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小肠黏膜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γδT细胞的影响,探讨大黄治疗SAP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建立大鼠SAP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模型)组和大黄治疗(治疗)组,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小肠黏膜病理改变,SIgA水平和CD3、γδT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小肠黏膜损伤指数增加,SIgA水平、CD3、γδT细胞百分率均降低(P<0.05,<0.01);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小肠黏膜损伤指数明显下降(P<0.01),SIgA水平有所增加(P<0.05),CD3、γδT细胞百分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大黄通过影响SIgA分泌和CD3、γδT细胞表达,对SAP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和外周血γδT细胞的变化及大承气汤的调节作用,探讨大承气汤治疗SAP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建立大鼠SAP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模型)组和大承气汤治疗(治疗)组,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清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外周血CD3、γδT细胞百分率.[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清淀粉酶、TNF-α平明显升高(P<0.01),IL-10水平及CD3、γδT细胞百分率降低(P<0.01),TNF-α/IL-10比值降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淀粉酶、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水平不同程度上升(P<0.05,<0.01),TNF-α/IL-10比值回复接近假手术组水平.CD3百分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αδT细胞百分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大承气汤治疗SAP的作用结果可能为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重建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进而减轻SAP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真人养脏汤(ZRYZ)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肠黏膜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 Ig)A、γδT细胞百分率和电镜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对UC模型大鼠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复制UC模型大鼠,肉眼观察评价结肠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结肠黏膜s Ig A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测γδT细胞百分率;透射电镜观察结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肉眼可见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出现炎症及溃疡;电镜下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消失,内质网扩张,线粒体明显肿胀;结肠组织s Ig A含量、γδ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各治疗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均有改善,电镜下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有较多粗短微绒毛,未见内质网扩张及线粒体肿胀;s Ig A含量、γδT细胞百分率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真人养脏汤通过影响肠黏膜s Ig A合成、γδT细胞表达,减轻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病变,对UC模型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高脂血症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的肠道免疫功能改变及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高脂血症组);C组(SAP组);D组(高脂血症+SAP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3.5%牛磺胆酸钠制作大鼠SAP模型。建立SAP模型24h后处死动物,临床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鲎试剂法检测大鼠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肠黏膜组织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肠黏膜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肠道谷氨酰胺(Gln)摄取率、肠黏膜Gln含量、谷氨酰胺酶(GA)活力。结果B组血清TG值均较A组明显升高(P0.01),D组血清TG值均较C组明显升高(P0.01);C组血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1),小肠黏膜组织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sIgA含量、肠道Gln摄取率、肠黏膜Gln含量、GA活力较A组显著降低(P0.05~P0.01);D组血内毒素水平较C组明显升高(P0.01),小肠黏膜组织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sIgA含量、肠道Gln摄取率、肠黏膜Gln含量、GA活力较C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SAP早期即出现肠道免疫功能受损,肠黏膜Gln代谢改变可能在这一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脂血症可加重SAP大鼠肠道免疫功能受损,而肠黏膜Gln代谢改变可能是高脂血症加重SAP肠道免疫功能受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脾虚老龄大鼠肠道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sIgA)、CD3细胞及CD8细胞变化,探讨四君子汤对他们的影响。