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就业情况分析中探索指导就业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应届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应对就业难和指导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58名应届护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91.8%的应届护理本科毕业生已基本落实就业单位,其中95.2%的护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本护生与三本护生就业率和就业单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以上的护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仪表外貌、沟通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前三位因素。结论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是医院,就业面较窄;学校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影响因素,提高护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求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58名应届护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91.8%应届护理本科毕业生已基本落实就业单住,其中95.2%的护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本护生与三本护生就业率和就业单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以上的护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仪表外貌、沟通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前三位因素。结论:我校应届护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是医院,就业面较窄;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影响因素,提高护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健康情况以及影响亚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学校对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人体能量测量仪Auramed Biopulsar收集395名护理专业大学生左手掌反馈各部位器官的生物电能量流动趋势,观察护理学专业学生45个部位的生物电指标变化。结果护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亚健康检出率为46.07%,明显高于非毕业生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33.82%);亚健康检出率呈波浪形,在23岁年龄组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单位级别、工作压力、与同学的关系、遇事处理方式和家庭居住地是影响护理学专业毕业生亚健康的主要因素,而非毕业生亚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专业喜欢程度、失眠、与同学的关系和月话费。结论护理学专业毕业女大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毕业生,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护理学专业毕业生的身心健康的干预,以提高护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针对护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对其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方法对长春中医药大学与吉林医药学院2010年-2015年毕业的200例护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情况进行随访调查。结果调查发现,护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工作选择在户口或父母所在地例数较多、就业方向选择在临床较多、单位性质多为公立或国企、薪资水平集中在5-6千水平。毕业生对于目前就业中工作稳定性、单位福利及自我价值体现等方面评价较高,对于工作时长、休假及工作内容多样化等评分均较低。结论本次研究中的172例毕业生中,大部分均在临床工作,且工资待遇较高,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自身就业情况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5.
卢义琼 《当代医学》2010,16(27):112-113
要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就对急救中心护士的成长经历提出了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临床护士素质(即应具备的修养和气质,其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构成)外,还要具备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和相关的应变能力等要求。要具备以上素质及要求,必须经过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一定水平与资质后才能胜任急救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6.
57名男性护理本科生择业意向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男性护理本科(以下简称男护生)毕业生择业意向。为目前的护理专业教育措施和男护生择业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毕业意向调查问卷,对在2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57名男护生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男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和护士地位持肯定态度者较少。17.5%的男护生表示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22.9%表示可能会,59.6%表示毕业后不会从事护理工作。结论 影响男护生择业的主要因素为社会偏见、社会地位较低、难发挥才能等。  相似文献   

7.
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指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接受规范的护理专业化培训。卫生部制订的《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护理专业毕业生第1年主要轮回参加各主要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严格的临床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巩固在校学习的有关理论知识。新毕业的护士,虽然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并接触了一点临床实践,但与专业护理人员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普遍情况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临床实践技能不熟练,角色转换不及时,心理素质较差,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缺乏应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培养新毕业本科护士的心理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学历的本科护理人才不断地涌现在各大医院的临床一线,她们思维敏捷活跃,接受和适应新事物能力强。但新毕业的本科学历护士要切实做好护理工作,就应充分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职业素质。1导致专业负面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导致新毕业本科学历护士专业负面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新毕业护士常见因素:如护理工作经验不足、护理能力有待提高、护患沟通缺乏经验及技巧。(2)本科护士的专业思想问题上有其特殊性:目标效价高,其自身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隐蔽在本科护士心中必然产生矛盾心理,进而发展为悲观、沮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择业期间焦虑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开展就业心理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52名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采用自行设计的就业信息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袁(SA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以160名在校生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择业期间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在校非毕业生(P〈0.01),焦虑发生率为29.6%。相关分析揭示: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焦虑与神经质(N分)和精神质(P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5和r=0.241,P〈0.01),与就业前景担忧呈正相关(r=0.191,P〈O.05);而与积极应对(PC)呈显著负相关(r=-0.218,P〈0.01),与内外向(E分)、领悟社会支持(PSSS)呈负相关(r=0.203和r=0.177,P〈0.05)。结论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择业期间焦虑水平明显增高,且与多种因素相关,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对就业前景担忧、消极应对、缺乏社会支持是影响毕业生焦虑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加强社区护士在校素质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加强社区护士在校素质教育,提高社区护士的心理素质和适应工作能力。方法 对400名社区护理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对其心理素质及适应工作能力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社区护理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低、适应工作能力差的弊端。结论 加强社区护士原在校素质教育亟待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消化内科护理带教教师软技能及其对带教行为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样选取我省12所三甲医院消化内科的438名护理带教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软技能测评量表、临床护理导师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护理带教老师软技能、带教行为的得分水平。软技能与带教行为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带教行为的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带教行为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护理软技能测评量表总分为(164.75±18.49),条目均分为(3.43±0.49)。临床护理导师行为量表总分为(94.26±8.48),条目均分为(4.10±0.46)。护理软技能总分与带教行为总分呈正相关(r=0.31,P<0.05)。不同学历、职称、护龄、带教年限的护理带教教师的行为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职称、带教年限、护理软技能是影响护理带教教师带教行为水平的重要因素,可以解释带教行为水平的39.50%。结论 消化内科护理带教教师软技能处于中等水平,职称、带教年限、护理软技能是影响带教行为的重要因素,提高带教教师软技能或许有助于改善带教行为。  相似文献   

12.
