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p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患者血清中IL-17、IL-21的表达水平,探讨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相关免疫机制.方法:随机选取30例血清梅毒固定患者作为梅毒血清固定组,以早期梅毒患者、驱梅治疗后TRUST阴转者和健康体检者各3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21水平,对比组间白细胞介素水平差异;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白芍总苷(TGP)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PV)患者血清中Th17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水平,探讨TGP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PV患者经TGP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清中IL-17和IL-23水平的改变,并分析这两种炎症因子在治疗前、后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PV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GP治疗后血清中IL-17和IL-2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与PASI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TGP可能通过调节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患者血清中NO、IL-8、IL-4和IFN-γ水平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银屑病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8(IL-8)、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用NO试剂盒(酶法)测定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NO值;用人IL-8、IL-4和IFN-γELISA试剂盒分别测定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IL-8、IL-4和IFN-γ值。结果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对照血清中NO和IL-8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银屑病的不同病期(进行期、静止期和退行期)患者血清中NO值有显著差异,IL-8值无显著差异;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8与NO之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对照血清中IFN-γ值无差异(P>0.05)。提示NO和IL-8在银屑病的形成中均起一定的作用,IFN-γ可能主要在皮损的局部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免疫球蛋白E(Ig E)与慢性荨麻疹(CU)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108例CU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Hp(+)CU组(66例)和Hp(-)CU组(42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p阳性率及血清IL-17、IL-23、Ig E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U组血清IL-17、IL-23、Ig 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1),Hp阳性率(61.1%)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1.7%)(P0.05)。Hp(+)CU组血清IL-17、IL-23、Ig E水平明显高于Hp(-)CU组(P值均0.01)。经S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中IL-17、IL-23、Ig E水平与CU患者Hp感染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Hp感染可引起慢性CU患者中血清IL-17、IL-23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异常分泌Ig E,共同促进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各中医证型患者外周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的水平,以探求SLE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参考指标。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SLE分为4种证型,气血热盛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血瘀型和气滞血瘀肝郁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并比较不同证型SL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FN-γ、IL-2、IL-4、IL-10水平的差异。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清IFN-γ、IL-4、IL-10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L-2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从气血热盛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血瘀型到气滞血瘀肝郁型IFN-γ、IL-4、IL-10的水平依次递减,IL-2为依次递增,其中气血热盛型、脾肾阳虚型与气阴两虚血瘀型和气滞血瘀肝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中IFN-γ、IL-4、IL-10和IL-2水平可作为SLE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水平与尖锐湿疣(CA)患者发病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某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2例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初发以及复发情况进行分组,将初发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斑秃患者Th17、Th22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从免疫学方面分析T淋巴细胞在是否在斑秃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皮肤科于201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斑秃患者38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及Th22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22及IL-17水平,比较2组受试者Th17、Th22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Th17、Th22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22、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脱发面积和Th17、Th22及其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斑秃患者外周血中Th17、Th22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本研究将为斑秃的诊疗与预后评估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玉屏风颗粒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1和治疗组2(各50例),其中治疗组1口服泛昔洛韦片,治疗组2冲服玉屏风颗粒,并从门诊体检处选取50例正常人群作为正常组,对比治疗组1、治疗组2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水平。结果:两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水平均有明显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治疗前后的变化明显大于治疗组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在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过程中能明显升高血清IFN-γ、降低IL-4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及T细胞亚群检测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某医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6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离心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T细胞亚群。