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曾报告了五氧化二钒(V_2O_5)能诱导大鼠肾脏脂质过氧化和降低膜脂流动性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了V_2O_5致肾脏急性损害的主要表现和肾脏毒性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结果报告如下: 1.雌性Wistar大鼠(222±7.5g),随机分为两组,染毒组10只,对照组7只.染毒组腹腔注射V_2O_510mg/kg,每天1次,连续4天;对照组则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收集第2次和第4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苯乙烯在不同染毒期限和染毒剂量下对大鼠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1(DR1)的损伤效应。方法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动物,雌雄各半。苯乙烯急性染毒剂量为600 mg/kg,亚急性染毒剂量为150、300和600 mg/kg,恢复组在苯乙烯染毒后正常饲养3周,左旋多巴(L-dopa)组在苯乙烯染毒同时腹腔注射600 mg/kg的L-dopa。测定神经行为学指标和DR1的结合密度及亲和力。结果苯乙烯使大鼠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显著减少,大鼠发生回避错误的次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苯乙烯染毒组DR1与3H-SCH-23390的结合密度由(0.20±0.08)pmol/(L.mg)蛋白降低到(0.14±0.03)pmol/(L.mg)蛋白;Kd值由(0.60±0.04)nmol/L上升到(0.65±0.24)nmol/L;3周的恢复期比腹腔注射L-dopa更能使结合密度和亲和力趋于正常。结论苯乙烯可以通过多巴胺通路产生对机体的神经损伤,表现为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和学习记忆能力衰退等有害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对PQ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SD大鼠分成治疗组(A组)、单纯染毒组(B组)、对照组(C组)三组,A、B两组大鼠腹腔内注射PQ 20 mg/kg体重染毒,C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照.A组大鼠于染毒后2h始,按30 mg/kg体重用量3次/d腹腔内注射山莨菪碱治疗;B组大鼠于相应时点3次/d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检测A、B两组大鼠染毒后第3天、5天、7天PaO2、血TNF-a、血GPT水平,并与C组对照.留取染毒7d后A、B两组动物肝、肺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A、B两组大鼠血TNF-α浓度明显较C组高,但A组大鼠血TNF-α升高幅度较B组低,与B组对比三个时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PaO2、ALT也有一定程度改善.A组大鼠PaO2于染毒后7d,ALT于染毒后5d、7d,和B组大鼠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毒后7d,和B组比较,A组大鼠肝、肺病理改变相对轻微.结论 山莨菪碱对PQ中毒大鼠肺、肝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TNF-α的产生、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三甲基氯化锡(TMT)低剂量染毒小鼠血清、肝脏和脑的氧化损伤情况方法将56只雄性昆明种小鼠分为7组,每组8只。2个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TMT 1.0和2.15 mg/kg,对照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在染毒后24h处死,测定血清、肝脏和脑组织中的SOD和MDA水平;另外2个实验组腹腔注射TMT 2.15 mg/kg,2个对照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染毒后3和7 d处死,测定血清、肝脏和脑中的SOD和MDA水平。结果 2.15 mg/kg TMT染毒组动物在20 h后开始出现神经毒性症状,2.15 mg/kg TMT组动物染毒后24h,血清、肝脏和脑组织中MD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肝脏SOD明显下降(P<0.01或P<0.05),1.0 mg/kg TMT染毒后24 h,血清和脑组织中MDA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或P<0.05),2.15 mg/kg TMT染毒后3 d肝脏、脑组织SOD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染毒7 d,血清MDA增高,肝脏SOD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给予小鼠低剂量TMT染毒小鼠24 h后,血清、肝脏和脑组织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过氧化损伤,而在染毒后3和7 d肝脏和脑中SOD会发生损耗,而小鼠过氧化损伤程度进一步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三甲基氯化锡(TMT)低剂量染毒小鼠血清、肝脏和脑的氧化损伤情况方法将56只雄性昆明种小鼠分为7组,每组8只。