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胫骨下段肿瘤的周围软组织覆盖量有限, 生物力学复杂, 使得肿瘤切除重建较为困难。人工假体可为胫骨下段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提供良好的机械强度, 但术后并发症较多, 且需解决软组织覆盖不足及术后踝关节不稳定等问题。三维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胫骨中下段重建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相比早期的踝关节保留型假体, 三维打印融合型假体的快速骨整合效应提供了较好的踝关节稳定性及肢体功能。此外, 三维打印假体可通过个性化设计缩小假体周径, 及与距骨进行适形匹配等减少软组织覆盖不足及距骨塌陷等并发症。目前胫骨下段假体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三维打印融合型假体的安全性需大量长期随访研究结果验证, 假体近端及远端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需在未来研究中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式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国内外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重建方式的相关文献,从保留踝关节术及非保留踝关节术两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除了常规的同种异体骨移植、带血管自体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腓骨移植、瘤段灭活回植、牵张成骨及骨搬运技术外,临床已逐渐开始应用膜诱导成骨技术、人工肿瘤干假体、3D打印金属骨小梁假体、踝关节融合术、人工肿瘤踝关节置换术。另外,因胫骨下段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较长,骨缺损修复重建后的功能恢复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结论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修复重建方式已获得长足进步,但对于最佳方式仍存在争议。随着近年来3D打印技术及各类术前模拟技术的出现,个性化、精准化修复重建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成为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后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2020年1月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后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脊柱稳定性的42例患者。原发性骨肿瘤37例;转移性肿瘤5例。肿瘤均累及胸腰椎。手术实施整块切除,均使用3D打印人工椎体作为前方支撑结构。根据随访超过6个月患者的X线片、CT片评估3D打印假体与相邻椎体融合情况、有无内固定失败。结果:全脊椎切除者39例,矢状切除者3例。使用标准化3D打印人工椎体19例,其中1节段者15例,2节段者3例,3节段者1例;从后路放置15例,从前方放置4例。使用定制化假体23例,其中单节段者7例,2节段者3例,3节段者10例,4节段者2例,5节段者1例;通过椎弓根螺钉拧入假体内置钉孔与后方钉棒系统连接达到自稳19例,从前路放置并通过内置钉孔用螺钉固定于相邻椎体者4例。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影像学随访超过6个月的患者36例,包含确定融合者9例,可能融合者19例,可能不融合者8例;均无螺钉断裂或拔出、连接棒断裂和假体断裂移位情况;总体融合率为77.8%(28/36)。2例假体下陷超过2mm,但症状轻微未行内固定翻修手术。结论:3D打印人工椎体较大的终板面积有利于防止假体塌陷;微孔结构能促进骨长入增加骨融合;定制化设计能使其与内固定系统连接或直接固定于相邻椎体从而获得更好的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假体重建枢椎前柱治疗枢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我科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假体重建枢椎前柱治疗的6例枢椎椎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1~63岁,平均42.7±19.2岁。初次手术4例,其中脊索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术后复发2例,均为脊索瘤。肿瘤累及椎体节段:C2节段5例,C2~C4节段1例。所有患者均行后前联合入路方式切除病变椎体。前路经口咽后壁入路5例,经下颌下咽后入路1例。所有患者均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颈椎假体行枢椎前柱重建。脊索瘤患者术后补充术区放疗。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及内固定稳定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和硬脊膜损伤发生,术后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1.8±3.7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所有患者内固定稳定,未见螺钉松动及假体移位。结论:应用个体化定制3D打印假体能够有效重建枢椎前柱结构,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修复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Cierny-MaderⅣ型长骨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应用3D打印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的8例Cierny-MaderⅣ型下肢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7~79岁,平均54.6岁;缺损部位:股骨干5例,股骨干骺端1例,胫骨干1例,胫骨干骺端1例;缺损长度7.7~15.5 cm,平均10.2 cm。第一阶段:局部感染控制及临时稳定重建(Masquelet技术);第二阶段:3D打印的假体及稳定模式设计;第三阶段:3D打印假体植入及康复。术后记录患者的膝、踝关节的运动范围,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价功能。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患者从第一次入院到假体植入完成后出院,总治疗时间为65~125 d(平均91.0 d),其中第一阶段用时13~57 d(平均28.7 d),第二阶段用时30~87 d(平均48.3 d),第三阶段用时28~84 d(平均63.0 d),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7例患者在假体置入术后14.7 d(4~42 d)恢复完全负重活动,1例患者因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术后6个月恢复完全负重。8例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的运动范围为0°~100°,踝关节的运动范围为35°背屈至40°趾屈。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优2例,良5例,中1例。