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的意义。[方法]对60例病人进行早期良肢位摆放及床边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为在康复治疗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里,由家属督促、指导良肢位摆放时间小于1周;而实验组30例为在康复治疗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里,由家属督促、指导良肢位摆放时间大于6周。[结果]满6周时实验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对脑卒中病人进行良肢位摆放,并贯穿全过程,重视病人家属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能明显改善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存活者中70%~80%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良肢位不同于传统的功能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的治疗性体位。我科2004年10月-2005年6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以良肢位代替功能位摆放,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不能自主翻身、活动受限,除容易出现压疮、尿路感染、便秘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外,还严重影响了肢体活动能力[1]。早期康复介入是预防偏瘫患者出现关节痉挛、肌痉挛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其中良肢位摆放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2]。良肢位是旨在防止和减轻痉挛姿势而采用的一种保护肩关节及髋关节的治疗体位,研究[3-4]表明良肢位摆放能明显减少脑卒中偏瘫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偏瘫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科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康复护理早期即加强各种体位的良肢位摆放,对照组仅在护理后期才给予少次数的良肢位摆放,采用Fugl-Meyer评分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入院时肢体运动功能评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好转情况明显优胜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早期良肢位摆放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标示牌的设计及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12月良肢位摆放标示牌使用前住院的4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6月良肢位摆放标示牌使用后住院的4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当日接受良肢位摆放的口头宣教、良肢位摆放视频播放、实际良肢位摆放的演示及良肢位摆放行为的督导与观察等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良肢位摆放标示牌的使用讲解及临床应用。评价并比较两组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依从率、正确率及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依从率与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良肢位摆放标示牌的设计及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依从率与正确率,降低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障碍[1]。脑卒中后70%~80%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治疗中早期的良肢位摆放能有效降低残障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家属是患者最主要的照顾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2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人,入院后2组均接受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早期并全程采用床上良肢位摆放,对照组早期并全程采用自由体位摆放。4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肢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并全程进行良肢位摆放,可以大大降低肢体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对本科室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的原则实施对策和效果确认,分析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生对护理效果满意率等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依从性及医生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活动前,偏瘫肢体并发症发生率较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能较好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早期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的意义。方法:对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按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42例除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在患者入院早期开始进行良肢位设计与摆放。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良肢位摆放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良肢位摆放标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良肢位摆放标识护理实施前(2016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3例脑卒中首次发病致偏瘫病人为对照组,选择良肢位摆放标识护理实施后(2016年7月—2016年12月)43例脑卒中首次发病致偏瘫病人为观察组,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良肢位摆放护理,观察组在常规良肢位摆放护理基础上加用良肢位摆放标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良肢位摆放依从率、正确率、关注度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良肢位摆放依从率、正确率和关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采用良肢位摆放标识护理可提高病人的良肢位摆放依从率、正确率与关注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存活者中70%~80%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良肢位不同于传统的功能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的治疗性体位。我科2004年10月-2005年6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以良肢位代替功能位摆放,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3月收治于我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良肢位摆放知识的口头讲解与良肢位摆放行为的观察督导等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加用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偏瘫观察对象干预后良肢位摆放依从性、正确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的设计与临床应用,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依从性与正确性,降低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在入院早期即开始进行良肢位设计与摆放,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4周后分别进行运动功能改善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结果:实验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给予良肢位摆放,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探讨早期良肢位摆放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急诊住院的2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人,对照组患者在病情逐渐稳定之时对其进行良肢位摆放,并且让患者在其家属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其刚入院时,也就是治疗过程中时对其进行良肢位摆放,并且对患者家属加以督促指导,要求其对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与康复训练。接受治疗4周与出院3月后,对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肢体功能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治疗早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及正确的治疗与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质量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提高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为活动主题,按照PDCA循环方法,通过现状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从30%提高到82%,护士专业知识、团队精神、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等无形成果平均提高1.7分。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与患者对良肢位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良肢位摆放合格率,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更快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6月选取早期应用良肢位摆放护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一时间内仅在护理的后期使用良肢位摆放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肢运动能力。结果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肢运动能力评分明显增高(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良肢位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良肢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100例)采用早期床上良肢位摆放、早期肢体被动运动等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偏瘫常规护理和肢体被动运动方法.结果经4周的康复护理,康复组患者肌力恢复Ⅲ级以上者为80例,88%以上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肌力恢复Ⅲ级以上者为78例,71%以上的患者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结论良肢位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对预防并发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据报道[1],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患者多伴有偏瘫,需早期进行康复干预。研究[2]显示,良肢位摆放能防止或对抗患者痉挛模式,有效预防脑卒中并发症,但临床上患者坐位或下床时上肢无合适器具,良肢位依从性低,肩关节半脱位、手肿胀等发生率高。而临床现有的病床餐桌宽度不够,患者坐位进食时患侧上肢经常处于下垂位;餐桌无食物盒固定位,患者单手进食时食物盒易滑动。另外,患者每日需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按入院先后将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1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患者入院后的早期,即重视和加强各种体位的良肢位摆放,并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和出院时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3%(χ2=44.505,P0.05)。结论重视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各种体位时良肢位的摆放,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后遗症,且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良肢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患者自入院当天起保持良肢位,比较患者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1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及Barthe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摆放良肢位,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