方法老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长期造模组、造模恢复组和四君子汤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肠黏膜sIgA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黏膜CD3、CD8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各组大鼠肠黏膜sIgA分泌及CD3、CD8细胞百分率减少。治疗后,四君子汤组大鼠肠黏膜sIgA分泌及CD3、CD8细胞百分率增多,效果优于造模恢复组(P<0.01或P<0.05)。结论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脾虚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改变之一,四君子汤治疗脾虚证的一条重要途径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谷氨酰胺对饥饿大鼠内毒素移位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饥饿后大鼠肠黏膜形态学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动态观察GLN肠内补充对饥饿大鼠内毒素移位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饥饿大鼠模型,将90只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给予正常饮食n =10)、饥饿组A(n=40)、谷氨酰胺组B(n= 40)3个大组,分别于饥饿后3,5,7,9d,取门静脉血测血浆内毒素的变化,在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肠黏膜组织中SIgA的表达和CD4~ 、CD8~ T细胞的数量.结果:A组大鼠饥饿后,3d可见小肠黏膜明显萎缩,绒毛变短、变稀.部分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绒毛横径增宽,高度缩短;至饥饿后9d上述变化更加明显.B组在饥饿后3d较同时间点A组肠黏膜损伤有明显的改善,小肠的黏膜厚度、绒毛数量、高度增加,至饥饿后5d基本恢复至N组水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小肠黏膜再次出现黏膜萎缩、绒毛变短、变稀,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但明显轻于同时间点的A组.饥饿后各时间点血浆内毒素与N组相比明显升高,A,B组均在饥饿后7d达到高峰,B组在饥饿后3,5,7,9d较A组降低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322.4±65.1,389.4±32.6,464.4±76.6,413.7±67.2EU/L vs 527.1±74.9,546.3±65.7,623.9±85.9,587.5±140.8EU/L,均P<0.01).与N组比较,A组大鼠肠黏膜SIgA及CD4~ ,CD8~ 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性(P<0.05,P<0.01).补充GLN后,SIgA及CD4~ ,CD8~ T细胞数量明显升高,B组与A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大鼠饥饿后早期确有肠黏膜组织结构受损,发生内毒素移位,同时伴有肠黏膜免疫学屏障受损.早期给予GLN可减轻肠黏膜的受损,明显降低内毒素移位,增强肠黏膜的免疫功能发挥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合乳酸菌对早期肠内营养(EEN)和肠外营养(PN)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38 g/L牛磺胆酸钠制作SAP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Sham-EEN)、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EEN)、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复合乳酸菌治疗组(EEN Lac);假手术肠外营养治疗组(Sham-PN)、肠外营养治疗组(PN)、肠外营养联合复合乳酸菌组(PN Lac),每组16只,分别于第4和7天随机取8只大鼠,预处理后取材,检测肝和肠系膜淋巴结(MLN)肠道菌群易位(BT)、血浆内毒素(ET)、肠转运指数,TUNEL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BCA法测定小肠黏膜蛋白含量、ELISA法测定小肠黏液SIgA含量.结果:PN组大鼠的BT率高于EEN组和PN Lac组(14/16 vs 9/16,10/16,均P<0.05);4 d EEN组高于EEN Lac组(12/16 vs 9/16,P=0.026).PN组血浆ET高于EEN组(276.83±30.81 EU/Lvs 138.52±22.56 EU/L,P<0.05);不加用Lac组高于加用Lac组(均P<0.05).PN Lac组肠转运系数高于PN组(0.70±0.08 vs 0.59±0.05,P<0.01).PN组小肠上皮细胞AI高于EEN组和PN Lac组(22.67%±4.97% vs 15.31%±4.18%,18.40%±2.01%,P<0.01).加用Lac组空肠黏膜蛋白含量高于不加用Lac组(均P<0.05);EEN Lac组高于PN Lac组(56.91±3.73 mg/gvs 44.69±2.99 mg/g,P<0.01).EEN Lac组小肠黏液SIgA含量高于EEN组和PN Lac组(82.17±6.02 μg/g vs 69.26±5.66 μg/g,59.87±5.54μg/g,P<0.05及P<0.01).结论:加用复合乳酸菌可改善EEN和PN治疗的SAP大鼠肠屏障功能,其中EEN Lac的作用最为显著,EEN在维护SAP大鼠肠屏障方面的作用优于PN.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通过给予外源性胸腺素α1(TA1),观察能否减轻SAP的严重程度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和TA1治疗组.SAP模型采用50 g/L牛黄胆酸钠1 mL/kg胰胆管逆行穿刺注射建立,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立即皮下注射TA1(100μg/kg),对照组仅给予开腹手术.三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3,6,12 h处死,收集外周血与胰腺标本.观察TA1对血清淀粉酶、TNF-α及胰腺组织炎症评分的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的变化.结果SAP组与治疗组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TNF-α水平及胰腺组织炎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2 h治疗组与SAP组相比,TNF-α水平明显下降,胰腺组织炎症评分显著改善(P<0.01).SAP组3,6 h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但在12 h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3 h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但6,1 2 h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SAP时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外源性TA1可能通过调节CD3,CD4T细胞分化从而减轻胰腺炎症.  相似文献   

9.