结论应用3D打印修复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Cierny-MaderⅣ型长骨骨髓炎骨缺损治疗周期短,患者可以早期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型假体重建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6月~2021年9月我科对12例股骨远端恶性肿瘤术前通过CT、MRI确定病变范围,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截骨导板及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型假体,待假体定制完毕后行肿瘤瘤段切除、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假体重建术。术后采用美国骨骼肌肉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80~270 min,平均200 min。术中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50 ml。12例随访12~50个月,平均21.9月。2例术后12、16个月因肿瘤肺部转移死亡,1例术后3个月肿瘤肺转移带瘤生存,1例(8.3%)术后1年出现关节假体周围感染。10例影像学示假体及钢板位置良好,无松动及骨吸收征象,股骨近端3D打印项圈固定在位,4例有连续骨痂形成;末次随访患肢功能状态良好,膝关节屈曲105°~135°,平均115°,伸直无受限,MSTS评分22~28分,(24.3±1.8)分。结论 3D打印辅助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型假体置换技术在不增加手术创...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3D打印订制假体置换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技术与1例临床结果。[方法] 1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前行3D打印订制假体置换,经充分准备后,行桡骨远端瘤段切除订制假体置换术。[结果]手术顺利,切除4 cm×5 cm×6 cm桡骨肿瘤骨段,置入订制假体后,恢复软组织张力,关节匹配较好。患者术后第1 d复查腕关节X线片显示置入假体位置良好。术后切口愈合良好,1个月可行腕关节掌曲及背伸等功能活动。术后12个月患者腕关节功能活动明显改善,无疼痛不适症状,未再复发,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3D打印订制假体置换可准确重建瘤段切除后的骨关节缺损。  相似文献   

8.
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板治疗胫骨下段开放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板治疗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2月~2007年2月,采用小腿后内侧入路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对22例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进行一期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伤口均愈合,所有病例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0周(16~25周),按Mazur等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7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9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腿后内侧入路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显露充分、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少、固定确切可靠,对于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局部内外侧软组织损伤重或皮肤条件差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下肢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和肢体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 TQ  Guo W  Yang RL  Sun X  Qu H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50-1555
目的 分析下肢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评估保肢后的肢体功能.方法 2003年11月至2010年1月,20例下肢肢体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接受保肢或截肢手术.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0岁.肿瘤位置:胫骨远端14例,腓骨远端3例,跟骨3例.肿瘤分期:ⅠB期3例,ⅡB期16例,Ⅲ期1例.除3例胫骨下端肿瘤截肢外,其他11例胫骨远端肿瘤行自体骨(4例)或异体骨(7例)踝关节融合手术,6例腓骨远端和跟骨肿瘤行自体骨重建手术.平均随访36.4个月.结果 5例异体骨踝关节融合和1例跟骨自体骨重建患者伤口延迟愈合,自体骨和异体骨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2例异体骨出现吸收和不愈合(其中1例截肢,另1例更换为骨水泥临时假体),1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术后11个月复发截肢,2例分别于确诊后22和48个月死于肺转移.患者2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2.9%和79.6%,12例高度恶性骨肉瘤的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和70.0%.保肢患者功能MSTS评分为82%.结论 下肢肢体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整体生存情况相对较好,保肢可以获得良好的肿瘤控制和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计算机模拟枢椎椎体肿瘤切除后以组配式3D打印假体进行枢椎前柱重建的稳定性及生物力学特点,为该假体的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1例成年健康男性颅底至C5的CT数据导入有限元建模软件进行正常颈椎三维有限元建模(正常模型)。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模拟枢椎肿瘤切除,建立枢椎缺损模型。将前期研发的组配式3D打印假体数据导入枢椎缺损模型并进行模拟安装,建立组配式3D打印假体重建模型(重建模型)。对正常模型与重建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和轴向旋转状态下的运动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2个模型的活动度(ROM)及应力分布特点。结果 在相同转角情况下,重建模型在各工况下的扭矩均较正常模型有所增加,前屈时增加14.2%,后伸时增加61.6%,左旋时增加53.0%,右旋时增加58.3%,左侧曲时增加30.6%,右侧曲时增加28.3%。重建模型的稳定性较正常模型增强,刚度有所提升。钉道周围骨质应力集中,主要在与假体固定螺钉接触的头部和根部,全工况钉道骨质应力范围为1.13 ~ 6.65 MPa。结论 组配式3D打印假体用于枢椎肿瘤切除后前柱重建,其力学性能稳固,应力分布合理,为解决枢椎肿瘤切除后前柱重建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填充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7年8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24~50岁,平均35.8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5例。