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于志国  李亚平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958-1958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临床上按病因不同将痛经的证型分为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与气血虚弱证、肾气亏损证。我院应用膈下逐瘀汤配合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80例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寇琼教授对于原发性痛经,善于从虚实入手,抓住病机,辨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临床常见原发性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冲任虚寒、脾肾阳虚证,给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补肾助阳的治疗方法,擅用成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如血府逐瘀汤、温经汤、少腹逐瘀汤,临床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证 ,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 ,甚至剧痛难忍为特点。其症因脉治 ,历代医家不乏详述 ,病机不外气血受阻 ,冲任失调而经行不畅。故以“经通而痛自减”为原则 ,法取调气行血、疏达冲任为主。余在临床中 ,多从疼痛的性质、时间和月经的期量色质来辨析气血受阻的原因 ,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挟瘀、湿热蕴遏、气血虚弱和精血未充五证 ,颇有体验。兹报告如下。1 气滞血瘀女性多郁 ,稍不顺心 ,躁怒伤肝 ,疏泄失利 ,平时易气血周流不畅 ,及至经血将行 ,则瘀阻胞中作痛 ,此即《张氏医通》中说 :“郁怒则气逆 ,气逆则…  相似文献   

4.
痛经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精神及心理健康,且痛经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机理主要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并将其分为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其中以寒凝血瘀型较常见,故本文将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目的:讨论中医治疗痛经.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湿热下注型痛经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气血虚热型痛经治法:益气补血止痛;肝肾虚损型痛经治法:益肾养肝;寒湿凝滞型痛经治法:温经,散寒,止痛;气滞血瘀型痛经治法:理气,化瘀,止痛;阳虚内寒型痛经治法:温经,暖宫,止痛.  相似文献   

6.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常分气滞血瘀、寒凝胞宫、肝肾虚损等型论治.传统方剂如姚红四物汤、温经汤、调肝汤等投入皆有效.其中,以膜样痛经、子宫异位症痛胀较重,然而皆有专方专药施治有效.本文对此诊为阴虚湿热瘀结型痛经.  相似文献   

7.
慢性盆腔炎系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中医典籍中并无此病名的记载.只见于"带下"、"症瘕"、"痛经"、"不孕"等疾病范畴.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引起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因生殖系统炎症引起的不孕症占46%,不仅严重危害妇女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睦.美国学者曾称之为十大疑难病症之一.近代医家一般将本病分为湿热下注、寒凝气滞、气滞血瘀型,给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药物治疗,且有肯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痛经患病率逐年上升,令现代女性苦不堪言。历代医家对痛经证型总体上分为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气血虚弱证、肝肾亏损证,而寒凝血瘀证痛经居多。查阅近年的相关文献,中医药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日趋完善,尤其对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等方面研究深入,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故该文总结近年来寒凝血瘀证痛经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循证医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痛经气滞血瘀证的发生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致痛物质5-羟色胺(5-HT)的关系,以期揭示痛经气滞血瘀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50例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NGF及5-HT的变化,并将其结果与疼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组血清NGF及5-HT明显高于正常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NGF及5-HT含量与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r=0.312、0.261,P〈0.05)。结论:痛经气滞血瘀证的发生与NGF及致痛物质5-HT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痛经一证临床常见,患者虽有体质上的差异,但病机关键在于"瘀",治疗原则为"通",自拟通经定痛汤治疗痛经,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春 《中外健康文摘》2008,5(4):330-331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甚至腰骶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疾病,是妇科的常见病。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痛经,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好发于青年未婚女性。其病机系气滞血瘀,尤以血瘀为著,恶血积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凝结成块,以致“不通则痛”。目前西医除对症治疗及性激素治疗外无明显特效疗法,其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且有伤胃、月经紊乱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认为:痛经多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导致行经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亦可由于血虚胞络失养所致。痛经之辨治一般为经前腹胀痛多属实证,胀甚于痛属气滞,痛甚于胀属血瘀,经后腹痛多属虚症喜按为虚,拒按为实,绞痛为寒,刺痛为淤,得热痛减为寒,得热  相似文献   

13.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证,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为特点,其症因脉治,。历代医家不乏详述,病机不外气务受阻,冲任失调而经行不畅,故以经通而痛自减”为原则,法取调气行血,疏达冲任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自拟痛经宁方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随机分成痛经宁组60例及月月舒组54例,分别于经前3 d给药,连服7 d为1疗程,连续3个月经周期.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痛经宁组的痊愈率达75%,高于月月舒组的57.41%,差异显著(P<0.05);痛经宁组治疗后痛经积分下降更明显,与月月舒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痛经宁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部或骶部剧烈疼痛,有的病人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严重者影响工作和正常生活。本病是妇科常见病,祖国医学认为是气滞血瘀﹑寒温凝滞或气血不足,胞脉失养导致经行受阻,不通则痛。笔者为了探求有效而简便的疗法,自1995年起至今,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附件炎属祖国医学“带下”,“少腹痛”、“症瘕”范畴。在临床采用经方四逆散为基本方,辨证加味,获得了满意效果,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腹痛(1侧或双侧),腰骶痛或月经不规则(月经周期缩短,行经期延长,流血量多)痛经或白带增多等临床表现。妇检:附件压痛、增厚或有肿块。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兼湿热,寒湿型为主要治疗对象。  相似文献   

17.
行经受寒,酿成寒凝,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为痛经,属寒凝气滞血瘀证。我们在痛经散治疗该病的过程中,系统地观察了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并以无痛经史的女青年进行对照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病历来源和检查方法一、治疗组:为我所妇科确诊为原发性痛经的科研病例。随机取样70例,年龄在17~30岁,按二个月为一疗程治疗,于服痛经散前、服药后第一月、服药后第二月的月经期第1~2天内进行甲皱微循环检查,共三次。完成全检程检查者共23人。二、对照组:选择卫校无痛径史的女学生19名,于月经第1~2天和经后第12天,不服痛经散,进行甲皱循循环检查。三、检查仪器和方法:用Olympus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发展历代医家对痛经病研究不断深入,各医家对它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辩证、治疗方法,丰富了痛经病的证治体系,对后人提高痛经病的治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给妇女造成精神负担,往往影响工作和学习,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用中药针剂进行穴位封闭,是治疗痛经最显效的方法。中医认为,痛经多为气滞血瘀或血虚经脉不畅、或寒凝经脉所致。血虚  相似文献   

20.
痛经(Dysmenorrhea)是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又称"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根据1980年的抽样调查,我国的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6%[1].中医学对其治疗有独特显著的优势,现将1995年以来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