李静  程留芳  丛玉文 《胃肠病学》2007,12(12):745-747
背景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与肝硬化时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密切相关.Peyer集合淋巴结是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肠黏膜免疫反应的诱导和活化部位.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模型Peyer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的表达,了解肝硬化时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改变.方法以皮下注射40?l4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机械分离Peyer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分别标记小鼠抗大鼠CD3、CD4、CD8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硬化模型组Peyer集合淋巴结中CD3 细胞(总T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24.8%±2.6%对36.1%±2.0%,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模型组CD4-CD8 、CD4 CD8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和P<0.01),CD4-CD8-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CD4 CD8 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肝硬化大鼠模型Peyer集合淋巴结中CD3 细胞比例及其CD4 CD8-、CD4-CD8 亚群比例显著降低,提示肝硬化时Peyer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可能导致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卡介苗预防哮喘大鼠模型形成及其与γδ T细胞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对哮喘的预防作用及其与γδT细胞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用"冻干皮内注射用卡介苗"给大鼠皮内注射,8周后应用鸡卵清蛋白(OVA)致敏并雾化吸入刺激,制作致敏大鼠模型;测定气道反应性变化,并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 T细胞抗原受体(γδ TCR)和αβ TCR阳性T细胞百分率及CD28/γδTCR平均荧光密度比,并用免疫荧光法结合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γδ 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常规哮喘模型组(D组)BALF中可见大量嗜酸细胞[EOS,(2.5±1.1)×108/L],与正常对照组(A组)[(0.0)×108/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D组50%时乙酰甲胆碱[PC50,(0.28±0.10)g/L]与A组[(1.36±0.76)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BCG免疫后哮喘模型组(C组)BALF中很难见到EOS[(0.0)×108/L],与A组[(0.0)×108/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组PC50[(1.28±0.77)g/L]与A组[(1.36±0.76) g/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ALF中BCG免疫组(B组)γδ T细胞/T细胞为(41.3±6.0)%,γδ T细胞/淋巴细胞为(35.2±3.3)%,而C组γδ T细胞 /T细胞为(47.3±8.5)%,γδT细胞/淋巴细胞为(39.0±6.8)%,D组γδ T细胞/T细胞为(32.4±2.6)%,γδT细胞/淋巴细胞为(28.6±2.4)%,A组γδ T细胞/T 细胞为(27.3±0.8)%,γδT细胞/淋巴细胞为(21.8±1.9)%,四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CD28/γδTCR平均荧光密度比B组(0.66±0.08)、C组(0.88±0.26)、D组(0.71±0.15)与A组(0.53±0.06)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 BCG能预防Wistar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的形成;γδ T细胞可能存在Th1/Th2模式,并可能是BCG调节免疫和哮喘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复康方对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一般情况及小肠黏膜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以X线直线加速器给予实验大鼠全腹照射(DT9.0Gy),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肠复康方低剂量治疗组(CFKD-LG)、肠复康方中剂量治疗组(CFKD-MG)、肠复康方高剂量治疗组(CFKD-HG)。造模成功后连续30d灌胃,期间观察对比大鼠精神状态、摄食进水、排便情况及体质量变化,处死后取相应部位的小肠用RT-PCR方法检测黏膜上皮细胞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成功后肠复康方低、中、高剂量组精神状态、饮食进水、排便情况较模型对照组好;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肠复康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增加,肠复康方中剂量组效优(P<0.01)。肠复康方低、中、高剂量组小肠黏膜的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mRNA较模型对照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肠复康方低、中、高剂量组通过下调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mRNA的表达,改善小肠黏膜的炎症反应,促进急性放射性肠炎受损小肠黏膜的修复,以中剂量效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SLE患者、2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D3+γδ+T细胞百分率及绝对数;用膜联蛋白-Ⅴ/碘化丙啶法检测6例活动期SLE患者及6名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3+T细胞及γδ+T细胞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42例SLE患者血清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百分率[(3.0±1.8)%]较非活动期[(5.3±3.0)%]及健康对照组[(6.8±2.8)%]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3.071和-5.913,P均<o.01);活动期SLE患者γδT细胞绝对数[(1.7±1.6)×107/L]明显低于非活动期[(5.3±3.6) ×107/L](t=-3.292,P<0.01),且两者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0.1 ±5.0) ×107/L](t值分别为-7.247和-2.905,P均<0.01).