病程5~25个月,平均12.9个月。根据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系统分级:Ⅰ级2例,Ⅱ级7例。术前基于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并制作3D打印个性化填充假体。术中囊内扩大刮除、关节软骨下植骨后植入假体。术后影像学检查肿瘤有无复发,采用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评价关节功能。结果 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0个月,平均31.2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局部均无疼痛,无肿瘤复发、病理性骨折、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MSTS93评分为20~29分,平均24.7分;获优6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囊内扩大刮除术后骨缺损采用3D打印个性化填充假体修复,具有能与宿主骨生物融合、力学稳定性更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可获得较好早期疗效,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4年9月,共43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22例采用传统肿瘤切除联合定制肿瘤型铰链式假体重建(对照组),21例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假体重建(试验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诊断、肿瘤分期、肿瘤直径、病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切除瘤段长度及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保肢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切片示切除边界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2~77个月,平均36.7个月。试验组术中切除瘤段长度及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P=0.32;t=—0.76,P=0.45)。试验组:术后X线片复查示手术切除范围和重建效果与术前计算机模拟切除重建一致;2例(9.52%)发生并发症,其中免疫排斥反应1例、感染1例;术后1年2例(9.52%)骨肉瘤复发肺转移。对照组:术后6例(27.27%)发生并发症,其中假体周围骨折2例、感染2例、切口不愈合1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术后1年4例(18.18%)骨肉瘤复发肺转移。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4,P=0.14;χ2=0.67,P=0.41)。末次随访时MSTS功能评分,试验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肿瘤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肿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0;t=3.94,P=0.00)。试验组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为(115.45±12.25)°,对照组为(101.49±11.9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P=0.00)。结论与采用传统肿瘤切除联合定制肿瘤型铰链式假体重建相比,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假体重建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临床疗效良好,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打印节段型肿瘤假体重建下肢负重长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接受3D打印节段型金属肿瘤假体重建骨缺损的患者71例, 男40例、女31例, 年龄(23.08±18.52)岁(范围10~63岁)。肿瘤类型:骨肉瘤49例、Ewing肉瘤9例、软骨肉瘤3例、滑膜肉瘤3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骨转移瘤2例、间叶源性低度恶性肿瘤1例。骨肿瘤Ennecking分期:Ⅲ期19例、Ⅱb期52例。肿瘤位置:股骨43例、胫骨2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绘制假体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假体-自体骨界面骨长入和假体负重能力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肢体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93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7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4.4±13.2)个月(范围6.6~65.4个月)。末次随访时无瘤生存50例、带瘤生存12例、9例因肿瘤进展而死亡。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打印快速原型制造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膝关节骨关节炎(OA)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32例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拟行TKA的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手术组两组,各组16例。3D打印组行基于膝关节CT数据的3D打印原型制造,常规手术组行常规的TKA。测量股骨与胫骨解剖轴,确定股骨远端与前后髁截骨平面及截骨量、胫骨平台截骨角度及截骨量、胫骨与股骨的假体型号,并与手术实际使用值对比。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 d与1、3、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中计量资料采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股骨远端截骨厚度、胫骨平台截骨厚度、股骨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与KSS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D打印组术前计划的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厚度与实际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7,P0.05);3D打印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5,P0.05)。3D打印组术后无膝内外翻畸形、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3D打印组术后1 d、1个月的VAS评分、KSS评分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打印可准确构建解剖原型,可提升TKA手术的精度与疗效。  相似文献   

15.
