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51-1755
[目的]比较观察研究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微型钛板组16例,对照组为传统单开门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术后测量颈椎曲度(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之间夹角)的改变,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0.5%±17.0%,传统单开门组为58.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2.3±3.5)°,传统单开门组为(39.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5±4.8)°,与术前(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单开门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9±5.6)°,与术前(19.5±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传统单开门组的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更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51例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固定(A组),27例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JOA评分改善率、椎管开门幅度、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变化、轴性症状评分,并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A组12~20(14.56±5.67)个月,B组11~23(16.28±4.7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6个月颈椎椎管开门幅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丢失B组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轴性症状评分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缝线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都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法"门轴"固定的有效方法;微型钛板内固定能提供更稳定的即刻固定,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微型钛板与改良锚定法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75例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60例采用改良锚定法悬吊"门轴"(B组),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访3个月。3个月时JOA评分改善率:A组为58.3%±10.0%,B组为57.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为37%(28/75),略低于B组的42%(25/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颈椎曲度:A组为19.1°±5.6°,与术前18.5°±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17.3°±5.4°,与术前19.2°±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椎板开门角度:A组为43.2°±4.5°,B组为39.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总活动度改善率:A组为82.36%,B组为74.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和改良锚定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微型钛板法可获得术后即刻牢靠稳定性,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练,减少颈椎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4.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与缝线悬吊固定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LAP)中微型钛板固定技术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8年6月~2010年6月本院微型钛板固定ELAP术治疗的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A组,选择同期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ELAP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两组随访时间[A组为(13.5±3.5)个月、B组为(14.1±3.2)个月]、手术时间[A组(121±35)min、B组(112±30)min]、术中出血量[A组(330±115)ml、B组(328±123)ml]和JOA评分改善率[A组(58.3±9.7)、B组(56.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椎曲度术前(17.2°±4.2°)与术后(17.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颈椎曲度术前(18.2°±4.7°)与术后(16.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变化率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0...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探讨"开门侧"采用锚定法与Arch钛板固定的治疗疗效差异。方法自2013-07-2015-09,采用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90例CSM患者,其中53例"开门侧"以锚定法处理(A组),37例"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处理(B组)。对两组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JOA改善率、术后椎管扩大面积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且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也较为相近(均为P0.05);但B组术后24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显著优于A组,且其术后3个月时的椎管扩大率仅丢失(1.7±0.6)%,显著低于A组的(8.5±10.9)%,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9例出现轴性症状(24.3%),B组仅出现4例(7.5%),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予以Arch钛板固定后,患者后期颈椎功能改善情况更佳,能显著减少轴性症状发生率,更好地保持椎管开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9月,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41例患者行改良术式,即保留颈半棘肌肌止,切除C3椎板,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37例患者行传统C3-7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计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研究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7.5±19.4)%,B组为56.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百分比,A组丢失(2.86±2.44)%,B组丢失(5.31±2.12)%,B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明显多于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A组患者术后丢失(8.27±5.03).,B组患者术后丢失(11.06±6.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能有效防止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其中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66.2±10.0岁)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9例(男36例,女3例,年龄57.3±10.5岁)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改良组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改良组为(60.46±9.65)%,传统组为(46.41±24.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时颈椎曲度丢失4.7°±1.9°,颈椎曲度指数丢失(3.09±.14)%,颈椎活动度丢失7.3°±2.3°;传统组颈椎曲度丢失8.9°±5.6°,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27±3.42)%,颈椎活动度丢失13.0°±3.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患者3例,传统组为1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两组均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与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手术费用,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利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2枚钛板与4枚钛板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对2010年7月~2017年12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我院行颈椎后路C3~C6单开门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4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3±10.2岁,病程3d~20年,术前JOA评分平均11.3±2.9分。