结果观察组IgG、Ig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4、IL-10、IL-17、IL-23、IL-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3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中CD_4^+、CD3+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中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_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T细胞亚群可能参与调控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白芍总苷联合NB-UVB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的疗效及对血清IL-17、IL-23及皮损蛋白酶活化受体2(PRA-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NB-UVB组、白芍总苷组、白芍总苷联合NB-UVB组。治疗3个月,计算PASI评分。ELISA法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IL-23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皮损治疗前后PRA-2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共选取90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每组30例。各组患者治疗前PAS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PASI 评分、IL-17和IL-23水平及皮损内角质形成细胞PAR-2染色平均吸光度值均低于NB-UVB组和白芍总苷组(均P<0.05)。结论:白芍总苷联合UVB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疗效优于单用NB-UVB或白芍总苷,其机制可能与血清IL-17、IL-23及皮损PRA-2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梅毒病期与IL-17和IL-2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收集到的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17和IL-23水平。结果:共检测18例早期梅毒,18例晚期梅毒及12例正常对照血清。早期梅毒组和晚期梅毒组IL-17分别为(12.723±8.547)ng/L和(18.757±10.607)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3水平分别为(9.049±7.301)ng/L和(13.603±7.694)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晚期梅毒患者IL-17和IL-2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5.766±2.153)ng/L和(2.756±1.843)ng/L](均P<0.05)。结论: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17和IL-23表达水平与病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的水平,探讨Th17细胞在梅毒免疫致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17,IL-23和ROR-γt水平。结果 30例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ROR-γt水平分别为(24.8±20.9)pg/mL,(32.1±8.3)pg/mL和(120.2±40.6)pg/mL,均较健康对照[(12.7±14.2)pg/mL,(21.0±8.7)pg/mL,(72.0±41.8)pg/mL]明显升高(P<0.05)。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ROR-γt水平与RPR滴度间无线性相关(P>0.05)。结论梅毒患者血清IL-17,IL-23和ROR-γt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梅毒的免疫致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寻常疣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寻常疣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7,IL-23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并以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结果寻常疣患者血清中IL-17及IL-23水平[分别为(206.77±48.96)pg/mL,(248.53±51.45)p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5.49±51.84)pg/mL,(109.22±52.8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寻常疣患者外周血清中TGF-β1表达水平(148.34±36.91)ng/L与正常对照组(143.64±24.36)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寻常疣患者的病程、疣体数量与血清中IL-17,IL-23和TGF-β1水平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3及TGF-β1在寻常疣患者体内存在变化,可能与寻常疣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23/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基底细胞癌(BCC)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35例BCC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IL-17、IL-22及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IL-17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IL-17在基底细胞癌组织细胞和肿瘤间质细胞胞质中均有表达。IL-23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IL-23主要在基底细胞癌组织细胞胞质表达,部分位于肿瘤间质细胞胞质中。IL-22在基底细胞癌和正常皮肤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细胞癌中IL-17和IL-23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IL-23/Th17相关细胞因子可能参与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IL-23可能通过诱导Th17细胞的发育和增殖,促进IL-17分泌并在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维A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以及对银屑病患者血清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2及IL-23的影响,进一步阐明阿维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35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口服阿维A治疗8周,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评价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以及银屑病治疗组使用阿维A治疗前后血清IL-17,IL-22及IL-23的水平。结果阿维A治疗前后PASI评分明显下降(P<0.01);银屑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IL-17,IL-22和IL-23的血清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阿维A治疗后血清中IL-17的水平(45.38±11.69)pg/mL,IL-22的水平(61.48±18.76)pg/mL及IL-23的水平(139.65±40.28 pg/mL),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中存在高水平的IL-17,IL-22和IL-23;阿维A治疗中、重度银屑病疗效明显,治疗后血清中IL-17,IL-22和IL-23明显降低;阿维A可能通过影响Th17细胞相关因子来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12和IL-23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严重程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轻中度、重度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IL-12p70和IL-23p19的表达水平,以正常女性白念珠菌携带者为对照组。结果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IL-12p70和IL-23p1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3.486,P=0.000:F=11.869,P=0.000);组间两两比较,重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组和RVVC组IL-12p70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243,P=0.035;t=3.397,P=0.000);RVVC组IL-23p19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289,P=0.000)。结论IL-12和IL-23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