活动期SLE患者γδT细胞绝对数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365,P=0.047).SLE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百分率(r=-0.336,P=0.030)及绝对数(r=0.410,P=0.007)均与红细胞沉降率( ESR)呈负相关,γδT细胞绝对数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409,P=0.007).此外,SLE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SLE患者CD3+T细胞凋亡率(t值分别为2.886和2.952,P均<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数量下降,与病情活动相关;γδT细胞数量下降的机制可能与凋亡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周血T细胞抗原受体 (TCR)γδT细胞在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 /艾滋病 (AIDS)患者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分别检测 18例HIV感染者、2 9例AIDS患者、2 5例伴有机会性感染的AIDS患者、2 0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 (HAART)治疗后的AIDS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的TCRγδT细胞与TCRαβT细胞。 结果 HIV感染者组和AIDS患者组的外周血TCRγδT细胞的百分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地增高 (P <0 0 1) ,而TCRαβ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地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AIDS患者组的CD+ 3 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地低于HIV感染者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AIDS患者伴机会性感染组的外周血TCRγδ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地高于HAART治疗后的AIDS患者组 (P <0 0 1) ,该组的TCRαβT细胞的百分率及CD+ 3 T细胞的百分率则明显地低于经HAART治疗后的AIDS患者组 (P <0 0 1)。结论 TCRγδT细胞数量增多是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的一种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在AIDS的疾病进程中及机会性感染时起一定的免疫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理肠汤灌胃结合溃疡灵灌肠治疗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正常)组、模型组、中药治疗小剂量(小剂量)组、中药治疗大剂量(大剂量)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其中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溶液制作大鼠模型,成功后大、小剂量组分别予大、小剂量理肠汤灌胃及溃疡灵灌肠;SASP组予SASP溶液灌胃,各组灌药时间均为14 d。[结果]大剂量组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小剂量组、SASP组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亦低于模型组(P0.05),但小剂量组和SASP组疗效相近(P0.05)。[结论]理肠汤灌胃结合溃疡灵灌肠治疗大鼠实验性UC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药物和胆汁淤积引起的肝硬化大鼠小肠黏膜形态结构改变和血浆内毒素水平。方法分别以硫代乙酰胺(TAA)(n=10)诱导和行胆管结扎术后(BDL)(n=7)的肝硬化大鼠为模型组,另以正常大鼠(n=12)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观察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小肠黏膜的形态,并采用鲎试剂基质显色法测定腹主动脉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光镜下观察到模型组肝硬化大鼠小肠肠黏膜绒毛稀疏、萎缩,上皮细胞坏死,黏膜水肿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观察到模型组大鼠小肠壁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变,肠黏膜绒毛破坏,减少,变短,倒伏,缺失,肠黏膜紧密间隙增宽,肠黏膜杯状细胞分泌减少,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绒毛形态及超微结构没有明显改变。模型组大鼠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模型组肝硬化大鼠都存在小肠黏膜结构的改变和内毒素水平的增高,提示肝硬化大鼠小肠黏膜的损伤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损伤对大鼠肠黏膜内跨细胞白蛋白转运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SD雄性大鼠,体重240~28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采用7.5 mg/kg双氯芬酸灌胃,诱导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模型,建立大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肠黏膜损伤模型。将以上两组再随机分为急性期(T1)和亚急性期(T2)亚组,每组10只。对照组以1 ml纯化水灌胃;模型组以7.5 mg/kg双氯芬酸灌胃。T1亚组在灌胃1 d后处死,T2亚组灌胃5 d后处死。根据小肠损伤程度病理评分进行评价。测定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白蛋白含量,同时测定荧光标记白蛋白,研究大鼠肠黏膜中白蛋白跨细胞转运的情况。结果7.5 mg/kg双氯芬酸能引起大鼠小肠黏膜严重的出血性损伤,小肠黏膜可见糜烂、溃疡、红斑,局部肠腔见囊样扩张,且T1、T2模型组小肠的损伤程度均大于T1、T2对照组(P<0.05),T2模型组小肠的损伤程度大于T1模型组(P<0.05)。T1模型组血清NO含量显著低于T1对照组(P<0.05),T2模型组NO含量显著高于T1对照组和T1模型组(P<0.05)。T1、T2模型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T1、T2对照组(P<0.05),T2模型组较T1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短期小剂量的双氯芬酸能引起大鼠小肠黏膜损伤出血,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小肠出血损伤会影响大鼠肠黏膜内跨细胞白蛋白的转运,从而导致NSAIDs性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7.
