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田秋兰  郭萍  高风菊 《护理研究》2004,18(9):804-805
大剂量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同时也有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副反应,甚至影响到长期使用。而苦参素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并有一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现将二药合用,以达到协同增效、弥补不足的目的。1 临床资料1.1 临床资料 74例均为本院2 0 0 0年—2 0 0 2年门诊及住院病人。男5 1例,女2 3例;年龄16岁~5 3岁,平均3 4.7岁。按2 0 0 0年9月全国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病程6个月至5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抗核抗体(抗-HBc)、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HBVcccDNA的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PCR-微流芯片法对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中HBVcccDNA进行平行检测,同时检测其血清HBV DNA含量、HBV M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2例急性戊型肝炎、2例慢性丙型肝炎为对照.结果 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中HBVcccDNA分别检出10例和7例,其中2例阳性PCR产物经基因测序得到验证;血清HBV DNA阳性者16例;HBVcccDNA阳性者血清HBV DNA均阳性;对照组上述指标均阴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中存在HBVcccDNA;外周血HBVcccDNA与血清HBV DNA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病毒之间相互干扰方面的异同。方法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组50例和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50例,其中每组各含4例肝硬化患者;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症状、转氨酶及胆红素方面,重叠感染组均重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或P〈0.01),但在与预后有关的一些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病死率,两种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则有所不同:甲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不大,但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病毒干扰方面,两种重叠感染似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更明显。结论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转氨酶、胆红素虽有一定影响,但对其预后无太大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似有一定的抑制,但不如戊型肝炎明显;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也较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对苦参素治疗前、治疗3月后的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8活性进行测定,并设立对照组。结果 苦参素对血清TNF-α、IL-6、IL-8有明显抑制作用,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中苦参素具有调节细胞因子、减轻肝脏免疫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以及感染后疾病的转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间基因组的差异。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细胞因子、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等的基因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慢性化、纤维化,甚至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有关。因此,有关慢性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其不仅有利于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为患者预后提供依据,而且有利于开辟新的基因治疗途径,为解决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一些基本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现就慢性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重型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机制与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紊乱密切相关。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抑制单核因子的产生,具有抗炎作用。本研究中通过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水平,探讨IL-10在重型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重要的遗传标志,与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尤其是无症状HBsAg携带者在我国人群中约占10%。国外已开展HLA与HBsAg携带者的关联性研究,国内相关报道很少a笔者在大连地区取样,调查HLA—DR、DQ抗原与HBsAg携带者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白细胞介素27 p28基因启动子区-964A/G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68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和152例健康对照者白细胞介素27 p28启动子区-964A/G多态性进行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27血清学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感染组白细胞介素27 p28启动子区-964位点的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OR=1.75;95%CI:1.12-2.72;P=0.013);白细胞介素27水平在慢性乙肝患者显著升高(P0.001)。结论白细胞介素27 p28启动子区-964A/G多态性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等位基因可能是HBV易感的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发现细胞因子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晚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及γ-干扰素在肝脏炎性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本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L-18、IFN-γ含量进行了检测,以探讨它们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功受损的关系,以便为临床诊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如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WBC、RBC、HG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Y、MCV、R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FIB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乙型肝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当前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分布于世界各地,由于难以根治和危害面广,而与肝癌、艾滋病并称为“二十一世纪”三大顽症。全球目前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约75%分布在亚太地区,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占疾病死因的第九位。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治疗药物和方法虽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但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仍然是当务之急,在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误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对甲、乙型肝炎及麻疹传染病知识认知水平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甲、乙型肝炎及麻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随机抽取莱阳农学院487名大学生,进行甲、乙型肝炎及麻疹传染病的认知水平调查,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农学院487名大学生对甲、乙型肝炎及麻疹传染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缺乏。其中对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一性接触传播一项和麻疹传播途径认知缺乏严重;城、乡大学生对甲、乙型肝炎及麻疹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农村大学生预防措施的认知水平低于城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结论农学院大学生对3种传染病的认知存在一定缺陷,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科学地传染病知识健康教育及性知识教育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其感染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如白细胞介素-6(IL-6)。大量研究表明,IL-6与HBV复制及乙型肝炎进展密切相关。该文旨在介绍IL-6与乙型肝炎发生、发展、HBV进入肝细胞及HBV在肝细胞中复制相关的最新研究,并评估其基因多态性对乙型肝炎进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丁美燕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69-3570
目的:评价益血生胶囊联合利血生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正在进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5例口服益血生胶囊1.0g,每日3次,利血生片40mg,每日3次;B组25例口服利血生片40mg,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变化和不良反应,并进行组间疗效对比。结果:A组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组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2%。A组优于B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益血生胶囊和利血生片联用有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益血生胶囊联合利血生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疗效好.尤其对于肝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已形成共识,认为干扰素是较好的抗病毒药物,其对谷丙转氨酶升高及有明显病毒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肯定的疗效。但在实际应用中,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阴转率只在40%左右,不尽人意。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中草药方剂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有一定疗效。我们运用中药方剂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不同临床类型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1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组,SH)1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LC)25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如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国际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WBC、RBC、HGB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Y、MCV、RDW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乙型肝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当病毒侵入机体后,结局可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无症状携带者、也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白细胞介素-8作为一种最主要的趋化因子,对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细胞有趋化作用,在抗病毒和局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白细胞介素-8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体检健康体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3个时间点检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型肝炎5项等临床指标,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37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治疗前后IL-37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IL-37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组患者IL-37、HBV DNA、ALT、AS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组患者IL-3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37与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78,P=0.002 38),IL-37与AST水平也呈一定正相关(r=0.475,P=0.004 32),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HBeAg血清学转换和肝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王成友 《华西医学》1994,9(2):162-163
干扰素联合聚肌胞治疗乙型肝炎28例临床分析王成友四川省洪雅县人民医院1990年至1991年我科采用小剂量白细胞a-干扰素与较大剂量的聚肌胞联合治疗乙型肝炎28例,现将疗效小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1990~1991年我科收治乙肝病人56例,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