2个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TMT 1.0和2.15 mg/kg,对照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在染毒后24h处死,测定血清、肝脏和脑组织中的SOD和MDA水平;另外2个实验组腹腔注射TMT 2.15 mg/kg,2个对照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染毒后3和7 d处死,测定血清、肝脏和脑中的SOD和MDA水平。结果 2.15 mg/kg TMT染毒组动物在20 h后开始出现神经毒性症状,2.15 mg/kg TMT组动物染毒后24h,血清、肝脏和脑组织中MD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肝脏SOD明显下降(P0.01或P0.05),1.0 mg/kg TMT染毒后24 h,血清和脑组织中MDA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或P0.05),2.15 mg/kg TMT染毒后3 d肝脏、脑组织SOD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染毒7 d,血清MDA增高,肝脏SOD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给予小鼠低剂量TMT染毒小鼠24 h后,血清、肝脏和脑组织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过氧化损伤,而在染毒后3和7 d肝脏和脑中SOD会发生损耗,而小鼠过氧化损伤程度进一步缓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长期腹腔注射(ip)不同剂量氯胺酮大鼠心血中氯胺酮含量变化规律。方法: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大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10 mg.kg-1、30 mg.kg-1和60 mg.kg-1氯胺酮剂量组。每天按体重ip一次,制备大鼠氯胺酮滥用模型。对照组和3个剂量组又各分为5批,分别在染毒或给予生理盐水后45 min、1周、2周、3周和3周停药3 d后各处死一批大鼠(6只/批),提取并用GC/MS和GC法分析不同时间点大鼠心血中氯胺酮含量。结果:氯胺酮连续滥用后大鼠血中氯胺酮浓度逐渐增加,且停药3 d后仍可检出。结论:氯胺酮可能存在体内积蓄,长期服用可使氯胺酮半衰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扶正解毒颗粒对硫酸镍染毒大鼠镍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扶正解毒颗粒(FJK)对硫酸镍染毒大鼠镍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NS)组,NiSO42.5mg/kg组,NiSO42.5mg/kg FJK 10g/kg处理组,NiSO42.5mg/kg 5g/kg处理组.NiSO4组:每天NiSO42.5mg/kg腹腔注射染毒,连续30d,于第10天生理盐水10ml/kg灌胃,连续21d.FJK处理组:染毒方法及剂量同NiSO4组,于第10天以FJK 10、5g/kg灌胃处理,1次/d,连续21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等容积腹腔注射和灌胃.于第9天和第30天分别收集各组血、尿、粪样,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其镍含量.结果 与硫酸镍组比较,FJK可使染镍大鼠血清中镍含量降低(P<0.01),尿液、粪便中镍含量升高(P<0.05);FJK处理前后比较,FJK处理后大鼠尿液和粪便中镍排出量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FJK可降低大鼠体内镍含量,并促使体内镍的排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百草枯中毒致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别(SPF)的BALB/c小鼠(6~8周龄,雄性,18~22 g)40只,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10 mg/kg百草枯单次染毒组)、C组(20 mg/kg百草枯单次染毒组)和D组(隔日1次百草枯染毒组,共3次),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染毒观察至第21天取材,建立小鼠肺纤维化中毒模型。镜下观察组织HE染色变化和马松染色等纤维化改变和不同浓度的生存分析。结果20 mg/kg单次染毒组的小鼠HE染色和马松染色均显示纤维化改变,Ashcroft评分最高,肺组织上皮标志物和间质标志物的蛋白检测均显示有上皮间质改变。结论20 mg/kg腹腔注射单次给药至染毒后21 d的方法建立纤维化模型最好。  相似文献   

9.
