TLR4阳性率及阳性积分均高于非HBV-GN组(P<0.05).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组TLR4阳性积分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管病变程度与TLR4的表达显著相关(r =0.748,P<0.001),且随肾小管萎缩、炎性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加重而升高(r分别为0.577、0.684、0.569,P值均<0.001),但与肾小球的病变程度无显著相关性(r=0.293,P=0.053).回归分析发现,TLR4表达随血压的升高、GFR的下降、高敏C反应蛋白的增加及24h尿蛋白定量的增多而增加(R2分别为0.869、0.784、0.979、0.615),其余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4在HBV-GN肾组织中有异常表达,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组织,其分布与HBsAg分布基本一致,表达水平与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病变及肾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故推测,HBV-GN肾组织中的HBV可促进TLR4的异常表达,后者可能参与了HBV-GN的肾脏组织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丹参酮ⅡA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丹参酮ⅡA组。结扎大鼠单侧输尿管建立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丹参酮ⅡA经腹腔注射,剂量为1.5mg/(kg·d)。术后第10天取梗阻侧肾组织作HE、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与定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三者的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术后第10天梗阻侧出现明显的肾间质纤维化,肾组织TGF-β1、α—SMA和Ⅰ型胶原的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丹参酮ⅡA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肾组织TGF-β1、α—sMA及Ⅰ型胶原表达下调(P〈0.05)。结论:丹参酮ⅡA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表型转化,减少胶原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肥大细胞在各种病理类型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中的分布及其病理意义。方法选取各个病理类型膜性。肾病病例共55例,正常供。肾8例;检测肾活检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损伤的小管和小球周围的间质中。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增加。I期患者肥大细胞较少,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数量与反映肾组织损伤的指标,特别是小管和小管间质损伤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上述结果提示肥大细胞参与了膜性肾病的小管间质慢性病变过程,作为膜性肾病的一种新致病因素,一个潜在的膜性肾病肾组织慢性病变防治新靶标,肥大细胞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