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移植治疗儿童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肺移植治疗儿童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疗效.方法 受者例1、2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IPAH)患儿,均经右心导管术确诊为IPAH,术前心功能不全Ⅳ级,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分别为110、70 mm Hg(1 mm Hg =0.133 kPa)和148、72 mm Hg,在全麻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行序贯式双侧单肺移植术,术中ECMO支持时间分别为550 min和450 min,出血量分别为3000 ml和1200 ml.受者例3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心内直视探查术后,超声心动图(UCG)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双向分流,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为110、60 mm Hg,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同期右侧单肺移植术,术中CPB时间244 min.3例受者与供者体型较匹配,ABO血型相同.结果 受者例1、2术后ECMO分别维持16h、13 h后撤离,术后第3、4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诊断为急性左心衰,均于术后第3、6天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经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分别于术后第33天、12天脱离呼吸机.受者例3术后3天内移植肺出现中等程度再植反应性肺水肿,术后第7天气管切开,第12天撤离呼吸机;术后第14天出现急性排斥1次,治疗后缓解.3例受者术后UCG提示心脏形态和心功能明显改善,受者例3室间隔缺损修补完整,无残余分流.分别于术后第93天、32天、62天康复出院,心功能均达Ⅰ级,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压分别降为54、32 mm Hg,60、36 mm Hg和53、39 mm Hg.术后已随访41、21、82个月,患儿正常工作学习,至今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对终末期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PAH患儿行肺移植能很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丧失(PGD)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1年6月间108例肺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后监测所有受者的血液气体分析及胸部X线表现,连续监测有创动脉压、肺动脉压和(或)中心静脉压.术后3d保持受者液体负平衡,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或)血氧饱和度控制吸入氧浓度(FiO2),根据血液气体分析结果及生命体征调节呼吸机通气参数,以预防PGD的发生.术后早期一旦出现PaO2、FiO2急剧下降(低于200),且胸部X线片显示移植肺中下肺野密度增高,在排除超急性排斥反应、静脉吻合口梗阻、心源性肺水肿及肺部感染后,根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制定的标准将PGD分级为3级的患者明确诊断为PGD.对于PGD级别的不同,分别给予受者加强通气支持、液体负平衡、延长呼吸机治疗时间、使用肺血管扩张药如前列地尔及使用ECMO等治疗措施.结果 术后共有10例受者发生PGD,发生率为9.3%(10/108).10例患者中,6例常规使用呼吸机支持治疗,持续时间为(285.8±238.6)h,其中2例逆转,4例死于PGD后呼吸衰竭;4例使用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其中2例在发生PGD后24 h内应用了ECMO,成功逆转后长期存活,另2例由于应用时间较晚(24 h后),病情恶化,分别在应用ECMO后第8和第11天死于PGD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肺移植后PGD的发生率高,应在围手术期加强管理,进行积极预防;一旦受者发生PGD,应尽快给予相应治疗,如达到使用EC MO的指征,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3.
对5例肺移植术后呼吸机依赖患者行肺康复护理,经14~48(25.6±13.9)d的治疗护理,患者成功撤离呼吸机,随访至今生存质量良好。感染控制、辅助通气护理、序贯脱机护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综合性肺康复方案为肺移植术后呼吸机依赖患者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临床肺移植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45例肺移植受者,年龄(50.5±8.6)岁(16~74)岁.原发病为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矽肺2例,肺结核2例,弥漫性细支气管炎1例,支气管扩张2例,以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2例.其中3例受者在术前经股动、静脉切开置ECMO管道,分别维持13、19和6d后,在ECMO支持下接受了肺移植手术;40例受者在术中应用了ECMO辅助;2例未在体外循环下接受肺移植的受者,因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丧失(PGD)于术后行ECMO辅助支持.结果 40例术中应用ECMO者,37例于术毕顺利撤除ECMO,术中辅助流量为(2.8±0.6)L/min,辅助持续时间为(7.7±0.9)h,存活31例;3例术后继续使用ECMO,直至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36 h和7d时顺利撤除,另1例术后使用ECMO维持5d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2周时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术中无体外循环辅助受者和其余3例术中辅助受者因术后发生PGD或急性心力衰竭,而初次或再次使用ECMO,辅助流量分别为(2.5±0.3)L/min和(2.6±0.4)L/min,辅助持续时间分别为(53.5±21.9)h和(88.7±45.9)h,其中3例治愈出院,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所有受者均未发生明确与ECMO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ECMO是肺移植围手术期支持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降低等待肺移植过程中的死亡率、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善术后严重呼吸功能障碍以及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良,可以提供良好的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再次肺移植治疗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胸外科7例因肺移植术后BOS行再次肺移植的受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45岁(29~70岁),原发病包括间质性肺炎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支气管扩张1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骨髓移植术后慢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首次肺移植术后7例患者均出现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诊断为BOS。再次肺移植术式为5例单肺移植和2例序贯式双肺移植,其中1例双肺移植和1例单肺移植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完成。结果 1例受者术中出血2 000 m L,术后第2天出现急性肺水肿,于术后第8天因重症肺部感染死亡。1例受者术中出现心跳骤停,于术后第4天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5例受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均在术后1个月内出院。