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5,(3):340-342
目的:探讨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出血患者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83例肝硬化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出血分为出血组160例和未出血组123例,分析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幽门螺杆菌感染、肝功能评分等指标得出危险因素;将出血组再分为死亡组24例和生存组136例,对比两组患者出血次数、合并症等指标,研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胃左静脉内径(OR=1.527,95%CI=1.02~2.29,P=0.038)、食管静脉曲张(OR=8.976,95%CI=5.01~15.97,P=0.008)、腹水(OR=4.495,95%CI=2.69~7.53,P=0.011)、PT>16s(OR=3.011,95%CI=1.49~3.04,P=0.023)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为失血性休克(OR=3.663,95%CI=1.13~3.24,P=0.023)、胃底静脉曲张破裂(OR=7.755,95%CI=4.54~11.64,P=0.009)、合并症(OR=4.883,95%CI=2.75~7.68,P=0.010)。结论:胃左静脉内径、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PT>16s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量、反复出血、合并肝性疾病、肝功能ChildPugh C级均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干预和治疗,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0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中/重度腹水、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及凝血酶原时间(PT)>16 s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胃左静脉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病因、血小板水平、胃底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腹水、胃左静脉内径增大、PT>16 s和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均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中/重度腹水、胃左静脉内径增大、PT>16 s和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均是诱发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必须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尽早给予干预和治疗,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VL)后早期再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年1月—2012年12月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单纯EVL治疗患者320例的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合并症、是否患肝癌、相关手术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胃镜结果等因素对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和患者预后的影响,寻找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量至大量腹水(OR=60.21,95%CI 10.10~415.35,P<0.01)、结扎点数(OR=16.28,95%CI 5.05~76.28,P<0.01)、静脉曲张程度(OR=14.96,95%CI 3.84~77.49,P<0.05)和凝血酶原时间(PT)>18 s(OR=12.26,95%CI 1.85~67.65,P<0.05)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予积极的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412例,根据上消化道出血与否分为上消化道出血组(n=218)和未出血组(n=194).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变特点,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饮酒史、消化道出血史、病程、Child-Pugh评分、白蛋白(ALB)水平、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消化性溃疡、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有无腹水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病程、PT、Child-Pugh评分、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病程、PT、Child-Pugh评分、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学创新》2019,(32):54-5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并分析出血患者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216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并发出血,n=152)和对照组(没有并发出血,n=64)。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分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再依据其预后,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n=124)和死亡组(n=28),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出血病史、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胃左静脉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2次、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症、肝功能Child C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左静脉内径增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与肝功能Child C级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血性休克与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定期监测胃左静脉内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及肝功能分级情况,进行早期预防干预,可降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改善其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0例,对照组(没有并发上消化道出血)52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2组患者在WBC、PLT、ALT、AST、PT、FIB、脾脏厚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TBIL、ALB、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感染、肝性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b、肝功能Child C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更低的Hb、肝功能Child C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5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食道静脉曲张(OR=3.942,P=0.001),肝功能分级(OR=1.028,P=0.003),门脉高压性胃病(OR=3.862,P=0.002)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是食道静脉曲张、肝功能分级及门脉高压性胃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因素分析与护理措施。