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入路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改良入路法用于临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各种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A组用改良入路法以右第2肋与锁骨中线相交处作为穿刺点,B组用传统入路法以右锁骨中点下方1cm处作为穿刺点。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A组比B组明显增高,并发症A组比B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入路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定位准确容易、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与传统入路法比较,改良入路法更为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 CVC)在胰腺炎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减少静脉营养患者并发症及再次静脉穿刺发生率的方法,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100例确诊为胰腺炎需行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两组,50例PICC置管为A组,50例CVC置管为B组,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导管留置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A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B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和CVC置管有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需较长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PICC置管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PI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36,自引:2,他引:136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 (PICC)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及利弊。方法 :30例经肘窝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组为A组 ,30例经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组为B组 ,记录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管时间、液体流速及并发症。结果 :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93 .3 % ,B组为 76 .7% ,P <0 .0 1;A组平均操作时间12min ,B组为 2 4min ,P <0 .0 1;A组平均留管时间为 6 6d ,B组为 39d ,P <0 .0 1;A组并发症 6 .7% ,B组并发症为 2 3 .3 % ,P <0 .0 1;A组的液体流速最大为 2 75ml/h ,B组为 5 5 8ml/h ,P <0 .0 1;PICC导管的价格是锁骨下静脉导管的 3~ 4倍。结论 :PICC组较锁骨下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 ,节省时间和人力 ,留管时间长 ,并发症低 ,病人痛苦时间短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但锁骨下静脉双腔导管在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对比研究,探索安全、高效的化疗给药途径.方法 36例经肘窝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肿瘤化疗患者为观察组(A组),32例经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管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1.67%,B组为78.13%(P<0.01);A组平均操作时间(11.89±1.06)min,B组为(22.46±2.83)min(P<0.01);A组平均留管时间为(65.90±5.92)d,B组为(39.31±3.33)d(P<0.01);A组并发症8.33%,B组并发症为18.75%(P<0.01).结论 PICC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留管时间长、并发症低、病人痛苦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78例危重患者急救及治疗中采用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本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4%,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具有操作安全、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弯针上挑法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利用弯针上挑法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经颈外静脉置管10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传统法穿刺置管;Ⅱ组改良法采用弯针上挑法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弯针上挑法行颈外静脉穿刺及留置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快速、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效果.[方法] 将263例气管切开术病人分为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组(A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组(B组),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B组(82.0%,P<0.001);A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5.2%,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3.7%,均显著低于B组的12.5%和10.2%(P均<0.05).[结论]在气管切开病人中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干群  王婷  江子芳  俞新燕 《护理学报》2010,17(18):62-63
目的比较经手臂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6例由上肢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手臂静脉组,36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颈外静脉组,统计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手臂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86%(31/36),颈外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1%(33/36),经比较两组置管成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时间及发生置管并发症例数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由颈外静脉置入与手臂静脉置入相比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无差异,可在肿瘤患者因反复化疗或手术原因等致手臂静脉无穿刺适应症或穿刺失败时作为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降低穿刺合并症。方法:采用"三点一线"定位法,即选锁骨中点下缘为A点,胸壁和上臂形成的腋窝皱褶顶点为B点,A点与B点的连线中点为C点,在C点穿刺与胸壁成30°~40°角朝锁骨中点方向进针,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三点一线"定位法进行中心静脉置管356例,发生穿刺合并症2例,合并症发生率为0.56%,其余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结论:"三点一线"定位法穿刺成功率高,操作部位暴露,易于穿刺进针,置管顺利,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肿瘤长期化疗的一种置管新方法,易于临床护士掌握。  相似文献   

10.
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置入PICC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置入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对25例颈外静脉置管组(A组)和25例肘部静脉置管组(B组)从穿刺成功率、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导管保留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安全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16.0%)显著高于A组(0)(P〈0.05);B组导管脱出的发生率(26.0%)低于B组(4.0%)(P〈0.05);B组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例数显著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两种置管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各有优缺点。对需要长期化疗、输液的病人,宜首选肘部静脉穿刺置管;当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或抢救危重病人需要快速输液时易选择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1.