硝酸羟胺急性、亚慢性染毒大鼠毒作用靶器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硝酸羟胺(hydroxylammonium nitrate,HAN)的急性毒性及亚慢性染毒大鼠后主要毒作用的靶器官。方法急性毒性实验中经腹腔对大鼠进行单次染毒,观察动物中毒症状,计算HAN的LD50和95%的可信限;亚慢性毒性实验中,分别以HAN 71、42、8 mg/kg不同剂量和生理盐水经腹腔染毒动物,连续染毒13周后脱颈椎处死3/4动物,剩余1/4动物停止染毒再饲养4周后同法处死,观察大鼠中毒症状和脏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HAN主要毒作用靶器官。结果HAN腹腔染毒大鼠的LD50为139.3 mg/kg,95%可信限为132.3~146.7 mg/kg。HAN亚慢性染毒后,动物体重无明显变化,各染毒组动物脾脏脏器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HAN可引起含铁血黄素在体内的大量沉积,主要位于肝、脾和肾内,对组织脏器的损伤主要以氧化性损伤为主,主要靶器官为肺、肝、脾和肾。结论HAN属于中等毒性物质,长期接触对机体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酸性鞘磷脂酶(ASMase)在镉性肾损害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及规律,探讨ASMase活性变化与镉性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动物腹腔注射1mg/kg Cd2+,每天1次、每周5次,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染毒第0、1、3、5和7周末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随机处死6只动物,收集血、尿及肾组织。ELISA法测尿β2微球蛋白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血、尿及肾组织中ASMase活性,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肾组织病变情况。结果 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肾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肾脏系数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尿β2微球蛋白含量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血、尿、肾组织匀浆上清液中ASMase活性从染毒第3周开始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结论 镉性肾损害中ASMase活性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六价铬(Cr~(6+))暴露对发育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PF级健康孕期SD大鼠12只,待仔鼠出生后将孕鼠随机分为对照(双蒸水)组、重铬酸钾溶液染毒组(染毒剂量分别为0.8、4和20 mg/kg·bw)。仔鼠出生后第1天起通过母乳染毒,进食阶段(21 d后)采用经口灌胃染毒,1次/d,连续染毒6个月。选取各组雄性子代大鼠进行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液中Cr~(6+)的含量;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spase-3以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重铬酸钾各染毒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重铬酸钾各染毒组血液中Cr~(6+)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各染毒组海马CA1区神经元随染毒剂量增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排列稀疏紊乱,部分细胞体积减小等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随着重铬酸钾浓度的增加,活化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重铬酸钾各染毒组大鼠脑组织中TNF-α、IL-1β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6+)暴露损害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Cr~(6+)导致炎症因子增多,造成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鼠每天腹腔注射吐酒石15毫克/公斤或锑铵60毫克/公斤,连续两周后,再腹腔注射I~(131) 0.24微居里。于24小时后处死时,吐酒石组动物甲状腺吸收的I~(131)为注射量的17.2%,锑铵组为16.4%,正常动物组(对照祖)为19.8%,三组并无明显差异。三组动物于24小时内自尿排出的放射性碘,亦无明显不同。可见连续两周注射锑剂于大鼠,并不影响其甲状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乙氧基乙醇(EE)染毒对大鼠某些脂代谢指标和血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EE 200、400和800 mg/kg组.每天灌胃染毒1次,每周6次,持续6周.分别于每周后,将各组动物随机处死5只,对血液及肝脏中的脂代谢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从第3周开始,EE染毒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889.6±70.2)mg/L显著高于对照组(632.0±88.2)mg/L,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177.9±14.0)mg/L显著高于对照组(126.4±17.2)mg/L;肝脏脂肪酸β-氧化速度从第3周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脏TG含量仅在染毒第5和6周,中、高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含量从第4周开始,仅中或高剂量组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EE长期染毒可对大鼠脂、糖代谢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氨甲酰促红细胞生成素(CEPO)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大鼠仅穿缝线,不结扎,设为假手术组。术后24 h,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腹腔注射50μg·kg-1 0.9%NaCl,每周3次,连续4周+灌胃给予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0.5 mL,每天1次,连续2周;对照组灌胃给予20 mg·kg-1 SRI-011381,每天1次,连续2周+腹腔注射50μg·kg-1 0.9%NaCl,每周3次,连续4周;实验组给予腹腔注射50μg·kg-1 CEPO,每周3次,连续4周+灌胃给予DMSO溶液0.5 mL,每天1次,连续2周;联合组灌胃给予20 mg·kg-1 SRI-011381,每天1次,连续2周+腹腔注射50μg·kg-1 CEPO,每周3次,连续4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CS_2亚慢性染毒大鼠血液、心肌和主动脉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的结果。实验分四组:高剂量组,320mg/kg;低剂量组,160mg/kg;溶剂对照组;橄榄油;对照组,生理盐水。