Pilon骨折     
胫骨Pilon骨折一般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严重粉碎,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压缩。常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约75%-85%)和严重软组织挫伤。Pilon骨折应包括:(1)踝关节和胫骨远端的干骺端骨折,通常伴有踝关节的关节面粉碎性骨折;(2)内踝骨折;(3)胫骨前缘骨折;(4)胫骨后面横形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骨肿瘤切除重建后假体的中长期生存情况和假体失败的原因。[方法]对2001~2013年肿瘤切除、胫骨近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或假体翻修的143例患者(165例假体)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曲线及生存率,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4.19±47.33)个月。截止最后一次随访,143例患者中,97例无瘤生存,18例带瘤生存,28例死亡,11例截肢。165例假体中,胫骨近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5年生存率80.67%,10年生存率73.82%,其中,国产与进口型假体总生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骨水泥固定与生物固定方式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手术假体与翻修手术假体间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配型假体与定制型假体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假体失败的定义标准,共出现假体失败37例。根据ISOLS推荐假体失败类型分类:其中I型失败7例,II型3例,III型3例,IV型14例,V型10例。假体周围感染是最常见导致假体失败的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将胫骨近端假体应用设计参数纳入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胫骨侧假体柄长度大于131mm者假体预后较好(P<0.05)。[结论]假体周围感染是导致中期假体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应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观察假体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后内侧入路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板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腿后内侧入路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对30例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16(12.9±3)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病例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9~17(12±3)周。按Mazur等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3例,良5例,可2例。结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板符合胫骨骨远端后内侧的解剖形态,固定确切可靠,对于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是理想的内固定物,伴局部内外侧软组织损伤重或皮肤条件差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8.
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方法 随访1997年~2002年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16例,平均随访28.2个月。骨折类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8例。手术方法:合并腓骨骨折12例,占80%,均用钢板固定。胫骨骨折:螺钉固定5例,三叶草钢板固定5例,胫骨远端钢板固定2例,一期行踝关节融合3例。结果 按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5例,良5例,可3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为64%,并发症为31%。结论 对大部分Pilon骨折主张施行有限手术、有限内固定。而对严重胫骨关节面粉碎骨折的Ⅲ型骨折宜一期融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评价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选取1例男性右侧髂骨巨大软骨肉瘤患者,拟行半骨盆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术前行CT和MRI检查,利用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判断髂骨周围肿瘤侵袭范围,确定外科边缘及截骨平面,根据截骨后骨盆缺损范围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立患者骨盆有限元模型,经过有限元分析后利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钛合金骨盆假体.在Abaqus软件中对已建立的3D打印骨盆假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测量骨盆假体的yon Mises应力、相对位移和整个有限元模型的应力集中点. 结果 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的最大yon Mises应力为25.29 MPa,远小于钛合金的屈服强度(950 MPa).应力集中区域为假体与骶骨连接钉孔附近.患者术后3个月逐渐弃拐行走,术后半年假体情况稳定,患者活动正常. 结论 根据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可满足生物力学要求,计算结果与患者术后随访结果一致,该方法可为3D打印骨科内置物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1月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18例下肢长骨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48.9±22.5)(范围13~79岁),体质指数(23.1±4.3)kg/m 2(范围17.2~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