截至2017年7月,随访半年以上的4例受者肺功能检测示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分别为2.0、1.8、1.8、2.5 L,分别占术后基线值92.3%、91.1%、89.1%、92.1%,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日常活动不受限。结论再次肺移植是治疗肺移植术后BOS的有效方法,但受者选择标准、手术方式、影响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等关键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1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手术适应证、术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方法 报告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19例,患者术前CT检查均以弥漫性肺气肿为主,均经2~3年不同程度的吸氧治疗,其中依赖呼吸机的有5例.手术方式分别为:单肺移植6例;单肺移植加对侧肺减容术7例;双肺移植6例.结合这19例患者的肺移植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单肺移植的受者中,术后第1天内有2例受者胸腔引流量超过2000 ml,再次剖胸探查止血.19例受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3~22 d,平均呼吸机脱机时间为7 d.术后1个月内死亡5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丧失1例、支气管吻合口漏1例、重症急性排斥反应(4A级)1例及重症细菌和霉菌感染2例.6例双肺移植的受者术后早期均康复出院.19例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73.7%、63.2%和52.6%.结论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最有效的方法;单肺移植口丁作为终末期肺气肿的常用术式,单肺移植结合对侧肺减容术可以更好的利用供肺,同时又解除了术后对侧自体肺的并发症;对年龄较轻及有双肺感染的终末期肺气肿患者,应首选双肺移植,双肺移植较单肺移植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终末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单肺移植术后手术室内气管拔管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因终末期COPD行单肺移植的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本院制定的手术室内气管拔管评估指标进行评估,符合条件、在手术室完成气管拔管的为手术室拔管组(OR拔管组,17例),在重症监护室(ICU)完成气管拔管的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肺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1年内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且术后处于稳定状态的4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者术前、术后2周及每个月(术后1年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和比值。分析受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方式、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发生情况及原发病对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影响。结果肺移植术后1年内,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CD4^+/CD8^+比值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CD3^+、CD3^+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9、0.109),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P=0.02),而CD4^+/CD8^+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移植受者的年龄、性别、BMI、手术方式以及术后是否出现PGD对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动态变化无影响(P>0.05)。肺移植术前原发病对CD3^+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无影响,但感染性肺疾病受者术后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较高(P<0.05)。结论肺移植术后稳定状态受者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在术后早期较低,随后逐渐恢复,术后6个月后达到稳态。其动态变化与受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方式以及术后是否出现PGD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肺源分配评分(LAS)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风险及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75例IPF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LAS与IPF患者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以及LAS与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275例受者中,术后30、90、180、365 d内分别死亡62例、83例、95例和108例。LAS与IPF患者肺移植术后30、90、180、365 d死亡风险相关(均为P<0.05),但与术后365 d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无关(均为P>0.05)。结论 LAS与IPF患者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相关,LAS与术后早期PGD、AKI的发生无关,但应关注综合因素对PGD、AKI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0年12月间100例肺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100例受者中,接受单肺移植者72例,接受序贯式双肺移植者28例,共有128个气管吻合口.2007年5月前术中支气管吻合均采用套入式,2007年6月后均采用间断吻合.术后对所有受者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受者的肺功能,并根据临床需要及时行胸部CT和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 共有10例受者的12个气管吻合口出现狭窄,发生率为9.4%(12/128).发生时间为术后(60.1±35.6)d(15~120d),中位时间为术后59 d,均经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明确诊断.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保护性毛刷培养阳性8例次,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阳性3例,肺炎克雷伯菌阳性2例,曲霉阳性2例,以及大肠埃希菌阳性1例.10例发生气道狭窄的受者均采用了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治疗,有5例联合应用了高频电切治疗,4例植入金属支架,1例应用氩气刀治疗.经治疗后,7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 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并发症严重影响受者的存活,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纤维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为首选治疗,其他治疗方式还包括高频电切、氩气刀和金属支架植入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机依赖患者行肺移植手术的可能性。方法对4例呼吸机依赖患者施行了肺移植术,并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4例受者分别于术后第22、6、11和6d脱离呼吸机,第71、41、67和35d出院。术后随访,1例单肺移植受者生存25个月后死于慢性排斥反应;其它3例已分别存活13、11和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肺移植可有效治疗经选择的呼吸机依赖性肺疾病。  相似文献   

12.