每日腹腔注射,连续35天。处死动物,制备血液及心肌、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IL-1、IL-6、TNF-α的影响,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百草枯中毒炎症反应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Ⅰ组(空白对照组)、Ⅱ组(百草枯染毒组)、Ⅲ组(血必净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其余两组分别给予百草枯20 mg/kg灌胃染毒,染毒后30 min开始,Ⅰ、Ⅱ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1次/d腹腔注射,直至处死;Ⅲ组大鼠给予血必净10 mL/kg,1次/d腹腔注射,直至处死。每日观察大鼠的生命状态,是否有死亡。分别于3、7、14 d采集大鼠内眦静脉血1.5 mL,高速离心,取上层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白介素1(IL-1),细胞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分析三组实验数据,探讨三组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染毒组、血必净治疗组IL-1、IL-6、TNF-α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血必净治疗组IL-1、IL-6、TNF-α表达水平较染毒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时,引起体内炎性因子增加,导致多脏器功能受损,而血必净注射液有效降低了内毒素及过量炎性介质的损伤,抑制IL-1、IL-6、TNF-α的升高,疗效较明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腹腔注射、灌胃、皮肤染毒丙烯酰胺(AA)对小鼠早期精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以反映相应的遗传毒性。方法将24只清洁级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染毒组、灌胃染毒组和皮肤染毒组,每组6只。染毒剂量为25 mg/kg,每天1次,连续染毒5 d。首次染毒后第19天称体重和睾丸重量,计算睾丸系数。采用早期精细胞微核实验测定各组小鼠早期精细胞微核的发生率。结果染毒后腹腔注射染毒组、灌胃染毒组和皮肤染毒组小鼠体重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腹腔注射染毒组、灌胃染毒组和皮肤染毒组小鼠的睾丸重量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腹腔注射染毒组和皮肤染毒组小鼠早期精细胞微核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染毒组小鼠早期精细胞微核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可致雄性小鼠早期精细胞微核发生率增高,且以灌胃染毒方式产生的毒性作用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幼龄Wistar大鼠,分别给以一氧化碳 0(对照)、5、25和125ppm染毒4小时,结果125ppm染毒组5-羟色胺明显减少。用250ppm CO染毒的幼龄大鼠给以腹腔注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优降宁100mg/kg,1小时后去肾上腺素的更新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腹腔注射囊泡摄取阻断剂利血平5mg/kg耗竭单胺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明显增多。说明CO可使鼠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降解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敦煌医方四时常服方对镉染毒大鼠肝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6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单纯镉染毒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氯化镉1.5 mg/kg·bw加敦煌四时常服方1.2 g/ml低剂量干预组、氯化镉1.5 mg/kg·bw加敦煌四时常服方2.4 g/ml中剂量干预组和氯化镉1.5 mg/kg·bw加敦煌四时常服方4.8 g/ml高剂量干预组。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单纯镉染毒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四时常服方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均腹腔注射0.1%氯化镉,1.5 mg/kg·bw注射,相当于1.5 ml/kg·bw,每周5次,共5周。模型组用蒸馏水、四时常服方组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分别用1.2、2.4和4.8 g/ml四时常服方灌胃,1次/d,连续5周,末次给药后股动脉采血,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分离肝,称重,测定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镉染毒模型组血清ALT含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镉染毒组比较,四时常服方各干预组血清ALT含量下降,以高剂量干预组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的SOD水平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肝脏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镉染毒组比较,各干预组大鼠肝组织的SOD、MD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敦煌医方四时常服方对镉染毒大鼠肝氧化损伤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体内实验条件下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所致神经损伤的干预效应。方法 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DNF对照组(48μg/kg BDNF)、30 mg/kg ACR染毒组(腹腔注射,1次/d,6 d/周,3周)和低、高剂量BDNF干预组(12和48μg/kg BDNF,尾静脉注射,1次/2 d,自第2周始);染毒步态评分、后肢撑力试验评价神经行为改变;检测脑分区、脊髓、坐骨神经及神经外重要的组织脏器的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浆BDNF的含量。结果 BDNF高剂量(48μg/kg)干预组对ACR所致大鼠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BDNF高剂量干预组与ACR单独染毒组比较,对于实验动物的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试验结束时体重高于ACR染毒组,异常体征弱于ACR染毒组,步态评分显著低于ACR染毒组,后肢撑力距离较ACR染毒组缩短,血浆BDNF含量高于ACR染毒组(P0.05)小脑皮质空泡略少于ACR染毒组。所检测的神经外重要组织脏器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异常。结论适当剂量外源性BDNF干预在实验动物水平对ACR所致短期重复剂量神经毒效应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