杨天婷  吴明琴 《全科护理》2016,(17):1768-1770
[目的]探讨不同进针方向在颈外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的8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离心方向进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向心方向进针,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1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静脉留置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操作时间短(t=-4.856,P0.01),1次穿刺成功率高(χ~2=3.794,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χ~2=4.242,P0.05);两组在静脉留置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7,P0.05)。[结论]离心方向颈外静脉穿刺是可行的,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精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在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将2008-01-2014-01在我院治疗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500例患者随机分成超声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245例和对照组(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置管)25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入院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而尝试进针次数和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精确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2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手术室外行急诊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方法 手术室外行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206例,按照首次穿刺的血管分为右颈内静脉组110例和右股静脉组96例.分别记录2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操作完成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AS 6.04软件包对2组数据行t检验和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性别相似,最终均完成深静脉穿刺置管,无气胸、心跳骤停等发生.右颈内静脉组首次成功率为88%(97/110),右股静脉组为100%(96/96)(P<0.05);右颈内静脉组操作完成时间为(21.5±8.4)min,右股静脉组为(12.5±5.3)min(P<0.05).右颈内静脉组有7例误穿动脉,其中4例血肿形成,而右股静脉组仅2例误穿动脉,无血肿形成.心电监护显示右颈内静脉组有6例发生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右股静脉组无心律失常发生(P<0.05).结论 手术室外危重患者的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选择股静脉为穿刺途径,具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下、颈内及股静脉3部位深静脉置管术主要并发症及置管的难易程度。方法:选取600例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A)、颈内静脉(B)和股静脉(C)组,比较3组的穿刺成功率及主要并发症指标,明确3部位穿刺技术的优缺点。结果:一次性成功率以锁骨下静脉最低,股静脉最高,3者比较P〈0.05;但总体成功率P〉0.05。锁穿发生导管易位率最高,P〈0.05,但与颈内静脉对比在其他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股静脉置管虽在导管易位及气胸方面有优势,但其他并发症均高于前二者,P〈0.05。结论:三部位置管术各有优缺点,操作者应根据患者情况及自身经验合理选择,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良好的解剖学知识及丰富的置管经验是深静脉置管的必须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颈内静脉(IJV)与锁骨下静脉(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收集有关IJV与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纳入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对结果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纳入18篇文献. Meta分析结果提示IJV与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74,95%CI(1.32,2.30)],误入动脉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19,95%CI(1.70,5.99)],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0.90,1.24)].结论 IJ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及误入动脉率高于SV穿刺;尚不能认为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有差别;本结果仍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  相似文献   

16.
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通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98例急需血液透析患者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68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插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流量及Kt/V值等.结果锁骨下静脉上位穿刺成功率94.1%,显著高于颈内静脉80.0%(P<0.01),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颈内静脉(P<0.05);锁骨下静脉上位插管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颈内静脉插管(P<0.05),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的血流量不足、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P<0.05),两部位插管的Kt/V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对而言,锁骨下静脉上位插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置管的2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6例未行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者作为A组,其中男38例,女48例,平均年龄(45.5±6.7)岁;将206例行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者作为B组,其中男108例,女98例,平均年龄(46.7±6.9)岁,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置管术在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70例手术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的资料.结果 265例置管成功,成功率为98.3%,并发症24例;其余5例失败.结论 在围手术期,颈内静脉置管术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发生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老年患者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分析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与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发生感染情况,为老年患者选择适合的、感染几率小的静脉置管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5年3月-2008年10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老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情况,分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组(Ⅰ组)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组(Ⅱ组),每组各129例,统计两组患者局部感染、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源性菌血症、导管留置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Ⅰ组较Ⅱ组的局部感染率、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源性菌血症高(P<0.01),Ⅰ组较Ⅱ组的导管留置时间短(P<0.01),Ⅰ组较Ⅱ组的相关并发症发生多.结论 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ICC是适合老年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rates of success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site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infants. A total of 272 infants were randomized to four groups: right subclavian group (G-RSCV), right internal jugular group (G-RIJV), left subclavian group (G-LSCV) and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in group (G-LIJV). In 77.2% of the patients, we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a catheter at the first attempt. The rate of successful catheter placement was highest in the and LSCV 55.9%). With regard to complications, the rate of arterial puncture, guide wire advancement failure and malpositioning of the catheter were all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 during SCV catheterization (SCV versus IJV: 10.1% versus 2.1%, 12.4% versus 0% and 13.4% versus 0.6%,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imply that IJV, especially RIJV,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inf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