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调肝治失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调肝治失眠许成群安徽省淮北市中医院(235000)关键词肝;不寐脏腑阴阳协调、气血冲和是人体睡眠正常的基本条件。《类证治裁·不寐论治》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阳动阴静的规律发生错乱,即可导致不寐的发生。其证型虽有心脾两虚、...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的突飞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亚健康不断增多,失眠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胡兰贵教授在治疗失眠上多从五脏论治,尤其在顽固性失眠上,善于运用膏方进行调治,他认为多数顽固性失眠是心脾两虚所致,需补益心脾,要慢调,其次失眠也多有瘀、痰湿和火,久则会导致五脏虚损,阳不入阴而不寐。胡老师运用膏方强调补益心脾气血,宁心安神,结合冬至之日,服膏进补原则调理不寐。  相似文献   

3.
胡源民老师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失眠属中医"不寐"的范畴.胡源民教授认为顽固性失眠的中医辨证应以五脏虚弱为本,虚实火热、痰湿水饮、气滞血瘀等为标,治疗上当以补五脏虚弱之本为主,辨证佐以清热除烦、化痰利湿、柔肝解郁、活血化瘀等.首重补益阴阳气血,兼顾治标,各型均合理选用安神药,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而言,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醒后再难入睡,严重者可彻夜不眠。失眠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实两类,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冀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这就说明失眠主要是因肌体内在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析从“肺主治节”的角度论治不寐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方法] 围绕“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对“肺主治节”的内涵进行分析,探析“肺主治节”与不寐的相关性。在查阅诸多古籍和现代研究的基础上,探究“肺主治节”在不寐的发生及诊治中的意义,并各附医案以证其效。[结果] 从“肺主治节”诊治不寐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若肺失治节,将影响呼吸节律、卫气循行、气血循行、水液输布、魄之所处等,从而影响人体寤寐节律,产生不寐。各家分别立足于调节肺的气机、调和营卫、调和气血、养阴润肺、温肺化饮、养气安魄等角度治疗不寐,获得良效。[结论] “肺失治节”能引致呼吸失司、营卫不和、气血失调、津水不布、魄无所归,从而引起不同证型的不寐。不寐调治从肺入手,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6.
<正>吕同杰主任医师行医50余载,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独到、丰富的临床经验.失眠即祖国医学的不寐证,吕老认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不得安寐.病位主要在心、脾、肝、肾.在治疗方面,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依临床见证之不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失眠在中医学中又称为“不寐”。刘敏教授认为不寐之根本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不交,与气血阴阳能否濡养密切相关。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刘敏教授概括不寐的病症特点为“阳多胆郁,阴多阳浮”:失眠阳证、实证多见少阳病,枢机不利,胆气内郁,胆火上扰心神;阴证、虚证多见少阴病,阳虚阴盛,虚阳上浮不得眠。临证善用六经辨证,重视阴阳气血,治疗以改善症状缓其标急、调节体质重在固本为主要目标。对于不寐表现为阳证者,治疗常用柴胡类方,以舒畅情志、解郁助眠;对于表现为阴证之不寐者,治疗以附子类方为基础方加减,以温阳固本、镇静安神。同时需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失眠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经断前后诸证”“不寐”“脏躁”,认为肝肾阴虚以致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以及气血不足以致肝失濡养、神不安和为围绝经期失眠的主要病机,故此提出疏肝调神的治疗大法,并配合针刺、精灸、刺络、耳针、背俞穴埋针等治疗手段,共同构成“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方案,为围绝经期失眠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失眠是睡眠障碍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属中医“不寐”范畴 ,其患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人群的健康状态 ,中医对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将近年来有关的资料文献收集整理 ,综述如下。1 病机与治则的讨论刘文伟[1] 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从脾胃入手治疗失眠 ,围绕脾为湿困 ,痰热扰胃处方用药 ,先用燥湿 ,清热化痰之剂安眠 ,继而健脾养胃而渐愈。周培敏[2 ] 提出 ,神的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 ,当脏腑功能失调 ,令神不安于舍 ,即可产生不寐 ,寐是神安于五脏而憩的状态 ,寤是神游于外有感知而运的状态 ,在治疗不寐时 ,可…  相似文献   