方法以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发生PVT的例数,并分析影响患者并发PVT的危险因素。结果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2例并发PVT。PVT组与非PVT组在血小板计数(PLT)、胆碱酯酶(CHE)、谷草转氨酶(GOT)、凝血酶时间(TT)、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肝硬化家族史、Child-Pugh分级、腹腔积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腔积液感染、肝性脑病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OR=2.887)、PLT(OR=1.015)、门静脉内径(OR=121.341)为影响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hild-Pugh分级C级、PLT升高、门静脉内径升高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应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超声检查在其出血预测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彩超及临床资料齐全者370例,其中出血组153例,未出血组217例.收集患者临床及超声指标.对比两组间指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在年龄及性别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腹腔积液者较多,血小板计数、Child-Pugh评分、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均较低(P<0.05).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门静脉内径较宽、门静脉平均速度较慢、门静脉血流量较大、脾静脉内径较宽、胃左静脉内径较宽、脾厚度较宽(P<0.05).两组在脾静脉平均速度及脾静脉血流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血小板计数(OR 0.56;95% CI 0.05~0.81;P<0.001)及白蛋白(OR 0.68;95% CI 0.12~0.91;P<0.001)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因素,Child-Pugh评分(OR 1.49;95% CI 1.33~3.14;P=0.020)、凝血酶原时间(OR 1.23;95% CI 1.01~3.17;P=0.032)均为其危险因素.超声指标中门静脉内径(OR 3.68;95% CI 2.15~8.53;P<0.001)、脾静脉内径(OR 1.45;95% CI 1.04~4.98;P=0.023)、胃左静脉内径(OR 1.88;95% CI 1.04~4.78;P=0.006)以及脾厚度(OR 2.32;95% CI 1.01~5.68;P=0.001)均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计数及白蛋白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因素.Child-Pugh评分、凝血酶原时间、超声指标中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胃左静脉内径以及脾厚度均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时需注意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2-4月收治的拟诊稳定型冠心病患者91例,统计其入院基本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21例,单支病变组37例,2支病变组16例,3支或左主干病变组17例,均检测F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2支病变组、3支或左主干病变组Fg水平均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72,95%CI 1.5660.76,P=0.02)、年龄(OR=1.09,95%CI 1.0060.76,P=0.02)、年龄(OR=1.09,95%CI 1.001.17,P=0.04)、TC(OR=10.87,95%CI 1.561.17,P=0.04)、TC(OR=10.87,95%CI 1.5676.24,P=0.02)、LDL-C(OR=1.06,95%CI 1.0176.24,P=0.02)、LDL-C(OR=1.06,95%CI 1.011.50,P=0.01)、Fg(OR=7.40,95%CI 1.821.50,P=0.01)、Fg(OR=7.40,95%CI 1.8230.03,P=0.01)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TC、LDL-C、Fg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后Fg水平可升高,尚不能肯定与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致命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能显著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病死率。然而,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的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无创模型。目的 构建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胃镜检查,评估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采用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腹部增强CT扫描。采用LASSO回归模型、十折交叉验证法获得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最佳风险预测因子子集,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预测因子。根据风险预测因子,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以评估模型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共纳入204例患者,其中低危食管静脉曲张92例,高危食管静脉曲张112例。胃左静脉内径〔OR=2.174,95%CI(1.547,3.056),P<0.001〕、血小板计数〔OR=0.970,95%CI(0.950,0.991),P<0.001〕、脾厚径〔OR=1.061,95%CI(1.003,1.123),P=0.039〕、腹腔积液〔OR=3.091,95%CI(1.768,5.404),P<0.001〕是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921,0.978)〕;经内部验证,该模型的C-index为0.951;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基于胃左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脾厚径、腹腔积液4项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构建出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有助于在肝硬化患者中筛选出高危食管静脉曲张者。  相似文献   

12.
