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神经元CREB及其磷酸化的影响。方法:5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与电针组,每组14只。采用剂量递增法颈背部皮下注射吗啡制备吗啡依赖模型,于注射吗啡5日后立即给予纳洛酮催促戒断。针刺组和电针组选取"百会"、"神庭"、"肾俞"穴分别予以单纯针刺和在针刺基础上连接KWD808Ⅱ脉冲治疗仪,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6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VTA、NAC神经元CREB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电针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吗啡戒断大鼠VTA和NAc神经元CREB阳性细胞表达(P0.05,P0.01),抑制CREB磷酸化(P0.05,P0.01),且电针组比针刺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电针能够下调VTA和NAc神经元CREB核转录因子蛋白表达,并抑制CREB磷酸化,这可能是电针缓解吗啡戒断反应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针刺曲池穴及足三里穴对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观察脑梗死灶周围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干预组,各15只。假手术组仅予切开皮肤分剥离神经血管后缝合,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予线栓法进行MCAO模型制备,造模成功后干预组大鼠予针刺曲池穴及足三里穴,1次/d,30 min/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仅模仿捉拿、回笼,连续干预14 d,用Homecage Scan行为学评价大鼠不同时间段运动能力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I3K、Bax的表达差异,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观察AKT、p-Akt的浓度变化。结果:1)Homecage Scan行为学检测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未见明显异常,造模大鼠出现明显偏瘫,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花费在行走、后肢站立、舔毛3种行为的时间逐渐延长,其中干预组改善得更为明显(P0.05)。2)造模组大鼠脑组织TTC染色出现明显白色梗死区域,干预组大鼠梗死区域明显小于模型组。3)免疫组化显示造模后大鼠PI3K降低,Bax升高,针刺足三里穴及曲池穴可上调PI3K及AKT的磷酸化程度,抑制了Bax的表达;4)Western blotting显示针刺足三里、曲池穴可上调造模大鼠AKT的磷酸化程度。结论:针刺曲池穴、足三里穴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缺损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徐盼  张雪竹 《中国针灸》2022,(4):407-412
目的:观察针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外周血辅助型T(Th)1/Th2细胞平衡、炎性反应及脑内神经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VD认知功能的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和手术组(36只).手术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制备VD大鼠模型,再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对神经干细胞(NSCs)海马内移植老年性痴呆(AD)大鼠学习记忆和脑内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机制.方法:采用β -淀粉样蛋白(β- AP)向海马CA1区定向注射制做AD模型,将大鼠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移植组、针刺组和移植针刺组,每组各12只.针刺选取百会、大椎、人中3个穴位,并接通电针仪.大鼠跳台检测行为学指标;酶免法检测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含量.结果:移植针刺组大鼠跳台学习、记忆所需次数比模型组减少(P<0.05);移植针刺组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ChAT含量比模型组提高(P<0.05),与移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大鼠脑内胆碱能系统的改善是治疗AD的作用机制之一,针刺结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足阳明经四白、天枢、足三里、内庭等穴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及下丘脑胰岛素受体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方法:予高脂饮食诱导的30只肥胖大鼠随机分为肥胖模型组,针刺足阳明经穴组,针刺非经穴组,并以普饲喂养的10只大鼠做空白对照,连续干预4周。结果:1)针刺足阳明经穴组能显著抑制高脂模型大鼠体质量,与非经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与空白组比较,肥胖模型组及非经穴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HOMA-指数(HOMA-INDEX)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针刺组大鼠FPG、FINS、HOMA-INDEX均显著下降,与模型组及非经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下丘脑胰岛素受体后IRS-1蛋白表达由高到低依次为空白组、针刺组、非经穴组、模型组,各组组间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IRS-1酪氨酸磷酸化表达,空白组和针刺组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经穴可有效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并改善胰岛素抵抗,其机制与下丘脑升高的胰岛素受体后IRS-1蛋白酪氨酸磷酸化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腺苷A_(2A)受体在针刺抗脑缺血后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SCH58261组、针刺组和针刺+CGS21680组各10只。MCAO组、SCH58261组、针刺组和针刺+CGS21680组参照改良Longa法制备动物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针刺组和针刺+CGS21680组在造模前及缺血后再灌注前进行电针预治疗30分钟;SCH58261组和针刺+CGS21680组在插入线栓5分钟后分别腹腔注射SCH58261(1mg/kg)和CGS21680(0.2mg/kg)。再灌注24小时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TC法检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检测脑组织损伤;TUNEL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p38MAPK、p38MAPK、Bcl-2、Bax、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组、针刺组、SCH58261组和针刺+CGS21680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p-p38MAPK、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MCAO组相比,针刺组和SCH58261组大鼠神经体征缺失评分、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Bcl-2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p-p38MAPK、Bax和Caspase-3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针刺可能通过抑制腺苷A_(2A)受体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保护脑缺血大鼠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针对慢性神经病理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9只.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采用右侧慢性坐骨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慢性神经病理痛模型.