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论治:辨证乎?辨病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有别于其他医学且最具特色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提出,有人提出论治首要在于辨病,病是第一层次,证是第二层次,证从属于病,辨病重于辨证。今笔者不揣鄙陋,认为唯有坚持辨证的思维才能提高论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工作中广泛应用“辨病与辨证结合”已职得显著的成效,所谓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然而,单讲中医只强调辫证论治,不重视辨病,是片面的,应看到辨中医的病在“辨病与辨证结合”中的必要性。为  相似文献   

3.
当前,每逢提到辨病与辨证,就意味着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这几乎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专用词.其实,中医历来就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尽管中西医所说的病和证,有的能吻合,有的不能吻合,既使吻合的,其内容亦未必完全一样,况且中医所说的病,往往又是西医所说的证.再就中医而论,有的既是病又是证.但这都不影响中西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各自发展及中西医结合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5.
刍议中医临床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实际上也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结合中医医疗现状提出了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领域,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通过病证结合、分阶段结合、中西医融汇应用、综合诊治等结合方法,并在临床中充分应用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使病证诊治客观化。一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形成“双辨诊断”;二是吸取中、西医两者治病原则与方法之长;治疗上相辅相成,使疗效提高;三是从临证实际出发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或合病从证(标证急时按证辨治)或舍证从病(证候不明显而病理或实验室检查仍阳性时按病论治);四是针对病证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各阶段主要矛盾灵活运用辨病辨证方法;中西医诊疗…  相似文献   

7.
论中医病理学证,病概念的同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野 《中医杂志》1997,38(8):499-501
中医病理学是现阶段中医学的核心。目前普遍的认识是:1.中医病理学(或其他医学病理学)存在着(或理论上存在着)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两种体系,即:存在两种并列的病理概念(证,病)和相应的认识方式(辨证,辨病);2.这两种体系的矛盾是中医病理学的基本矛盾。这种观点已成为提出中医病理学和中医病理学相关学科如中医治疗学,中医病理学史,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多种命题的出发点。如在中医病理学上,证、病概念的形成机制,各自内涵、特点和优劣,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中医治疗学上,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在中医病理学史上,证、病关系的发展;在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上,证和病的结合等等,都成为主要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谈谈辨中医的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这里为什么要谈中医的辨病问题,得先从目前常常讲到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提法谈起。目前常说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所谓辨病,实际是指辨西医的病,辨证是辨中医的“证”。中西医互相结合,有利于认识疾病的本质,有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质量,是很对的。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均为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两者合病者症状较为复杂,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大。本案患者既往经利胆、改善骨关节炎、调节免疫等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医依据患者的舌、脉、症,考虑以肝肾不足为发病基础,兼见脾胃气虚;结合既往所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发病病因、证素、证型等特点,认为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展过程中热邪和燥邪尤为关键,而类风湿关节炎之痛痹则"因虚者多,因寒者多",然而合病者若直以温散、补火法辨治或有助热之虞,故以分阶段、层次辨治而收得良效。此将辨西医之病、辨中医之病与辨中医之证相结合而论治之法。现介绍验案一例以期为中医药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内就列“××病脉证并治”。时隔一千柒佰多年,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对病和证的认识更加深刻,将古老的中医注入新鲜的现代医学,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证为本,辨病为用,立法遣方,治疗疾病。是当今中医临床医生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11.
米子良名中医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认为辨证中应注意抓主症、辨病位和病性、注意证型联系、证外之证,辨静态证应守法,辨动态证须圆活,辨错杂证宜调平,还要注意隐症、有效证、无效证、加重证;论治应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汤证论治、"病因+病位+症状"三位一体、辨现代病、辨症状用药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健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2):845-846
现代中医的临床思维正在发生着变革,以辨西医之病为纲、辨中医之证为目、辨病论治为经、辨证论治为纬的临床思路新模式已经呼之欲出。笔者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医辨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然而,对于辨证的规律性、系统性,至今仍总结得不够,以至初学者很难连贯掌握,灵活运用,进而影响临床诊疗效果。兹将个人研究的粗浅认识,略论于下。辨证与辨病提到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人就以为西医只辨病,中医只辨证。其实,西医也有辨“证”,譬如西医所说的“炎症”、“酸中毒”、“休克”等,以及部分疾病的分型、传染病的分期等,虽无“证”之名,却隐含其意。中医辨病,更是历来已久,如《内  相似文献   

14.
明·李中梓云:“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此即说明“辨病”(包括“辨证”)之重要。人所共知,无论中西医临床,假如对“病”或“证”的认识诊断不明,治疗就会成为“无的放矢”。因而在临床上能否把“病’与“证”辨清,实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新中医》最近开展“怎样才能把辨证与辨病有  相似文献   

15.
舌诊是中医望诊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医者临证体悟不同。江苏省名中医朱建华教授,从医四十余载,临证殊重舌象,长于紧扣舌象,察辨病机,多能辨中肯綮,应手瘥疾。胆囊炎治以清利肝胆是世医辨治胆病之常法,本文围绕朱师"以舌辨胆,鉴舌治胆"之临证思路,选取"寒湿内阻"及"气滞瘀血为主合并湿热"胆病验案两则,旨在从"借鉴舌象"切入,促进中医辨证具体化,为打破固囿,提高胆病中医辨治疗效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刍议中医护理之层次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中医对病、证、症的认识,提出了“病、证、症”结合的中医护理层次观,即辨病护理、辨证护理、对症护理。这3个层次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具有可操作性和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尽管对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界定 ,对中西医结合的层次也有不同定位 ,但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 ,一种简单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形式在我国中西医界悄悄地盛行起来 ,那就是西医辨病以明确诊断 ,中医辨证以遣方用药。这种简单结合形式的优点是 ,既利用现代医学对疾病诊断的客观性、微观性 ,对疾病预后的相对准确性 ,也利用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和中药灵活组方的优势 ,因而明显能提高临床效果。根据这种形式、派生出一种新的方剂组方法 ,即针对“病”和“证”的组方形式 ,我们把这种组方法叫“双辨组方法”。根据双辨组方法组成的方剂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即“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通过系统整理吴洋教授运用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把握其病因病机;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随势辨证。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证"概念的争论,源于对"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清.此种认识不清,主要是由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出现的"特色"论,给人一种满足感,影响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辨证沦治不是理论.在辨和论两方面,中西医并无不同,都是运用理论、处理所得信息.中西医诊断,都有辨病.中医关于病的概念,在外感方面只有类概念.这种概念不足据以施治.中医制法立方的依据是"证",辨不出证,就无法施治.西医临床思维,也离不开类概念.但西医的理想诊断,首先是病因确切.施治得当,是消灭病因.病因不明,治疗就是盲目的.中医辨出之"证",不必或没有病因要素.中医施治,主要不针对病因,而是针对病证.辨证沦治是运用中医理论,靠四诊所得信息做出诊断并定出治则、方药的思维过程.其核心步骤或最终目的是辨出"证","证"是中医具体施治之对象.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论治,是目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的主要模式。常见病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不规范和不统一,是制约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研与新药研制水平、临床疗效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要系统总结各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