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2枚钛板组(A组,n=49)和4枚钛板组(B组,n=16)。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耗材费用、JOA评分;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应用影像学评估颈椎曲度(Giovanni D值法)、C2~C7 Cobb角、C3~C6椎管矢状径以及Pavlov比值变化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9.7±22.9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JOA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材费用A组为48850±2783元,B组为82474±26121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与术前差值比较C4椎管矢状径、C4 Pavlov比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术后6个月C3~C6椎管矢状径、C3~C6Pavlov比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术后6个月随访时较术前均有减小的趋势,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2枚或4枚钛板固定均可达到有效支撑防止再关门,术后均可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的趋势。应用4枚钛板固定在维持颈椎曲度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应用3块钛板固定(C3、C5、C7)和5块钛板固定(C3~C7)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6年6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9例。其中,29例列入3节段固定组,使用微型钛板固定C3、C5和C7三个节段;60例列为5节段固定组,使用微型钛板固定C3~C7五个节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改变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均少于5节段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9~55个月,平均(30.62±12.34)个月。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但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3节段固定组为(70.92±10.37)%,5节段固定组为(64.08±11.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活动度均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3节段固定和5节段固定在治疗效果上无显著差异,但3节段固定组使用微型钛板数量少、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费用低,优于5节段固定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99-200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对颈椎曲度的远期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本院骨科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8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JOA评分、椎间活动度、Cobb角、颈椎生理曲度差异。[结果]术前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颈椎活动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第3、12、24个月观察组的颈椎曲度指数改善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的Cobb角丢失度小、颈椎曲度指数改善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评价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56例(锚定单开门,A组),与50例同期行传统单开门手术的患者(传统单开门,B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及JOA(17分法)评分,根据X线片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d。结果:手术时间:A组(116.0±27.9)min,B组(120.0±18.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48.0±68.3)ml,B组(152.0±63.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41.1%)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B组38例(76.0%)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改善率(61.1±24.5)%,B组改善率(53.3±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术前颈曲夹角(6.3°±5.1°)与术后颈曲夹角(6.6°±4.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夹角(5.9°±5.1°)与术后颈曲夹角(4.8°±3.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能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微创松解疗法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涛  刘景 《中国骨伤》2013,26(3):438-440
目的:评价Centerpiece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术中应用价值及相对于传统丝线缝合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 1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例,其中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治疗15例(A组),男8例,女7例;年龄51~65岁,平均60.5岁;病程2~15个月.采用传统颈椎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丝线缝合固定)治疗17例(B组),男9例,女8例;年龄49~66岁,平均61.5岁;病程1~1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行走不稳症状,颈椎MRI上可见颈髓受压明显伴有脊髓变性.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CT上椎管矢状径(AP)及颈椎活动度(ROM).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恢复,复查MRI、颈椎CT见椎管容积明显扩大,术后随访无再关门及钢板螺钉松动的异常情况. A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55±12.3) min、(407±11.8) ml;B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48±14.4) min、(398±15.4) ml,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由术前的9.1±2.6提高到术后的15.5±1.8,B组由术前的9.3±2.1提高到术后的1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AP)A组由术前的(10.7±2.4) mm提高至术后的(17.6±3.2) mm;B组由术前的(11.6±1.7) mm提高至术后的(15.9±2.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ROM)A组手术前后分别为(51.0±2.6)°和(45.0±3.5)°,B组分别为(52.0±1.8)°和(42.0±2.4)°,两组术前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相对于传统颈椎榷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丝线缝合固定),即能更好的恢复椎管容积,又能较好的保持患者原有颈椎活动度,还能更好的改善术后JOA评分.因此相对于传统缝合固定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多节段CSM患者236例,111例采用ACDF治疗(前路组)、125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路组)。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椎曲度(14.8°±4.1°)优于后路组(9.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14.6±1.2)分、(75.6±3.5)%]均优于后路组[(13.2±2.0)分、(62.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4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93%,其中前路组5例(4.50%,5/111),后路组9例(7.20%,9/125)。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喉上/喉返神经损伤(5例,前路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脊髓损伤(3例,后路组),其余为C5神经根麻痹(2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血肿(1例),均为后路组病例。无食管、气管瘘及死亡患者。