电针组大鼠给予低频电针刺激双侧"夹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足阳明经四白、天枢、足三里、内庭等穴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瘦素抵抗及下丘脑瘦素受体后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予高脂饮食诱导出的30只肥胖大鼠随机分为肥胖模型组,针刺足阳明经穴组,针刺非经穴组,并以普饲喂养的10只做空白对照,连续干预4周。结果:(1)针刺足阳明经穴组能显著抑制高脂模型大鼠体质量,与非经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Leptin空白组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比较,针刺组可显著降低血清Leptin(P<0.05或P<0.01)。(3)下丘脑磷酸化STAT3蛋白表达由低到高依次为模型组、非经穴组、针刺组、空白组;空白组和针刺组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经穴可有效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并改善瘦素抵抗,其机制与下丘脑升高的瘦素受体后磷酸化STAT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针刺水沟穴抑制MCAO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坏死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针刺水沟穴与水沟旁非穴对MCAO大鼠海马区坏死神经元作用。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非针刺组、水沟旁组、水沟组6组,每组12只。模型对照组、水沟旁组、水沟组参照Zea-Longa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水沟旁组、水沟组以频率180次/min、持续5s进行针刺干预。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血流量,脑梗死面积比率,以及海马区神经细胞坏死率。结果:水沟组分别与非针刺组和水沟旁组比较差异都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增加血流量方面水沟组也明显优于水沟旁组P<0.01。水沟旁组与非针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水沟穴抑制MACO大鼠神经细胞坏死,增加血流量从而降低梗死面积,而水沟旁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环跳"穴不同组织(神经干与肌肉层)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髓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与c-jun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探讨"环跳"穴深刺或浅刺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环跳浅刺组、环跳深刺组,每组12只。采用横断法复制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模型。电针"环跳"穴治疗,深刺组针刺触及神经干,以大鼠下肢出现瞬间抽动为度;浅刺组针刺非神经干肌肉层,以穴区肌肉出现轻微颤动为宜。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d。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L4-L5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L4-L5脊髓磷酸化JNK(p-JNK)和磷酸化c-jun(p-c-jun)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脊髓神经元胞体出现肿胀、变性凋亡,经电针治疗后,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减少,环跳深刺组L4-L5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浅刺组。模型组L4-L5脊髓p-JNK和p-c-jun表达升高,经电针治疗后,二者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1),且环跳深刺组p-JNK和p-c-jun表达下降程度明显高于环跳浅刺组(P0.01)。结论: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有明显改善作用,电针刺激"环跳"穴不同组织可以不同程度下调坐骨神经损伤大鼠L4-L5脊髓p-JNK和p-c-jun表达水平,抑制JNK信号转导通路激活,保护神经元细胞,这可能是环跳穴深刺触及神经干疗效优于浅刺非神经干肌肉层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探讨电针促胃黏膜修复过程中对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非穴组和针刺穴位组,每组5只。使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作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针刺非穴组取"足三里""梁门""四白"穴旁的对照点,针刺穴位组取"足三里""梁门""四白"穴,每次电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 d。对大鼠的胃黏膜细胞分别进行磷酸化抗体蛋白芯片检测,同时筛选720种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差异,并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与空白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针刺穴位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低于模型组和针刺非穴组(P<0.01),而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芯片分析示:针刺穴位组与针刺非穴组均可上调模型大鼠的蛋白磷酸化的水平(≥1.5倍),但针刺穴位组上调的蛋白大多数参与了细胞的增殖,而针刺非穴组只有几种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同时针刺穴位组与针刺非穴组还可下调蛋白磷酸化水平(≥1.5倍),且针刺组下调的蛋白参与抑制细胞凋亡,而针刺非穴组下调的蛋白基本不参与细胞活动。结论:电针足阳明胃经穴可引起大鼠胃黏膜损伤后修复信号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发生变化,提示电针促进胃黏膜修复的机制与胃黏膜损伤后修复信号蛋白的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 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 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 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 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 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 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对神经干细胞(NSCs)海马内移植老年性痴呆(AD)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机制。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β-AP)向海马CA1区定向注射制做AD模型,将大鼠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移植组、针刺组和移植针刺组,每组各12只。针刺选取百会、大椎、人中3个穴位,并接通电针仪。大鼠跳台检测行为学指标;通过电镜观察海马组织超微形态学。结果:移植针刺组大鼠跳台学习、记忆所需次数比模型组减少(P<0.05),且均优于移植组(P<0.05);电镜观察到AD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质明显水肿,异染色质明显增加;移植针刺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损伤程度比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电针对于AD模型大鼠的神经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的损伤,且针刺结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针灸》2009,29(9):733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与非穴位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坏死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非针刺组、针刺组(水沟组和非穴组)6组,每组7只.除正常组、假手术组外,其他4组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针刺组分别对"水沟"穴以及非穴(胁下非经非穴点),施以频率180次/min、持续时间5 s的针刺干预.