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和探讨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经支气管活检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类和治疗。方法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分别为3例肺气肿、肺功能重度减损的患者进行了单肺移植。其中后2例为同一供者的左、右肺,第2例受者HLA无1个位点匹配。结果第1例左肺移植术后第9d发生1次急性排斥(A2b级),经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症状消退;第2例右肺移植第7d持续发生急性排斥(A4c级),经甲泼尼龙冲击并用OKT3治疗无效,术后第15d死亡;第3例左肺移植第9d、第15d发生2次急性排斥(A3a级),经甲泼尼龙冲击并用OKT3治疗8d后缓解。结论选择组织相容性好的供、受者进行肺移植,是成功的保证。肺组织活检成为诊断急性排斥的金标准,对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及时诊治是减少术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肺移植围手术期应用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9年7月,对30例原发性及终末期肺病伴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在肺移植术中应用了ECMO辅助,完成单肺移植18例,不横断胸骨序贯式双肺移植12例.2例患者在术前经股动静脉切开置ECMO管道,分别维持19 d和6 d,术中仍在ECMO支持下进行肺移植;其余患者在麻醉完成后置ECMO管道,开始肺移植术.移植完成后,受者在氧合和血流动力学平稳后撤除ECMO.结果 所有受者均顺利完成移植.27例受者于移植手术结束后顺利撤除ECMO;3例受者术后继续使用ECMO,直至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36 h和7 d时顺利撤除,另1例术后用ECMO维持5 d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2周时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股动静脉切开处伤口感染2例,股动脉血栓形成(中度)1例,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 体外膜肺氧合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伴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移植手术.术中应用ECMO能控制肺动脉高压,同时进行呼吸和循环支持,减少了肺移植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对2例肺动脉高压、3例肺纤维化患者行肺移植手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左心衰竭,给予镇痛镇静、呼吸机辅助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容量控制和预防感染等治疗并辅以肺康复护理。5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11~40(25.6±12.3)d,住院时间40~99(69.4±25.3)d,均恢复良好,康复出院,随访至今生活质量良好。提出肺康复护理要点,包括构建肺移植ICU专业小组、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上下肢运动、序贯式呼吸功能训练、营养支持等综合性肺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5.
23例次肺移植术后受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估23例次肺移植术后受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 总结2003年1月至2007年8月施行的23例次(21例患者)肺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率及并发症.结果 肺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3%;术后3个月、1年、2年和3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2.6%、82.6%、69.7%和58.1%.受者术后2个月时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有10例受者术后6个月内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均缓解.4例受者分别于术后8个月、9个月、14个月和24个月时出现慢性排斥反应;术后6、12和24个月时未发牛慢性排斥反应的受者分别为95%、78.2%和71.1%.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3.3%;气管吻合口软化和狭窄发生率为14.3%.结论 肺移植术后受者的中期存活率较高;肺部感染和支气管吻合口软化及狭窄是肺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心肺联合移植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11例心肺联合移植受者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2±11)岁。原发病为艾森曼格综合征3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合并肺血管病变、肺动脉栓塞、双肺移植术后心肺功能衰竭及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各1例。供者选择参照肺移植及心脏移植标准。11例受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经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远端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切除受者心肺后,植入供肺和供心,依次吻合气管、主动脉、上腔静脉及下腔静脉。 结果11例受者中,4例术后30 d内死亡,其中2例死于胸腔及纵隔出血,2例死于脑血管并发症;术后30 d至1年死亡3例,死因为排斥反应引起的移植物功能障碍及感染、移植物功能障碍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1年有4例受者存活。 结论严格选择供、受者以及术中后纵隔彻底止血可显著降低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死亡率,提高受者术后生存率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及降钙素原清除率(PCTc)在自体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自体肝移植术且术后转入ICU的32例受者,根据移植术后9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受者分为感染组(18例)和非感染组(14例)。收集受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第1至9天血清PCT值,计算肝移植术后第3、5、7、9天PCTc。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受者年龄、APACHEⅡ评分、住院总时间和ICU留治时间。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术后第1、3、5、7、9天PCT值及术后第3、5、7、9天PCTc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受者性别。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c对受者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受者术后第3、5、7、9天血清PCT值中位数分别为[13.27(6.25~26.85)]和[5.69(5.21~14.25)]、[20.57(15.65~35.25)]和[5.65(4.52~6.56)]、[25.88(20.36~42.65)]和[5.93(4.72~13.65)]、[30.31(22.21~50.36)]和[6.47(0.94~9.