四君子汤加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中药四君子汤加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腹腔感染脓毒症致肠黏膜屏障损害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每日灌喂中药2次。于造模后72h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肝、脾、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并取肝、肾、脾、小肠等脏器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果]治疗组脏器细菌易位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其肝,肾、脾、小肠等脏器光镜下炎症性病理损害均明显轻于模型组,肠黏膜炎症病理损伤指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四君子汤加大黄能降低脓毒症大鼠肠黏膜通透性,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人胃癌组织中γδT细胞及其亚群多种效应分子、细胞因子的水平,了解γδT细胞及其亚群的功能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距离癌灶边缘5 cm)标本,采用Ⅱ型胶原酶等酶消化法分离成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和IL-17A、IFN-γ的水平。结果 (1)胃癌组织中CD27+γδ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CD27-γδT细胞的比例及正常胃组织中CD27+γδT细胞比例(P0.05);(2)胃癌组织中γδT细胞IL-17A的分泌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而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等抗肿瘤效应分子的表达与正常胃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D27+γδT细胞IL-17A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CD27-γδT细胞(P0.01),且其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在Ⅲ/Ⅳ期胃癌组织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组织(P0.05)。结论 (1)胃癌组织中的γδT细胞分泌IL-17A明显增高;(2)CD27+γδT细胞亚群是胃癌组织中γδT细胞的优势亚群,并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7A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大鼠小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sham operation,SO)组、OJ组、姜黄素治疗(curcumin treatment,Cur)组.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改变,测量肠绒毛高度和黏膜厚度,采用鲎试剂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 N 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 L-6)水平,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肠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和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结果:OJ组肠黏膜绒毛排列紊乱,绒毛稀疏、断裂,肠黏膜萎缩,绒毛水肿,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并可见炎性细胞浸润;Cur组肠黏膜病变较OJ组明显减轻,肠黏膜绒毛排列整齐,肠黏膜增厚,绒毛轻度水肿,未见明显上皮细胞脱落,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与S O组比较,O J组内毒素、T N F-α、I L-6明显增高(P0.01),DAO活性、肠绒毛高度及黏膜厚度明显降低(P0.01);Cur组较OJ组内毒素、TNF-α、IL-6明显下降(P0.05或0.01),D A O活性、肠绒毛高度及黏膜厚度明显升高(P0.05).OJ组回肠黏膜NF-κB及ICAM-1表达明显高于SO组(P0.01);Cur组NF-κB及ICAM-1表达明显低于OJ组(P0.05或0.01).结论:姜黄素通过抑制NF-κB、TNF-α、IL-6和ICAM-1等炎症介质,对小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丁酸钠(sodium butyrate,BTR)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肠I/R 1 h组和4 h组(I/R1组和I/R4组),BTR干预1 h组和4 h组(BTR1组和BTR4组),每组10只.丁酸钠组和肠I/R组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30 min,恢复灌流后观察4 h,制备肠I/R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不夹闭动脉.BTR组于术后立即行皮下注射BTR(400mg/kg),假手术组和肠I/R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I/R 1 h和4 h后,测定小肠黏膜血流量,取血浆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取小肠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 D A)活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a s c u l a 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检测小肠微血管通透性和含水率,HE染色观察小肠病理变化.结果:肠I/R致小肠损伤组血浆T N F-α、D A O及小肠组织含水率、微血管通透性、M D A、M P O、V E G F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小肠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P0.05),小肠损伤明显.与对应时间点I/R组相比,B T R治疗后血浆T N F-α、D A O及小肠组织含水率、微血管通透性、MDA、MPO、VEGF明显降低(P0.05),小肠黏膜血流量升高(P0.05),小肠损伤减轻.结论:BTR减轻大鼠肠I/R后小肠微血管通透性、组织水肿,增高小肠黏膜血流量,具有一定的小肠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和降低小肠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