金爱军 《吉林医学》2013,34(10):1928-1929
目的:探讨如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心理护理技能。方法:分析学生学习心理护理技能的必要性,从实际教学中总结培养心理护理技能的方法。结果:总结出培养方式为:①明确心理护理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②适当改变教学方法;③在教学中建立心理护理的典型护理模式;④锻炼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⑤锻炼学生具有灵活的应变力;⑥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及自学能力;⑦注重良好医德的培养;⑧锻炼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结论:高级护理专业心理护理的培养顺应了护理学科的发展,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需要,也是现代护理学科向更高更深层次方向迈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因素间护理实习生压力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2015年4-6月在合肥市医院实习的护理本科实习生为调查对象,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护理实习生的性别、年龄、生源地、性格、是否独生子女、专业喜爱程度、在校学习成绩等一般资料,护理实习生压力源量表调查护理实习生的压力水平。结果:性格内向的本科护理实习生在患者的情况和监督与评价方面及总均分得分均明显高于性格外向的护理实习生(P<0.01);不同专业喜爱程度本科护理实习生在工作性质与内容和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及总均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不热爱专业的护理实习生工作性质与内容、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及总均分评分均高于热爱专业的护理实习生(P<0.05~P<0.01);不同学习成绩护理本科实习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教学安排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其中学习成绩一般和学习成绩差的护理实习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教学安排评分均高于学习成绩优秀的护理实习生(P<0.05~P<0.01);而不同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护理实习生的压力水平总均分以及各项压力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临床因素护理实习生感受到的压力源存在差异,护理教育者应根据护理实习生的自身特点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部分三甲医院临床护士职业认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三甲医院临床护士的职业认知状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3家三甲医院的94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结构年轻化;临床护士职业认知各因素中优质护理行为分值较高,工作满意度其次,工作氛围、工作特点的分值较低;省级与市级三甲医院的临床护士在职业认同、工作特点、工作氛围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优质护理行为、工作满意度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不同地域的市级三甲医院的临床护士在优质护理行为、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氛围方面的认知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的护士在职业认同和工作特点上不存在差异。不同护龄的护士在职业认同和工作满意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优质护理行为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医院级别、年龄、护龄等对临床护士职业认知程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诊护理安全影响因素,总结防范措施,为提高急诊护理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急诊科护士42名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关于急诊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分析调查对象对影响安全因素的认识情况,总结对急诊护理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结果急诊科护士专业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心理素质是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护士认为护士心理压力大、与患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对急诊护理安全有重要影响。讨论影响急诊护理安全的因素多种多样,护士自身与护理安全有紧密联系,提高急诊护理安全性应对护士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与护理服务水平,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有助于避免医疗纠纷,同时加强制度管理,规范护理工作,保证急诊护理安全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6.
庞映芹 《基层医学论坛》2013,(24):3137-3138
目的分析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院急诊科46名护士现存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压力源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不足、护患矛盾、社会支持不足、职业暴露的危险等。结论通过增加急诊科护理人员编制、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增强护士心理调适能力、加强专科技能训练、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加强职业防护措施,使护士充分释放压力,带着良好的情绪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和道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临床护理工作不仅是技术服务,而且对护理工作者有很高的道德水准要求,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方面.本文就当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伦理困境和道德问题,从护理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业务能力和责任感及其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伦理道德水平两个方面,说明护理工作在临床工作和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以促进临床工作和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等护理教育中,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实施职业行为模拟训练,如开设积极心理品质的训练项目、职业仪容的强化训练项目、人际沟通技巧训练项目及应激情境的适应性训练项目等,对强化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达到培养能力和个性的目的,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临床专业毕业生在几所教学医院毕业实习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学生实习效果的因素,为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共同提高实习生实习质量,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提供依据。方法:按随机化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临床专业毕业实习学生1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教学医院总体是满意的,对教师的带教能力满意度较低,临床教学活动开展的不充分,基本技能操作机会很少,学生对实习评价不高。结论:教学医院的教学意识、师资水平、医疗技术和教学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是影响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用人单位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评价,为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对接收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2006届、2007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52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2份。对42家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专业的了解、对毕业生的需求及评价、毕业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最看重的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用人单位以事业单位为主,又以医疗机构为最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安排基本对口,整体评价比较满意,认为毕业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强,专业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不错。但是,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毕业生存在知识面不广,心理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对专业不太了解。结论针对用人单位反映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加大专业宣传、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拓宽知识面等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心理抗压力、工作适应性,增强毕业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