胃左静脉扩张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在伴有或不伴有其他侧枝循环时胃左静脉增宽与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使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三组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及其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胃左静脉内径及其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进行了测量,并比较三组的食管静脉出血率。结果:曲张组的胃左静脉宽度、血流速度、血流量、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率均大于其他两组,脾肾分流组的胃左静脉的扩张程度及出血发生率均小于其他两个组,脐旁静脉组的胃左静脉扩张程度与脾肾分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没有其他分流的情况下,胃左静脉扩张患者的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率高,脐旁静脉开放可以减少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几率,而有脾肾静脉分流患者的食管静脉出血率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临床危险因素及云南白药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 74例肝硬化并UGIB的患者(出血组)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8例),观察组加用云南白药,观察两组疗效。以125例无UGIB的肝硬化患者(非出血组)为对照,分析UGIB危险因素。结果肝功能、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是肝硬化并发UGIB的危险因素。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功能分级、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是肝硬化并发UGIB的危险因素。联合应用云南白药可提高疗效,但不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影响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改善其预后的策略。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186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接受内镜治疗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内镜治疗后1年内是否发生出血或再出血分为未出血组124例和出血组62例,分析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组病人入院时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曲张静脉直径、是否有红色征、手术方式、治疗次数、是否规律随访、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曲张静脉直径、是否有红色征、PT、是否规律随访及治疗次数均是影响内镜治疗术后出血的相关独立因素(P < 0.05~P < 0.01)。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曲张静脉直径、红色征、PT是内镜治疗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的规律随访和适当增加治疗次数可降低再出血风险,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EVL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中发生再出血的20例设为观察组,未出血的6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早期再出血发生率为25%,其中3例死亡,均由进食不当引起,对死亡患者行内镜检查,食管曲张静脉破裂为引起早期再出血的原因。门静脉血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经Logistic回归分析,均为独立危险因素(P〈0.01)。术后早期再出血者肝功能分级C级影响较为明显(OR=65.0),其他依次为凝血酶原时间(OR=33.5)、血红蛋白(OR=22.6)、门静脉血栓(OR=8.6)。结论依据患者的机体状况和再出血危险因素,将EVL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可降低再出血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赵纯成  周钢  李远洪  胡毅 《河北医学》2013,19(5):706-708
目的: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EVB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92例,其中,出血组(n=36)和非出血组(n=56)。统计分析EVB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病程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出血组和非出血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性别、年龄、病因等其它一般临床资料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在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I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_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05),在总胆红素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是预测EVB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跟踪随访6个月,其中76例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为出血组,59例未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红色征(RC)、凝血酶原时间(PT)、门静脉主干内径(PVD)、脾门静脉内径(SVD)、脾长径(SPL)、脾厚度(SPT)、腹水最大液性暗区深度(ASmax)等相关指标。结果:出血组RC、PT、PVD、SVD、SPT、ASmax)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经Logistic逐步分析发现,RC、PT、PVD、ASmax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关系密切。结论:RC、PT、PVD、ASmax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变化及早进行干预,有利于提高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与门脉高压的相 关性,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 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在 我院住院的4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研究,测定所有入 组患者的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值,同时均予胃镜检查以 明确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根据测得的 SAAG值,把42例患者以11 g/L为界限分为高SAAG组36例 和低SAAG组6例。根据胃镜结果,所有患者中有14例并发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另外28例未发生出血,比 较两组患者的SAAG值。结果:高SAAG的36例患者中有食 管胃底静脉曲张的27例,占69.23%;低SAAG的6例患者 中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有1例,占16.67%;高SAAG 组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比率明显高于低SAAG组( P <0.05)。14例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测得 SAAG值为(23.97±6.95)g/L,28例未发生出血的患 者测得SAAG值为(18.12±5.92)g/L,发生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SAAG值明显高于未发生出血者 ( P<0.05)。结论: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值的高低与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呈正相关,可通过检测血清腹 水白蛋白梯度值来预测食管胃底静脉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19.
CT门静脉造影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CTPV)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同时经胃镜及16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证实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的69例临床确诊为肝硬化患者,观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胃左静脉开口位置的关系,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门静脉直径的关系.结果 69例肝硬化患者应用CT门静脉造影方法 可清晰显示门静脉侧支循环血管,其中门静脉主干、胃左静脉均全部显示(100%),89.9%显示食管静脉曲张(62/69),72.5%显示胃底静脉曲张(50/69).胃左静脉开口位于门静脉主干共42例.胃左静脉开口位置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之间存在相关性(X2=4.406,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门静脉直径无明显关系.结论 CT门静脉造影能很好显示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并可对血管直径进行准确测量;胃左静脉开口在门静脉主干者易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联合应用CT门静脉造影和胃镜检查,能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及其破裂出血的危险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