以光镜下神经细胞坏死率及电镜下神经细胞坏死程度作为评价效应指标.结果:①光镜下,与模型对照组(0.66±0.18)相比,非针刺组(0.67±0.34)和针刺非穴组(0.59±0.11)神经细胞坏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水沟组(0.20±0.12)神经细胞坏死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不给予任何干预(非针刺组)与给予不正确干预(非穴组),都不能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当给予正确的穴位("水沟"穴)干预时,就可明显减轻神经细胞的坏死率,体现了穴位的特异性.②电镜下,非针刺组和针刺非穴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接近模型对照组,表现为神经细胞的高度水肿及细胞器的严重破坏;水沟组则接近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神经细胞破坏程度均较低.结论:针刺"水沟"穴可抑制MCAO大鼠神经细胞坏死,保护神经元,而非穴无此作用,显示了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对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头针组、背俞穴针刺组及足三里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膳食建立喂养型IR大鼠模型;观察头穴丛刺、背俞穴电针及足三里等穴针刺治疗等方法对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以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的FINS较正常组升高,而ISl则降低(均P<0.01);给予针刺治疗后,各针刺组大鼠FINS较模型组明显降低,而ISI则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均P<0.01);不同针刺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组织中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200只,体重(280±20)g。按体重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假手术组(40只)和模型复制组(145只)。对模型复制组145只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模型复制,模型评价后,筛选模型合格的大鼠进行亚组划分,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眼针对照组。即共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给予眼针组大鼠再灌注即刻进行针刺治疗之后每8 h进行一次针刺治疗,至再灌注3 h、24 h、72 h,分别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ERK1/2和JNK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P38MAPK、ERK1/2和JNK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眼针组大鼠脑组织中P38MAPK、ERK1/2、JNK磷酸化水平及其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眼针组大鼠脑组织中P38MAPK、ERK1/2、JNK磷酸化水平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眼针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而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探讨胰岛素的脑保护机制,为针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40只,每组再分为6h、1d、3d、7d、14d5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双侧"内关"穴和"曲池"穴,每天1次。采用Zea Longa神经体征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激光多普勒检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血糖仪测量血糖,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的含量。结果:针刺治疗3、7d后针刺组大鼠神经体征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7、14d组大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针刺1d组(P<0.05)。模型组及针刺各组大鼠造模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针刺14d组大鼠血糖高于模型组(P<0.05)。从针刺1d后,各时间点针刺组大鼠胰岛素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刺可以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且这种脑保护作用与血糖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对神经干细胞(NSCs)海马内移植老年性痴呆(AD)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机制。方法:采用β-淀粉样蛋白(β-AP)向海马CA1区定向注射制做AD模型,将大鼠分为五组:正常组、模型组、移植组、针刺组和移植针刺组,每组各12只。针刺选取百会、大椎、人中三个穴位,并接通电针仪。大鼠跳台检测行为学指标;酶免法检测海马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含量。结果:移植针刺组大鼠跳台潜伏期比模型组增加(P<0.05),错误次数比模型组减少(P<0.05);海马组织ChAT含量比模型组提高(P<0.05),AchE含量比模型组降低(P<0.05);移植针刺组与移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大鼠海马胆碱能系统的改善是治疗AD的作用机制之一,针刺结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及足三里穴对MCAO模型大鼠行为学、超微结构及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的影响,探析针刺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成年的Sprague Dawley大鼠(SD鼠)常规驯养3 d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各20只。模型组及针刺组大鼠接受线栓法进行脑缺血模型制备,假手术组大鼠仅接受皮肤切开及血管剥离术,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术后回笼继续饲养,每日模拟捉拿、穴位点触一次。针刺组接受针刺曲池穴及足三里穴,1次/d,30 min/次,连续干预7 d。治疗前后记录大鼠catwalk系统动静态指标的变化,TTC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TGF-β1浓度的差异。结果:1)Catwalk系统参数分析:造模组大鼠步行速度明显慢于假手术组,步行时间明显较针刺组长,其中针刺组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TTC及其图像软件分析:造模组大鼠存在明显脑梗死区域,针刺组脑梗死体积小于模型组(P0.05);3)透射电镜: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结构基本正常,模型组神经元细胞结构受破坏,包括细胞膜不完整、细胞核肿胀、内质网减少等,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脑组织具有较为完整的细胞膜及细胞核结构,线粒体空泡病变现象亦有明显改善。4)Western blot:假手术大鼠脑组织的TGF-β1浓度明显高于2组造模大鼠,经过针刺干预后2组造模大鼠脑组织TGF-β1均高于假手术组,其中针刺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曲池穴及足三里穴可通过上调TGF-β1浓度实现神经细胞增殖及结构修复,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头穴针刺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 针刺组(简称针刺组)、脑出血 脑复康组(简称脑复康组),每组又分为术后6 h、1 d、2 d、3 d、7 d五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另设空白对照组10只大鼠,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运用原位杂交的检测方法,观察不同时相点头穴针刺治疗对NGF mRNA的表达。结果:针刺组大鼠NCF mRNA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随不同时相点的变化而逐渐增加,至7 d时达高峰,与脑出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穴针刺治疗能够促进NGF的表达增强,对脑出血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