结论 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CDF能获得更好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沂南分院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3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周、15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椎管矢状径、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活动度(ROM)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0~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术后3周、15个月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3周及15个月的JOA评分、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轴性疼痛发生率12%。术后ROM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和椎管成形术后脊髓后移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 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4年 6月至 2007年 9月 6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 男 41例, 女 24例;年龄 39~75岁, 平均 56.3岁。 33例采用颈后路选择性椎板切除术(切除组), 32例采用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开门组)。两组患者术前日本矫形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 tion, 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1年, 评估两组的脊髓后移距离、神经功能 (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丢失及轴性症状评分。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 26~47个月的随访, 平均 34个月。切除组术后 1年脊髓后移距离(1.4±0.6) mm, 开门组(3.3±1.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除组 JOA评分改善率 60.5%±21.3%, 开门组 61.1%±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除组颈椎曲度指数丢失 3.3%±1.7%, 开门组 3.1%±2.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除组 18.2%(6/33)的患者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 开门组为 33.3%(10/30), 两组轴性症状临床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椎板切除术后脊髓后移距离小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脊髓后移程度与术后功能恢复程度及颈椎曲度无关, 而与轴性症 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神经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术前X线片中的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曲度正常组(A组)、曲度变直组(B组)、轻度曲度后凸组(C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神经功能恢复率,并探讨术前颈椎曲度、术后脊髓后移距离与神经功能恢复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率、脊髓后移距离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术前颈椎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可改善,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可能不再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的变化对颈后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节段)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侧块螺钉内固定组(侧块组)26例,单开门组24例,回顾性分析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对术后疗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改善率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个月~4年随访,平均(24.0±5.5)个月。侧块组术前颈椎曲度与术后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开门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块组术后3天颈椎曲度与术后6个月、术后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开门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块组术后3年JOA评分改善率优于单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丢失程度为标准进行分组分析显示,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低度丢失组术后3年JOA评分改善率及颈部VAS评分均优于高度丢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能够改善术后颈椎曲度及保持术后椎间高度,能有效地降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提高中期JOA评分改善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颈半棘肌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9年7月行后路双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切断C2棘突半棘肌将患者分为颈半棘肌切断组(C3~C7椎板成形术,102例)和颈半棘肌未切断组(C3椎板切除、C4~C7椎板成形术,87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价;AS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颈托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轴性症状(AS)总发生率为30.2%(57/189),其中颈半棘肌切断组37例(19.6%)、颈半棘肌未切断组20例(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但保留颈半棘肌的手术方式缩短了手术时间,保持了颈椎曲度和活动度,有助于减少术后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颈椎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并发症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7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的33例颈椎管狭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1、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及JOA评分,并按症状改善率进行疗效评估,统计疗效的优良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33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对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结果:33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0.3个月.根据JOA改善率得出术后6个月疗效优良率为78.8%,并发症发生率18.2%.其中2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侧块螺钉拔脱1例,脑脊液漏并术口开裂2例,出现神经根麻痹1例.其并发症发生与手术设计及操作、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程度、术后管理、患者术后的配合密切相关.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疗效良好,轴性痛发生率低,但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重视术前检查及准备,手术中仔细操作,加强术后管理及患者配合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HFG)和可吸收明胶海绵(GS)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患者83例,根据患者术中使用不同止血材料分两组:HFG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年龄29~81岁,平均(55.6±11.6)岁;其中14例为单纯颈椎管狭窄症,9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18例合并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GS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36~78岁,平均(55.4±11.1)岁;其中12例为单纯颈椎管狭窄症,10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20例合并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结果:HFG组和GS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37.2±30.0)、(154.8±33.5)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6.1±74.6)、(242.9±120.7)ml(P0.001);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12.1±67.6)、(303.3±115.5)ml(P0.001)。HFG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GS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切口急性血肿及其他止血相关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HFG操作简单,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是一种安全并且效果优于传统止血方式的止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