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魏影  孙希军 《现代保健》2012,(19):84-85
澳大利亚非常注重加强质量改善和安全管理,制定统一和可行的标准和评价指标,并将质量和安全问题纳人日常的工作计划和战略管理规划中予以实施。政府在医疗质量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患者和社区对医疗质量的参与度。本文通过探讨澳大利亚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服务理念和质量管理经验,探讨澳大利亚的经验对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前评价医疗质量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新的医疗质量观要求,指出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三个误区:医疗指标当作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唯一依据、病历打分可决定科室之间服务质量优劣、医疗质量评价限于医疗教果。  相似文献   

3.
在医患矛盾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的今天,卫生医疗服务质量成为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当前,我国卫生主管机构对于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模型,各级各类医院在各自的考核体系中都涉及到医疗质量,但是,基本都是以诊断治疗结果为评价指标,没有很好地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本文试图借鉴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管理的理念,探索基于患者感知服务质量的卫生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内容指标,勾勒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的粗略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的研究,形成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并利用指标探索对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方法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等进行指标筛选,并通过头脑风暴法初步形成具体指标。制作调查问卷下发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及部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疗机构与卫生监督机构对初步形成的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指标达成共识,可利用指标对上海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日常医疗质量管理进行评价,保障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结论 :上海市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构建上海市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不仅为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管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卫生监督管理的内涵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甘肃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现状,为政府部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筛选12个医疗服务指标,采用加权秩和比法对甘肃省14个州市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经济较发达的兰州市、天水市、武威市医疗服务质量较高,经济欠发达的甘南藏族自治区医疗服务质量较差.经济较发达的银川市由于其管理模式的限制,医疗服务质量也较差.结论 甘肃省各市州医疗服务质量不仅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且与各地区医疗管理模式相关.政府需加大卫生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提高各地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国外医疗质量评价的实施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医疗质量评价的情况,包括评价方法来源、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国外的评价方法分类,评价方法选择、指标情况和对病人医疗服务评价的重视。通过以上内容的描述,希望对我国的医疗质量管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回顾医疗服务质量概念,提出患者视角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意义;总结、分析了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认为将服务管理领域的SERVQUAL量表应用到医疗服务行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SERVQUAL量表对评价医院服务的功能性质量(非技术性服务质量)有重要价值,但建议进行维度和条目的 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在医患矛盾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的今天.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成为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当前,我国卫生主管机构对于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模型,各级各类医院在各自的考核体系中都涉及到医疗质量,但是,基本都是以诊断治疗结果为评价指标,没有很好地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借鉴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管理的理念.研究基于患者感知服务质量的卫生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内容指标,勾勒以病人为中心的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的粗略模型,是改善医患关系、建立和谐就医环境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健康体检(管理)机构分级评价标准。方法文献分析、专家咨询、集中探讨。结果从医政管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服务质量4个维度,制定含二级指标及A、B、C三个层级三级指标的医疗机构内设和独立设置的健康体检(管理)机构评价标准,并提出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流程。结论所建标准对我国健康体检(管理)机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指标还需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的绩效考核主要围绕全科医疗,社区卫生、牙科服务、精神卫生、健康促进和疾病早期干预等进行。从对整个初级卫生保健的绩效考核看,相关的指标很多,但散见于不同的研究和项目中,未成体系。但针对全科医疗的绩效考核,澳大利亚全科医疗皇家学院(RACGP)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RACGP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致力于全科医疗质量标准的研发,经过不断修订,至今已发布了3个版本。RACGP的全科医疗标准以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为导向,一级指标包括诊所服务、病人权利与需求、安全、质量改善和教育及执业管理和环境因素。这一标准对全科医生明确服务内容和标准、改善服务质量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成为新西兰、爱尔兰等国用于制定本国全科医疗质量标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管理年活动的做法与体会。主要做法是:以保证病人安全为目标,注重基础质量,增强技术优势;以促进病人满意为目标,强化服务管理,提高服务品质;以减轻病人负担为导向,狠抓费用环节,构建节约型医院;以密切医患关系为抓手,狠抓行风建设,塑造医院形象。主要体会是: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医院文化建设与促进病人安全、构建和谐医院与密切医患关系、全过程管理与提高医院品质等方面的工作,着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2.
学习JCI标准推进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推行"以患者为中心"质量管理理念和落实患者安全目标,通过学习JCI标准,采用策划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和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的方法,来推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从而进一步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文件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临床路径为核心的规范化诊疗管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以及数据分析和质量改进体系,并接受和通过JCI评审,获得金章.  相似文献   

13.
为防范手术风险,确保手术质量,本院经过建立健全组织、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围手术医疗安全管理体系;采取多种措施深化围手术质量内涵建设,在手术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较好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围手术安全类指标不同程度下降,围手术期用药日趋合理,达到手术质量持续提高和患者安全持续改进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医院等级评审全面展开的背景下,参照医院评审标准要义,进行医院医疗质量考评体系改革,即以建立健全2个体系、全面加强2项管理、持续改进4项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为目标,设置关键指标考评模块,构建医疗质量考评三级网络,设置关键指标考评模块,突出质量,兼顾效率,向服务倾斜,注重消费和成本控制,成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基金,实行奖惩两条线等.  相似文献   

15.
医疗质量管理需要高质量的测量工具来提供信息支持。文章结合澳大利亚满意度监测的测量工具开发,讨论选择现有工具和研制新工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程序,并提出我国应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现有的测量工具资源,并重视测量工具的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应用PDSI质量管理工具,结合急诊科实际,从确定目标,召开专题会议,完善制度;硬件设施改善,医护人员结构合理,建立人员培训考核机制,加强急救质量管理,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加强会诊管理;加强培训与学习,落实行政查房以及效果评价,改进再优化等方面,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救治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综合改进.全面提高急诊科救治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7.
对临床非手术科室进行有效监控对医院发展至关重要。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系统应用于临床非手术科室的日常管理,对落实质量管理和监控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以及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运营成本至关重要,同时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质量是医院立足之本.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经萌芽、经验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现代质量管理等不同阶段.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要以患者为中心、全员参与、实现全过程管理与控制、坚持质量持续改进为原则;建立院、科、医务人员三级管理结构和网络;制订包含技术、管理、服务三类质量管理标准;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明确管...  相似文献   

19.
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作为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网络直报平台,对建立全国性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资料库,提供医院评审评价数据支持,促进医院内部持续改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将医院应用HQMS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具体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可以为各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o develop a framework for general practice management made up of quality indicators shared by six European countries. METHODS: Two-round postal Delphi questionnaire in the setting of general practice in Belgium, France, Germany, The Netherland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 Six national expert panels, each consisting of 10 members, primarily primary care practitioners and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quality in primary car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a) a European framework with indicator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primary care; and (b) ratings of the face validity of the usefulness of the indicators by expert panels in six countries. RESULTS: Agreement was reached about a definition of practice management across five domains (infrastructure, staff, information, finance, and quality and safety), and a common set of indicator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general practice. The panellist response rate was 95%. Sixty-two indicators (37%) were rated face valid by all six panels. Examples include out of hours service, accessibility, the content of doctors' bags and staff involvement in quality improvement. No indicators were rated invalid by all six panels. CONCLUSIONS: It proved to be possible to develop a European set of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e management,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health care systems and cultures in the six different countries. These indicators will now be used in a quality assessment procedure of practice management in nine European countries. While organizational indicators are part of the new GMS contract in the UK,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many practice management issues within primary care are also of relevance in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