10.
郭倩  万生芳 《中医学报》2024,(3):480-483
“一气周流”是黄元御《四圣心源》中“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的主要概括,简洁而完美地阐释了中医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消渴日久,易转为水肿、蛋白尿等肾系疾病。该病病机与五脏密切相关,五脏任何一脏出现异常均可诱发,只有五脏协调和畅,才能气血阴阳平衡。根据“一气周流”理论,治疗糖尿病肾病时,不但需要中焦脾土的斡旋,也需要左右肝肺气机平衡,更需要上下心肾水火既济,各脏腑、气血、阴阳相匹配,方可达五脏安和。故临证时可从中土斡旋、升降畅达,肝木升发、疏泄气机,肾水温养、水火既济等角度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1.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晦明轩本)所列的"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为我们统计《证类本草》引述的文献资料提供了方便。但这个书目存在缺漏现象,据笔者考察,有47条之多。通过补遗,我们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宋代本草及以后《本草纲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核准李时珍所引用的医药文献,不仅对《本草纲目》整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可能作为一个范例,探索古代医家文献引用的普遍规律。研究发现,《本草纲目》引用书名标注方式存在规律性,一般包括:书名、简称、别名、作者姓名(姓氏、名、字、号)、修订增补者姓名(姓氏、名、字、号)等。其引据文献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如可用以考证元代吴瑞的重要本草学著作《日用本草》各版之真伪,可证实明代《食物本草》的作者与版本真伪。《本草纲目》增引的276家医书中,有64种未见于此前其他书目记载。同时,《本草纲目》引书也存在两书混一、一书重出、误引书名、误写作者、存目未引等问题,需引起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证类本草》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多种版本系统,其中有《大全本草》版本系统。《大全本草》始刻于金代。其后,元、明、清皆有刊刻,形成了金·贞祜二年刊本、元·大德壬寅宗文书院刊本、明·王秋尚义堂刻本、明·籍山书院刻本、明·彭端吾重印本、清·杨必达补刻本、清·柯逢时刻本等一系列版本。其中以王秋尚义堂《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为代表。王氏刻本以元宗文书院刻本为底本,药图则承袭自《政和本草》。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对本草歌赋的价值褒贬不一。根据被引频次和现存版本数量两个判断指标,列出流行的本草歌赋主要有《药性赋》、《本草蒙筌》、《本草便读》,得出本草歌赋价值的三条评估标准:适合初学记诵、切合临床实用、记录中药新知。  相似文献   

15.
从文献角度证明何高民先生校订的《本草秘录》之底本——王淑田抄本是一个简抄本,而不是残抄本。进一步论证王淑田抄本所代表的原始版本与今日通行的柳长华校注本并不完全相同,有其独特的版本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草学是东方医药学的重要标志。在生境中辨识药用植物是本草学的重点,本草著作在对药用植物进行描述的同时,基于知识传授的实际需要,会配以药图帮助学者掌握该药材的特点以方便识别。药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本草著作的附属成为独立的册页,其科学和艺术价值也日益凸显,然而其重要性并没有被太多研究者重视,尤其将药图研究的视野从传统医药扩展至文化史、艺术史、美学和文化资源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鲜有。本文从本草学和本草图谱的演变发展历史为线索,以云南地域本草的杠鼎之作《滇南本草》各时期版本中代表性药图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本草纲目》等几种代表性本草著作中的药图,结合文化和艺术史相关知识,初步梳理《滇南本草》各历史时期药图的特点,分析其演变原因和具体社会条件,尝试从历史角度理解和归纳这些不同时期和版本药图的发展变化呈现的特点并揭示我们今天研究和利用中国传统药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CAI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入CAI动态化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CAI动态化模式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并提出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邵晓春  何丽俊 《中华医护杂志》2007,4(3):275-275,274
知识、能力、思想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作为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验教学中,在传授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都应将德育贯彻其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本文根据笔者寓德育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浅谈点滴做法和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临床中药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现状及今后发展之路,发表了见解。指出临床中药学是中药学学科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学科,又具临床性质。当前它在药物数量、新药开发、单味药研究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存在着理论研究及复方研究相对不足,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今后的发展之路,离不开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及中药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目前应把中药实验研究作为重点,研究手段要高起点,要多学科大协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中药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成效。方法将学生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种模式对学生平均成绩及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甲组单元测试总成绩及客观题成绩、形成性评价总成绩及课堂抢答、讨论发言成绩、综合性平均成绩及各分数段人数变化均明显高于乙组(P<0.05或P<0.01);两组间的满意度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的混合教学模式确实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可为今后的深入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