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6、-3.305、-3.400、-3.837,P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受者肝移植术后第7、9天PCTc中位数分别为-195%(-548%~-70%)和-23%(-93%~55%)、-223%(-645%~-89%)和-39%(-96%~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01、-3.153,P均0.05)。肝移植受者术后第3、5、7、9天PCTc预测发生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95%CI:0.517~0.900,P0.05)、0.778(95%CI:0.614~0.942,P0.05)、0.813(95%CI:0.665~0.962,P0.05)、0.829(95%CI:0.689~0.970,P0.05)。术后第9天PCTc 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当截断值为-78.04%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3.4%。结论自体肝移植受者术后持续高水平的血清PCT值可能提示感染控制欠佳,连续动态监测PCT和PCTc对病情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双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例IPAH患者接受双肺移植的临床资料,2例均经右心导管术确诊为IPAH.例1为男性,17岁,体重45kg,身高165 cm,术前心功能不全Ⅳ级,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分别为110和7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心房压力为18mm Hg.例2为女性,16岁,体重58 kg,身高162 cm,术前心功能不全Ⅳ级,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分别为148和72 mm Hg,右心房压力为23mm Hg.术前胸部X线片及CT显示,2例患者心脏扩大并向左偏,肺动脉增粗突起,左下肺部的血管增粗扭曲.例1和例2均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行序贯式双侧单肺移植术,先行右全肺切除,植入右供肺,后行左全肺切除,植入左供肺,完成双侧前外侧切口不横断胸骨序贯式双肺移植术.供、受者体型较为匹配,ABO血型相同或相容,供肺冷缺血时间为185~300 min.例1和例2术中ECMO支持时间分别为550和450 min,出血量分别为3000和1200 ml.结果 术后12 h患者胸部X线片和CT显示双侧移植肺清晰,心脏大小恢复正常.例1和例2分别在术后16和13 h撤离ECMO;术后第3和第4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于术后第3和6天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经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分别于术后第33和12天脱离呼吸机,术后第93和32天康复出院.出院时,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患者心脏形态及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达Ⅰ级.2例患者分别随访25和10个月,已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对于终末期IPAH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行序贯式双肺移植是可行的.良好的供肺切取和保护技术、术中ECMO的支持以及术后左心功能衰竭的防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和分析肺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感染特点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肺移植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实施的30例肺移植受者临床资料。供肺来自于27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30例受者中双肺移植2例,单肺移植28例。受者术中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术后联合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卡泊芬净+更昔洛韦预防感染。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住院期间对受者常规行胸部X线或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和病原学监测等;术后3个月内每1至2周门诊随访1次。 结果2例供者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1例考虑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术后30 d内,22例受者共发生24例次细菌感染(呼吸系统感染21例次,血流感染3例次),感染发生率为73.3%(22/30)。呼吸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气道感染9例次,气道感染合并侵袭性肺部感染9例次,胸腔感染3例次。呼吸系统感染中16例次为单一病原体感染,5例次为2种及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呼吸系统感染共分离出病原体26株:鲍曼不动杆菌10株(8株为泛耐药),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3株(2株为泛耐药),泛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泛耐药纹带棒杆菌各2株,黏质沙雷菌、阴沟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各1株。血流感染包括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次和脑膜炎黄杆菌1例次。21例次呼吸系统细菌感染中考虑合并真菌感染3例次。10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受者经治疗后,7例感染控制,其余3例分别于肺移植术后第40、45和60天死亡。5例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受者抗感染治疗后,4例感染控制,1例于肺移植术后第50天死亡。随访至2019年7月,9例受者死亡,其余受者均可进行日常活动。 结论肺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以气道感染和移植肺侵袭性感染多见,感染病原体以泛耐药或多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手术的技术要点和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肝移植外科12例腹腔镜下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术病人资料。分析12例供者及相应12例受者的手术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供者中,切取不包括肝中静脉的右半肝6例,左外叶3例,不包括肝中静脉的左半肝3例。术中失血量400(100~600 mL)。供者住院时间7(4~10 d)。所有供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12例受者术前移植物受体体重比(GRWR)为0.94%(0.54%~3.70%)。手术时间625(405~720 min)。术中失血量750(200~3000)mL。术后住院时间20(7~40)d。1例受者病人术后第7天发生消化道出血,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1例受者病人术后出现肺部感染,保守治疗后无效于术后第8天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受者病人术后顺利出院。结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器械的不断改进,腹腔镜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